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觉醒恋爱系统,我发动世界大战 > 第112章 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

杨奇伟嘴角噙着一抹微笑,轻轻颔首。

他一边朝着小西渡村稳步走去,一边侧身,目光在陈圆圆和李香君身上流转,悠悠说道:“你已然瞧见,自古以来天下混乱的根源所在。”

“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如何花言巧语,如何欺蛮横,但唯独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他顿了顿,抬手随意比划着,郑重道:“那就是这个国家的分配模式。”

“所谓分配模式,即钱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国家的财富源自何方,又流向哪里。”

“就以当今的大明朝为例。”

说话间,一只飞鸟从头顶掠过,杨奇伟的视线随之一晃,旋即收回,继续道,“大明朝廷的财富来源颇为繁杂,大致可分为几类。”

“其一,田赋。这是明朝最为主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其二,盐税。”

李香君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听得入神,陈圆圆则微微前倾身子,竖起耳朵。

“明朝施行盐专卖制度,朝廷对盐的生产、运输与销售把控极为严格,牢牢垄断食盐贸易。盐税收入在明朝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通过向盐商征收盐引税来实现。”

“其三,茶税。”

“茶税与盐税类似,征收方式多样,涵盖对茶园征收的茶园税,对茶商征收的茶引税等。”

“其四,商税。”

“针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收,包括对店铺、行商等所征之税。在交通要道、城镇集市等地设立税课司局,对过往商品和交易行为征税。”

“其五,市舶税。”

“明朝在沿海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市舶税便是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关税,依据货物的种类和价值,按一定比例征收税款。”

“其六,矿税。”

“明朝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冶炼征收矿税。”

“其七,役税。”

“明朝的役税包含力役和银差等。”

“所谓力役,就是百姓为政府提供的无偿劳动,诸如修建城墙、道路、水利设施等。”

“随着时代发展,力役逐渐折银征收,称作银差。百姓能通过缴纳银两替代亲自服劳役,政府则用这些银两雇佣他人完成劳役。”

“其八,马政税。”

“明朝为确保军队的马匹供应,推行马政制度。”

“马政税主要包括养马户向政府缴纳的马匹,以及因养马而减免的部分田赋折算成的税收。养马户需按规定饲养一定数量的马匹,保证马匹质量,定期向政府缴纳合格马匹。”

“其九,杂税。”

三人绕过一处水洼,杨奇伟侧身避让,继续道:“包括契税、车船税、房屋税等各类杂税。”

“契税是在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交易时征收的税收;车船税是对车辆和船只征收的税;房屋税则是对房屋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征收的税。”

说到这儿,杨奇伟停下脚步,脸上笑意盈盈,目光炯炯地看向陈圆圆和李香君:“你知道这些税的共同点是什么吗?”

李香君听得云里雾里,早已眼冒金星,粉嫩的小脸蛋上写满了茫然,模样可爱至极。

陈圆圆黛眉紧紧蹙起,右手下意识地轻捏衣角,陷入沉思。

她到底年长几岁,又闯荡江湖多年,对于明朝的财富来源,知晓一二。

可共同点究竟是什么?

陈圆圆绞尽脑汁,认真盘算。

三人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继续朝着小西渡村走去。

良久,陈圆圆柳眉一扬,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忍不住惊呼道:“这些税的特点就是多向普通百姓和穷人征税!”

“税不上官僚、贵族、皇族。”

“田赋方面,普通百姓需全额缴纳,而获得功名的举人能享受减免,贵族和皇族更是完全无需纳税。”

“比如福王,受封福王时,得到农田两百万亩,不仅不需要缴纳任何赋税,朝廷每年还需要向福王支付丰厚俸禄。”

“还有潞王,受封时得田地四百万亩。”

“瑞王受封时,得赡田两百万亩。”

“此外还有蜀王,蜀王被誉为皇族最富藩王。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蜀王一府占去了成都平原最肥沃土地的七成,百姓共分三成。”

“天下诸王何其之多,占去了多少田地?”

“可他们不仅不需要缴纳赋税,每年还要从朝廷拿走丰厚俸禄。”

“更因为朝廷赋税太重,百姓哪怕是卖儿卖女也无法给足份额,大量拥有田地的百姓不得不将田地低价卖给皇族,官吏,因此摆脱朝廷沉重的田赋。”

陈圆圆右手优雅地拂过如瀑秀发,轻轻叹息:“再比如盐税、商税等等。”

“皇族贵族即便身份尊贵,终究只是一个人,他们消耗的食盐与普通百姓相差无几。”

“可对于皇族贵族而言,盐税支出微不足道,简直不值一提。但对天下百姓而言,盐税支出却是颇为沉重的负担。”

“再说说商税,朝廷向商人征收沉重赋税,这些赋税最终必然转嫁到商品价格上。”

此时,一阵微风吹乱了陈圆圆的发丝,她随手捋到耳后,叹道:“商品又被谁买去?”

“还不是天下的普通百姓。”

“这笔税,最终还是落到普通百姓身上。”

说到这里,陈圆圆掩嘴笑道:“正如教主所言,朝廷向商人征收重税,却还要说商人低买高卖,从来不说自己抽了几成的利润。”

“纵观明朝的所有赋税,几乎无一不是针对普通百姓。越是位高权重之人,财富越多,承担的赋税却越少。”

“这些从普通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财富,最终又去了哪里?”

“皇帝居于皇宫,身边有太监宫女十万人。”

“十万太监宫女几乎不事生产,只为皇帝一人服务。养活这十万不事生产的人,得需要多少人劳作?”

“各地诸侯王每年俸禄几何?”

“朝廷的贵族每年俸禄多少?”

“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员,俸禄又是多少?”

“大明皇朝的财政特点,便是从穷人和普通人身上搜刮财富,用以赡养那些富可敌国的人。”

“这些穷人和普通人,就是农民、工匠、普通商人。”

说到这里,陈圆圆深深叹了口气,神情中满是无奈。

她终于彻底明白,杨奇伟那番话的深意。

如果分配制度不改变,纵然天下百姓能亩产千斤、万斤,依旧难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因为生产力固然重要,但从来都不是关键所在。

关键在于,他们从百姓身上拿走多少,能给百姓留下多少!

杨奇伟爽朗大笑,鼓掌道:“你确实明白了。”

“当今天下皇朝,不论如何花言巧语,都无法掩盖其本质。”

“那便是掠夺普通百姓,奉养富可敌国的权贵皇族。”

“而我圣教要做的,便是改变这一现状。”

“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此前我给士兵定饷银每月两百多斤粮食,给普通工人定饷银每月一百斤粮食,曾有人向我提议,给的太高了。”

“我当时便生出一个疑问,皇帝那么多太监宫女,需要消耗多少银钱?”

“诸侯那些宫殿仆从,美人姬妾,需要消耗多少银钱?”

“朝中权贵的仆从美婢,又需要消耗多少银钱?”

“为何这些钱粮用在百姓身上,却总有人认为给得多了?”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了吗?”

杨奇伟的这个问题,仿佛惊雷在陈圆圆和李香君内心轰鸣不断。

她们痴痴地望着杨奇伟的侧颜,一时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复。

每月百斤粮食,不过是半亩地的收成。

而大明朝拥有数百万亩田地的藩王有多少?

拥有数百万亩田地的贵族又有多少?

大明皇朝从天下百姓身上搜刮了多少?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吗?

两人失神间,已经接近小西渡。

有人远远看到众人,认出了杨奇伟。

顿时,有人高呼道:“教主,是教主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