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物质方面已取得了昌盛繁荣之态,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稍显滞后,亟待加强,以凝聚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社会风气方面,虽有诸多良善之举,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部分人追名逐利、道德观念淡薄,邻里之间偶有纷争不和,缺乏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在文化教育传播上,尽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对经典文化、优良传统美德的弘扬普及不够深入广泛,普通民众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百姓,对大唐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较为有限;同时,在公共场合缺乏相应的文明礼仪规范,一些人举止粗俗,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形象,若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端正社会风气,弘扬优秀文化,规范文明礼仪,必能让大唐的民众在精神层面更加富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大唐迈向更高的辉煌。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虽昌盛繁荣,然精神文明建设堪忧,风气歪,文化浅,礼仪缺,长此以往,恐人心不齐,有碍大唐之团结奋进。臣恳请陛下准许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富,人心凝,尽显我大唐之文明兴邦智慧啊。”
李世民听后,深表认同,说道:“林羽,你所言极是,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国之团结奋进,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打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林羽领命后,先是从端正社会风气入手。组织德高望重的长者、文人墨客以及地方贤达等,共同制定符合大唐国情的道德规范准则,涵盖人际交往、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内容,明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行为值得提倡,什么行为应当摒弃,以此作为引导民众行为的基本依据;开展大规模的道德宣讲活动,邀请道德楷模、贤良之士深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各个角落,通过举办讲座、故事分享等形式,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用鲜活的事例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建立道德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品德高尚、行为模范的个人或群体,给予表彰奖励,如授予荣誉称号、赏赐财物等,而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则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公示谴责等,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激励约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弘扬优秀文化方面,加大对大唐经典文化、优良传统美德的挖掘与整理力度。组织学者、专家对古籍文献、民间传说等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出诸如 “仁爱”“诚信”“孝顺” 等核心传统美德以及唐诗、书法、绘画等经典文化成果,将其进行系统的编纂整理,形成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文化读本;利用各种渠道广泛传播优秀文化,在官学、私学中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大唐优秀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书法展览、民俗文化节等,吸引民众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大唐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于规范文明礼仪,制定详细的文明礼仪规范手册,内容涉及日常起居、社交场合、祭祀礼仪等各个生活场景,明确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应当遵循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等要求,例如在正式社交场合应如何行礼、如何称呼他人,在公共场合如何保持安静、爱护环境等;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组织专业的礼仪教师深入到民间,对民众进行手把手的礼仪培训,通过现场演示、模拟练习等方式,让民众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城市的公共场所、乡村的主要聚集地设置文明礼仪宣传栏,张贴文明礼仪宣传标语、图画等,时刻提醒民众注意自身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此外,为了提高民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主要道路张贴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标语、图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具体举措以及民众可以参与的方式等内容,让民众了解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官学、私学中开设精神文明建设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观念,让他们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利用说书、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将精神文明建设故事融入其中,让民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熏陶。
然而,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民众对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内容存在抵触情绪,觉得这些是束缚自己自由的条条框框,不愿去遵守;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宣传教育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导致当地民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较低;还有些地方的执行者在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相关举措时,存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情况,影响了建设的实际效果。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对于民众抵触情绪问题,加强沟通引导与意义阐释。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民众当中,通过举办座谈会、上门走访等方式,耐心向民众解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内容的意义和好处,比如说明良好的道德规范能促进邻里和谐、文明礼仪能提升个人形象等,让民众明白这些并非是束缚,而是有助于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主动接受并遵守相关规范。
针对偏远地区宣传难题,创新宣传方式并加强资源投入。利用流动宣传队的形式,组织志愿者携带宣传资料、表演道具等,深入到偏远山区、乡村等地,通过举办小型文艺演出、现场讲解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加大对偏远地区的资源投入,比如在当地建设简易的文化宣传站点,配备必要的书籍、音像资料等,方便民众自主学习了解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提高当地民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对于形式主义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查看是否真正落实了各项举措,是否取得了实际效果,对于存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地区和责任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举措的逐步落实,大唐的精神文明风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清正,民众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成为常态,良好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优秀文化得到广泛弘扬,民众对大唐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知和传承,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显着增强;文明礼仪规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公共场合处处彰显着大唐的文明素养。大唐的民众在精神层面更加富足,人心更加凝聚,继续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尽显精神文明建设凝人心、促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