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失忆九年,大明成世界霸主了? > 第62章 高产稻谷的震撼

任何一个王朝,从建立之初,便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可以解决。

比如旱涝灾害,只要朝廷有心,兴修水利,修筑堤坝,便可化解。

但有些问题,却无解。

比如土地兼并,人心皆有私欲,统治阶层亦是如此,

即便当权者再如何努力,也无法根除。

说到底,问题只有两个,钱和粮。

尤其是粮食!

只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哪怕只有一口饭吃,饿不死,

他们就不会造反,而是老老实实,面朝黄土背朝天。

元朝为何不足百年,便被太祖皇帝推翻?

还不是因为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与权贵一同压榨剥削,以至于百姓没了活路!

而眼前的粮仓,若真如朱雄英所说,亩产两千斤打底……

若真如此,大明将会是何等景象?

朱元璋简直不敢想象!

人人有饭吃,人人吃得饱,百姓安居乐业,

朝廷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因饥饿而死,甚至引发动乱……

这不正是他一直追求的吗?

朱元璋心头一片火热。

蓝玉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

大明北境,北元残部和鞑靼时常寇边,杀害百姓,劫掠牲畜,令人发指。

他每次出塞追击,却总是追击不远,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扬长而去,

每每想起,都恨得牙痒痒。

无他,补给跟不上!

他身为武将,虽有守卫边疆之责,但按陛下的规矩,不得干预地方政务,无权征税征粮。

除了亲卫府兵外,手下军队的指挥权,名义上还在陛下手中。

朝廷要先将天下粮草集中到金陵,再由金陵拨付各地。

所以,每次追击到一半,蓝玉都会发现一个尴尬的局面:没粮了!

朝廷后续的粮草补给,根本没那么快送到。

再追下去,士兵们就得喝西北风。

中原士兵又不像草原人,能吃肉干,喝牛奶马奶,短时间还行,

时间长了,身体会出大问题。

若被草原人抓住机会反戈一击,那就得不偿失了。

北元诸部之所以如此嚣张,很大程度上,也是算准了大明不敢深追。

毕竟,这些北元蒙古人都是从中原撤出去的,对这些门清!

只要大明敢追,他们就敢趁着补给不足时反击。

但现在,不一样了!

有了这亩产两千斤以上的大米,补给线便能拉得更长!

即便补给线不能像亩产那样简单翻倍,哪怕只翻两三倍,对大明来说,也足够了!

试想一下,敌人以为大明补给线拉得太长,毫无防备地扬长而去,

而自己则带着手下,一路追击,粮草充足……

当大明军队冲到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是何等错愕?

这并非臆想!

历史上确有发生!

永乐大帝朱棣,便是利用充足的粮草补给,最远打到了前代君王都未曾到达的地方!

倘若这种大米在整个大明推广开来,即便大明连年征战,也毫无后顾之忧。

他蓝玉,更可以带着士兵,毫无顾忌地追亡逐北,

将那些敢于入侵大明的蒙古人,彻底消灭!

大明如今的国策为何是休养生息?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钱没粮,支撑不起连年征战!

若有了这大米……

大明再无粮食困扰!

蓝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横扫草原,封狼居胥的场面。

那是他毕生的梦想!

想到这里,蓝玉激动得浑身颤抖。

朱雄英看着激动不已的二人,内心却十分平静。

他随手将手中的稻谷抛回谷仓。

朱元璋和蓝玉的目光,也随着那稻谷飞回了谷仓,生怕他把粮食给糟蹋了。

朱雄英将谷仓锁上。

朱元璋一愣:“乖孙,这是作甚?咱俩还没看够呢!再让咱看看!”

蓝玉也急忙道:“是啊!咱还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稻谷,再让咱看看!”

朱雄英笑道:“这么点稻谷,有甚好看?我带你们去看点更好看的。”

朱元璋和蓝玉面面相觑。

这还叫没什么好看的?

这简直太好看了!

这可是大明的未来啊!

与此同时,两人也被朱雄英话中“更好看的”给吸引了。

还有什么,能比这高产的稻谷更好看?

朱雄英带着两人继续往里走。

三人逐渐深入……

“到了,就是这里。”

朱雄英停下脚步。

“这粮仓里装的,全是小麦,产量与那些稻谷相差无几。”

说着,朱雄英随手打开一个粮仓。

朱元璋和蓝玉定睛一看,只见里面堆得满满当当,全是小麦!

光是这堆满仓库的小麦,就足以让朱元璋和蓝玉疯狂!

这一下,朱元璋和蓝玉真的要疯了!

要知道,自吴越之地有人类活动踪迹算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越往后,这种说法流传越广。

这其中,固然有苏杭地区远比其他地区繁荣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这里是整个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产粮区!

自古以来,除了中原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南方这片区域,同样是兵家必争。

从秦汉开始算起,每一任入主中原的王朝,在政权稳固后,

第一件事便是将整个南方纳入统治。

南宋为何能凭着半壁江山,熬死金国,熬死两任蒙古大汗?

便是因为整个长江以南的膏腴之地,全都掌握在大宋手里!

朱元璋为何能从南方起兵,北伐成功?

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率先占领了江南这个最大的产粮区。

这里气候适宜,水路四通八达,水资源充沛,稻谷一年两熟,

大大缓解了朝廷粮食不足的窘境。

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却没有这么多水,尤其是陕甘地区,

人都不够喝,更别说需要大量水资源的水稻了。

那里根本不适合水稻生长。

人们选择另一种作物作为替代,那便是小麦。

既然是替代品,那无论在哪一方面,肯定都比不上水稻,除了种植面积……

由此可见,小麦的产量有多低。

可现在,朱雄英居然说,这些小麦的产量,可以和那些水稻相媲美?

这已经不仅仅是令人震惊了!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金陵作为国都,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

素来被称为有龙气之地。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是整个南方的中心,

从这里可以轻松地将整个南方的产粮区笼络在手,再对整个王朝进行输血。

这也是为何朝廷的赋税要先到京城,再由京城运往各地。

主要原因,就是别的地方没有余粮,自给自足尚且困难,更遑论支撑起一场战斗了。

“你们可知,我现在总共储备了多少粮食?”朱雄英开口问道。

朱元璋和蓝玉连忙摇头。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高产的作物,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如何能想象得出,朱雄英储备了多少粮食?

“恕咱眼拙,看不出来,乖孙究竟储备了多少粮食。”

紧接着,朱雄英便说出了一个令朱元璋和蓝玉瞠目结舌的数字。

“这些年,我暗中买了将近一万亩的土地,前前后后,

大概让人种了六年左右,除去一成的损耗,现在单说粮食储备的话……”

朱雄英顿了顿,缓缓开口,“足够大明两年之用!”

朱元璋和蓝玉对视一眼,脸上再次露出震惊之色。

这已经是两人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不知第几次震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