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何时可以回去 > 第26章 航海受阻

我何时可以回去 第26章 航海受阻

作者:种一块地养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30 21:31:44 来源:小说旗

林墨拖着远航归来的疲惫身躯,步伐却依旧坚定地踏入皇宫大殿。他的面容带着海风与烈日留下的痕迹,皮肤黝黑粗糙,可那一双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仿佛藏着整个星辰大海。在他的面前,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色泽浓郁的香料,散发出的奇异香气弥漫在整个大殿,萦绕在众人鼻尖;璀璨夺目的珠宝,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引得众人频频侧目;还有那些形状各异、从未在大明土地上出现过的作物种子,静静躺在锦缎之上,似乎在无声诉说着远方未知世界的神秘与奇妙。

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满脸惊叹地仔细打量着这些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嘴里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对林墨此次远航的壮举赞不绝口,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未来因航海而繁荣昌盛的景象;而有的大臣则眉头紧紧拧成了一个 “川” 字,脸色阴沉得仿佛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站在一旁,双手背在身后,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似乎在暗自盘算着什么。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以礼部尚书王大人为首的保守势力按捺不住,站了出来。王大人身着华丽朝服,向前迈了一大步,整理了一下衣袖,恭恭敬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个大礼,然后挺直腰板,高声说道:“陛下,此次林大人远航,虽说带回了这些看似珍贵的奇珍异宝,可陛下您是否深思过,这一趟远航耗费了我大明多少钱粮?招募能工巧匠,哪一个不是精挑细选,花费重金聘请?打造坚固海船,从选材到建造,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投入;筹备物资,从食物到淡水,从武器到航海器具,无一不需要巨额开支。而且,海上航行,本就危机四伏,变幻莫测,稍有不慎,便是狂风巨浪,船毁人亡。一旦发生意外,损失的可都是我大明精心培养的精锐水手,还有那些来之不易的宝贵物资啊!臣斗胆进言,这航海计划,实在是劳民伤财,断不可再继续下去了。”

王大人这番话,宛如一颗重磅炸弹,“轰”地一声在朝堂之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刹那间,整个大殿仿若炸开了锅一般,议论声此起彼伏。那些平日里或沉稳持重、或谨小慎微的大臣们,此刻纷纷按捺不住,有的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认同之色,毫不犹豫地点头表示赞同;有的则三两成群,彼此交头接耳,脑袋凑在一起,小声嘀咕着,附和着王大人的观点。他们七嘴八舌,话语中满是忧虑:“这航海之事,茫茫大海无边无际,狂风暴雨、暗礁险滩,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是啊,耗费如此多的钱粮,招募工匠、打造船只、筹备物资,可换来的不过是些不知所谓的奇珍异宝,投入与产出全然不成正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林墨一听,心中顿时焦急万分,仿佛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他急忙向前,快速整理了一下自己略显凌乱的衣衫,恭恭敬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个大礼,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王大人只看到了航海的耗费和风险,却忽略了其背后潜藏的巨大益处。此次远航,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与海外诸多岛屿建立了联系,成功打通了贸易通道。就拿这些香料来说,在我大明,那可是千金难求,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若是能将这贸易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源源不断的香料流入大明,必然能为我大明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而且,我们还带回了这些新的作物种子,这些种子可是蕴含着无限可能。只要我们悉心培育,在大明的土地上成功种植,必定能丰富我们的粮食种类,增加粮食产量,造福天下百姓。”

王大人听了,不屑地冷哼一声,反驳道:“哼,说得倒是轻巧!贸易贸易,那些海外之人皆是蛮夷,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出尔反尔?今日与你友好通商,明日说不定就翻脸不认人。而且这些新作物种子,谁知道能不能在我大明的土地上种得活?就算侥幸种活了,又能有多大的产量?会不会适应我们的气候和土壤?这一切都只是你美好的臆想罢了,根本没有十足的把握。”

林墨不慌不忙,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自若的神情,不卑不亢地拱手向王大人作揖,而后缓缓说道:“王大人,此番远航,我们在与海外诸多岛屿的土着往来交流的漫长过程中,切实而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我大明文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向往与崇拜。他们初见我们的丝绸时,那细腻的触感、精美的织纹,让他们眼中满是惊叹与喜爱,轻轻抚摸着,仿佛捧着稀世珍宝;瞧见我们的瓷器,那洁白如玉的质地、巧夺天工的造型与绚烂多彩的纹饰,更是引得他们爱不释手,惊叹这世间竟有如此神奇的造物;还有那散发着袅袅清香的茶叶,当沸水冲下,茶香四溢的瞬间,他们被深深吸引,视若珍宝。通过航海,我们得以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将我大明传承千年、璀璨夺目的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远方的人了解大明的繁荣昌盛,仰慕我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们也抱着谦逊的态度,去探寻他们的先进技术,比如有的部落独特的航海工具,能在复杂海况下更稳定航行;还有他们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在抵御当地恶劣气候上有着独特功效 。我们学习他们的独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无论是对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还是提升我大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作用。”

王大人听闻林墨之言,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不屑,双手紧紧抱在胸前,下巴微微扬起,鼻孔里轻轻哼出一声,嘴角一撇,满是嘲讽地说道:“文化交流?哼,依我看这分明就是崇洋媚外之举!我大明,自开国以来,便受万民敬仰,乃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无数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岂是那些偏远荒蛮、未开化的蛮夷之地所能比拟的?他们不过是些茹毛饮血、不知礼仪教化的化外之民罢了。我堂堂大明,何需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交流,简直就是自降身份,有失我大明的威严与体面。”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言辞愈发激烈,争论得面红耳赤。朝堂上瞬间分成了两派,支持航海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为林墨助威,他们列举着航海的种种好处,从经济发展到文化繁荣,从科技进步到军事防御,说得头头是道;而保守势力则言辞犀利,坚决反对继续航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握住扶手,眉头紧锁,脸色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的目光在两派大臣之间来回扫视,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纠结与思索。他深知航海之事意义重大,一旦成功,必将为大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保守势力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这巨额的耗费和未知的风险,确实像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有些犹豫不决。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此事事关重大,关乎我大明的未来发展,容朕再考虑考虑。众爱卿也都回去好好想想,权衡利弊。”

林墨听闻朱元璋那一句“容朕再考虑考虑”,一颗心瞬间沉了下去,好似坠入了无尽的冰窖。他太清楚皇帝的为人了,朱元璋向来行事谨慎,思虑周全,此次这般犹豫,显然是在航海计划的利弊之间艰难权衡。而这,无疑意味着航海计划在这关键时刻,暂时陷入了僵局。

散朝的钟声敲响,大臣们鱼贯而出,林墨却觉得自己的双腿像是被灌了铅一般沉重。他心急如焚,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航海途中那波澜壮阔的景象,那些与异域岛屿建立联系的画面,还有那些奇珍异宝、作物种子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此刻,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从指缝间溜走的细沙,无比珍贵,却又难以挽留。

他心里明白,航海事业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今天,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心血。若不能尽快采取有效的行动,去说服皇帝,去改变这僵持的局面,这来之不易的航海事业,很可能就如同夜空中那璀璨的烟火,刚刚绽放出绚丽的光芒,便会在转瞬之间迅速熄灭,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于是,林墨开始四处奔走,拉拢支持航海的大臣。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户部尚书李大人。李大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眼光独到,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林墨马不停蹄地来到李大人府上,此时的他,衣衫有些凌乱,头发也有些蓬乱,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执着。他见到李大人后,顾不上寒暄,便迫不及待地向他详细阐述了航海对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

“李大人,您想想,若是我们能持续开展海外贸易,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精美工艺品,必将在海外市场上大放异彩,销量必定会大幅增长。这不仅能带动丝绸纺织、瓷器烧制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无数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增加国家的税收,充实国库。而且,我们还可以从海外引进一些稀缺资源,比如特殊的矿石、先进的生产工具等,进一步推动大明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林墨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李大人听后,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情:“林大人所言极是,这航海之事,从长远来看,确实对我大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只是这前期投入巨大,需要大量的钱粮支持,陛下难免会有所顾虑。毕竟,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国家的财政稳定。”

林墨接着说:“李大人,我们可以召集朝中精通财政的官员,共同制定一个详细的财政预算,将航海所需的每一项费用都进行合理规划,精确到每一两银子。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此次远航的收获和市场行情,预估贸易带来的收益,用数据说话,让陛下心中有数。只要让陛下看到航海的经济前景和巨大潜力,相信他会支持我们的。”

李大人听了,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点头表示赞同:“好,林大人既有此决心,又有如此周全的考虑,我自当全力支持。我会在陛下面前为航海之事美言几句,让陛下看到这其中的利弊。”

得到李大人的支持后,林墨并没有丝毫懈怠,又马不停蹄地拜访了其他几位大臣。他与工部尚书商讨如何改进造船技术,降低造船成本。他们从木材的选择、船帆的设计,到龙骨的结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林墨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想法,比如采用新型的拼接工艺,既能增强船体的坚固性,又能减少木材的损耗;使用更轻便、耐用的材料制作船帆,提高航行速度。工部尚书听后,眼前一亮,对林墨的建议连连称赞,表示会全力支持造船技术的改进。

林墨又与兵部尚书促膝长谈,一心只为探讨如何全方位加强海上防御,切实保障航海安全。在宽敞明亮的书房内,茶香袅袅,林墨的神情格外凝重,他缓缓开口,详细讲述着在那波澜壮阔的远航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危险情况。谈及海盗的袭击,他回忆起那些凶悍的海盗,驾驶着快船,如恶狼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肆意穿梭,趁其不备便对商船发动攻击,寒光闪烁的利刃、漫天飞舞的利箭,船上众人与海盗展开殊死搏斗,喊杀声震彻海天,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说起恶劣天气的影响,他描述着狂风掀起数丈高的巨浪,如同一头头暴怒的巨兽,疯狂地拍打着船只,桅杆在剧烈摇晃中几近折断,海水如洪流般涌入船舱,整艘船在生死边缘摇摇欲坠。

二人紧锁眉头,围绕这些难题,深入地商讨应对策略。他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热烈讨论,最终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周全详尽的防御措施。在加强船只武器装备方面,计划为每艘海船配备威力强大的火炮,增加火铳的数量,还设计了独特的防御工事,让船只在遭遇攻击时更具抵御能力;关于训练专业的海上护卫队,商定从军队中挑选身强体壮、武艺高强且熟悉水性的士兵,进行严格的海战训练,包括海战战术、武器使用、应急救援等科目,培养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海上精锐之师;而建立海上预警机制,打算在重要海域设置了望塔,利用信号旗、烽火等方式传递信息,还安排快船在周边海域巡逻,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迅速发出警报,让商船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兵部尚书听着林墨条理清晰、高瞻远瞩的规划,不禁对他的远见卓识表示由衷钦佩。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承诺,定会精心调配军中精锐兵力,全力为航海事业保驾护航,让大明的船队在大海上畅行无阻。

每拜访一位大臣,林墨都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航海的意义和前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航海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用真诚的态度、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规划,逐渐打动了越来越多的大臣。在林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大臣认识到了航海的重要性,纷纷表示愿意在朝堂上为航海计划发声。

林墨深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说服皇帝,让航海计划得以继续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奔波,四处联络,期待着能早日打破僵局,让大明的航海事业继续扬帆起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