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失忆九年,大明成世界霸主了? > 第57章 朝廷财政枯竭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也仅仅是个开始罢了。”

朱雄英淡淡地说道。

这话让已经打定主意的朱元璋不由得一愣。

原本以为朱雄英所谓的治本之法也就是如此了,而自己也准备按照朱雄英说的方法来治理那些勋贵们。

现在却听到朱雄英这样的话,朱元璋顿时就不淡定了。

然而,朱雄英接下来的话,却让朱元璋意识到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的有限。

也真正的见识到了自己的这个孙子有多妖孽。

“犁清天下的土地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单单犁清土地是不够的。”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今天犁清了这些土地,还给了老百姓。”

“等朝廷的人走了,明天这些权贵们就会继续把这些土地再侵吞回去。”

“等到再过上几年,几十年之后,事情还会回到本来的样子,富商勋贵们依旧占有大量的土地,但是朝廷却因为收不上来税而财政枯竭。”

“大明,还是要亡!”

朱元璋和蓝玉听到朱雄英的话,这才明白问题的根源出在了哪里。

不是朝廷的问题,也不是皇帝的问题,而是出在了制度上。

没有一个好的制度,百姓的土地终究还是逃不过被吞并的命运。

时间一点点的在流逝。

桌上杯子里的茶水早就从滚烫变得冰冷。

朱元璋的心里也像是杯子里冷掉的水一样沉了下去。

虽然知道制度出了问题,但是该怎么解决,

朱元璋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任何头绪,只感到一阵阵的头大。

就像那些文官一样,无论自己怎么杀,该有人贪污还是有人贪污。

该有人枉法还是有人枉法。

甚至于在自己触碰到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居然敢指着自己的鼻子骂自己是昏君。

自己纵然能够将他们全部杀光,但是终究还是要有新的文官出现在朝堂上,

继续贪赃枉法。

勋贵们也是这样。

即便自己真的将这些勋贵清理一遍,可是马上就会有新的勋贵出现。

占据他们的位置,成为新的权贵阶层,继续巧取豪夺,抢占土地,

百姓们依然是民不聊生。

那时候自己又能怎么办?

朱元璋实在想不到自己应该怎么阻止这些富商勋贵们吞并土地。

从自己登基以来,所指定的所有政策全都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

可是现在大明的未来都不用朱雄英说,自己都能够一眼看到头。

但是自己却没有任何的办法。

这种眼睁睁看着即将要发生的事情,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的绝望,

让朱元璋的心里泛起一阵无力感。

即便是打败了那么多强大的敌人又如何?

即便是自己再殚精竭虑又如何?

即便是自己制定了那么多的严苛刑罚又如何?

还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大明走向灭亡之路。

不!

事情还有转机!

上天赐给自己这个孙儿,就是来拯救大明的。

朱雄英能发现这些问题,肯定也能解决这些问题。

想到这里,朱元璋立刻目光灼灼地看向朱雄英。

“那按照乖孙的说法,到底有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

原本正在喝茶的朱雄英听到朱元璋的话,眉头微微一皱。

倒不是因为朱元璋的话,而是尝到了杯子里已经变凉的茶水,不由得暗自感到可惜。

这茶哪一点都好,就是凉了之后味道微微发苦,自己很不喜欢。

听到朱元璋的话之后,索性将杯子放在桌子上,将目光看向了朱元璋。

“办法自然是有的,这事对于我来说也不难解决。”

朱雄英的话让朱元璋感到精神一振。

这小子果然有真正的解决办法!

“万事皆有因果,想要知道这些富商勋贵们为什么热衷于强占土地,就要知道这些人强占土地的根源在哪里。”

“尤其是那些商人,都是些无利不起早的货色,要是这里面没有足够的利益,这些商人怎么会干出来这种事?”

“哦,对了,这当然不包括爷爷和舅公。”

朱雄英发现自己有了一点开地图炮的意思,立刻将投靠自己的爷爷和舅公摘了出来。

不过,朱元璋和蓝玉显然对于朱雄英的话没有放在心上,

所谓的商人本就是自己拿来遮掩真实身份用的。

“那这些人大量占有土地的根源在哪里呢?”朱元璋开口问道。

“根源?”

朱雄英微微一笑,

“在于土地,却也不在于土地。”

“老爷子可知道,这世上,什么东西最重要?”

朱元璋一愣,下意识的就想回答是皇位,但随即反应过来,沉声道:“是土地!”

“没错,农耕社会,土地就是底线,就是保命的手段!任你再有钱有权,吃喝的追根究底都是从土地上得来的东西。”

“这也使得农耕社会的人对土地产生了一种信念感,而这种信念感到最后就发展成了种执念。”

“那就是土地越多越好,最好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囊括到自己的手里。”

“这种执念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会变成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态度,指引着执政者向外扩张土地。”

“但是到了瓶颈期之后,这种执念的反噬也就跟着来了。”

“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不能够向外扩张,那就只能够向内剥削压迫那些普通百姓,将他们的财富和土地变成自己的,以此来维持自己家族的兴盛。”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又都来自于农耕社会文明不合理的税收制度。”

“在古代,除了那些苛捐杂税之外,最出名的正税就是人头税。”

朱雄英顿了顿,给朱元璋和蓝玉消化信息的时间。

“封建王朝的君主为了方便统一管理,制定了户籍制度。”

“所有的人口都按照户籍分好之后,统一管理。”

“而所谓的人头税,就是按照户籍来算的。”

“朝廷每年要收多少税,会将这些税平均的摊派到每家每户身上。”

“比如某地需要征缴一百石粮食,当地有一百户人,那么平摊到每户头上就是一石,简洁明了,目了然,朝廷只需要对着人口名册来收税就行了。”

“但是这样一来,朝廷是方便了,可苦了老百姓了。”

“因为这种税法是为了方便统一管理的,自然也就用了统一的标准。”

“然而土地除了贫富之分外,还有多寡之别。”

“贫富倒还好说一些,无非就是咬咬牙,从嘴里省一点,运气好了遇上个丰收年景,终究还是能够扛过去的。”

“但是多寡就真没有办法了。”

“好比一家只有能够缴纳半个人头税的土地,却需要缴纳一整个人头税的赋税。”

“一次两次可以扛过去,一年两年也能仗着有年景勉强渡过,但是总有扛不住的一天。”

“等到这天来临的时候,就只能将手里的土地给卖了,换点钱给朝廷交税。”

“可是这种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在朝廷登记的名册里,你仍然是有土地的百姓,仍然需要缴纳来年的人头税,即便你已经将手里的土地给卖了。”

“相对而言,那些富商和勋贵们就不同了。”

“勋贵们自不必说,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朝廷赏赐的,根本就不用缴纳赋税。”

“富商们即便是有再多的土地,也只需要按照人头缴纳一份税赋即可。”

“长此以往下去,自然就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朝廷却因为收不上来赋税而财政枯竭。”

“最终在某个大型的天灾之年,既收不上来税,也拿不出来赈济灾民的救济,百姓们揭竿而起。”

“可是朝廷却连军饷都发不出来,运气好,再遇到那些野心勃勃的外族入侵……”

朱雄英叹了口气。

“从汉唐以降,到前朝大元,莫不过如此。”

“所以在听到老爷子的话的时候,我想都没想的说,根源还是在于土地。”

这话听的朱元璋一愣,让一旁的蓝玉也是感到一头的雾水。

“这些人占有土地的根源在于土地?”

朱元璋和蓝玉的眼里透露着不解。

没想到朱雄英却笑着说道:“爷爷,舅公不要误会,此土地不是彼土地,前者的土地是实实在在的土地,而后者的土地是资源、赋税的意思。”

“想要从根源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就要解决朝廷赋税的来源问题。”

“如此一来,就不能再将人头税作为主要的纳税方式强加到百姓头上,这样的缴纳赋税的方式不改革,即便是朝廷再怎么改制度,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大明该亡的时候还是要亡的。”

朱元璋听到朱雄英的话立刻问道:“那不收入人头税,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维持朝廷的赋税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