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吏治逐渐清明,大唐国内一片安稳祥和的氛围下,林羽又将目光投向了文化领域。他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以及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唐如今虽有诗词歌赋等文化繁荣之象,但在文化传承与推广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进言道:“陛下,臣以为文化乃国之灵魂,如今我大唐盛世,正该大力弘扬文化,让我大唐的璀璨文明传播四海,不仅可增强我大唐子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更能让周边各国对我大唐心向往之啊。”
李世民深以为然,点头道:“林羽,你说得有理,只是这文化之事,范围颇广,你可有具体的想法,该从何处着手?”
林羽拱手道:“陛下,臣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办官学与私学,鼓励更多的学子投身学问,朝廷可对办学出色的地方给予嘉奖,对贫困学子提供资助,确保人人有书可读;其二,组织文人墨客对我大唐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进行系统的整理编纂,形成典籍,以便后世传承;其三,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书法比赛等,让文化在民间也能活跃起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李世民听后,龙颜大悦,说道:“林羽,你这想法甚好,朕便命你全权负责此事,所需人力物力,朝廷自会全力支持。”
林羽领命后,立刻开始行动起来。他先是召集了各地有名的学者、教育家等,共同商讨办学之事。经过商议,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办学方案,根据各地的人口、经济情况等,合理规划官学与私学的数量与规模,并且规定了教学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还加入了天文、地理、医学等实用知识,力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办学,林羽向朝廷申请了一笔专项资金,用来奖励那些积极办学的乡绅富户以及教学成果显着的先生们。同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审核贫困学子的情况,为他们发放助学金,让他们能够安心求学。
在文化典籍的整理编纂方面,林羽邀请了房玄龄、杜如晦等饱学之士担任主编,又召集了众多年轻有学识的文人参与其中。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收集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有的负责整理历史文献,有的则专注于诗词歌赋的汇总。
经过数月的努力,一部部凝聚着大唐文化精华的典籍逐渐成形,如《大唐民俗志》《贞观文萃》《大唐山河地理志》等,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大唐的方方面面,也为后世了解这个辉煌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而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更是在民间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诗词大会上,才子佳人们齐聚一堂,吟诗作词,比拼文采,那精彩的诗句、绝妙的意境,让在场的人们如痴如醉;书法比赛中,各位书法大家挥毫泼墨,展现出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引得众人赞叹不已。
随着这些举措的推行,大唐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不仅长安城中处处可见文人雅士吟诗作对、探讨学问,就连偏远的乡村小镇,也有了读书识字、传承文化的风气。
周边各国听闻大唐如此重视文化,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学习观摩。一时间,长安城中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文人学者,他们在大唐的学府中求学,参与文化活动,回去后又将大唐的文化传播到自己的国家,使得大唐的影响力在国际上进一步扩大。
然而,在这一片文化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守旧的文人认为林羽推行的这些举措过于激进,打破了传统的文化秩序,担心会让一些 “旁门左道” 的学问混入正统文化之中,对林羽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林羽得知后,并没有生气,而是主动邀请这些守旧文人进行了一场公开的辩论。辩论会上,林羽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诸位先生,文化本就该是多元且不断发展的,我大唐盛世,海纳百川,若固步自封,只守着以往的学问,如何能让文化更加昌盛,如何能让后世铭记我大唐的辉煌?况且我们所整理编纂的典籍,所举办的活动,皆是在正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创新,旨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文化的魅力,传承我大唐的精神啊。”
那些守旧文人听了林羽的话,虽仍有部分人不太认同,但也有不少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观点,觉得林羽的做法确实有其可取之处。
经过这场辩论,大唐文化界对于林羽推行的举措达成了更多的共识,文化发展的道路也变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