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盛唐:我在贞观搅风云 > 第61章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聚贤能

大唐在各方面不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林羽深知,仅靠本土现有的人才储备难以满足大唐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汇聚天下贤能之士,方能让大唐在诸多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蓬勃发展,然各行业对人才之渴求与日俱增,仅靠本土之才,恐难支撑长远之计。若能广开才路,培养本土贤才,引进四方英杰,必能为我大唐注入源源不断之动力,使其昌盛不衰啊。”

李世民听后,深表赞同,说道:“林羽,你所言极是,人才乃国之根本,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让我大唐贤能汇聚,尽显繁荣之象。”

林羽领命后,先是从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入手。在教育层面,进一步优化官学与私学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文学诗词等内容外,大幅增加算学、天文、地理、医药、机械制造等实用性学科的比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需求。

同时,建立起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连贯培养机制,设立不同层次的学府,如在郡县开设基础学堂,教授基础知识;在州府设立中等学府,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在京城打造高等学府,汇聚顶尖的学者授课,培养能够担当大任的高端人才,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为大唐输送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人员担任教师,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为教师们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能够高质量地培养人才。

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在农业时节,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学习耕种、灌溉等农事知识;在工坊,让学生观摩学习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等工艺;对于医学生,则安排到医馆跟随郎中实习,学习诊治病症的实际操作,通过这些实践锻炼,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人才引进,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对外地来大唐的贤能之士,无论是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还是饱学之士,给予优厚的待遇,如提供舒适的住所、丰厚的俸禄、良好的工作条件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在大唐施展才华。

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机构,负责到各地招揽人才,了解各地的人才分布情况,主动与那些有才华但未遇明主的人士接触,邀请他们来大唐发展。同时,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搭建平台,吸引周边国家以及更远地区的人才前来交流合作,进而选择留在大唐。

此外,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不以出身、门第论人才,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贡献来评价人才的优劣,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如赐予爵位、授予荣誉称号、赏赐财物等,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大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然而,在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家长和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学习实用性学科是 “旁门左道”,更看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对完善后的课程设置不太接受;一些外地人才对大唐的情况不太了解,担心来了之后难以融入,对人才引进政策持观望态度;还有些在人才评价过程中,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干扰,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对于观念保守的家长和学生,通过举办学科知识讲座、展示实用性学科成果等方式,向他们解释实用性学科对大唐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观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新的课程学习中来。

针对外地人才的顾虑,安排专人负责对接,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大唐情况介绍,包括文化习俗、生活环境、工作机会等内容,同时组织已在大唐生活工作的外地人才分享经验,帮助他们消除顾虑,让他们感受到大唐的包容与友好,促使他们下定决心来大唐发展。

对于人才评价中存在的人情干扰问题,建立严格的评价监督机制,明确规定评价标准和流程,要求评价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对于违反规定、利用人情关系影响评价结果的,给予严肃处理,确保人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随着人才培养与引进举措的逐步落实,大唐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在朝堂之上为国家出谋划策,还是在民间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贤能之士大展身手,大唐的发展动力更足,呈现出一片人才济济、繁荣昌盛的景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