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觉醒购物商城,我助大唐统一天下 > 第70章 春耕

过年的大朝会上李世民正式改元贞观,对秦王府旧人立功之人大加封赏。

在论及长孙无忌功劳的时候,世家的大臣也不知道为什么,纷纷开口替那个老阴货求情。

最后也不知道李世民出于什么心思,也可能是长孙皇后吹了枕头风,长孙无忌竟然被重新启用,并直接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这下子孟南柯和秦琼都有些不满,但是圣旨已下,两人也只能强忍着不满情绪。

可能是出于对孟南柯的补偿,李世民赏赐给他三千亩地,就在许家村附近。再加上原来那两千亩,也给他划分到许家村附近。

此时孟南柯拥有良田五万多亩。

其中渭河北边一万亩,蓝田县三万亩,新丰三千两百亩,这次封赏五千亩,许家村村民原本的土地六千多亩。

孟南柯又和李世民说了打算买秦岭里边那二十多里的山头,在那里建造石灰窑和水泥窑。

李世民已经知道了水泥和石灰的重要作用,这东西不管是修路还是建房子,都非常方便,结实耐用。

不但朝廷修直道需要大量使用,而且听说很多人都想购买水泥和石灰,这可是个大买卖。

他答应把那片山头卖给孟南柯,不过皇家想在水泥窑和石灰窑掺上一股。

孟南柯考虑过后答应了,而且他决定多拉点人参与。

他又把那些国公们叫到一起商议一番,最后一起合作水泥窑和石灰窑的,有秦琼、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李绩、房玄龄、杜如晦、孔颖达、苏世长、魏征、褚亮等十四家,每家出钱五百贯,占股半成。

皇家出钱一千贯,占一成股。

孟南柯出技术占两成股,并花费两千贯购买那片山头。

不过那段山路可是非常影响生产的,不但影响水泥窑和石灰窑,还影响钢铁冶炼作坊。

最后李世民大手笔,直接把前段时间俘虏的五万多吐谷浑人全部调过去,挖山扩宽道路。

为此,他派出一万大军,在那里看管。

所有挖出来的石头,按孟南柯说的全部运出来粉碎,回头修直道。

孟南柯在六千多奴隶里挑选三千人,让他们去建水泥窑和石灰窑,以后他们留下挖矿烧窑。告诉他们干满五年,可放免为良人。

然后把五百吐蕃人扔过去,让他们干最苦最累的活。

这些人到时候都会按照正常的工钱,补给孟南柯,来计算成本,毕竟人是他私人的。

各家都派出管事,还有一些家兵,过去看管这些人,并负责他们的吃喝用度。

砖窑作坊也准备扩建,增加五个砖窑,两个窑专门烧瓦片。

许家村的人已经不再亲自干活,都升级为小管事,负责监督管理。

他们都学习几个月,读书识字,记账算账,都很厉害了。

温度逐渐回暖,连着下了几场春雨,给土地带来了墒情。

孟南柯决定把许家村这边的一万多亩地进行翻耕,准备春耕生产了。

其他的那些地,都已经种了冬小麦,这些地他打算全部种上土豆。

南瓜辣椒花生这些,他准备种在各家院里和永业田里。

去年他打造了很多曲辕犁,这时候就可以使用了。

听说孟南柯准备春耕,李世民专门抽空带着一帮大臣前去观看。

当发现曲辕犁确实非常好用,大大节省畜力,龙颜大悦。命工部大力打造曲辕犁,等农户需要耕地的时候,大力推广。

在调来几千奴隶和所有耕牛的情况下,短短几天,一万多亩地全部翻耕完毕。等土地稍微晾晒一下,把购买的土豆分发下去,教会了这些人怎么种,就开始下种。

又过了几天,所有土地全部种了土豆,永业田里种了南瓜辣椒花生。

然后把剩下的三千多奴隶重新分配,渭河北边留下五百人负责那边一万亩地,派了五户家兵亲眷过去看管监督。

蓝田三万亩地留下一千五百人,派了十五户家兵亲眷过去。

剩下一千多奴隶就留在许家村这边,开始安排他们修路,修水利。

这段时间孟南柯非常忙碌,一直到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了,才稍微有了点空闲。

接下来,他还要在许家村盖房子,把所有亲卫和家兵们的亲眷搬过去。

以后,府里除了值守的亲卫和家兵,还有婢女和奴仆,就不再让那些家兵亲眷住在府里了。

秦思瑶这些天也在忙碌,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她有一个庄园和陪嫁的那些地,她和孟南柯要了土豆,也把这些地种了。

而且她还把秦家的几千亩地,也都种上了,还送过去一些南瓜辣椒花生的种子,种了几十亩地。

孟南柯他们种的比较早十几天,等他们春耕结束了,关中平原其他百姓才准备春耕了。

工部这段时间拼命的打造曲辕犁,一共打造出一万多具。

然后被知道曲辕犁作用的权贵大臣分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由工部派人送到各州县。

皇家自己也有十几万亩皇庄,为了赶农时,最后李世民派人到孟南柯府上,借他的曲辕犁使用。

曲辕犁使用方便,节省畜力,耕地还比原来的直辕犁深不少。

当知道这是新丰县开国侯做出来的,孟南柯被各地百姓大加赞赏,称赞这才是为国为民的好人,对他感激不尽。

这时候关中普遍种植小麦和粟米,基本很少有人种水稻,种植方式也比较简陋。

就是把前一年挑选留下的种子,在翻耕好的田地里均匀的用手撒好,然后再用土覆盖。

没有播种机,也没有耧车,全手工活。

耕作技术不行,种子不行,再加上土地贫瘠,能高产才怪呢。

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初,北方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几个省,都还是这种耕作方式,所以那时候一亩地和唐朝的产量真的差不多,一两百斤。

忙忙碌碌的,差不多一个月,春耕结束了。

春暖花开,春天,正式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