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 > 第109章 貂蝉的芳心和使命

洛阳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若能将人窒息。

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西凉甲士们身披厚重铠甲,手持利刃,整齐地站立在两旁。

他们的脚步声铿锵有力,每一步都似踏在众臣的心尖上,让人胆战心惊。

董卓高坐于主位,身躯魁梧,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可一世的傲慢。

今日,他自比伊尹、霍光,欲行废立天子之事。

群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恐惧与震惊,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董卓的目光。

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死寂,唯有众人紧张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杨彪站在群臣之中,胸腔内憋着一股熊熊怒火。

他紧紧握着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掌心。

可看着董卓嚣张的模样,再瞧瞧两旁虎视眈眈的西凉甲士。

他硬是没敢发作,只能将这股怒火强压下去,心中暗自叹息世道的混乱。

卢植挺身而出,正气凛然,仿若一座巍峨的高山,不可撼动。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董卓,高声道:

“翻查《尚书》,可知太甲这人糊涂昏庸,伊尹无奈,才将他安置于桐宫。”

“昌邑王登基才二十七日,便犯下千余桩罪过,霍光因此将其废去。”

“当今圣上年纪尚轻,行事从无差错,这两件事,可万不能拿来作比。”

董卓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怒目圆睁,大声吼道:

“死了一个袁绍还不够,难道卢尚书你也要死吗?”

袁隗听闻董卓此言,瞳孔骤缩,心中暗忖:

董卓这是连表面的伪装都不做了,如此明目张胆地威胁大臣,朝堂怕是要变天了。

可怜自己的侄儿,为汉室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卢植毫不畏惧,毅然向前一步,言辞愈发激烈:

“董公,废立天子乃国之大事,关乎社稷安危,民心所向。”

“今圣上并无过错,若贸然废立,恐天下大乱,董公将成为千古罪人!”

卢植的眼神坚定,直视董卓,毫无退缩之意。

群臣们看着卢植,眼中满是敬佩之情。

在人人自危的朝堂上,卢植能挺身而出,为了汉室尊严,不惧强权。

这份勇气与担当,让众人深感钦佩。

董卓怒不可遏,站起身来,手指着卢植,大声咆哮:

“好你个卢植,竟敢如此忤逆我!我今日便要杀了你,碎尸万段,以儆效尤!”

董卓一边说着,一边挥手示意甲士动手。

千钧一发之际,蔡邕赶忙上前,拱手道:

“董公且慢!卢尚书乃海内之硕儒,为天下所瞻望者!”

“今若诛之,恐天下人皆震骇而失望!望董公明察。”

董卓听了蔡邕的话,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他咬了咬牙,冷哼一声:

“哼,今日便看在蔡公的面子上,饶你一命。”

“来人,将卢植罢免,叉出去!”

卢植神色坦然,对着朝堂上的众人拱手行礼。

随后在甲士的押送下,昂首挺胸地走出朝堂。

他的身影虽渐渐远去,但那一身正气,却永远留在了众人的心中。

甲士们的脚步声铿锵有力,仿佛在为卢植的离去奏响一曲悲壮的挽歌。

董卓看着卢植离去的背影,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

他转过头,看向太傅袁隗,问道:“太傅,你意下如何?”

袁隗心中暗自叫苦,他清楚此时若不同意,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犹豫片刻后,他只能硬着头皮道:

“董公此举,实乃为社稷着想,老臣同意废立。”

袁隗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不敢直视众人的目光,心中满是屈辱与无奈。

满朝公卿听闻袁隗之言,顿时哗然。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袁绍刚死,袁隗就马上奉承董卓,这也太……”

“堂堂太傅,士族领袖,竟一点骨气都没有!”

众人的声音中,充满了失望与鄙夷。

袁隗承受着众人的目光与议论,心中憋屈万分,可他又能如何?

身处乱世之中,为了家族的安危,他只能选择妥协。

太仆袁基站在一旁,看着叔父,心中同样憋屈,他紧握着拳头,却无能为力。

董卓见袁隗妥协,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哈哈哈哈,太傅深明大义,有太傅支持,废立之事便这么定下了!”

废立之日,金殿内外,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

刘辩如惊弓之鸟,浑身颤抖。

他虽身着龙袍,却毫无天子威严。

原本明亮的眼眸,此刻布满了恐惧与惊惶。

往日的繁华宫殿,如今在他眼中。

每一寸角落都暗藏危机,每一丝微风都似利刃,割扯着他脆弱的神经。

宫娥太监们低垂着头,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往日的殷勤侍奉,此刻化作了冷漠疏离,天子已不再是他们的依靠。

太傅袁隗怀着复杂的心情,缓缓走向刘辩。

他的脚步沉重而迟缓,每一步都似踏在自己的心上。

作为袁氏家族的掌舵人,在风云变幻的乱世。

为求家族存续,他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

袁隗来到刘辩面前,声音颤抖却又不得不强装镇定:

“陛下……”

这一声“陛下”,饱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无奈。

他缓缓伸出双手,动作迟缓而僵硬,去解下刘辩腰间象征天子权力的玺绶。

刘辩望着袁隗,眼中满是哀求与愤怒,嘴唇颤抖着,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他想要挣扎,想要怒吼,可周身的力量仿佛被抽干,只能眼睁睁看着袁隗将玺绶取下。

当玺绶离开腰间的那一刻,刘辩仿若失去了最后的支撑,瘫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

袁隗手持玺绶,站起身来,不敢再看刘辩一眼,转身匆匆离去。

他的背影在黯淡的宫灯映照下,显得如此落寞与凄凉。

身后刘辩的啜泣声,如鬼魅般萦绕在袁隗耳畔,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另一边,董卓身着华服,站在殿中,眼神中满是得意与张狂。

他身旁,小小的刘协面色苍白,眼神中透着懵懂。

登基大典在董卓的操持下,仓促举行。

董卓伸手,用力搀扶着刘协走向龙榻。

动作看似恭敬,实则带着不容抗拒的力量。

刘协被他拽着,脚步踉跄,弱小的身躯在宽大的龙袍下显得愈发单薄。

董卓双手用力,将刘协按坐在龙榻上,随后转身,面向群臣,高声宣布:

“今新帝登基,天下共贺!”

群臣们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然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复杂的神情。

有的面露悲愤,却敢怒不敢言。

有的眼神闪烁,试图在混乱局势中寻找生存之道。

还有的早就被董卓的威严震慑,麻木地跪地高呼万岁。

大典结束后,董卓迫不及待地为自己谋权。

他昂首阔步,再次站在朝堂之上,高声宣称:

“吾为朝廷定鼎新君,功莫大焉。今自任太师,总揽朝政,以安天下!”

董卓的声音如同洪钟,在朝堂上震响,不容置疑。

说罢,他扫视群臣,眼神中透着冰冷的寒意。

仿佛在警告众人,若有异议,必将遭受严惩。

从此,董卓大权在握,权倾天下。

朝堂之上,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圣旨,无人敢违抗。

政令皆出自他手,官员任免、刑罚决断,皆由他一人说了算。

太师府邸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前来阿谀奉承、送礼求官者络绎不绝。

汉室正直之士,或被打压,或被排挤,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

洛阳城的百姓,望着巍峨的宫城,心中满是忧虑与恐惧。

随着天子的废立,天下将陷入更深的动荡之中。

曾经的汉室,在董卓的肆意践踏下,已然摇摇欲坠。

朝堂之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众臣们心怀忐忑,垂首而立,无人敢轻易发出一丝声响。

董卓神色冷峻,眼中透着令人胆寒的威严。

他扫视一圈群臣,随后微微抬手,示意尚书出列。

尚书身形颤抖,手中捧着策文,战战兢兢地向前迈出几步,声音颤抖地宣读起来。

策文之中,字字句句都在弹劾何太后,称其犯下害死董太后的罪责。

天子刘辩已废,何太后没有了根基。

加上董卓自称董太后同族,自然要伸张正义。

何太后于殿中听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双眼瞪大,满是不可置信与愤怒。

她想要辩驳,却被董卓身旁如狼似虎的侍卫怒目相视,吓得将话语吞回腹中。

“何太后心怀歹毒,谋害董太后,此乃大逆不道之罪。”

“今将其迁入永安宫,以儆效尤!”

尚书念罢,声音在空旷的朝堂内回荡,激起一阵死寂的涟漪。

众臣们纷纷低头,不敢直视何太后绝望的眼神,也不敢对董卓的命令有丝毫异议。

何太后被强行带离朝堂,送往永安宫。

永安宫在她眼中,已不再是一处居所,而是一座冰冷的牢笼。

宫墙高耸,将她与外界彻底隔绝,往日的荣华富贵、母仪天下的威严,皆如梦幻泡影般消散。

她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宫殿内,泪水无声地滑落,心中满是对董卓的怨恨与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然而,董卓的狠辣并未就此罢休。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儒带着甲士踏入永安宫。

他手持毒药,一步步逼近何太后。

何太后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要呼救。

却被侍卫捂住嘴巴,强行将毒药灌入口中。

何太后瞪大双眼,身体痛苦地抽搐着,最终,在无尽的绝望中,毒发身亡。

消息传出,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但众人畏惧董卓的淫威,无人敢发出正义的呼声。

董卓得知何太后已死,脸上露出一丝冷酷的笑意。

他下令,不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

“何太后罪孽深重,死有余辜,岂配丧礼!”

“传吾令,让陛下到洛阳城内奉常亭表示哀悼即可。”

“公卿大臣们穿白衣上朝三日,以作形式。”

刘协在董卓的逼迫下,不得不前往奉常亭。

他身着素服,神情哀伤,小小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

公卿大臣们遵令,身着白衣上朝。

他们面容凝重,心中却各有所思。

朝堂之上,一片素白,却无半点真正的哀伤氛围。

众人虽身着丧服,却只是在董卓的威压下,机械地履行着这一形式。

他们在心中暗自叹息,世道已被董卓搅得混乱不堪,皇室尊严荡然无存。

何太后贵为太后,竟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满朝文武空有一腔悲愤,却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

董卓深知,士族势力盘根错节。

若想长久把控朝政,需得拉拢这些世家大族。

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从为党人平反一事入手。

朝会上,董卓身着华服,气势汹汹地与司徒王允、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步入朝堂。

鈇锧乃是行刑器具,象征着生杀大权,三人此举,瞬间让朝堂气氛变得剑拔弩张。

众臣纷纷交头接耳,心中满是疑惑与不安,不知董卓此番又要掀起何种风浪。

董卓站定,目光如炬,高声开口:

“诸位,今日我等携鈇锧而来,是为建宁元年九月政变及次年‘党锢’中蒙冤之人请命。”

“陈蕃、窦武等忠义之士,彼时被诬陷为叛贼,众多党人亦惨遭迫害。”

“如今,真相大白,我等恳请为他们平反昭雪,还天下一个公道!”

董卓的声音洪亮,在朝堂内回荡,震得众人耳膜生疼。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众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司徒王允微微颔首,道:

“董公所言,确有道理。”

“陈蕃、窦武等人,忠肝义胆,却遭奸人陷害,实在令人痛心。”

“为他们平反,乃顺应民心之举。”

司空杨彪也上前一步,拱手道:

“王司徒所言极是,党人之事,乃我朝一大冤案。”

“如今若能平反,必能安抚人心,稳定朝堂。”

太傅袁隗,代天子刘协准奏:

“陛下仁慈,念及陈蕃、窦武等忠良蒙冤,特准为其平反。”

“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一些老臣想起当年党人蒙冤的惨状,不禁老泪纵横。

董卓通过为党人平反,成功地向袁隗、杨彪等士族代表人物妥协示好,暂时稳住了士族势力。

他在掌控朝堂之后,深知欲稳固权势,需广纳贤才,拉拢各方势力。

董卓将目光投向了原大将军府官员,很快便亲近上周毖。

周毖乃周慎之子,颇具才学与见识。周慎,也是董卓的同袍。

同时,伍琼也进入董卓视野,和周毖常伴董卓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而何颙、郑泰,同样出身原大将军府,他们的加入,使得董卓的幕僚阵营初现规模。

在幕僚们的悉心建议下,董卓开始大力亲近士人,着手征召天下名士。

首当其冲的,便是荀爽,出身颍川荀氏。

荀氏乃名门望族,底蕴深厚。

当年,为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荀爽隐遁汉滨,长达十余年。

在此期间,他一心钻研学问,专以着述为事,其才学之名远扬,被尊称为“硕儒”。

董卓一纸征召令,打破了荀爽平静的隐居生活。

荀爽虽心有犹豫,但面对董卓的权势,终是应召入朝为官。

韩融出身颍川韩氏,亦是世家子弟,饱读诗书,声名在外。

董卓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将其征召至朝堂,为己所用。

还有陈纪,出身颍川陈氏,乃陈群之父。

陈氏家族在士林中威望颇高,陈纪继承家族风范,为人正直,学识渊博。

董卓对他也是极为看重,征召其入朝,期望借助他的影响力,拉拢更多士人。

在众多幕僚之中,蔡邕逐渐成为董卓最信任之人。

蔡邕素有才名,精通经史、音律、书法,其文章更是冠绝一时。

董卓对蔡邕礼遇有加,言听计从,许多政令的颁布,皆有蔡邕参与谋划。

蔡邕在董卓的幕僚团队中,地位愈发重要。

不仅如此,董卓还将目光投向地方,选拔了大量名士担任地方要职。

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皆是当时的名士。

他们或出身名门,或才学出众,在地方上颇具影响力。

董卓将他们任命为地方太守,希望凭借他们的才能与威望,稳固自己在地方的统治。

更为难得的是,董卓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不计前嫌。

袁术、王匡、鲍信等人,曾厌恶董卓,甚至弃官而走。

然而,董卓为了拉拢人心,竟对他们授以太守之职,以示和解之意。

此举一出,天下震动。

许多人对董卓的这一做法感到意外,同时也对他的权术手段有了更深的认识。

公卿本以为,京师局势会有所好转,没想到董卓很快暴露出本性。

洛阳城阴霾密布,仿若一块沉重的铅板,沉甸甸地压压在每一个百姓的心头。

何太后的葬礼,本应是庄重肃穆之事,却在董卓的暴行下,沦为一场令人发指的闹剧。

葬礼当日,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文陵行进。

公卿身着素服,面容悲戚,心中满是对皇室尊严的最后一丝期许。

然而,他们不知道,一场更为可怕的灾难即将降临。

董卓趁着葬礼的混乱,派遣亲信,率领一队士兵,悄然潜入文陵。

士兵们手持利刃,眼神中透着贪婪与凶狠,在陵墓中肆意搜寻。

他们粗暴地打破陵墓中的封印,推倒一座座精美的陪葬品。

象征着汉室荣耀的珍宝,被洗劫一空。

西凉兵的脸上,洋溢着罪恶的笑容。

董卓放纵士兵,如狼似虎般地肆虐。

洛阳富户们的府邸,成为他们劫掠的目标。

西凉兵一脚踹开大门,冲入府邸,见财物便抢,见珍宝便夺。

他们将箱笼砸开,金银首饰、绫罗绸缎散落一地,随后被他们一股脑地装入囊中。

富户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切,却无力反抗。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那些无辜的妇女,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

西凉兵目露凶光,在街巷中追逐着她们,将她们拖入黑暗的角落。

妇女们的哭喊声、求救声在城中回荡,却无人敢上前阻拦。

一时间,洛阳城笼罩在一片恐惧与绝望之中。

街头巷尾,百姓们紧闭门窗,躲在家中瑟瑟发抖。

他们不敢出门,生怕遭遇如恶魔般的西凉兵。

曾经繁华热闹的洛阳城,如今变得死寂沉沉,仿若一座鬼城。

店铺纷纷关门,商贩们早已逃之夭夭,街道上满是被丢弃的杂物,一片狼藉。

有一位老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士兵杀害,儿媳被凌辱,家中财物被洗劫。

他悲愤交加,手持木棍,想要与士兵拼命。

然而,其瘦弱的身躯,怎敌得过如狼似虎的西凉兵。

士兵们一阵哄笑,将老者打倒在地,随后扬长而去。

老者躺在地上,望着天空,泪流满面,口中喃喃自语:

“世道,为何如此不公……”

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被士兵们殴打致伤。

她紧紧地抱住女儿,用自己的身体为女儿遮挡。

女儿在她的怀中哭泣,她轻声安慰着女儿,眼神中却充满了绝望。

西凉兵的暴行,让雒阳城陷入了人间炼狱。

董卓沉醉于自己的权势与财富之中,肆意挥霍着这一切,继续着令人发指的残暴统治。

相国府的庭院中,绫罗绸缎漫天飞舞,仿若绚丽的云霞。

数十盏巨型宫灯高悬,将整个庭院照得亮如白昼。

董卓高坐于主位之上,身旁簇拥着一群娇艳欲滴的舞姬。

舞姬们身着薄如蝉翼的轻纱,在悠扬的丝竹声中翩翩起舞。

她们的身姿婀娜,舞步轻盈,如春日里随风摇曳的柔柳。

董卓的目光在舞姬们身上肆意游走,不时发出阵阵狂笑,笑声中充满了贪婪与放纵。

酒桌上,摆满了珍馐美馔,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盘中的熊掌、驼峰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晶莹剔透的葡萄美酒在夜光杯中荡漾,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董卓端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随后将酒杯重重地砸在食案上,大声吼道:“再来!”

身旁的侍从们战战兢兢,赶忙上前为他斟酒。

夜夜笙歌的背后,是洛阳城百姓的水深火热。

街头巷尾,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城外的百姓,一样没有好日子可过。

农民们望着荒芜的土地,欲哭无泪。

由于董卓的横征暴敛,他们无力缴纳繁重的赋税。

土地被强行征收,庄稼也无人照料。

曾经肥沃的田野,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年轻的农夫,看着自己辛苦劳作的土地变成这般模样,心中燃起一股怒火:

“董卓狗贼,害得我们家破人亡,我定要为乡亲们讨回公道!”

董卓倒行逆施,已然引起公愤。

……

司徒府内,夜色深沉,华灯初上,一场看似寻常的宴会正在举行。

然而,宴厅内的气氛却凝重得近乎窒息。

珍馐美馔摆满了一桌又一桌,酒香四溢。

可群臣们却无心品尝,个个面色凝重,默然不语。

士孙瑞心怀汉室,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

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紧握拳头,眼中满是焦急与愤怒,大声道:

“董卓欺主弄权,朝堂上下,皆被其掌控。”

“如今他肆意妄为,社稷旦夕难保。”

“我大汉传承四百余年,历经无数风雨,难道真要丧于董贼之手吗?”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动容,却又都不敢轻易出声。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忧虑。

毕竟,董卓手握重兵,残暴凶狠,其势力如日中天,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王允身为司徒,肩负着辅佐汉室的重任。

他坐在主位上,神色沉稳,目光深邃:

“君荣,莫要急躁。董卓之恶,我等皆看在眼里,恨在心中。”

“然此事关乎社稷存亡,不可轻举妄动。”

士孙瑞焦急地看着王允,沉声道:

“司徒公,如今局势危急,若再不动手,恐怕……”

王允微微摇头,目光坚定地道:

“君荣,老夫又何尝不知。”

“但董卓老谋深算,身边护卫众多,且其西凉军勇猛善战。”

“我等若贸然行动,不仅难以成功,还会连累众多忠义之士。”

士孙瑞无奈地坐下,心中却依旧焦急万分。

他紧紧握着酒杯,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宴厅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思考着王允的话。

许久,一位臣子轻声道:“司徒公,依您之见,我们该如何是好?”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王允,眼中满是期待。

王允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

“如今,我们必须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一击即中的时机。”

“那何时才是时机?”士孙瑞追问道。

王允抬起头,目光望向远方,缓缓道:

“必须等车骑将军吕布回京,再做打算。”

“吕布?”士孙瑞疑惑地问道,“为何要等他?”

王允微微一笑,道:

“君荣有所不知,吕布乃当世猛将,武艺高强,天下无双。”

“且他如今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颇高。”

“若能得到他的支持,我们除去董卓的胜算便会大增。”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可是,如何才能说服吕布?”士孙瑞担忧地问道。

王允微微眯起眼睛,道:

“吕布虽做事霸道,但他为人正直,对董卓的暴行亦有所不满。”

“我们只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

“除去董卓,乃是为了汉室,为了天下苍生。”

“我相信,他定会深明大义。”

众人思绪翻涌,并州兵行事,的确与西凉兵不同。

待宴会结束,王允站在府门处,将群臣一一送走。

“诸位慢行,今日之事,还望严守机密。”

群臣们纷纷点头,他们的面容在夜色中显得模糊不清,但凝重的神情却如出一辙。

待群臣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王允缓缓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庭院。

月光如水,洒在地上。

王允的眉头紧锁,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义父。”一个轻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宛如夜空中的一缕微风,带着一丝忧伤。

王允转身,只见貂蝉身着一袭素色长裙,身姿婀娜,宛如一朵盛开在暗夜中的蔷薇。

她的面容绝美,肌肤胜雪,双眸宛如秋水,此刻却满是自责与愧疚。

貂蝉微微低下头,眼中泪光闪烁:

“是我犹犹豫豫,坏了义父大事。”

“我本应按照义父的计划,接近温侯,挑起他与董卓之间的矛盾,可我……”

王允轻轻叹了口气,走上前:

“孩子,莫要自责。此事本就艰难,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我们徐徐图之!”

貂蝉抬起头,望着王允,眼中满是坚定:

“义父,我定不会再让您失望。为了汉室大义,我愿做任何事情。”

王允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欣慰:

“你能如此想,为父甚感欣慰。”

“董卓此贼,残暴不仁,祸乱朝纲,若不除之,汉室危矣。”

“而温侯,便是我们除去董卓的关键。”

貂蝉听着王允的话,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她微微点头,正色道:“义父,我明白了,我定会按照计划行事。”

王允看着貂蝉,眼中满是信任:

“义父相信你,你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定能完成艰巨的任务。”

貂蝉微微躬身,行了一礼:“多谢义父信任。”

貂蝉告别义父,缓缓走进闺房,轻轻合上房门,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

她的脚步略显沉重,心中满是纠结与迷茫。

不禁回想起那日,洛阳街头吕布出征的场景。

阳光洒在街道上,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只为一睹温侯的风采。

吕布骑着赤兔马,睥睨寰宇。

器宇轩昂的模样,让貂蝉看得心醉神迷。

然而,就在那一刻,貂蝉看到了让她心碎的一幕。

吕布伸出臂膀,将一位佳人揽上了马。

佳人依偎在吕布宽阔的胸膛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画面,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貂蝉的心中。

事后,貂蝉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与不安,四处打听佳人的身份。

经过一番周折,她终于得知,那位佳人竟是名满京师的才女蔡琰。

蔡琰,出身名门,父亲蔡邕乃当世大儒。

她自幼聪慧,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蔡琰的才情与美貌,在洛阳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貂蝉听闻蔡琰的种种事迹,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

她开始暗自思忖,自己真的能比得上蔡琰吗?

貂蝉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铜镜,看着镜中的自己。

她有着倾国倾城的容颜,双眸明亮如星,檀口不点而朱。

然而,此刻的她,却觉得自己在蔡琰面前,黯然失色。

蔡琰的才情,是她所无法企及的。

蔡琰能在诗赋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在琴音中倾诉出细腻的情感。

而自己,虽有美貌,却在才情上有所欠缺。

“我真的能比上蔡琰吗?”貂蝉轻声呢喃,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彷徨。

闺房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貂蝉站起身来,缓缓走到窗边,推开窗户。

月光如水,洒在她的身上,为她披上了一层银纱。

她望着高悬的明月,心中的愁绪愈发浓烈。

貂蝉想起了义父对自己的期望,想起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可是,面对吕布,她的心中却有了别样的心思。

如今,又得知蔡琰的存在,她的内心更加混乱。

“罢了罢了,貂蝉,莫要再想这些。”

貂蝉轻声叹息,眼中闪烁着泪花,“你身负重任,不可因儿女情长而误了大事。”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

月光下,貂蝉的身影显得如此孤独,她在心中默默做着抉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