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沉浸在对大明盛世的畅想之中,脑海里全是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景象。
那样的盛景,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然而,一丝阴霾悄然爬上心头。
他猛地想起一件事。
之前朱雄英曾断言,大明国祚,长则三百年,短则两百年。
程朱理学是一个原因。
八股取士也是一个原因。
可朱雄英说过,原因是多方面的。
那么,除了这两个,肯定还有别的祸根深埋其中!
既然要对症下药,多管齐下,自然要将所有病灶都挖出来才行。
想到这里,朱元璋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急忙看向朱雄英,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乖孙,除了你说的重建尚武之风,改革科举之外,可还有其他法子,能让咱们大明……
嗯,让大明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朱雄英闻言,看向“爷爷”的眼神顿时变得有些古怪。
爷爷……似乎对大明的未来,关心得有些过头了啊?
爷爷不是要跟着自己一起“造反”的吗?
按理说,他难道不应该盼着大明朝廷越乱越好,越衰败越好?
那样,自己举事成功的几率才更大,才能从中捞取更多的好处。
“爷爷”……处处透着反常。
难道真像自己猜测的那样,他在朝中那位“好友”,地位非同一般,
让他对朝廷有种复杂的情感?
朱元璋是何等人物?察言观色的本事早已炉火纯青。
只一瞬间,他就捕捉到了朱雄英眼神中的疑惑。
不过,老朱脸上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露出一抹饱经沧桑的感慨,沉声道:
“乖孙呐,你想想,当今陛下也姓朱,咱们也算沾亲带故。”
“再说了,无论将来是你成事,还是陛下继续坐稳江山,这天下啊,终究是朱家的。”
“肉烂了,也还是在锅里嘛!”
“老头子我经历过元末那个人命不如狗的乱世,实在是……见不得百姓再受苦了!”
“天下能安稳些,总是好的。”
一番话合情合理,瞬间打消了朱雄英心头的那点疑虑。
是了,这位“爷爷”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
对乱世的恐惧和对安稳的渴望,恐怕早已刻入骨髓。
他所谓的“造反”,不过是想换个活法,或者说,是想给自己挣一条活路。
旁边的蓝玉暗自松了老大一口气。
刚才那一瞬间,他真以为要露馅了!
还得是陛下啊!
这反应,这说辞,简直绝了!
蓝玉看向朱元璋的眼神里,瞬间充满了敬佩。
朱元璋感受到蓝玉的目光,却几不可查地回了个不屑的眼神。
小子,还嫩着呢,好好学着点!
朱雄英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语出惊人:
“这另一个导致大明可能快速走向衰亡的原因……”
“恐怕,就要从皇帝自身去找了。”
话音刚落,朱元璋和蓝玉脸上的表情同时一僵!
尤其是朱元璋,心里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怎么还跟咱扯上关系了?!
咱自登基以来,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哪一天不是在为天下百姓操劳?
咱做的每一件事,哪一件不是为了大明江山永固,为了百姓安居乐业?
怎么到头来,反倒是咱的错了?!
咱要不是为了天下百姓,要不是为了你这个臭小子,何至于隐瞒身份,
跟你在这儿费这么多口舌?!
蓝玉心中同样震惊无比。
别人不了解陛下,他还不了解吗?
自己这位陛下,绝对称得上是千古罕见的勤勉帝王!
为了百姓吃饱饭,一听说朱雄英有高产种子,立刻就安排试种,
还着手让那些骄横的勋贵把土地还给百姓。
这等心系苍生的皇帝,自身怎么会成为导致大明灭亡的原因?
就在蓝玉替朱元璋暗自叫屈,甚至想开口反驳的时候,
朱元璋已经沉声问道,语气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
“哦?爷爷倒是记得,你之前说过,当今陛下是难得一遇的好皇帝,是真正为老百姓考虑过的。”
“怎么现在又说,大明灭亡的原因在他身上?”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朱雄英听到这话,心里闪过一丝无语。
自己说的可不是“少有”,而是“唯一”。
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真正从社会最底层,
放牛娃、乞丐、和尚一路爬上皇位的,唯此一人!
汉高祖刘邦?那好歹也是个亭长,是秦朝体制内的公务员!
刘邦的穷,是因为他不事生产,游手好闲,
跟老朱这种在底层苦苦挣扎的经历,根本没有可比性。
朱雄英两手一摊,解释道:
“陛下是不是好皇帝,和他制定的某项制度会不会导致大明灭亡,这是两码事,并不冲突。”
“就算陛下再怎么英明神武,再怎么为国为民,但只要某项制度存在天然的缺陷,那么它最终带来的恶果,几乎是必然的。”
朱元璋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不解。
既然咱是个好皇帝,那咱定下的制度,出发点必然是好的,
怎么可能反而把大明推向深渊?
“还请乖孙直言相告!”朱元璋的声音低沉了几分。
朱雄英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放下茶杯时,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这个原因,就要从大明的分封藩王开始说起了。”
“陛下所定下的分封藩王制度,正是加速大明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一字一句道: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个分封藩王制度,大明就算遇到危机,至不济也能像前宋那样,苟延残喘个一两百年。”
“可是,有了这个制度之后……”
朱雄英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怜悯,又像是在陈述一个冰冷的事实。
“大明,恐怕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没有,会直接被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轰!
如同九天惊雷在耳边炸响!
朱元璋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心头猛地一沉!
这小子……说得也太吓人了!
咱分封藩王,是为了拱卫京师,是为了屏藩皇室,是为了让那些文臣勋贵有所忌惮!
咱吸取了汉朝七国之乱的教训,严格限制了藩王的兵权和地方治理权,
只让他们就藩,食俸禄,不临民!
咱甚至设立了宗人府来约束他们!
咱考虑得如此周全,为的就是大明江山千秋万代!
怎么到了这小子嘴里,反而成了加速灭亡的祸根?!
这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朱元璋强压下心头的震动和翻涌的怒气,他知道朱雄英见识不凡,绝非信口开河。
向来自信甚至自负的朱元璋,第一次对自己的决策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动摇。
如果这一切都是错的……那咱这些年的心血,岂不都白费了?
甚至……还亲手把大明往绝路上推了一把?!
朱元璋无法接受这样的可能性!
旁边的蓝玉更是听得心惊肉跳,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这小子疯了吗?!
这话要是传出去,那还得了?!
藩王制度是祸根?
你自己的亲爹(虽然朱雄英不知道)不就是太子吗?将来继承大统!
你的叔叔们可都是藩王!
你这是要把所有宗室都得罪死啊!
蓝玉刚想开口阻止朱雄英继续说下去,却被朱元璋一个严厉的眼神制止了。
朱元璋此刻已经被彻底勾起了探究的**。
八股取士被否定,他认了,毕竟有汉唐、大宋的前车之鉴。
可分封诸藩,这可是他深思熟虑,自认足以传之后世的得意之举!
他必须要弄清楚!
到底错在哪里?!
朱元璋的脸色不知不觉间变得无比严肃,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朱雄英,一字一顿地问道:
“个中缘由,究竟是什么?!”
“还望乖孙……不吝赐教!”
最后四个字,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蓝玉看着自家陛下那明显不悦的神情,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臭小子,你可得想好了再说啊!
别真把天给捅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