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 第1148章 土地不骗人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第1148章 土地不骗人

作者:南溪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0 15:02:50 来源:小说旗

“爸,”张铁军问:“我从小到大就一直没想明白,我奶不是姚家堡子的吗?咱家在那边怎么就没亲戚呢?

就这么一个我都不知道从哪论的二舅,人家还姓曲。

关键是走的还挺近,我记着我小时候没上学呢就经常来他家了。”

“还真没有。”二叔想了想摇了摇头:“别说你,我都没啥印象,都没去姚家堡子走动过,我妈活着那会儿就没来往了。”

张爸吧嗒吧嗒嘴:“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咱妈出生那年,那年东北宣布独立,张胡子进北京。

咱妈嫁到张家堡那年是四二年,那年小日子开始占领东南亚,咱们打长沙会战。那几年旱哪,到处都闹灾,可惨了。”

二叔扭头奇怪的看了看亲哥:“不是,让你说咱家和姚家堡子,你扯啥哩咯啷呢?啥玩艺儿一会儿东北独立一会儿长沙会战的。

你搁这讲历史啊?我妈是去参加战斗了咋的?”

周可丽一头扎在张铁军身上,开始抽搐。这个大傻丫头又找着笑了。

张爸也笑起来:“那说啥不得起个头吗?那不得说说历史背景啥的?当时乱呗,还旱,那家伙,可是死了不少人,那几年。”

车子已经进了堡,原来这边路边上的几户人家都没有了,都迁过去和大家住到一起了。

新建的堡子还是以大柳树为中心,建在路北的山包上面,就是样貌整个全都不一样了,红砖红瓦青石路,家家都是小别墅。

河对岸的小队部也是全部推平了重建的,有几户人家都迁到对面去了,这边搞了一个小广场,修了一栋两层的办公楼。

粮仓戏台一样不缺,磨米打铁打瓦做粉条都有各自的工作间,还有一间小超市,在办公楼的侧面画了一块停车场。

车子在车位上停好,大家从车上下来,伸懒腰的抻懒腰,打哈欠的打哈欠,整理衣服的整理衣服,系系裤腰提提裤子。

二叔使劲儿扭了扭腰,晃了晃脖子:“开车这玩艺儿也挺累呀,新鲜劲一过了感觉也没啥意思,天天开就感觉累。”

“原来那时候,”张爸看了看二叔:“要是能一下拖拉机都能高兴好几天,现在大轿子开着你还累上了。”

“你可得了,”二叔摆摆手:“可不听你说了,这家伙想听听咱妈的事儿差点让你给送上战场,这要是讲车不得把我干一汽去呀?”

大家伙都笑起来。

张爸有点不大好意思,瞪了二叔一眼:“有啥好说的?那些年闹灾呗,种不出粮,完了又是胡子又是绺子的到处闹。

今天国防军明天靖安军,后天就出来个救**建**,谁来了都得刮一遍,胡子绺子那是三天两头就过来买粮,联军就是到处借。

那时候老百姓多难哪,种点地自己根本吃不着,谁来了都得受着。

那时候咱家这还行,有人有枪,老院儿是个炮楼,一般情况下都能顶得住,小股的直接就能打回去,在这一片算是过的相当不错的人家。

那时候是我爷爷当家,我妈其实得算是我爷爷用粮买回来的,也不是买,换的。

我妈嫁过来以后就和家里断了呗,那时候像这种换粮的媳妇儿其实就是买断了,从此和娘家就没啥关系了。

我妈也不想回去,不想和她家里那些人见面儿,心里恨呗,把自己卖了。其实现在想想那时候也是没办法。

再说我妈嫁过来也算是享福了,吃饱穿暖的,我爸对她也还是行,也没娶小啥的。

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儿,我小时候还问过我妈说我咋没有姥姥姥爷呢?我妈说都死了。后来长大了听别人说才知道。”

“那咱姥家亲戚呢?不应该都在姚家堡吗?”二叔问:“我咋从来没听说过啥?”

“后来那就真是不知道了,”张爸摇摇头:“从来也没走动过,去哪知道去?咱妈是六九年走的,那时候我都走了多少年了?”

“我在家我也不知道。”二叔摇摇头:“咱妈走我到是记着,咱妈六九年,咱爸七六年。妈走那年我才多大呀,光害怕去了。”

“那你们都没去姚家堡打听啊?这么近。”周可丽没整明白,有点奇怪。

张爸就笑:“那打听个啥?从小到大人家都从来没说过来看我们一眼,对我妈也是不闻不问的,后来我妈病了都是头影没露,这样的还打听啥?”

“我也这么想的,”二叔说:“我记着,忘了多大前了,我爸说,人家都不稀得打听你,你打听人家干什么?”

“算了,说人家的事儿干什么?一点用没有。”张爸摆摆手,左右打量了一圈:“现在队部这么一弄确实挺漂亮,这小院儿。”

“不是说那个时候胡子和绺子可凶残了吗?”周可丽问:“爸,他们来要粮还给钱买呀?那不是挺好的吗?还讲理。”

张爸笑起来:“给钱。头天来了往院里扔一布袋子大洋,第二天就过来拉粮,不给就杀人。绺子人少,一般就是绑票。”

“给你十块大洋,要你家全部的粮,你干不?”

二叔笑着问周可丽:“俺家那会儿可是大户,这周边方圆你能看到的地方全是俺家的地,光是人就养着好几十上百口。”

“不止。”张爸摇摇头:“你小可能不记着了,我小时候跟咱爷去收过租,姚家堡那边到法台那一片都是咱家的。

原来姚家堡子,还有那边不少就是给咱家种地的人家,租咱家的地。”

“那咱家哪来的这么多地呀?”周可丽惊奇的瞪大了眼睛。这玩艺儿,比看小说都上瘾,想听。

“开荒呗,那时候也没人管,地也便宜,买点,自己家开点,一点一点攒的呗,咱家到这边四辈儿七十多年才攒下来的家底儿。”

东北的汉人基本上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关里人,老张家祖上也是,到张铁军这一代已经是第六辈儿了。

原来那时候结婚早,十六七年就是一辈儿。

“那他们怎么没有地呢?还要租咱家的地。”周可丽继续追问。

“那就不一样了,”张爸说:“有些是来的晚了,为了落个脚活命,只能租地种,那时候租子也不高,起码比现在低。

还有是自己把地卖了,完了租地种。那时候这样的家不老少,各种原因的。

还有逃难来的,猎户,船户,烧窑的,反正干什么的都有,实在没办法了呗,租块地种,盖个房子有个安身的地方。”

“那他们为啥要卖地呀?卖了还得租。”

“没有办法了呗,要用钱拿不出来。有些是懒的,有些是酒鬼,还有赌的,那时候的穷人家不是赌鬼就是懒,手里有点钱就喝大酒了。

但凡好好种地算计着过,手头紧点知道攒也不至于吃不上饭,土地又不骗人,你花心思对它它就给你出粮,一点不带假的。

日子都是算计出来的,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有数的话,那一家子人过日子不算计还能行啊?

大手大脚有多少老本那也是不够花,喝大酒耍大钱,多少家底也玩完,守不住本分那就得遭罪。过去这谁家不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周可丽噘了噘嘴:“我听明白了,爸你就是借引子点我呢,是不?让我以后给你儿子省着点儿,得学着算计。”

张爸和二叔都哈哈笑起来,二叔拍了张铁军一下,说:“这个我估计还真不是点你,你们家还用算?随便花使劲花都花不完。”

张爸笑着点头:“这个到是,我还真没有那个意思,你们现在比我比你们爷爷那几辈都出息,只要好好的不败不赌不作妖,确实是没什么问题。

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把小妞妞乐乐和豆豆她们给培养好,千万别给养歪了,将来能守个业就行,健健康康就比什么都强。”

张铁军撇了撇嘴:“你们想的还真挺远的,我都没想这些。”

“那还不想?”张爸有点不满意,斜了张铁军一眼:“这都多大了?一晃就上学了,还得等上了大学再想啊?真是的。”

张铁军不想和老爸讨论孩子的问题,老头容易翻脸,就把脸转向一边:“二叔,青年点儿那个院子也扒啦?”

“扒了呗,留着嘎哈?”二叔往那边看了一 眼:“那房子当初盖的就有毛病,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不当不正的,老早就瞅它不顺眼了。”

原来小队部边上有一个专门给上山下乡活动准备的院子,是六八年建的大开间的砖瓦房,在那个年代来说相当哇塞了。

那个时候的建筑别的都不说,质量是绝对杠杠的,而且宽大,一铺炕能睡十来个人还宽宽绰绰的那种。

那房子拆了张铁军确实是感觉有点可惜了,好歹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忆,等到二十年后那就是个景点,当年的青年们都会回来看一看。

不过就像二叔说的,那房子当初确实也没盖好,不是质量有毛病,是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那个房子有点歪扭。

堡子里的房子全部一水的都是面南背北,房门在南面,整个堡的房子朝向和方位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整整齐齐。

全堡只有小队部不是,小队部是单位嘛,因地制宜,里面的房子是围着晒谷场建的,办公室这边背东面西。

另一侧的铁匠房木匠房车库牲口棚什么的这些是背西向东,从两边把晒谷场围住,中间靠后的位置是粮仓和戏台子。

戏台子可不只是演社戏,还要承担放映电影的功能,所以是居中的,在正中间靠后。

单位不是住家,这么建也没什么毛病。

可是等到建青年点的时候,就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了。

青年点是建在小队部办公室后面,一排房子带一个大院子。

按理来说,要么你和队部办公室平行,要么你和全堡人家的房子同一朝向,对吧?这两样都没什么毛病,都能看。

可是呢,人家就偏不。

当时这种青年点都是统一建的,由公社出钱,大队出力,全是一水的青砖大瓦房,在当时来说那是相当牛逼了。

大队部那时候都还是黄泥草房呢。

别的小队的张铁军不知道,也没注意过,但是张家堡的这个就是建的扭巴的,它既不坐北朝南,也没有坐东望西,是斜着的。

斜着的,房子斜的,院子就也跟着是个斜的,不当不正卡在办公室后面。

你知道那种感觉吧?全村的房子都是横平竖直的,是‘〒’这个样子,然后它紧贴着在边上,在那扭巴着。

堡子里的房子都在小队部对面的山包包上,上面的人家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这边,那是谁看谁别扭,但凡有点强迫症的都受不了。

去过东北农村的人应该都知道吧?东北农村的人家房子院子那基本上都是一水的,整整齐齐的。 就是种地都得把田垄修的横平竖直板板正正的,那秧苗长出来都得像是阅兵式的方块队一样。

结果弄出来这么个玩艺儿,真的是谁看都不顺眼,连带着瞅里面的人都不顺眼了。

估计大家伙是早早就都想把它给拆了。

“那玩艺儿拆了就拆了呗,就那么几间房子也没啥用。”张爸说:“留着干啥?不当不正的,我瞅着都不顺眼,和这小院儿也不般配。”

这个是,现在的队部小院那是相当牛逼了,方圆几十公里之内都找不出来第二个。

溜平溜平的水磨地面,办公的是小洋楼,两边是各个功能室和活动室,里面花开似锦,外面树林环绕。

现在又增加了图书室(成人夜校),医疗所和幼儿园,还有会堂。会堂可以放电影。

小学没在这里,小学建在两个堡子中间那边,化肥厂饲料厂加工厂收购站仓库气站油站都建在那一片,还有锅炉和浴池。

那一片河滩面积不小,是一片乱石滩,正好废物利用,要不然还得占用耕地。

而且建在那边还可以把周边的几个村子都照顾到,大家都方便。

现在整个堡子都通上了暖气和自来水,烧饭也用上了煤气,再也不用大冬天冒着严寒踩着没腿深的大雪去上山砍柴了。

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全村标配,小日子过的贼拉美。

“庆之啊?是庆之不?”

“啊?是我,”张爸扭头看过去:“老叔。”

“五爷。”张铁军叫了一声,碰了碰周可丽:“五爷,这是我媳妇儿,叫小秋。”

“五爷好。”周可丽叫了一声,好奇的打量着面前这个矮胖小老头。

小老头瞅着相当精神,笑嘻嘻慈眉善目胖乎乎的,头发全都花白了,穿着一身人民服,手上夹着根过滤嘴儿。

人民服配解放鞋,妥妥村里的制式服装。

“这家伙,铁军都结婚了,时间过的快呀。”五爷走近了,在张爸胳膊上拍了拍:“你现在是出头了,咱们家你现在是头子。”

“那你不也是我叔叔吗?我还不是得听你的?”张爸掏打火机帮五爷把烟点着:“现在岁数大了,烟还是少抽点,旱烟就别碰了。”

“不碰不碰,听你的。”五爷笑眯眯的抽了口烟:“习惯了这烟也行。我现在可不行喽,还得看你们的。

现在堡里的什么事儿我还不是得问庆凡?我这个队长就是个配搭,传传话张罗张罗。”

“老叔你可别这么说,这不是骂我呢?”二叔笑呵呵的接话。五爷是他们那一辈家里的老小,叫五叔老叔都对。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从他们那一辈开始,家里的堂族兄弟就不总排了,都是各家排各家的开始乱叫。

五爷在家行五,他们那辈儿其他家都是三个四个,就他这一个五,就不会错,别个三叔四叔的总是有好几个,有时候孩子叫着叫着就懵了。

但是这东西乱了,再想排出来就难了,也就只能这么稀里糊涂的乱叫下去了。

五爷这个队长,其实就是村民组长,村民组就是以前的生产小队嘛,大家都叫习惯了队长,一时半会儿的改不过来,就这么叫着了。

书上说生产队是在八四年解散的,事实上并不是,生产队这个称呼是一直到了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村长就是以前的大队长,一个大队就是一个行政村。

不过村长和大队长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村民组长和小队长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天地之差。

这个改变的意义其实就是把大队小队脱离了行政岗位,国家不再给发工资了。这可不是小数目,全国八十多万个村儿,村民组上千万。

包括过去的驻村老师,赤脚医生,为什么都要求重新考核或者干脆取消?开源节流嘛,那省下来的可不是小钱儿。

不信?一个大队部可不是只有一个大队长拿工资,大队长副大队长,会计出纳,民兵连长,修理工库管员……那是一个班组。

这么说吧,那时候一个生产小队就有四五个五六个队长,全是吃皇粮拿补贴的。

村民组长就不是干部了,就是个选出来的代表,也有工资但是工资是由本村民组负责,包括村长也是,本村负责。

这就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是这么调整了以后就真的节省了吗?还真就未必见得。

生产队取消以后,公社改为了乡镇,那膨胀的叫一个快呀,八十年代后期一个镇在编人员能过千你敢信?真事儿。

为了给丈母娘小舅子安个编制,一个镇府大院开好几个大门的事儿一点都不新鲜。

张铁军老家的镇就是这么个样子,镇府大院后面是河,愣是开了个后门建了个小桥,设了一个门卫岗。

这么说吧,从这个大门经过的人次,一年到头两只手就能数过来。人次,不是人。

一个办公室一年到头就俩人,一查编制,嚯~~,二三十。

“这可不是乱说,”五爷抽了口烟:“现在世道变了,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我们跟不上趟了,再说咱们堡都在公司上班,那可不就是你说了算?

我呀,就是跟着你们乐呵乐呵,给你们跑跑腿儿帮点小忙,能不给你们拖后腿我就心满意足,就希望咱们堡能一直这么好下去。”

“那肯定没问题,不但要一直好下去,还要越来越好,将来争取咱们堡家家都有小汽车。”

五爷大声笑起来:“我看行,那我就等着那天儿了,真到那时候我死了都值,进了坟地都敢大声说话。”

“五爷,今年果树的收成你感觉能怎么样?”张铁军问了一声。

五爷摇了摇头:“别惦记那个,你另看结的挺多,不行事儿,怎么也得等明年去了。等今年卸了我找人好好收拾收拾,明年再核计它。”

“为什么?”周可丽没明白:“我看结的挺多的呀。”

“不好吃。”五爷笑着说:“果树这东西得养,得收拾出来才行,这才种下几年?伺弄这东西可不是简单的事儿,不好吃卖给谁去?”

“是吗?”周可丽问张铁军。

“五爷说的你不信,你问我?我这方面能赶得上五爷一个脚趾头不?”

“啊?真不能吃啊?那咋整?”

“做罐头呗,那不是弄了个加工厂嘛,就是为这准备的,今年这果做罐头没问题了。”

“做罐头不用甜的呀?”

“不用,甜的可以直接卖,卖不掉了才弄罐头,只做罐头的话长开了就行,味道不重要。”

“为啥?”

“……有一种东西吧,它叫糖。”

“打死你。”周可丽脸就红了,逮着张铁军捶了几拳,感觉特别不好意思,自己啥也不懂。

“铁星没跟你回来?”五爷问二叔:“现在不是都放假了吗?”

“真事儿哎,”张铁军看向二叔:“我们回来都没看见铁星,他干什么呢?”

“还能嘎哈?”二叔咂吧咂吧嘴:“现在大了呗,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有主意了,人家不想回来我能咋的?

说是要勤工俭学,挣钱,和他同学一起找活干呢,天天出去上班,整的像那么回事儿似的。”

“那不挺好吗?”张爸笑着说:“肯干就行,管着干什么挣多少的,锻炼锻炼比啥不强?有这心就行,就是好孩子。”

“他干啥呀?”周可丽问。

“在地下帮着卖衣服呢,还能干啥?就麻烦小华呗,”二叔笑起来:“就他那样的去别人家人家也不要啊,还是个临时工。”

“铁星多大?”周可丽问。

“十七了呗,下半年上高中了都,那还不快?再有几年就是大人了。”二叔叹了口气:“将来怎么样还不知道呢,学习也不咋的。”

“你家还用愁这个?”五爷看了二叔一眼:“你这真的是,没卵子找个茄子提溜,没事找事儿呢。”

周可丽脸一红,往张铁军背后躲了一下。不好意思听。

“那可不行,要不是那块料肯定也不能麻烦铁军儿,”二叔说:“那成了什么事儿了?”

“这话就别说了,”张铁军说:“学习好不好只是一方面,有些人就是不适合学习,但是学习不好并不代表别的做不好。”

“这话对,”张爸点点头:“要那么说我中学都没念完呢,那啥也不用干了。”

“你们回来真没啥事儿啊?”五爷问张铁军:“就是回来看一眼?”

“真没事儿,就是挺长时间没回来了,过来看看。”张铁军说:“以后我肯定是越来越没有时间,想回来不大容易。”

“忙点好,”五爷说:“就这么个山沟子有什么看的?正事重要,这边现在越来越好了,我和你二叔给你看着,不用担心啥。”

“张队长啊。”一个粗粝的大嗓门喊了一声,几个人扭头看过去,三个大老爷们从河那边走了过来,河那边停着一辆小面包车。

这年头在农村,哪怕是县里,能开上小面包那也是相当牛逼了。

五爷迎了过去:“于经理,又亲自来啦?”

“干什么的?”张铁军小声问二叔。

二叔撇了撇嘴:“卖化肥的,盯上咱堡子了,麻个鄙的,话里话外就是镇上支持,县里支持,拿特么干部压人。”

“现在八月了还有人买吗?”

“八月追肥,**月,地里,果木,包括新林子都要追肥。现在这些人特么的牛逼的不得了,哪个生产队也不敢得罪。”

“为啥?”周可丽还是不明白。

“有镇上县上给撑腰呗,弄的像是县上的公司似的,买多少都得听他们给你算,你自己说了不算,得特么他给定。

人家也能耐,特么卖个化肥农药县上能给出文件,听说以后还要上饲料,鸡饲料猪饲料,喂鱼的,反正方方面面。”

“镇上怎么说?”

“镇上?镇上就更邪乎了,直接给出人儿,头几回过来都有镇上的人,乍乍乎乎的我还以为是镇上卖呢,后面到是没看到来了。

不过我听说别的村子镇上是一直都有人盯着的,帮着压,买完了帮着催钱什么的,也不知道特么图什么,兴是拿钱了呗。”

“哪的人?”

“农委的呗,别的也不对口啊。”

“咱们这边种子这一块是怎么回事儿?”

“种子……也差不多,号召大伙去种子站买呗,说是高产抗病什么的,到是没这么压,不过我估计也是快了,早晚的事儿。”

“现在咱们这边烧荒这事儿怎么说了?”

“烧荒也管,到是没明说不能烧,但是你烧了就有人来找麻烦,又是护林又是危害的,多少得罚点钱走。现在不少人家都不敢烧了。”

这个到是拿捏的挺准的。

农民你就是一次罚他三块五块钱,他以后也得惦量惦量,对于城里人来说五块钱啥也不是,但是农村一年能挣多少五块钱?

张铁军吧嗒吧嗒嘴,抽了抽脸,感觉自己好像有点特么失败,说过的事儿都做不了主。

这是特么的没人怕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