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何时可以回去 > 第11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何时可以回去 第11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者:种一块地养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31 03:25:42 来源:小说旗

且不提林墨于使团间艰难周旋,远在京城的东宫之内,朱标正卧于病榻之上,仿若陷入无尽黑暗的深渊。他的面色惨白如纸,毫无一丝血色,仿若被抽离了所有生气,额头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汗珠,每一颗都大如豆粒,仿佛承载着他难以言说的痛苦。他的呼吸微弱且急促,好似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胸膛微弱地起伏着,似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其身形在华贵锦被的包裹下,显得格外单薄,脆弱得仿佛一阵微风便能将他吹倒,往昔那英气勃发、尽显王者风范的面庞,此刻却被浓重的病容所笼罩,往日的光彩消失殆尽,只留下一脸的憔悴与疲惫。

朱元璋心急如焚,自从朱标病倒,他便日夜守在床边,寸步不离,仿佛只要自己在旁,便能为朱标驱散病魔。他的眼中满是担忧与焦虑,仿佛整个世界的重量都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心头,让他不堪重负。他紧紧握着朱标的手,那双手曾经有力地接过朝纲重任,如今却虚弱得毫无力气,朱元璋试图通过紧握传递自己的力量与生机,口中不时喃喃低语,那声音里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与祈求,似在向上苍虔诚地祈祷,愿以自己的一切换取朱标的安康。

太医院的一众太医们得知太子病重,急忙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一堂。他们身着长袍,神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对病情的忧虑与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频繁地进出东宫,先是会诊,众人围坐在一处,眉头紧锁,仔细探讨朱标病情,各抒己见,气氛紧张而压抑。有人轻抚胡须,沉吟着分析症状;有人低头查看医书,试图寻找古籍中的治疗良方;还有人小声交流着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破解病情的关键。随后开方,他们反复斟酌每一味药材的用量,力求精准无误,每一个字都写得极为慎重,仿佛那不是药方,而是拯救太子性命的关键密码。接着煎药,在东宫的小厨房里,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太医们焦急的面庞,药香弥漫在整个空间,可这香气却无法驱散众人心中的阴霾。然而,朱标的病情却如同脱缰的野马,愈发难以控制,一路狂奔,各种名贵药材服下后,均收效甚微,犹如石沉大海,不见一丝起色,让太医们束手无策,满心无奈。

此消息仿若长了翅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传遍朝堂。大臣们听闻太子病重,纷纷放下手中事务,心急如焚地进宫探望。一时间,东宫内外人来人往,一片忙碌与嘈杂。有身着朝服、神色匆匆前来询问病情的;有捧着自家珍藏药方,满心期待能为太子治病的;也有三三两两低声议论,揣测朝廷未来走向的。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混乱,人心惶惶,众人皆为太子的病情忧心忡忡,也为朝廷的未来深感不安。朱元璋强撑着帝王的威严,端坐于朝堂之上,处理政务,可内心的痛苦却难以掩饰。他深知朱标作为太子,是大明未来的希望,是王朝平稳传承的关键所在。如今朱标重病,整个朝廷的未来,也随之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前路仿佛陷入了无尽的迷雾之中,让人看不清方向。

彼时,远在台岛的使团成员们听闻朱标身患重疾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刹那间乱作一团。使团领头官员的脸色陡然变得惨白如纸,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冒出,顺着脸颊滑落,他的眼神中满是惊慌与失措。他内心十分清楚,朱标对此次招安林墨一事寄予了何等深厚的期望,那可是关乎朝廷大计、关乎沿海局势稳定的关键之举。如今朱标重病在身,朝堂局势必然瞬息万变,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他们肩负的任务瞬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僵局。众人紧急聚集在临时营帐之中,围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神色焦虑,气氛凝重。有人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主张立刻返程;有人低头沉思,权衡着利弊;还有人小声抱怨着这糟糕的局势。一番激烈且紧张的商议过后,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即刻返回大陆。他们手忙脚乱地匆匆收拾行囊,将原本精心准备的文书、礼品等一股脑塞进包裹,而后急忙前往林墨居所,与之告别。

在林墨宅邸前,使团领头官员满脸愧疚,拱手弯腰,向林墨表达歉意,言辞恳切地称:“林先生,实乃天有不测风云,因朝中突发如此重大变故,我等不得不先行回朝复命,还望先生海涵。” 林墨听闻,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目光深邃地打量着眼前这群神色慌张的使者,微微点头,却未多言,只是静静地目送他们离去。他望着使团成员们匆忙的背影,心中暗自思忖,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究竟会对台岛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使团的船只停靠在港口,众人鱼贯而上。船帆缓缓扬起,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内心的不安。船只劈开波涛汹涌的大海,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去。使团成员们纷纷站在甲板上,迎着咸涩的海风,目光久久地凝视着渐渐远去的台岛。他们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一方面,他们满心担忧朱标的病情,朱标身为太子,其安危关系着整个朝廷的未来走向,他们深知朝堂之上一旦失去朱标这根定海神针,将会陷入怎样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此次出使的结果而忧心忡忡,满心忐忑,实在难以预料回到朝廷后,将会面临怎样复杂棘手的局面,自己的仕途又将何去何从。

而在台岛,林墨还未从使团突然离去的震惊中缓过神来,便又被一个如惊雷般的噩耗击中。那些日子,海面时常涌起不祥的暗潮,天空也似被阴霾所罩,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突然之间,一群来历不明、穷凶极恶的海外岛寇,驾驶着数艘高大且狰狞的战船,乘风破浪,气势汹汹地朝着台岛袭来。战船之上,飘扬着的黑色旗帜,在海风的呼啸下肆意翻卷,宛如来自地狱的召唤,让人望而生畏。

岛寇们如饥饿许久的恶狼,红着眼疯狂扑向沿海村落,刹那间点燃了罪恶的燎原之火。他们手持利刃,那利刃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若恶魔的獠牙,肆意挥舞,见人便砍,毫不留情;见物便抢,贪婪至极。所经之处,原本安宁祥和的房屋在熊熊烈火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在痛苦地呻吟,随后轰然倒塌,扬起漫天烟尘,遮天蔽日。百姓们辛苦积攒的财物,无论是家中的细软,还是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皆被洗劫一空。男人面对这般暴行,发出愤怒的怒吼,他们握紧拳头,试图反抗,然而却因寡不敌众,多被无情击倒,鲜血染红了沙滩;女人被吓得花容失色,尖叫连连,那尖锐的声音划破长空,充满了恐惧与绝望;孩童们躲在一旁,惊恐地大哭,哭声中满是无助与害怕,他们那稚嫩的脸庞上挂满了泪水,让人看了心疼不已。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令人心碎的悲歌,在沿海的村落间回荡。

沿海的百姓们祖祖辈辈在此安居乐业,从未见过如此凶狠残暴的阵仗,顿时吓得惊慌失措。他们拖家带口,老人被儿孙搀扶着,那蹒跚的脚步尽显无力;年幼的孩子被父母紧紧抱在怀中,父母的眼神中满是担忧与不舍,背上背着仅有的行囊,里面或许是几件衣物、些许干粮,那是他们在这乱世中仅存的希望。众人拼命逃离家园,沙滩上,凌乱的脚印密密麻麻,或深或浅,记录着他们逃亡的慌乱;海风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那是对家园被毁、生活破碎的深深绝望。哭声、喊声在这片被恐惧笼罩的土地上此起彼伏,像是被诅咒的音符,久久回荡,仿佛在向苍天诉说着无尽的苦难与哀愁。

林墨听闻岛寇进犯的消息,顿感五雷轰顶,心急如焚。他深知沿海百姓已深陷水火,事态十万火急,一刻都不容耽搁。于是,他当机立断,以最快速度传令召集麾下一众将领。将领们匆匆赶来,齐聚一堂,神色间皆是凝重与忧虑。林墨眉头紧锁,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岛寇来势汹汹,如今沿海百姓危在旦夕,稍有差池,便会生灵涂炭。我们身为守护台岛之人,必须立刻行动!” 将领们听闻此言,纷纷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表示愿意披坚执锐,誓死保卫台岛,绝不退缩半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仿佛在向岛寇宣告,台岛绝不是他们可以肆意践踏的地方。

然而,冷静下来细究局势,难题接踵而至。当下,台岛的兵力出于各种防务需求,分散在各地,要在短时间内全部集结,谈何容易。且有部分士兵正在进行新式战术、武器运用等方面的训练,尚处在磨合阶段,战斗力远未完全形成,在即将到来的大战面前,着实让人担忧。林墨在议事厅内来回踱步,他的脚步急促而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众人的心上。他的脑海中迅速思考着应对之策,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智慧。他一方面下令让沿海的守军尽力抵抗,拖延时间,为后续的部署争取机会;另一方面,命人快马加鞭,召集各地的兵力,要求他们日夜兼程,务必尽快赶到。同时,他还想到了利用台岛的地理优势,在一些险要之地设下埋伏,给岛寇以迎头痛击。他详细地规划着每一处埋伏点,思考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士兵们的战斗力,如何利用地形将岛寇引入陷阱。

但局势依旧严峻,林墨深知,若不能尽快击退岛寇,台岛百姓将遭受更大的苦难,之前的建设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他望着窗外的天空,那天空依旧阴霾密布,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战。他的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顺利度过此次危机,而台岛的未来,也在这重重危机中,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