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美好的一天,志勇就等正式上班了。
看到哥哥,李志荣总是问个不停,以后哥哥上班的镇中学,离家不算很远,哥俩可以时常见面,家里又多了一个依靠。
自己家里有几亩地,在李家庄村,志荣家里的地不算太多,自从分到了承包地,全村人可都变了样,人人都充满了激情,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外出打工的,经商的,越来越多。
这天,志荣和姐妹们来到镇集市,看到大集上人来人往的,道路两旁挂满了花花绿绿的服装,真的美极了啊!一个个年轻人掏空衣兜钞票,买走自己喜欢的衣服,新潮的牛仔裤成了抢手货,志荣和几个姐妹来到卖围巾的摊位,精心地挑选着,比试着,一个姐妹拿了一条围巾围在志荣头上,你们看啊!真漂亮。
姐妹们赞美着,志荣,你就来这条吧!带上它和电影明星没有什么两样,姐妹们七嘴八舌地评论着,志荣经不起姐妹们的怂恿,就买了一个。她们几个边逛边看,来到一个卖胸罩的摊位,志荣的眼睛一亮,紧紧盯着一款,支开姐妹们,偷偷买了一个。然后在没人的角落里,比试了几下,爱不释手,她四周望了望,偷偷傻笑了起来......。
姐妹们走到供销社门口,那熙熙攘攘的人流,鱼贯而出,每个人都提着大包小包,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志荣却无意观望,她的内心一直在彷徨,直到她看到供销社门旁侧面一则广告,“兴隆汤馆对外出租”,她的眼前却一亮,她向四周环视一下,这个汤馆就在供销社东面几十米的地方,一户农房前面,位置临街,环境也比较好。
志荣很满意,她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回到家里,面对窗户不断地思考着,思考着,内心盘算着。
张义上大学去了,自己也要有所作为,虽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但自己也不能落后,应该把它租下来,可租下后干啥呢?对了,开个小吃部怎么样?这里是集市闹区,又有好多单位,围绕粉格子做几道好菜,肯定能行!想着想着,志荣愈发兴奋,就这么定了,明天自己再实地考察一下。
第二天,志荣早早就来到了镇里,路虽不远,但也要走四十来分钟,他轻轻敲开那个门,一个和善的大爷走出来,接待了她,大爷就是这家的主人,他告诉志荣,原来儿子没事,在家经营汤馆,前段时间看服装生意好做,就卖服装去了,汤馆不干了,自己想租出去,房子虽然不大,但设施齐全,每年租金五百。
“五百呀!”志荣满脸惊讶地问。
嗯,闺女,五百还多啊!这里东西可全了,开个饭店都没问题,你看后面的操作间,这桌椅,这些锅碗瓢盆,简单一拾掇,就可以开业,什么都不用添置,要不是孩子有别的营生,我还不出租呢!大爷有些不愿意了。
好吧,大爷,让我回去想想,明天给你回话,志荣失落地走出来。可到哪弄五百块钱呢?父母刚卖头猪,能让我先用吗?志荣完全没有了来时的兴奋,像泄了气的皮球,可是自己不能总种地吧!志荣有些不甘心,我一定要试一试。她回到家里,志荣把想法告诉了父母和大哥,父亲李铁嗓一听就炸了,坚决不同意,对女儿大吼起来,“我自己辛苦半辈子了,除了种地,做点小买卖,没干过别的,你一个女孩子家瞎折腾啥?本本分分地过日子不好吗?,将来找个好婆家才是正道。
”志荣低下头,伤心地哭了起来,大哥志勇支持妹妹,母亲了解女儿,看着气呼呼的丈夫,瞅瞅委屈的闺女,娟子再也忍不住了,瞪眼朝着丈夫李铁嗓大声说;“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当过家,这次我就说把算吧,不能总让女儿受委屈,就让孩子试试,闯一闯”。
李铁嗓看着娘俩气愤地甩手走了出去,嘴里恨恨地说,我谁也管不了啦,都造反了!
母亲的安慰和支持,让志荣燃起了新的希望,她要重新勾画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志勇鼓励妹妹,学校离那很近,哥俩还能够相互照应。
经过十几天的奔走,志荣在哥哥帮助下,终于把小吃部归拢的有模有样了,白底红字的“志荣小吃部”牌子,悄然挂了出来,她联系了二叔家女儿丽梅做帮手,姐俩采买一番准备就绪,就静待开业了。
家里的收秋农活儿也近尾声,天渐渐变凉了,全村粉格子小作坊陆陆续续又开始行动了。
张义来过两封信,学习生活都很好,志荣没有把开小吃部的事情告诉张义,等这里一切运作好了再说吧!
小吃部开业,志荣选在大集日子。
这天,天空晴朗,姐俩将必备物品,食材准备就绪,早早就站在了屋前台阶上,没有鞭炮,她两人穿着白色的服务生套装,在集市缓缓流动的人群中格外显眼,几个小时过去了,别说吃饭的,就连来前打听的人都没有,好像这个小吃部就根本不存在似的。
人们在喧杂的叫卖声中缓缓移动,卖布的,卖成衣的,卖菜的,一个嗓门比一个大,赶集的人虽然很多,可都是在家吃过早饭来的,这让志荣没有想到,快十一点了,小半天时间姐俩就像两个看客,没有一单生意。志荣有些茫然,站得很累了,她拉着丽梅回到屋里,喝口水,有些无奈。姐俩苦笑着相互调侃起来。
正说着,门外来了两个人,学生模样,志荣不敢怠慢,立马迎了过去,这可是今天第一单啊!
欢迎光临,吃点什么?我们小店今天刚开业,有烩粉格子,菠菜炖粉格子,炸千子,馒头米饭,志荣热情地介绍着。
别的呢?我们可以看看菜谱不?,年轻孩子问道,什么别的.....别的还没有,你们来碗炖粉格子挺实惠的,这道菜可好吃了,志荣向两个孩子推荐着。
“那就来它吧!”,年轻人说,
好嘞.....志荣欢快地跑到操作间,起火,烧油,炝锅,加汤,一套流程麻利地进行着,不一会儿两碗炖粉格子就出锅了,丽梅端上来,两人又要了四个馒头,满意地吃着,滑软的粉格子,清香扑鼻,吃完后两人起身问多少钱,志荣说今天刚开业少收点,一块五。付完款,两人说;“姐姐你做的真好吃”!
学生走了,姐俩高兴地举拳庆贺,其实志荣都不知道该收多少钱,也没定过价,按照粉格子一斤多少钱,就简单估算一下,应该差不多,馒头按进价,一分也没多要,志荣叫来丽梅,咱们也应该定个价钱了,再有客户来,也就好说话儿,先估摸定一个,别赔上。姐俩兴致勃勃盘算着菜价,还挺像回事,临时抱佛脚吧!试着干,姐俩谈论正酣,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个客人,志荣还是推荐这几道菜,也没别的。客户还真没啥挑剔的,农村人实在,眼看四张小桌子一会儿就坐满了,志荣在里屋紧张地忙碌着,丽梅跑前跑后地迎客倒水,好不热闹,到了集市该散了,吃饭的人还多了,这就是农村生活习惯,随着顾客渐渐散去,看着顾客满意的笑脸,志荣觉得今天还行,就算是成功了。
后半晌基本上就没人了,姐俩统计今天的收获还比较满意,于是着手准备锁门回家,还要做明天的事情。
志荣锁好门,和丽梅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一直思考菜谱两个字,途径供销社饭店,志荣停下脚步,对丽梅说,咱俩到饭店看看,人家都有什么。
二人来到饭店,服务员热情接待,志荣让服务员拿来菜谱,奥,原来是这样,各种菜价一目了然,志荣找到“千子”价目,又看了几个熟悉的菜,趁服务员端水空间,记了几个菜价,又看了看饭店摆设和布局,对服务员说:“对不起,我们不吃饭了”,服务员极不情愿,狠狠地白了她俩一眼。
志荣姐俩,手拉手,兴奋地唱了起来,“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歌声伴着姐俩的脚步一路飘到家里。
志荣来到自己房间,翻箱倒柜找到几张白纸,学着饭店样子写起了菜谱,志荣思考着自己的小吃部也要准备点散酒汽水之类的,菜要多样化,都是粉格子不行,哎!万事开头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