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 第1146章 地名也是历史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第1146章 地名也是历史

作者:南溪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0 15:02:50 来源:小说旗

其实一共也没有多远,从市里过来到张家堡也就是四十公里的事儿,但是足足走了小一个小时。

山路太难走了,弯来绕去忽上忽下的,车跑不起来。

而且过了偏岭就全是砂石路了,也不敢跑,那是真给你打滑出溜,到时候不是上山就是进沟。

张爸一路上就跟周可丽讲他小时候,讲他小时候这边是什么样子的。

那个时候偏岭是公社,叫乐园公社,管着下面十几个大队,邮局商场副食商店国营饭店啥都有,在那会儿的孩子眼里相当了不得。

其实就是两座山中间那么一百来米宽,五百多米长的一小块地方。

汽车顺着镇中心的路一直走到山沟的顶头开始爬山,弯弯曲曲的翻过去到另一侧的山沟里,出去就又是一片平溜地。

这也是这一带山里最大的一块平坦土地,有好几平方公里,是原来的老河道,也是当年乐园公社最重要的产粮区。红光大队。

红光这个名字是后来取的,那些年不少地方都给换了新名字,像偏岭叫乐园,矿区叫红星,后来改开以后大部分又都改回来了。

红光是少数没把名字改回来的地方之一,整个县这样的不超过五个。

可能是感觉原来的名字不大好听吧,叫高丽营子,原来是一个朝鲜族的聚居区。

原来,在清代的时候,本市这里属于是清廷和朝鲜属国的缓冲带,每年朝鲜的贡团都要从这走去京城,京城的消息也是经这里传达过去。

那时候主要是河运,太子河还是一条相当大的河流,可以行重船往东入海。

那时候本市就是军事重镇,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在这边生活过,打过仗。

本市有个地方叫福金,也是一个山沟,山岔子,还有一道沟叫千金,据说是皇太极和大玉儿相识成婚的地方,在那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福晋沟,愆金沟,两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这事儿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应该是大差不差。

清后期,因为使团来往的原因,开始有朝鲜人汇集在福金沟一带生活,慢慢的发展繁衍,扩散,在本市地域内形成了不少村落,都被叫做高丽营子。

这边叫台的地方也多,都是和明代建造的烽火台有关,是明长城相当重要的一段,不过存世的不多,大多都损毁了。

明长城防的就是满族人嘛,他们进关坐国以后自然也就不会再进行修缮了。

所以很多时候,地名其实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往往都是真相。

红光过去是孤家子,这种地名非常好理解,就是原来这地方只有一家,孤孤零零的。这边还有叫孤山的地名,指方圆内只有一个山头。

孤山子,大孤山小孤山,孤城子,都是这么个意思。浅显又明白。

从孤家子,马路一分为二,向右是平地,顺着河水走,那是去法台村的方向,原来是大队部所在地,有供销合作社。

张铁军小时候没少往这边跑,没有办法,原来那个时候供销社就建到大队,下面小队都没有,都得来这边采买东西。

买个锅,买个盆儿,打斤酱油,扯点布买点棉花,农具,都只能到大队来才行。

那时候七八十几里地也不感觉远,溜溜达达的就过来了,也不累,反到是挺兴奋的,这里有糖有饼干,还卖鞭炮。

一包小鞭两毛七,买回去能高兴一个月。

供销社在农村叫合作社,是和农民合作的意思,社员都是股东,都是交了股本金的,各家的农副产品,采集的山货都可以拿来卖,或者换东西。

这些东西收上去以后就拉去供应城市,二分收的到市里卖三毛五毛。

后来合作社裁撤的时候,也不知道社员们的股本金还回去没有,不声不响的。

车队走的是向左上山的路,爬过眼前这座山下去就是张铁军的奶奶家,姚家堡子,和张家堡不远,算是挨着。

张铁军就给周可丽讲他小时候来合作社打酱油的经历。

“你还来打过酱油?”张爸明显不大相信。

这可是七八里地,中间除了一个姚堡就没有人烟了,全是荒山野岭,还是挺吓人的。那个时候狼和野猪到处都是。

“昂,来过呀,还来过很多次呢。”

“你自己呀?”

“……不是,我姥爷领我。”

张爸就笑:“我就说嘛,你自己要是能来打酱油那才是出鬼了,小时候你自己院子大门都不敢出,还敢跑这么老远。”

“为啥不敢出院子啊?”周可丽感觉特别新鲜。

“胆小呗,啥都怕。那时候山上东西也多,长虫兔子野鸡遍地都是,狼,狐狸,野猪,那鸟一飞都是扑天盖地的,一天到晚各种叫声。”

张铁军没感觉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小时候胆子小不是很正常吗?

“原来那时候东西确实多,”二叔在前面感叹:“别说狼,老虎都有,咱家后面山上就有老虎洞,那叫起来才吓人,魂都能吓飞。

还有老雕,小牛犊子都能给你抓起来,那家伙一飞起来各家赶紧去抱孩子往屋里跑,就怕给它盯上。”

“它还抓孩子呀?”周可丽眼睛都瞪圆了,忍不住偏头往天上看。

“那可不,啥它不抓?它饿了还管你那些,逮什么吃什么,生产队的羊啥的没少被它祸祸。”

“咱们堡没抓过孩子吧?”张爸问了一句。

“咱们堡没有,别的堡抓过,五六岁的孩子直接给拎走进山了,骨头渣子都没找着。”

“你咋知道呢?我都没听说过。”张爸有点不信。

“你那会儿不是走了嘛,你自己当了十年兵你不知道?”

“哦哦哦,那差不多,我就说这么大事儿我怎么没听说过。”张爸点了点头:“我就知道咱们小队牛犊子让老雕抓死了过一个。”

“嗯,没拎起来,那只老雕多少是有点缺心眼儿,一只爪子去抓。牛犊子多沉哪,得顶好几头羊了那。”

“那后来呢?”周可丽问。

“后来……后来就吃肉呗,全堡分,牛犊子脊梁骨给抓断了,活不了了。”

“妈呀,现在还有不?”周可丽害怕了,紧紧的抓着张铁军的手。

“早~就没有了,现在啥也没有,”二叔摇摇头:“别说老雕,现在鹰都少,都跑了,进大山里面去了,现在抓个兔子都是新鲜事。”

“现在要是啥都有那真成了祸害了,”张爸说:“原来那时候家家都有枪,东西下了山也不敢进院儿,现在有啥?拿棒子抡。”

“你还真别说,”二叔慢头小尾的带着笑说:“原来那前,傻狍子进村了,不就是棒子抡哪?那玩艺儿直接扛回去都行。”

“现在还有狍子吗?”

“看不见了,听说是有,这几年没见谁打到过。獾子有,獾子还有人挖到过,感觉也不多了。”

“二叔,狍子还能自己进村啊?”周可丽问。

“那可不,”二叔点了点头:“原来那会儿那不是经常事儿,一到冬天山上没食儿了经常跑下来。找食儿。

那玩艺儿傻不愣灯的,看见人也不跑,一上冰就定住了,一抓一个准儿。”

“那为啥呀?”

“它……就那玩艺儿呗,天生就那玩艺儿,送肉的,知道咱们日子不好过。”

“净扯。”张爸笑起来:“不跑是真的,那玩艺儿好奇,啥都想看明白。它那蹄子又尖又细的,一到冰上面就站不住了,想跑也跑不了。”

“爸你抓过没?”周可丽没经历过农村那些事儿,对什么都好奇。

“你就像个傻狍子似的,就是这股劲儿。”张铁军在周可丽头上撸了几把。

四个人哈哈笑起来,张爸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茬儿,带着点回忆:“那可有年头了,原来在家的时候到是抓过。

狍子,狐狸,獾子,都弄过。咱这边兔子最多,最好抓,下点套子几天就弄一窝,还有野鸡,原来都是一大群一大群的。”

“原来啥都多,”二叔说:“蛤蟆蝲蛄戈戈扬扬的哪不是?现在都看不见个屁的。”

“现在咋没了呢?”周可丽瞪着大眼睛想不明白:“抓没啦?”

“那哪能抓没呢,那玩艺儿一生一大片,现在是水不行了,”二叔摇了摇头:“我感觉就是水的事儿,不长了,都跑了。

原来河套里,稻地边上那蛤蟆骨朵一大片一大片的,现在还哪有?水不干净了。”

“都是六六粉给害的呗,原来那家伙一大包一大包的上,家家户户谁家不上?”张爸叹了口气:“农药那东西,感觉不是啥好玩艺儿。”

“不上咋整?你不上别人上,到时候虫子都跑你家地来了,那是给谁种的?”

“净扯。”张爸摇摇头:“原来没那些东西的时候地还不种啦?谁家也没听说庄稼都给虫子吃没了,还不是该得啥得啥?”

“但是上了农药长的确实感觉比以前好,溜光水滑的。”

“好看有个屁用,吃着不是一个味儿?好吃就行了呗。”

“那可不一样,好看能多卖几分钱呢,城里就认长的好看的,有啥招?现在家家都用,药的花花样还多呢。

现在洋杮子你知道不?都不让长熟了,说长熟了不好卖了,得趁着硬就摘,个头够就行。城里人真特么奇怪,那能好吃?”

“那不是青的吗?青的有人买?”

“啥呀,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人家给一种药,你明天摘的话今天晚上去地里,挨个把洋杮子抹一遍那个药,明天早上就就通红通红的。可先进了。”

“还有这个药?”张爸扬了扬眉毛:“那还真没见过,现在这新鲜东西越来越多了。”

“那可不,啥都有,还有一种叫什么剂来着,打上黄瓜长的就大,又大又直,茄子也能用,还不招虫子。以前去哪想去?”

“二叔,”张铁军问:“现在咱们这边种的东西都是以前的老种还是现在的新种?”

“咱家这边是老种,那不是你要求的吗?咱们堡,姚家堡这边都是老种,听说外边砬现在都是种新种了,结的多。

那个我去看过,结的确实感觉比老种能多点,说是还抗病啥的,就是不能留种,那玩艺儿就是一茬,年年得买种种。”

“法台这边是老种新种?”张爸问。

“都有。”二叔往那边看了一眼:“有一部分卖给咱们的就是老种,新种咱们不收,有一些挂着多结多挣点的就种新种呗。

种新种现在有奖励,说是镇上给补贴啥的,也不知道真假,反正都这么说,说是国家号召都去种新种增产。

我听过一耳朵,说是国家给培育种子,咱们老百姓就只管放心种,种子不涨价,抗病高产个头大啥啥的。”

“这个宣传有文字吗?”张铁军问了一句。

“没有,都是嘴巴头子说。这玩艺儿印成字儿大部分也不认识,有啥用?领导干部都这么说了那肯定就是真的呗,那还能作假?”

“有这回事儿吗?”张爸扭头问张铁军。

张铁军摇了摇头。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嘛。但是因为是县里镇里都这么说,老百姓就信。这个时候的公信力还特别高,还没崩。

就像电视和报纸似的,电视里广啥老百姓就买啥,报纸上登啥老百姓就信啥,一点都不怀疑。

可惜,好好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就硬是这么给破坏掉了,浪费掉了。

说着话车就到了姚家堡子,张铁军叫二叔刹一脚,靠到路边停车。

也不用说,二叔就把车子往前溜了一段,停在了大姐娘家坎上:“你们要去大丫家看看哪?”

“来都来了,看一眼呗,我还是小时候来过她家呢。”张铁军笑着开门下了车,站在车门口抻了个懒腰,看了看四周。

什么都没有变化,和十几年前一模一样,一样的房子,一样的猪圈,一样的树,连空气中的味道都还是那么清新……烧木头的味道混着猪圈的味儿。

不是臭,风一吹臭味早就散没了,哪来的那么臭?但是确实是有那么一种味道。

怎么说呢?鸡鸭,猪,狗,鹅,旱厕,混合着山林草木的清新,还有烧木头的焦香,这是人间烟火味儿,不能说好闻,但是温馨。

姚家堡子不大,分上下两片儿一共几十户人家,国防路就在两片中间穿过。

上一片是在路北的山坡上,居高临下,下一片在路坎下面,站在公路上只能看到一片黑黢黢的房顶,房前屋后都是树,都是人家自己栽的。

下坎没有正经的路,就是人踩出来的毛毛土道,为了防止雨雪天打滑,用锹铲出来一溜的脚窝,上下能借个力。

实际上作用不大,该滑一样滑,该摔一样摔,摔了也没人在意,站起来拍拍屁股就完了,夏天能沾点土,冬天啥也没有,干干净净的。

而且冬天还快,一屁股坐地上突噜一下就到底了,就是个大滑梯。

顺着毛毛道小心的下来,第一家就是大姐娘家。

大姐的爸爸张铁军得叫二舅,但是他真不知道是从哪一边论的亲戚,就亲的挺稀里糊涂的。

这个其实不重要,人靠走动,走动多了不是亲也亲,走动少了亲也不亲了,叫什么反到是无所谓的事儿。

“二哥在家不?”路在房后,还没绕到前面,张爸就喊了一嗓子。这也是农村人的习惯,得先问问男人在不在家。

一般来说要是没有什么重要事儿,男人不在家也就不进去了,免得落啥口舌。

女人过来也一样,先在外面大声喊几声,如果女主人不在也不会进院子。农村人活的是脸面,很多细节上讲究都特别多。

其实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普遍情况,那就是普遍来说文化水平很低的农村人更在意口碑,脸面,更讲究礼和规矩。

而那些高尚的,高级的,有文化的城里人基本上都不大在意什么口碑,更不在乎脸面,只要有好处能挣钱怎么都行。

规矩也是只对上不对下的。

然后不要脸的人偏偏感觉自己牛逼,高大,拼命的看不起供吃供穿要脸面的农村人。这是为啥呢?

就像那些靠哄骗吸血活着的产业从业者,就是看不起实业,这不就是瞎蒙子感觉牛比它低级吗?

很多事啊,都是搞不明白的,就活的特别扭曲,千奇百怪。

对社会贡献为负的人群就是比贡献最大的人群高级,负的越多越高级,贡献越大越低气。

就是那种,皮看不上肉,肉瞧不起骨头,肉和骨头怎么看内脏怎么讨厌,感觉它们就是垃圾,又脏又臭,就不应该存在。

一样一样的。

内脏只能闷头干活,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每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看着手在伺候皮肤,听着嘴在上面侃侃而谈。

连个屁眼都不如。

夏天,家家都是开门开窗的,张爸喊了一嗓子,就听屋里有人回:“在家,在呢。谁呀?”

就有人到后窗户这边往外面看:“谁?”

“哎呀妈呀,老大回来了。快点快点快点,我鞋呢?”屋里一阵舞马张飞,张铁军他们也走到了房山头。

院子大门就在侧面,挨着房山头就是。

张爸去解开院门上的绳套,拉开木栅栏门往院子里走,屋子里二舅和二舅妈已经迎了出来。

“哎~~呀,你们可是稀客,你们咋来了呢?”二舅一边小跑一边提鞋,一只手还夹着根土炮,二舅妈系着已经看不出颜色的围裙跟在后面笑。

贵客上门是男人说话的时候,女人抢话不礼貌,哪怕这个家是女人说了算也不行。

“我们算个屁的稀客,”张爸笑着进了院子:“这几年总回。”

“总回你也没到俺家坐坐,快进屋。你这一悠秋得有个几年没到家来了,还以为你不记着大门朝哪开了呢。”

“这话让你说的,挑邪理儿。”

“快来老二,进屋。”二舅妈招呼二叔:“这是……小铁军儿啊?我也不敢认你说。”

“是我,二舅妈。这是我媳妇儿,你叫她小秋。”

“二舅妈。”周可丽笑着叫人:“你家院子真大。”

确实大,二舅家这院子估计得有一般人家的两倍多,起码,院子里栽着葡萄架和几棵不知道什么果树,还摆了张桌子。

鸡鸭鹅狗猪就在院子里随意溜达。

他家猪就是这么养的,晚上关进圈里,白天就放出来随便活动。晚上关起来是为了保护它们,怕山上下来东西。

鸡鸭也都要关,天一黑就得进圈,这东西是夜盲,晚上看不到东西,黄鼠狼走到面前了都不知道跑,不关上几天就没了。

鹅不能关,你也关不住,这玩艺儿晚上可是看家护院的好手,狗都不如它,什么耗子黄鼠狼狐狸的,来一个收拾一个。

家里有个五六七八只大鹅那就是铁壁铜墙,狐狸来了都能给它拧死,三大霸主之首绝对名不虚传,狗见了都得绕弯走。

大公鸡虽然凶名在外,实际上就是个窝里横,动真格的要差不少。

农村的狗有主人在不靠前,就远远的站着打量几个客人,仰着鼻子闻闻味道记在心里,可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

狗的待遇不如猫,真的就是因为它太懂事儿。

“这还是那条狗?”张爸看了看,问了一句。

“可不,还是它,你家弟妹养那条大白的种。”

“哈?”周可丽听懵了:“我妈不是说那条白狗早就死了吗?那得二十年了吧?”

“那可不,二十多年了。”张爸点了点头:“这狗是大白狗的孙女儿,也快有十岁了。是孙女吧?”

“重孙女。”二舅妈笑着说:“别给俺们整差辈了。她妈也是俺家养的,在俺家生的它,一窝就生了仨。”

张铁军就在后面打量院子,和他记忆里没什么变化,也就是树长高了,人变老了。

栅栏帐子夹的整整齐齐的,菜地里也收拾的整整齐齐,葡萄结的密密麻麻,已经有点泛黑了,院子顶头是高大的粮仓。

房子还是老房子,不过换了瓦顶,房檐下面挂着些筐子镰刀还有上山下地穿的旧衣服,一只老猫趴在窗台上,懒洋洋的。

“怎么不把房子翻了翻呢?”张爸抬头看了看,问了一句。

“原来大丫到是给张罗过,”二舅说:“我嫌费劲。这房子还好好的呢,就是顶不行了,换了新瓦。这不挺好的。”

“不是说你们要给全堡重新盖房子吗?”二舅妈笑着问:“现在都传呢,我寻思那可不错,张家堡现在收拾的太眼热了,真好。”

“别瞎说。”二舅瞪了二舅妈一眼,二舅妈也不在意:“又不是外面说,自己家屋里怕什么?”

“这事儿我还真不知道,那得问铁军儿。”张爸扭头看张铁军:“有这事儿吗?”

“我也不知道啊。”张铁军给问懵了。这几年他除了工资福利产量什么的偶尔关心一下,别的方面还真没管过。是真不知道。

“这事儿得问我。”二叔笑着说:“咋的眼里看不到人是怎么的?现在这一片都归我管不知道啊?当面下药是不?”

几个人笑着进了屋里。

标准的东北农村大房子,一进来就是大开间的厨房,这边叫外屋,其实是在中间,得有小三十个平方。

外屋三个灶台三口大铁锅,这就是东西屋三铺炕。

一般来说要不是家里人口多或者有结婚的孩子的话,西屋一般不住人,算是客房,平时就当仓库用,冬天就是大冰箱。

自从流行盖砖瓦房以后,修南北两铺炕的人家就很少了,二舅家在姚堡是独一份儿。

完了他家孩子还不多,也不知道是因为啥。

不过他家不缺钱这是真的。

他家是祖传的社戏班儿,姚堡这边大部分都是跟着他家干的二人转演员,每年秋收以后就开始挨个村子演拉场戏。

冬天也演,过年的时候还有年戏,就是踩高跷大头人划旱船什么的,挨家挨户去拜年讨喜。

张铁军记着原来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演一场就好几十块钱,过年拜年按家算,一家平均一块钱,那真的是挺多的了。

他家二姐二姐夫唱梁赛金擀面相当有名,是保留节目。这个可以去听听,很好听的。

“你们今天怎么赶一起回来了呢?这不年不节的。”大家坐到炕沿上,二舅妈去给大家倒水,二舅这边开始搭话:“有啥事儿啊?”

这边问有是不是有啥事儿,就是有事你吱声我肯定帮忙的意思,如果不想帮忙的就不会问出来。

“没啥事儿,”张爸摸了摸炕革:“现在这东西是好,溜光水滑的不硌人。我现在要退了,正办手续呢,没事干就回来看看。

这不正好铁军两口子也回来了嘛,他俩现在住京城,回来一趟不容易,就一起回来转转,去上个坟啥的。没事儿。”

“你们家现在有事我们也是帮不上啥,”二舅妈说:“这几年你家是熬出来了,和俺们是挨不上喽,飞了都。”

“这话让你说的,”张爸看了看二舅妈:“那再怎么的亲戚还能断啦?老家老坟都在这,还能弄哪去?

再说大丫那边和俺家都在一起呢,想分都分不开。”

“大丫是真借你们光了,这几年没少让你们跟着费心。”

“那可谈不上,还是她们两口子有那能耐,有手艺,要不然想帮也帮不上,都是自己努力出来的。就你俩在家?栓子呢?”

“谁道了,一家四口今天早早都尥蹶子了,说是谁家办事情还是怎么的,我也没听明白一二三。反正现在也不忙,溜达呗。”

“应该是去市里了吧?”二舅问:“是市里还是去小市?我也没听清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