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何时可以回去 > 第35章 风云再起

我何时可以回去 第35章 风云再起

作者:种一块地养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30 21:31:44 来源:小说旗

林墨官复原职后,满心想着尽快重启那些对大明发展至关重要的改革计划。他日夜伏案,仔细梳理着之前的改革思路,准备在朝堂上提出一套更为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期望能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式学堂,培育出一批精通科学、技术与外语的实用型人才。

然而,就在林墨为改革积极筹备,满心憧憬着大明能在新式教育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时,意外却如汹涌的潮水般接踵而至。一封加急的六百里快报,从遥远的北方边境火速传至京城。快报上的内容触目惊心:鞑靼部落不知为何突然举兵南下,大批精锐骑兵如乌云压境般陈兵于大明边境。他们的营帐连绵不绝,军旗在寒风中烈烈作响,尽显嚣张跋扈之势。这一消息瞬间在朝堂上掀起惊涛骇浪,大臣们纷纷炸开了锅。平日里仪态端庄的他们,此刻也全然没了往日的沉稳,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纷纷。武将们个个义愤填膺,紧握拳头,主张立即点齐兵马,奔赴边境,以强硬的武力回击鞑靼的挑衅,扞卫大明的威严;而文臣们则眉头紧锁,神色忧虑,建议先派遣使者前往谈判,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这场危机,避免生灵涂炭,战火纷飞。

林墨在朝堂之上,听闻边境急报,面色瞬间凝重起来。他深知,北方邻国陈兵边境、强硬索要重新划分边界这一事件,绝非寻常的领土争端,而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安危与国之尊严的重大危机,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一场惨烈的战争,致使无数百姓生灵涂炭,国家根基动摇。身为心系天下的臣子,他怎能坐视不理?思索片刻后,林墨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朝服,神情坚定,主动向端坐在龙椅之上的朱元璋拱手请命,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臣愿不辞辛劳,即刻前往边境,实地了解情况,凭借臣所学与过往经验,制定出周全的应对策略,定不负陛下与万民所托。”在获得皇帝许可后,林墨马不停蹄地奔赴边境。

到达边境后,林墨眼前所见之景,让他心中一沉,深知情况远比自己在朝堂之上设想的要复杂得多。鞑靼此番来势汹汹,营帐连绵于边境线,精锐骑兵频繁在边境地带穿梭巡逻,进行军事示威,那马蹄扬起的滚滚尘土,似是要将大明的边境防线也一并掩埋。不仅如此,他们还心怀叵测,暗中派遣使者潜入边境的各个部落,用金银财宝与花言巧语蛊惑人心,煽动那些部落中意志不坚者制造混乱。这些被煽动的部落时而在道路上设伏,袭击大明的粮草运输队,时而侵扰边境的村落,抢夺百姓的财物、牲畜,一时间,边境百姓人心惶惶,大明的防御部署也被搅得混乱不堪,局势岌岌可危。

林墨深知军情紧急,丝毫不敢懈怠。他迅速召集当地守军的各级将领,在营帐中神色凝重地展开部署。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士兵们加固防御工事,增设了望塔,调整兵力部署,确保每一处关键防线都坚不可摧。林墨深知,要化解此次边境危机,摸清鞑靼的真实意图是关键所在。于是,他在军中展开了一场细致的筛选。他穿梭于营帐之间,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每一位士兵。从那些身经百战、眼神坚毅的老兵中,从那些机敏聪慧、反应敏捷的新兵里,经过层层考量,他终于精心挑选出数名精明强干的佼佼者。这些人不仅具备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更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自幼在边境地区生活,对边境那复杂多变的地形了如指掌,沙漠中的绿洲分布、山峦间的隐秘小道,皆在他们心中。同时,他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极为熟悉,知晓鞑靼部落的风俗习惯、部落之间的恩怨纠葛。林墨将他们秘密召集到一处,面色凝重地向他们交代任务,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深入鞑靼营地周边。他们或扮作行商,推着满载货物的车辆,在鞑靼营地附近的集市中周旋;或伪装成牧民,赶着羊群,在营地周边的草原上悄然靠近。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要想尽办法刺探到鞑靼的真实意图,为大明的应对策略提供最为关键的情报 。

这些密探乔装打扮成当地的牧民、商贩,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艰难探寻。经过多日的艰辛努力与惊险周旋,消息终于传来。原来,鞑靼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地陈兵边境、嚣张挑衅,背后竟有着国内一些残余权贵势力的暗中支持。这些权贵势力在之前朱元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大规模清洗中遭受重创,家族财富被没收,权势被剥夺,众多成员锒铛入狱。但他们贼心不死,心中满是仇恨与不甘,妄图借助鞑靼这股外部力量,里应外合,颠覆朝堂,重新夺回曾经失去的一切,为自己报仇雪恨 。

与此同时,从南方千里加急快马传至京城的消息,如一记重锤,让整个朝堂都为之一震。南方多地连月暴雨如注,江河决堤,洪流肆虐,如猛兽般冲垮了无数村庄与城镇。百姓们在洪水中挣扎求生,哭声、喊声、求救声交织成一片悲惨的乐章。田地里,即将丰收的庄稼被无情的洪水瞬间淹没,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村庄中,一间间房屋在洪峰的冲击下轰然倒塌,无数家庭失去了遮风挡雨的港湾。灾区的百姓们扶老携幼,四处逃亡,却又不知何处才是安全的归宿,他们缺衣少食,疾病开始悄然蔓延,急需大量的粮食、药品、衣物等物资,也迫切需要有经验的官吏、医者以及壮劳力前往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林墨听闻此事后,一颗心瞬间悬到了嗓子眼,心急如焚。他站在朝堂之上,望着那封来自南方的紧急军报,眉头紧锁,内心五味杂陈。他深知,此刻的大明,北方边境面临着邻国的军事威胁,南方又遭遇如此严重的天灾,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必须尽快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

林墨紧急与边境将领商议,制定了一套防御与谈判相结合的策略。他一方面加强边境防线,让鞑靼不敢轻易进犯;另一方面,林墨精心挑选了一位言辞犀利、心思缜密且富有外交经验的使者,命其携带详尽的情报与严正的国书前往鞑靼营帐。使者抵达后,在谈判桌上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揭露鞑靼受大明国内残余权贵势力蛊惑,妄图借边境争端谋取私利的阴谋,言辞间将背后各方利益勾连、盘算细节一一剖析,试图从内部瓦解他们看似坚固的联盟,让鞑靼知晓与大明对抗不仅毫无胜算,还会沦为他人棋子 ,遭受惨重损失。

在林墨殚精竭虑的谋划与调度下,边境防线固若金汤,守军士气高昂,有条不紊地应对着每一次可能的冲突。鞑靼本以为大明毫无防备,能够轻易通过军事威慑与暗中阴谋达到重新划分边界的目的,可当他们看到大明军队严阵以待,巡逻斥候在边境线上往来穿梭,防御工事修筑得极为牢固,且自己暗中煽动部落制造混乱、勾结国内残余权贵势力的阴谋也被林墨精准识破并公之于众后,嚣张气焰顿时被打压下去。他们意识到,此番若再强行进犯,必将付出惨重代价。权衡利弊之下,鞑靼的态度逐渐缓和,不再如之前那般强硬,终于同意与大明进行和平谈判,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而在南方灾区,朝廷派遣的救援队伍迅速抵达,他们争分夺秒,搭建起临时的粥棚,热气腾腾的米粥不断地被盛出,分发给饥肠辘辘的百姓。经验丰富的官员们组织当地青壮劳力,清理被洪水冲垮的房屋废墟,修复道路桥梁,以便物资能够顺利运输。医术精湛的郎中们穿梭在各个临时安置点,为伤病百姓悉心诊治,熬制汤药。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田间又开始有了忙碌的身影,袅袅炊烟再次在村落中升起。

然而,林墨内心十分清楚,眼前看似安宁的局面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朝堂之上,往日激烈的争斗虽暂时偃旗息鼓,可那表面之下,各方势力的较量从未真正停歇。那些心怀叵测的权贵们,正蛰伏于暗处,犹如隐匿在阴影中的恶狼,静静等待着时机,欲再次掀起惊涛骇浪。他深知,这难得的和平间隙,恰似转瞬即逝的珍贵契机,必须紧紧抓住。唯有加快改革的步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发力,不断增强大明的国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未来变幻莫测的局势中,从容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严峻挑战,守护住大明的江山社稷,为百姓谋求长久的福祉 。

林墨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从前那种以传统经史子集为主要教授内容、侧重于培养科举人才的书院模式,已难以满足大明对各类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给国家培育精通天文、地理、算术、格物等多领域知识的人才,助力大明全方位发展,他怀着满腔热忱与坚定决心,大胆地向朱元璋进言,恳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办新式书院。在他的设想里,这些新式书院将汇聚各方贤才,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成为培育时代英才的摇篮。

然而,现实却给了林墨沉重一击。此时的大明刚刚立国,百废待兴,此前又经历了洪灾与战乱的双重洗礼,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到处都急需用钱。无论是修复被战火损毁的城墙、桥梁等基础设施,还是赈济受灾地区的百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不得不驳回林墨的建议,并要求他先设法解决资金难题。毕竟,兴办新式书院所需的场地建设、师资聘请、教材编写等费用,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林墨明白,仅靠目前的航海贸易所得,不过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兴办书院的巨大开支。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独自一人在书房中踱步,脑海里不断思索着各种可能的筹资途径。是鼓励富商巨贾捐资?还是开拓新的商业贸易领域?又或是对现有税收制度进行合理调整?每一个想法都在他的心中反复权衡,他深知,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让自己心中的教育改革蓝图变为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