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 > 第2章 进城买粮

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 第2章 进城买粮

作者:破旧的拖拉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31 08:31:23 来源:小说旗

西沟村坐落于距离青峡县城约四十多公里的地方,牛车往返一趟耗费近乎一整天的时间。

在这宁静的乡间土路上,林峰正驾着牛车缓缓前行。

车上,轻轻叠放着七匹“生织”,那是大伯娘、母亲、婶婶三人辛勤纺织三个多月的成果。

回溯林峰家族的过往,他们曾是显赫一时的大户人家。

然而,战乱的硝烟让一切繁华化为乌有。为了躲避灾难,爷爷领着全家逃至西沟村,家财在逃亡中几乎散尽。

不幸接连而至,家中的男性长辈因病相继离世,这让本已拮据的家境雪上加霜,几近一贫如洗。

好在,近年来依靠家中三位长辈的纺织技艺,将丝绸卖到城里,一家人的生活才渐渐有了起色。

林峰此次前往县城,有两个目的:一是出售丝绸,二是购置粮食。

根据原主的记忆,大乾朝实行的是人头税制度,每年必须缴纳两次税款,分别为春季和秋季。

若无法按时缴纳税款,家中的成年男性便会被征召去做徭役以抵税。

虽然去做徭役听起来还算是个可行的选择,但残酷的现实是,许多人最终都被迫成为了战场上的炮灰。

林峰从原主的记忆中了解到,在西沟村,那些被抓去做徭役的人鲜有能活着回来的,即便侥幸生还,往往也是身体残缺,胳膊或腿受到了严重损伤。

而春税以银钱为主,到了秋季,则以粮食作为税收。

春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对15岁以上、55岁以下的成年人征收,每人每年200钱;口赋是对7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征收,每人每年50文钱。

7岁以下幼儿和55岁以上老人不用交税。

秋税则是成年人每年缴纳200斤稻米或其他粮食。

西沟村,是山村,可耕种土地本就稀缺。林家是在十五年前才迁徙至此,因而在西沟村并无自家的田地。

当初,林峰的爷爷初来乍到,曾有意购置些田地,但遗憾的是,即便是村里最为贫困的家庭也无人愿意出售土地。

正因如此,每逢秋税之际,林家都需购入粮食以完成赋税。

在中午的阳光下,林峰靠在路边,吃着一张厚实的大饼。并为牛子准备了草料,看着它满足地咀嚼,随后便重新上路。

经过一番跋涉,终于在下午未时,也就是大约一点钟,林峰来到了青峡县城外。

在城门处,交了两文钱作为入城税,然后便驾着车径直前往了锦绣绸缎庄。

“哎呀,林小郎,可算是把你盼来了!”胡掌柜一见到林峰,便满面笑容地从柜台后迎了上来,语气中透露出熟稔与热情。

林峰也笑着回应:“胡掌柜,好久不见。”

胡掌柜闻言,目光立刻落在了林峰手中抱着的生织上。他伸手轻轻抚摸一下,赞叹声脱口而出:“哎呀,你们家的手艺,就是好啊!”

一刻钟后,林峰手拎钱袋,从绸缎庄而出。他刚将五匹“生织”以三千五百文钱的价格售出。

这些布料经过绸缎庄的加工与染色,化身为华美的丝绸后,每匹的身价将跃升至一千四百文,甚至高品质者能卖到二千文以上。

离开绸缎庄,林峰驾着牛车轻车熟路地在街角一转,便抵达了一家米行。

进入米行,迎面是一长排整齐的柜台,旁边米箱陈列,各类米粮展示其中,若是小量购买,直接便可盛取带走;若需求量大,则得从后方仓库提货。

柜台后端坐着一位掌柜,正专心拨弄算盘,手中毛笔飞舞,勾画着账目。见人进门,他仅是匆匆一瞥,便依旧做着自己的事。

此时米行内顾客络绎不绝。

“小郎君,来看看需要哪种粮食?”一旁的伙计热情招呼着,忙完手头的事务便立刻迎了上来。

林峰目光扫过,精米、糙米、劣米、糯米以及地瓜等种类繁多,然而却未见价格标签。

“稻米一石(约125斤)多少钱?”林峰询问道。

“200文。”伙计回答得干脆利落。

林峰皱眉:“怎么涨价了?前些日子不是还150文吗?”

伙计笑着解释道:“这不是要交秋税嘛,买米的人多了,谁也不想去做那苦役,所以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您要是再晚来几天,可能还得涨呢。”

原来如此,变化竟如此之快,难怪没有标价签,林峰心中暗忖。

“能再便宜点儿吗?”他试探着问道。

伙计面露难色:“这……”

正当此时,掌柜搁下毛笔,抬起头来语气冷淡:“现在到处都是这个价格,要买就买,不买就请便。店面狭小,还请给后面的客人腾腾地方。”

林峰眼角微微一抽,心中虽有不满,但在这卖方市场的形势下,也只能忍气吞声:“给我来15石(1875斤)稻米吧。”

于是,还没捂热乎的3500文就变成了500文。

米行伙计把十石稻米搬上牛车后,林峰一挥鞭子,便驱车朝另一条街驶去。

不久,他抵达了“刘记生丝行”,接着又装上了几筐生丝,便赶车往回走。

当林峰回到西沟村时,天色已晚。

“大娘,粮食的确涨价了。”林峰边扛稻米进仓边说道。

“还会再涨的。”大伯娘淡然回应。

“峰儿,生丝怎么这么少?”母亲周氏检查着车上的货物问道。

“刘掌柜说,江南匪患严重,朝廷正在剿匪,这是最后一批了。”林峰解释。

“姐姐,没生丝我们怎么办啊?”婶婶姜氏焦急地看向掌家的大伯母王氏。

林家这几年一直由这位长房嫡长儿媳当家。

林峰从母亲周氏口中得知,大娘原本有个女儿,但十五年前出嫁后便因战乱失去了联系。

“不必过于担心,”大伯母沉稳地分析道,“我们已经备足了交秋税的粮食,而距离明年春税还有近半年时间。江南作为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朝廷必定会迅速平定匪患,届时生丝供应就会恢复。”

听了大伯母的这番话,周氏也逐渐恢复了冷静,而林峰则在心中暗想:“能如此条理清晰地分析局势,大伯母显然不是出身于普通农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