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异术:发明开启乱世新局 > 第87章 碳基永乐大典

平行时空大明永乐年间,紫禁城在日光的照耀下,金色琉璃瓦熠熠生辉,朱红色宫墙庄严肃穆,尽显皇家威严。皇城之内,一片忙碌景象,太监们手捧托盘,脚步匆匆地穿梭于宫殿之间,宫女们则在一旁轻声细语地整理着宫务,各司其职。御花园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偶尔传来悠扬的丝竹之声,交织出一幅太平盛世的繁华图景。而在这繁华喧嚣的背后,一场关乎天下知识传承与命运的奇异事件,正悄然拉开帷幕。

朱棣,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太和殿龙椅之上,俯瞰着满朝文武,心中满是对宏图霸业的壮志豪情。他深知,一个伟大的朝代不仅要有强大的武力,更要有灿烂的文化作为支撑。于是,一心想要编纂一部集天下知识之大成的典籍,以彰显大明的文治武功。诏令一下,犹如一声惊雷,在文人墨客、学者大儒之间激起千层浪。无数饱学之士从五湖四海汇聚京城,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文化传承的热忱,投身于这场浩瀚的文化工程之中。

在那宽敞明亮的编纂大殿内,烛光摇曳,墨香弥漫。学者们日夜伏案,查阅古籍,挥毫泼墨,争论探讨之声不绝于耳。有的眉头紧锁,为一个典故的出处反复斟酌;有的则兴奋地比划着,与旁人分享新发现的知识瑰宝。经过数年的呕心沥血,一部惊世之作——《永乐大典》终于问世。

然而,无人知晓的是,这部《永乐大典》并非普通的书籍。它的文字并非由笔墨书写而成,而是由一种神秘的菌落构成。这些菌落仿若被赋予了神奇的灵性,它们能够自主排列组合,形成各种文字和图案,仿佛被注入了某种智慧。当人们轻轻翻开大典,那由菌落构成的文字仿佛在微微闪烁,似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这种奇特的构成方式,使得《永乐大典》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它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命运的转折。

起初,这些菌落十分稳定,它们所构成的文字清晰明了,为人们传递着丰富的知识。《永乐大典》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皇宫的藏书阁中,成为了皇室的瑰宝,也是大明文化繁荣的象征。藏书阁中,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而《永乐大典》被放置在最显眼、最安全的位置,周围还布置了专门的守卫,以防有任何闪失。偶尔,朱棣会下令将大典取出,供朝中的大学士们研读。大学士们身着朝服,怀着敬畏之心,轻轻翻开书页,他们在惊叹于大典内容丰富的同时,也对其独特的构成方式感到好奇不已。他们围坐在一起,仔细观察着那些菌落,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却始终一无所获。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一些奇怪的现象开始出现。藏书阁的看守们在日常巡查时,逐渐发现大典中的某些文字似乎在自行变化。原本清晰工整的字迹变得模糊不清,就像是被一层迷雾笼罩;而新的图案和符号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浮现,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蜿蜒的蛇形,有的似神秘的符文,让人摸不着头脑。看守们大惊失色,连忙将此事报告给大学士们。大学士们得知后,立刻齐聚藏书阁,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试图找到类似的记载;又运用各种仪器,对菌落进行观察分析,却始终无法找到原因。这一奇异的现象,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廷上下掀起了一阵波澜。

与此同时,朱棣的统治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朝堂之外,一些地方势力对他的政策心怀不满,暗中勾结,策划着反抗。他们在民间散布谣言,蛊惑人心,企图动摇大明的根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棣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其中包括一场大规模的焚书行动。他认为,一些书籍中蕴含着对朝廷不利的思想,这些思想如同一颗颗毒瘤,若不及时清除,必将危及大明的江山社稷。

当焚书的命令下达后,整个京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士兵们手持兵器,挨家挨户地搜寻书籍。他们闯入文人的书房,将珍贵的藏书随意翻检,只要发现被列为**的,便毫不留情地收缴。百姓们惊恐万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书籍被夺走,却敢怒而不敢言。很快,大量的书籍被堆积在广场上,形成了一座高高的书山。广场周围,站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无奈和恐惧。而就在这时,一个惊人的变故发生了。那些被堆积起来的书籍中,有一些在之前的传阅过程中沾染了《永乐大典》中的神秘菌落。当火焰点燃这些书籍时,菌落受到高温的刺激,瞬间变得狂暴起来,开始疯狂繁殖和变异。

瞬间,一股黑色的烟雾从燃烧的书籍中升腾而起,如同一条张牙舞爪的黑龙,迅速弥漫在整个京城上空。这股烟雾中充满了变异的菌落,它们如同恶魔一般,随着空气的流动迅速扩散开来。凡是吸入这些菌落的人,都开始出现奇怪的症状。他们的身体变得虚弱无力,双腿发软,仿佛被抽去了筋骨;脑海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混乱的知识和记忆,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故事、人物在脑海中交织碰撞,仿佛无数的声音在耳边争吵,让人痛苦不堪。有的人抱着头,在地上痛苦地翻滚;有的人则眼神空洞,口中喃喃自语,说着一些旁人听不懂的话语。

这种症状迅速蔓延,如同一场可怕的瘟疫,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京城。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紧闭家门,用布堵住门窗的缝隙,试图躲避这场灾难。然而,菌落的传播速度极快,根本无法阻挡。它们如同无孔不入的幽灵,顺着门缝、窗缝钻进人们的家中。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痛苦呻吟的人们,医院里人满为患,医生们面对这种怪异的病症,个个束手无策。他们尝试了各种药方,针灸、汤药齐上,却都无济于事。

朱棣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他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手中的茶杯重重地摔在地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焚书之举竟然引发了如此可怕的后果。他立即召集朝中的大臣和学者,在太和殿商讨应对之策。大臣们纷纷赶来,他们神色慌张,面面相觑。朝堂之上,一片寂静,谁也没有见过如此怪异的现象,一时之间,竟想不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有的大臣提议请道士做法,祈求上苍庇佑;有的则建议大赦天下,以平息天怒。但这些建议都被朱棣一一否决。

就在众人陷入绝望之时,一位名叫徐清的年轻学者站了出来。徐清自幼对奇闻异事和神秘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身材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与智慧。他曾在民间游历,走过山川湖海,见识过许多奇特的事物。他向朱棣进言,称这场灾难或许与《永乐大典》中的神秘菌落有关,只有找到控制这些菌落的方法,才能阻止瘟疫的蔓延。朱棣听后,觉得徐清的话有几分道理,便下令让他负责调查此事,并调拨了一批人力、物力供他调配。

徐清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身着简易的防护衣物,毅然深入疫区。疫区之中,一片死寂,偶尔传来几声痛苦的呻吟。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走进一户户人家,观察患者的症状,详细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为了采集菌落样本,他们不顾自身安危,靠近那些被感染的人,用特制的容器收集空气中的菌落。回到实验室后,他们日夜奋战,在昏暗的烛光下,借助简单的仪器对菌落样本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菌落对特定的声波和磁场有着特殊的反应。当播放某种频率的声音时,菌落会出现短暂的静止;而在特定的磁场环境中,它们的繁殖速度会有所减缓。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尝试,徐清终于找到了一种利用特殊声波和磁场来控制菌落的方法。他们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请来能工巧匠,制造出了一种大型的装置。这个装置由巨大的铜制线圈、精美的木质框架和一些奇异的晶体构成,外观看起来十分复杂。当装置启动时,能够发出特定频率的声波和磁场,将空气中的菌落逐渐聚集起来,并使其停止繁殖和变异。

在众人的努力下,这场可怕的知识瘟疫终于得到了控制。京城中的疫情逐渐消退,街道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店铺也重新开张。百姓们走出家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这场灾难给大明带来的创伤却难以磨灭。许多人在瘟疫中失去了生命,家中的顶梁柱倒下,留下孤儿寡母,生活陷入了困境;大量的书籍被焚毁,无数珍贵的知识就此失传,文化传承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那些曾经充满墨香的书房,如今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下一片凄凉。

朱棣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懊悔,他坐在龙椅上,回想起这场灾难,不禁黯然神伤。他意识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能轻易地对其进行破坏。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下令重新整理和编纂书籍,广纳天下文人,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同时,他也将《永乐大典》妥善保管起来,安排了最精锐的守卫,加强了藏书阁的防御,不再轻易示人。

徐清因为在这场灾难中的杰出贡献,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传颂着他的事迹。他的画像被张贴在各处,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他的研究成果被详细地记录下来,装订成册,流传后世。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让他们明白,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要保持敬畏之心,尊重知识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新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文人墨客们重新拿起笔,书写着时代的篇章。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学府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诗社里人们吟诗作对,热闹非凡。然而,每当人们提起那场知识瘟疫,心中依然充满了恐惧和敬畏。它成为了一个警示,提醒着人们,知识的传承和保护是何等的重要,任何对知识的破坏行为,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京城的学府中,老师们会在课堂上,神情庄重地给学生们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他们从朱棣编纂《永乐大典》讲起,一直讲到知识瘟疫的爆发和徐清的拯救行动。学生们听得入神,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他们围坐在老师身边,提出各种问题,对那些神秘的菌落和神奇的知识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大明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民间,老人们也会在闲暇之时,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述这段故事。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对那些神秘的菌落和神奇的知识充满了好奇,脑海中幻想着各种奇妙的画面。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也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而那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永乐大典》,依然静静地躺在皇宫的藏书阁中,被层层保护着。它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进步和繁荣,也可能引发灾难和混乱。只有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知识,才能让它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明之后,又历经了无数个朝代的更迭,但那场知识瘟疫的故事,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它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篇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后世的博物馆中,人们可以看到关于《永乐大典》和那场知识瘟疫的详细记载和展示。展厅内,柔和的灯光洒在展柜上,里面摆放着《永乐大典》的仿制品、当年的文献资料以及徐清等人研究的手稿。参观者们在惊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会对知识的力量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站在展柜前,久久凝视,思考着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知识,让它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服务。

如今,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回顾这段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时,依然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用心呵护,让知识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在追求知识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史为鉴,尊重知识的传承,合理运用知识的力量,让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是引发灾难的导火索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