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 > 第123章 檄文出,义兵聚,曹操威震天下

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朝堂昏暗,奸佞当道。

董卓自恃武力,肆意妄为,行废立之事。

少帝刘辩遭受废黜,陈留王刘协登基为帝。

乱臣行径,直如狼子野心,妄图颠覆社稷。

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

曹操心怀壮志,胸腔满是愤懑。

若任由董卓胡作非为,汉室必将岌岌可危。

一回到陈留,曹操便开始厉兵秣马,日夜谋划着起兵之事。

想要与董卓抗衡,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曹操当机立断,散尽了自己的家财,只为能招募到英勇善战的士兵。

夏侯惇听闻曹操的义举,心中敬佩不已。

他为人豪爽,武艺高强,且与曹操情谊深厚。

夏侯惇毫不犹豫地赶来相助,跟随曹操一同前往扬州募兵。

扬州之地,人杰地灵,百姓尚武,精锐的丹阳兵享誉数百年。

曹操与夏侯惇一路奔波,不辞辛劳,四处宣扬起兵讨伐董卓的大义。

他们的言辞恳切,态度坚定,引得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响应。

丹阳兵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皆怀着对董卓的满腔怒火,愿追随曹操共讨逆贼。

曹仁是曹操的从弟,为人沉稳,颇有谋略。

他曾集结上千贼寇,在淮河、泗水之间游荡。

当得知曹操在扬州募兵的消息后,曹仁心中大喜,立即带领着上千人马前来投奔。

曹操心中大喜过望,亲自相迎,激动地道:

“子孝,你来得正是时候!”

“如今董卓祸乱天下,我等正需齐心协力,共扶汉室。”

曹仁看着兄长坚定的眼神,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他双手抱拳,郑重地道:

“兄长,仁愿效犬马之劳,跟随兄长一同讨伐董卓,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曹操的军队规模一下子壮大了许多,士气也愈发高涨。

一行人返回陈留途中,一骑单枪匹马地赶来投奔。

正是夏侯渊。

他武艺高强,箭术精湛,为人果敢勇猛。

听闻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渊心中早已按捺不住。

他干脆独自一人,快马加鞭地赶来。

曹操见到夏侯渊,眼中满是欣喜之色:

“妙才,你能来,真是太好了!”

夏侯渊眼中透着坚定的光芒,大声道:

“大兄,渊愿追随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至此,曹操的兄弟诸人齐聚陈留。

曹操坐在上首的位置,神色庄重地道:

“如今董卓倒行逆施,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等身为汉室臣子,当以天下为己任,起兵讨伐董卓。”

“诸位兄弟,当戮力同心!”

众人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非凡。

夏侯惇站起身来,大声道:

“大兄,我军当先发制人。”

“趁董卓尚未完全稳固根基,迅速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仁脸庞沉毅,点头表示赞同:

“元让所言极是,我军可兵分几路,从不同方向进攻,让董卓首尾难顾。”

夏侯渊摩拳擦掌,霸气道:

“我愿率领一支先锋部队,冲锋在前,为大军开路!”

曹操微微一笑,正色道:

“我决定,先派人前往各地联络其他有志之士,共同起兵,形成联盟之势。”

“待联盟稳固后,再一同讨伐董卓。”

“元让,你负责训练士兵,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子孝,你负责筹备粮草,确保我军的后勤供应。”

“妙才,你组建一支精锐骑兵,我随时有大用!”

众人领命而去,各自忙碌起来。

曹嵩得知消息,面色阴沉得好似能滴出水来。

他赶来陈留,怒目圆睁,厉声斥责道:

“孟德,你究竟想干什么?”

曹操昂首而立,破釜沉舟道:

“父亲,孩儿只想匡扶汉室,纵使万死,亦绝不退缩!”

曹嵩猛地一拍长案,“噌”地站起身来,手指颤抖地指着曹操,气得脸色铁青:

“逆子!你分明是要谋逆!”

“如今局势动荡,朝堂之上波谲云诡,你此举不是自寻死路吗?”

在曹嵩看来,曹操的想法简直是疯狂至极。

乱世之中,安稳守着家业才是上策。

自己的长子却要去搅浑水,实在是不可理喻。

曹操视死如归,毫不畏惧父亲的怒火。

他向前一步,恳切地道:

“父亲,汉室倾颓,百姓流离失所,身为臣子,怎能坐视不管?”

“孩儿愿以一腔热血,为汉室江山尽忠。”

曹德满脸焦急与无奈,叹道:

“大哥,父亲积攒多年的家业,都要被你败光了!”

曹德心疼家族的财富,更担心曹操的举动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曹操不为所动,身姿如松,目光望向远方。

仿佛能穿透重重军帐,看到被阴霾笼罩的天下苍生。

曹嵩看着冥顽不灵的长子,痛心疾首。

他来回踱步,口中喃喃道:

“你就闹吧,闹得天翻地覆,闹得大祸临头,闹得家破人亡!”

曹操心中一痛,但他的决心并未动摇。

他缓缓走到曹嵩面前,诚恳地道:

“父亲,孩儿恳请您的支持。”

“如今汉室危在旦夕,这是孩儿的使命,亦是曹家的责任。”

然而,曹嵩心意已决,他摇了摇头,神色黯然:

“我老了,不想再卷入乱世纷争。”

“我要带着你弟弟去琅邪避祸,你好自为之吧。”

说罢,他转身离去,背影满是沧桑与无奈。

曹操空荡荡的军帐,心中五味杂陈。

夏侯惇匆匆赶来,看到曹操满脸落寞,心中不忍,上前安慰道:

“大兄,莫要难过。”

“你所做之事,乃是大义之举,为了天下,为了汉室,为了天下黎庶!”

曹操抬起头,看着夏侯惇,眼中涌起一丝感动:

“元让,多谢你能理解我。这一路,怕是艰难险阻无数,但我绝不回头。”

夏侯惇重重地点了点头,双手抱拳,郑重道:

“大兄,惇愿誓死追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夏侯渊也赶过来,走到曹操面前,铿锵抱拳道:

“大兄,渊敬佩你的志向。愿听你差遣,为匡扶汉室,肝脑涂地!”

曹操看着眼前两位兄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有二位兄弟相助,是我曹操之幸。”

“我们虽力量微薄,但只要心中有大义,何惧前路凶险?”

不久,陈留郡守张邈,身着官服,神色凝重地来到曹操的营帐。

张邈与曹操乃是知交,多年来情谊深厚。

曹操此番举兵,动静颇大。

张邈心中忧虑,故而前来问责。

曹操恭敬行礼后,将张邈请入营帐。

张邈坐下后,开门见山地问道:

“孟德,你如今厉兵秣马,意图起兵,此举太过冒险,你可曾想过后果?”

曹操神色坚定,目光炯炯,上前一步道:

“明府,你我历世受汉室之恩。”

“如今据有大郡,值此王室将危,贼臣董卓未除之际。”

“此诚乃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之秋也。”

“现今陈留郡境尚全,吏民殷富。”

“我等振臂一呼,敲响战鼓,便可募集二万精兵。”

“诛除国贼,为天下人倡导正义!”

张邈想起汉室昔日的恩情,再看如今董卓的种种恶行,不禁热血上涌,起身道:

“孟德,你所言极是,我愿助你一臂之力,共除董贼!”

许攸也在营帐之中,听闻此言,不禁慷慨激昂道:

“待我军精锐练成,杀入京师,剿除董贼、吕贼,为本初报仇!”

提及袁绍,曹操的心中一痛。

他想起往昔与袁绍的种种过往,毅然点头,道:

“本初之仇,我等必报!”

张邈亦是义愤填膺,为袁绍之死打抱不平:

“本初一世英雄,竟遭奸人所害,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张邈之弟张超,本就热血沸腾,听闻众人之言。

当即表示也要加入讨伐阵列,为除贼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操见众人同心,心中大喜。

此时正是凝聚人心、共举义旗的关键时刻。

于是,曹操带着众将士来到一处高台。

高台上,一面大旗迎风飘扬,上书“讨董”二字。

曹操率先登台,神色庄重,目光扫视着台下的将士们,高声道: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隙纵害,祸及至尊,暴虐百姓。”

“我等深感忧虑,唯恐社稷沦丧,四海覆灭。

“今日,陈留太守邈、广陵太守超、奋武将军操等,纠合义兵,共赴国难。”

“凡我同盟之人,当齐心戮力,恪守臣节,即便殒首丧元,亦必无二志。”

“若有违背此盟者,愿神明降罪,使其性命不保,子孙无存。”

“皇天后土,祖宗明灵,皆可鉴我等之心!”

曹操的声音高亢激昂,在旷野中回荡,激起了将士们心中的热血。

张邈紧随其后,登上高台,宣誓道:

“我张邈,愿以性命担保,与诸君共除董贼,若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张超也走上前,歃血为盟,表明自己的决心:

“超虽不才,愿为讨董大业,肝脑涂地!”

许攸更是慷慨激昂,振臂高呼:

“董贼不除,天下难安!我等定要踏平京师,还天下一个太平!”

台下将士们也纷纷响应,呼声震天,士气高涨到了极点。

曹操广结英雄,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共商大计。

三人义愤填膺,一致认为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拯救汉室于危难。

一番商议后,曹操奋笔疾书,一篇讨伐董卓的檄文一气呵成。

檄文之中,曹操痛陈董卓罪行,言辞恳切,字字泣血:

“董卓逆贼,窃据朝堂,擅行废立,残害忠良,致使天子蒙尘,百姓流离。”

“其恶行昭彰,天理难容。”

“今我等义士,心怀正义,誓要兴兵讨贼,还天下以太平,复汉室之荣光!”

檄文写就,曹操与张邈、张超精心部署,将其传播至天下四方。

天下百姓议论纷纷,尤其是关东地区,更是沸腾一片。

陈留、颖川等地的百姓,深受西凉兵劫掠之苦,对董卓早已恨之入骨。

如今看到曹操发布的檄文,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纷纷响应。

“董卓和他的西凉兵,简直就是一群恶魔!”

“我们平头百姓,整日担惊受怕,生活苦不堪言。”

“如今曹将军要起兵讨贼,真是大快人心,我们定要全力支持!”

颖川的百姓们,同样群情激愤。

一位年轻的壮士握紧拳头,大声道:

“我父母就是被西凉兵杀害的,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曹将军起义兵,正是我们报仇雪恨的好机会。”

“我愿追随曹将军,冲锋陷阵,杀尽贼寇!”

此言一出,周围百姓纷纷响应,报名参军者络绎不绝。

各地豪杰听闻檄文后,也纷纷响应。

他们或率领自己的部众,或招募有志之士,向着曹操的阵营汇聚而来。

一时间,曹操的麾下聚集了众多英雄豪杰,兵力日益壮大。

……

兖州牧刘岱端坐于府中大堂,手中正握着讨董檄文,神色凝重却又透着毅然决然。

刘岱,字公山,身为帝胄宗亲,平日里虚己爱物,礼贤下士。

兖州的士人皆对其心悦诚服,纷纷归附于他。

刘岱猛地站起身来,眼中满是愤慨与坚定,大声道:

“我为帝胄宗亲,眼见董卓逆贼祸乱朝纲,残害生灵,岂有坐视不管之理?”

“当为国家出力,共讨此贼!”

程昱整衣敛容,恭恭敬敬地向刘岱拜服下去,道:

“明公深明大义,以天下苍生为念,愿随明公一同起兵,讨伐董卓,还天下太平。

刘岱心中倍感欣慰,伸手将他扶起,道:

“仲德,有你相助,大事可期。”

“如今,我等当即刻行动起来,召集兖州兵马,准备与董贼决一死战。”

程昱点头称是,随后与刘岱一同商议起兵的各项事宜。

兖州的百姓们,早已听闻董卓的种种恶行,对其恨之入骨。

如今听闻刘岱要起兵讨董,纷纷响应。

……

董卓为稳固势力,采用周毖等人建言,任命孔伷为豫州刺史。

孔伷到任后,一面兢兢业业治理州郡,一面暗自忧心朝堂局势。

彼时,天下豪杰纷纷谋划讨董,豫州之地也暗流涌动。

孔伷在刺史府中踱步沉思,心中满是纠结。

他虽为一方刺史,却深受董卓提携之恩。

如今听闻四方皆议起兵讨伐董卓,心中一时难以抉择。

“老夫受董公之恩,现在起兵反他,是不是有一点不厚道?”

孔伷喃喃自语,声音中满是困惑与挣扎。

许靖见孔伷一脸愁容,上前一步,拱手道:

“使君,如今董卓倒行逆施,祸乱朝纲,致使天下生灵涂炭。”

“使君身负保境安民之责,若能为国除贼,乃是大义之举。”

“岂能因个人私恩而有所顾忌!”

许靖言辞恳切,目光炯炯,直视孔伷双眼。

孔伷心中猛地一震,仿若被一道光照亮了混沌的思绪。

他停下脚步,沉思片刻,神色变得决然:

“文休所言极是!吾不能因小义而忘大义!”

“今日便起兵,讨伐董贼,还天下太平!”

许靖心中欣喜,又进言道:

“使君,如今我豫州兵力虽有,但要对抗董卓,还需联合各方势力。”

“后将军袁术,拥兵南阳,兵强马壮,若能与之联合,共举义旗,讨董之事必成。”

孔伷点头称是,认为许靖所言有理。

于是,他立即命人准备笔墨纸砚,亲自书写书信一封。

信中,孔伷言辞诚恳地向袁术阐述了董卓的种种恶行。

以及起兵讨董的大义,表达了联合之意。

写罢,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将书信交给信使,郑重道:

“务必将此信安全、迅速地送到南阳袁将军手中。”

信使领命,怀揣书信,快马加鞭朝着南阳奔去。

待信使离去,孔伷又与许靖商议起起兵的具体事宜。

他们盘点豫州兵力,安排粮草筹备,规划行军路线,忙得不可开交。

……

南阳,宛城中。

袁术手中正握着孔伷派人送来的书信,目光缓缓扫过。

待看完最后一个字,突然纵声狂啸起来,

“天下人,都想为我家家奴报仇,岂有不胜之理?”

袁术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得意与张狂,他口中的“家奴”,指的便是袁绍。

袁绍死于非命,绝非汝南袁氏一家之丧,而是关东士族的悲哀。

笑声渐歇,袁术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当即下令召见孙坚。

孙坚接到袁术的召见,不敢耽搁,快马加鞭赶来。

“文台,你来得正好。”

袁术见孙坚进来,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如今孔伷来信,邀我等联合起兵,讨伐董卓,你意下如何?”

孙坚神色一正,向前一步,铿锵抱拳道:

“董卓逆贼,祸乱天下,致使汉室倾颓,百姓受苦。”

“坚虽不才,愿为天下苍生,为大汉社稷,与董贼决一死战!”

袁术看着孙坚,透着一股大义凛然的气势:

“好!文台果然有胆识。”

“我今委你重任,望你能统领兵马,为我先锋,直捣董贼巢穴!”

“坚定当不负将军重托!”孙坚郑重领命。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一时间,讨董的义旗在关东各地纷纷竖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