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 第1068章 规划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第1068章 规划

作者:南溪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0 15:02:50 来源:小说旗

格力这会儿的规模并不大,从生产能力来说排名还比较靠后。

虽然在去年,格力有了一个小小的爆发,但是远远不够,格力的辉煌的确是从九五年开始的, 但九五年绝对算不上它的辉煌。

格力的前身是海利空调厂和冠雄塑胶厂,空调厂生产空调和冰箱,还生产洗衣机,塑胶厂生产注塑件和电风扇。

格力这个牌子是塑胶厂生产的电风扇的品牌。

塑胶厂给很多工厂加工注塑件,就包括当时相当牛逼的华宝空调厂,这也是格力最开始接触空调这个商品。

九零年,本来亏损严重的冠雄塑胶厂扭亏为盈,但是海利空调厂又开始亏损,于是冠雄塑胶厂的厂长就兼任了海利的厂长。

两家工厂都归属于珠海工业总公司(后来的格力集团)。

九一年,两家工厂合并,用电风扇的牌子取名为格力,主要生产空调和冰箱,洗衣机。

那个时候国内的工厂都差不多,都是盯着这几样,哪样挣钱就多花点精力。

可能是运气好,从九二年开始,空调市场火起来了,格力正正好好的吃到了这口肉,产量逐年增加。

而塑胶厂合并过来的可不是只有一个海利空调厂,还有一个海利空调厂的业务推销员,董润土女士。

董润土女士跟着空调厂被合并过来以后,如鱼得水,先后几年创造了一个奇迹,也正是她把格力空调推上了台面。

到九五年年底,在董润土女士的带领下,格力空调第一次登上国内空调销售榜第一的宝座,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格力属于是白捡了一员大将,还是个临时工。

张铁军看不上格力,但是他看得上这两个人,尤其是董润土女士,她真的是难得一遇的人才。

当然,她也有缺点,就是不懂技术,但这个没啥大不了的。

董润土缺钱,她当初辞职放弃工作跑到广东来打工,就是想挣钱养儿子。她老公去世了。

她能进入海利空调上班,也是因为钱。

当时她在珠海的街头捡了一张海利的招聘广告,上面说招销售,除基本工资外,只要销售百万就可以获得百分之二的提成。

当时她二话不说就去了海利厂,报名当销售。而且她也确实有这个能力,三年时间就创造了三千六百万的销售业绩,占全厂的八分之一。

那个时候苏宁刚刚起步,还叫五交化电器,张近东和董润土一见如故,达成了空调销售协议,实现了相互的成全。

九四年,董润土开始担任格力的经营部副部长,这其实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临时岗位,专门她而设立。

九四年,董润土个人销售额占全公司销售额的五分之一,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了。

在这样的成绩下,格力的总经理力排众议,九五年让董润土担任了公司经营部部长,当年格力销售额突破二十亿,净利首次超过了一亿元。

但事实上,这个时候国内的空调厂基本上都可以称为小日子的代工厂,副工厂,包括冰箱啊,冰柜啊,洗衣机,电视机,基本上都是。

汽车就不用说了,还有录音机照像机,主要部件都是人家的,就是造个壳子起个名字,自己生产一点零配件塑胶件。

就和后来的合资汽车一模一样,是整个九零零零一零三个十年代的主要生产方式,涉及了大多数主要行业。

空调的主要部件就是压缩机,这个东西国内生产不了,就像电视的显像管一样,属于高科技。

这个技术,张铁军手里就有。

我们可不能忘了,那个曾经鄙视德汉斯认为他们不够先进的红色巨人。

在张冠军搞回来的遗产里面,就有压缩机的相关技术。

别看毛子的汽车都不装空调,好像生活里就用不到空调似的,但是他们的压缩机技术相当强大。好像他们好多技术都相当强大。

其实这个压缩技术可不只是能用到冰箱空调上面,它的应用性相当广泛,比如火箭弹,比如火箭,还有导弹卫星什么的。

发明喀秋莎火箭炮的人,就是搞空调压缩机的。

他叫巴尔明,冷冻压缩机专业毕业,二战开始,他在压缩机冷冻机厂里面搞了个特殊武器设计局,很快喀秋莎火箭炮问世。

二战结束以后,他成为国家火箭发射系统总设计师,研制出了弹道导弹以及世界首部洲际导弹地下井发射装置。

他这个其实可以开一门课,就叫制冷压缩机的非专业应用。

张铁军不懂压缩机技术,但是他有理论,后世那些这个那个的双滚动轴承,双缸变频,容积切换,涡旋压缩,什么三缸并行梯级吸气。

把东方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唬的一愣一愣的,然后就搞出来了一个压缩机系列,张铁军起名叫玄冥。

玄冥是我们上古神话里的冬神,专管制冷的。还有冬帝,就是颛顼。

在注册了一系列的国内外专利以后,压缩机也该要上市了,张铁军就想起了董润土女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卖压缩机肯定不如搞个空调厂冰箱厂。这么理解没毛病。

而且这东西也合适,生命力相当强,从九五九六年这会儿空调冰箱产业逐年增长,一直到张铁军回来那个时候还是家庭必需品。

东方手里的好东西正经不少,但都不能马上拿出来,都得经过一个孵化过程。慢慢来吧。

这一次决定在成都搞个工业园,张铁军就把空调和冰箱提上了日程,然后就想到了格力的老朱和老董两个。

这两个人一手创建并推动格力登上巅峰的人才其实在格力过的并不好,工业总公司除了拖后腿指手划脚一点好作用也不起。

等到格力成长起来赚了钱就开始闹,争管理争股权争人事,后来争不过就想把格力卖给美国人,用友邦来压制。

那个时候格力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一百三十多亿,净利超过三十亿,而格力集团这边给美国人的报价是九点六亿。

就问你牛逼不。

这个还真不稀奇,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就像沙市日化独断国内洗衣市场,最后也只卖了几百万。不卖就判你。

“你说好多呀?”宋省长连四川话都干出来了。

“十五到二十平方公里,要搞就一次到位,不过,这么大的面积肯定是需要建生活区商业区的,这一块得写到合同里面。”

张铁军的意思很明白,工业园可以搞,还可以搞的很大,但是土地价格只能是城郊工业用地,生活区商业区不另行计算。

到不是舍不得那点钱,但能讲的条件为什么要多花呢?这个又不存在什么非法的情况。

二十平方公里,差不多就是国内一座县城的城区的大小了,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工业城市。

其实这么大一个工业区划,就算要求土地划拨也是合理的,远郊的土地又不值钱,这么大一个工业园区带来的就业和利税可比买地那点钱值当多了。

不过张铁军担心不花点钱容易留下弊端,到时候被谁捅一下找点后账什么的不值当。

谢书记和宋省长互相看了看,都有点激动,都没继续问打算投资多少分多少时间落地。这么大面积就只是地钱都得十几二十亿了,还要啥自行车?

这个时候卖地的钱是百分之五上缴中央,余下都归到地方国库。发财了。

要知道去年一年成都市的财政预算收入一共也就才二十九亿七。

而且这事儿是省里推动的,虽然最后要落在成都,土地也是成都市出,但是这笔钱肯定不可能都给市里,省里肯定是要提走的。

大概就是三七分这么个样子,好好讲一讲最多也就是四六,省里拿六。

然后市里负责地块的通平道路配套设施。当然了,他们也亏不着,就业和利税不是还在嘛,再说这就白捡了一个工业城区。

虽然工业园区是东方所有,但是这么大的园区里面生活区商业区小不了,肯定是要成立街道派驻公安,设立工商税务卫生等等部门的。

事实上就是成立了一个新区,而且不管是人口还是发展明显都要超过搞了好几年的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的是真的慢,九零年成立,轰轰烈烈的发展了十来年以后,大片区域都还是空白。

实际上发展的还不如青羊和武侯。,

零五年的时候武候区已经相当亮眼,不管是汽车还是制鞋,商业服务业都已经相当繁荣,红牌楼的名气要比开发区大的多。

而青羊做为中心城区那自然就不用说,何况人家还抱着一大堆的历史遗赠。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整个零零年代成都的发展都是向青羊武候倾斜的,连土地拍卖底价都要高出来一大截。

开发区呢?没啥大动静,还不如双流县。

双流因为坐拥双流机场的便利条件,这几年发展的也是有声有色,聚集了不少制鞋和商贸公司,号称南部新城。

不过也就那样,关键是成都整体来说就是慢节奏的,要不怎么就说它适合居住呢。到零五年的时候五桂桥那里还在城外。

一直到一零年,市府搬迁以后,南部新城区这边才真正开始发展了起来,资源开始汇集。

哦,青羊区原来叫西城区,锦江区原来叫东城区,都是九零年改的,九一年挂牌。

同时在九零年划东城西城以及双流县部分区域设武候区,划东城金牛部分区域以及东郊设成华区。还划了东郊的一部分给锦江。

二零一五年双流县才撤县建区,正式成为南部新城区。

可以说在九六年这个时间,武候和成华还都是嘎新嘎新的新区,反而是龙泉驿,人家从六零年就是市五区之一了。

龙泉驿区,也就是成都经济开发区所在,在成都市区的东部,东郊区以外包含龙泉山脉在内的一大片地区,是成都市最大的区级建制。

龙泉驿是古地名,因依傍龙泉山而设的国家级驿站得名,明代置龙泉巡检司,是川渝四路驿之一,清代为简奉路驿使,是简阳到奉节驿路的终点。

龙泉驿的大部分地盘原来都是简阳的,叫简阳县龙泉驿区(县区),五九年划归成都,六零年又把华阳县的四个乡划过来成立了成都市龙泉驿区(市区)。

七六年的时候又把简阳县洛带区整体并到了龙泉驿。……也不知道简阳到底是得罪谁了。

简阳这会儿是县,归属内江地区,九八年内江地区资阳县提格,简阳开始由资阳代管……从平起平坐的兄弟沦落成了小弟。

九零年,四川省在龙泉驿区境内设立省级经开区。

张铁军提出来建设东方工业园的土地自然也是在龙泉驿,属于开发区项目。

经济开发区的道路以及公共设施配套都比较到位,还有相关的招商政策和产业扶植措施,包括税收的优惠等等,都有利于新项目的落地和先期阶段的发展。

而且成都经开区会在零零年获批提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此带来的便利条件可不是一星半点。

东方虽然不缺钱,但是现成的优惠政策便利条件如果不要那就有点太缺心眼了。

“那些都是小事,”谢书记伸手拿了根烟点着,抽了两口:“确定是二十平方公里?”

这个时候成都经开区的总规划面积也就只有五十六平方公里,还包括了园区行政用地在内,后来两千年提格以后,规划向北扩张到一百三十三平方公里。

一几年的时候,规划再一次扩大,经开区的整体规划达到一百六十多平方公里。

不过一直到张铁军回来那会儿,实际完成的区域也就是最开始的那五十六平方公里,整个北面一百多平方公里基本还是空白,连路都没怎么修。

“这个肯定不能是开玩笑,”张铁军笑起来:“不就是二十公里嘛,不至于。”

谢书记吧嗒吧嗒嘴,看了看宋省长:“老宋你激动不?我这心都跳的不成样了。”

宋省长点着头笑:“一样,我这也是跳的不行,就怕是自己听错了。我也不怕铁军笑话,这么多年这还是唯一能让我激动的事情。”

“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谢书记看向张铁军:“用不用得完?这只是建设的资金已经不是小数目了,还有时间的投入。这得多少年?”

张铁军摇了摇头:“不大,能够用就不错了,这一点你们就放心吧,二十平方公里也就是十几个厂的事儿,生活区还要占掉一部分。”

“这个园区建成以后,就业岗位能达到多少?”宋省长问了一句,他比较关切这个问题。

“十几万人肯定是需要的,太具体的现在我也说不出来。”张铁军想了想说:“最低也得十几万人,前期会向下岗技工这一块倾斜。”

“下岗工人这一块,成熟技工占大多数,”宋省长点了点头:“不过铁军你得考虑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这部分人年纪都偏大。”

“这个不怕,”张铁军摇摇头:“年纪没什么问题,只要有技术,有劳动能力就行,而且这么大一个园区需要的也不仅是技术工人。”

“现在不都是吸收高级人才吗?”谢书记有点不太理解:“你这怎么反过来了?据我了解这些人的学历可都不高,很多也就是个初中文化。”

张铁军笑起来:“人才高不高级可不是用学历来定的,有些老技师大字都不识几个,我一样认为他是高级人才。

反而是现在的这些高学历人群,眼高手低的可不少,有一部分在我眼里可能连初级人才的标准都达不到。

东方不看学历,只看实际能力,而且东方内部施行的是师徒制度,在师傅那里通不过的学徒期的人没有留下的必要。”

“你们这里,大学生进来也要从学徒工做起?”

“对。不管是什么学历,都要从基础开始,要有充足的基础工龄以后才会考虑晋升,可能有一部分人的晋升速度会很快,但绝对不会跳过这个过程。”

谢书记看了看宋省长:“这是不是就是咱们刚参加工作那个时候的规矩?怎么听着这么熟悉呢?”

宋省长苦笑:“可不就是那个时候的规矩,你还好,我可是正儿八经从学徒工这么一路过来的,在厂里整整二十多年。”

宋省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清华冶金系研究生毕业,六十年代的研究生的含金量可不是现在这些研博能相比的。

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自贡锅炉厂担任技术员,从学徒开始到正式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再到副厂长厂长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

整整二十五年,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

在那个年代,不论是什么出身,大家都是按照这么一个程序过来的,那些眼高手低的,自命不凡的,纸上谈兵的都在这个过程中被筛选了出去。

这也是为什么说解散师徒制度是国企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节点的原因。师徒制度解散以后,最基础的考核验证没有了,传帮带没有了。

学徒可不只是学习操作设备那么简单,那是对一个人的心性和综合素质的一次认定和学习,也是让年轻人转换思维踏实下来的过程。

“这种老旧的东西不是都在讲淘汰吗?”谢书记问张铁军:“你这个年轻人怎么反而又找回去了?”

“老的东西可不都是不好的,”张铁军说:“新的东西也不一定就都是好的,有些东西是需要继承的。

这次试点的工矿企业当中,也在尝试恢复师徒制度,恢复一部分管理和技术上的流程,我相信结果肯定是好的,很有信心。”

张铁军主持的工矿企业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快要三年,已经到了拿出初步验证结果的时候了。

只要这次试点的结果是正向的,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就会转化成经验向大中型工矿企业普及,在企业整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张铁军已经在推动集团化产业集中的事情,正好和这次试点结果配合起来。

事实上,沈阳的大工业园以及兼并整合也是试点工作的一个部分,是得到了支持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轻松就搞得起来。都是在尝试。

说了几句闲话,宋省长回忆了一下当年的工作和生活,话题又回到东方工业园区的事情上来。

“铁军,你能大概说一说计划吗?这次是打算建成几个厂?都是什么厂?每个厂的规模和产品这些,应该有思路吧?”

“太具体的事情还是要经过商量来规划,不过十几个厂能确定,规模上小的几千人,大的几万人,这个还要涉及到一些配套的问题。

我现在能说的是,这些厂会涉及到半导体,电子,机械制造,能源和物流几大行业,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规模上,都会是世界水平的。”

“预计建成需要多少年时间?”

“这个不需要多长时间吧?”张铁军愣了一下:“咱们这边又没有冷冻期,有一年的时间足够了吧?厂房不就是几个月的事儿?”

“你是打算整个园区同时开建?”

“是啊,难道还必须要分割开一点一点建?那样效率也太低了。”

谢书记拍了宋省一下,抿了抿嘴角:“东方不差钱,他们不需要考虑资金问题。”

“这个好,”宋省长也反应过来了,笑着说:“要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这样那可就太好了,得少操多少心哪。”

“铁军你说一说生活区的想法。”

谢书记拿过地图来,想了想用笔在上面勾了几划递给宋省长:“你看看是不是可以这样?”

宋省接过来看了看,眯起眼睛琢磨了一下:“涉及到两个镇子。”

张铁军说:“那就合并一下,成立个街道办就行了,但是人口这一块需要考虑好,毕竟招工数量也是有限的。”

“你是打算把以后所有园区职工都迁过来?”

“这个是肯定的,”张铁军点了点头:“东方是有福利房的,正式职工都会分配住房,生活区我们会按照二十万户来建。

包括配套的商业,学校,医疗和公园这些,文体设施,其他行政这一块,治安,交通,服务还有银行邮政这一块就要靠开发区了。”

“这是应该的。”宋省长点了点头,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那这些相关单位的用房怎么解决?”

“我们直接建出来,”张铁军说:“搞一个市民广场,公园市政广场商业这一块集中在一起,然后开发区再买过去就行了。平价。”

借用是不可能的,租用也太麻烦,不如直接平价给他们省事儿。至于开发区能不能一次性拿出来这么些钱就是他们的问题了。

“那道路呢?”

“道路也一样,我们先建出来,后面市政部分看看怎么算,开发区按年出点养护费用也行,交过去也行。环卫也一样。”

道路的管理养护还有环卫清洁工作向来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不过对于开发区这种区域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的。

基本上就是谁建设谁维护,谁使用谁掏钱。东方工业区内就只有东方和街道办两家,这个责任还是比较好划分的,不复杂。

不管是交给街道东方出钱也好,还是街道出费用由东方负责也好,都可以。

很多地方的开发区路况都特别糟糕,都是因为使用单位太多责权单位太复杂,谁也不想出这个钱闹的。

“生活区的住宅统一建设还是很好的,”宋省对谢书记说:“不管是从规划还是管理各个方面都有好处,这一点不错。”

“你打算怎么建?建多高?”谢书记问张铁军。

“十八层,以厂为单位划分小区,用水系和绿化来进行分切。东方的生活区和厂区都是公园化的,标准很高。”

两个老人都点了点头,有点满意。宋省长看了看张铁军:“那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了,水和电,你是怎么考虑的?”

“会建发电厂,”张铁军说:“东方的园区都有自己的发电厂,在供应园区的前提下还能提供有限的外供,这个没什么问题。

包括水清洁这一块,配套的污水处理厂都会有,污水厂可以帮当地解决一部分生活污水的处理。

至于水源,这个就需要省里协调了,开发区这边是怎么个情况我也不了解,或者我们自己搞个水库?”

是的,成都缺水。别看岷江沱江庞大的水系都在这块平原上,但是它就是缺水。

事实上包括成都周边的城市都缺水,比如眉山。眉山紧守着岷江干流和好几条大小河流,理论上怎么可能缺水?

但眉山是四川最缺水的城市。尤其枯水期的时候成都在上面一关闸,眉山就没水可用了。

话说回来成都周边的这些城市基本上就没有不缺水的,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这个缺口还在不断的扩大。

这里面有地理的因素,有人为的因素,也有水质的因素。

人为是指水土流失大,缺少蓄水工程,流水利用率太低,从地理上来说,水分布不均衡,简单点说就是那边泡着这边干着。

水质的因素就复杂了,各种污染导致水源不合格不能用。还有缺少有效水网等等。

其实成都范围内水网还是不算少,就是在城建过程中都给填了。

“搞水库这事儿我看能行。”宋省长眼睛一亮,看了看谢书记:“书记你以为呢?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

张铁军看了看两个眼神交流的老头子:“我说,你们这么大岁数了,可不带坑孩子啊,我说的是我们的自用水库。”

“都一样都一样,”宋省长笑着摆了摆手:“完全可以多建几座嘛,也能保证用水不是,水安全还是很重要的事情。”

张铁军搓了搓脑门:“要不,我帮省里搞点无息贷款吧,专门用于水利设施这一块,这边也确实需要搞一些水利工程了,包括水土流失的治理。”

“我看可以。”谢书记笑着点头。

“但是我有要求,”张铁军说:“这事儿得省里抓,不能放到下面县市去,第二要接受审计和监督,否则免谈。”

“可以,这个是应该的。”宋省长都没有犹豫,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你可是没少给渝城鼓捣资金,轮也该轮到我们了。”

“渣打就立在那里,成都是分行,市政贷款这一块也是放开的。”

“那不是还有条件嘛,利息也是钱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