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曙光镇政府忙碌的日常中,苏然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挑战——处理刘大爷的信访问题。那是个酷热难耐的午后,风扇在头顶吱呀作响,却驱不散办公室里沉闷的气息。同事小李皱着眉,一边整理文件一边对苏然说:“苏然,那个刘大爷又来上访了,土地纠纷的事儿,闹了好些年都没解决,这回上面把这烫手山芋分给你了。”
苏然心里一紧,深知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还是坚定点头:“行,我先好好了解下情况。”
当天,苏然就见到了刘大爷。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眼神里满是疲惫与愤怒。“你们到底管不管?我的地被占了,补偿款拖了这么多年,每次都说解决,结果呢?”刘大爷的声音沙哑,带着多年积攒的委屈与不甘,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回荡。
苏然赶忙起身,把一杯热茶轻轻放在刘大爷面前,脸上挂着温和的笑,语气轻柔却坚定:“刘大爷,您先消消气,坐下来慢慢说,我刚接手您的事,一定会负责到底。”然而,多年四处奔走信访的经历,已让刘大爷对这类承诺习以为常,他眉头紧皱,眼神里满是怀疑与不信任,继续诉说着自己的遭遇,言辞愈发激烈。
送走刘大爷,苏然明白,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摸得清清楚楚。他决定从查阅档案入手,即便这意味着要翻阅几十年前的老旧资料。
第二天,苏然早早来到镇档案室。档案室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味,堆积如山的文件摆满各个角落。他向管理员说明来意后,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起初,查找工作困难重重。由于年代久远,档案分类杂乱,很多资料缺失或字迹模糊。苏然蹲在满是灰尘的角落,一页页翻看,汗水很快湿透了后背。大半天过去,他只找到一些零散文件,对整个事件的了解不过是冰山一角。
但苏然没有放弃。他仔细梳理每份找到的文件,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再顺着线索继续找。终于,在第三天下午,他找到了一份关键文件——当年土地流转的详细合同和会议纪要。从这些档案里,苏然了解到,几十年前村里为发展经济,引入一家农产品加工厂,租用了包括刘大爷在内多户村民的土地。合同明确规定了租金标准和租用期限,可执行过程中,因企业经营不善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租金开始拖欠,合同到期后土地也没能及时归还。
掌握这些关键信息后,苏然知道,档案里的信息还不够全面,他还需要更多一手资料。通过多方打听,他得知当年负责土地流转的主要是两位村干部,王伯和赵叔,如今都已退休在家。
苏然先去拜访了王伯。王伯住在村子东边一座宁静的小院里,院子里种满了花草。苏然说明来意后,王伯陷入回忆:“唉,当年为了引进那个厂子,可费了不少心思。本想着能带动村里发展,谁知道后来出了这档子事。当时签合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挺正规的,没想到企业经营会出问题。”苏然认真听着,不时提问,详细记录下王伯回忆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当年谈判的一些关键对话、对企业的预期以及后续租金拖欠后的处理情况。
从王伯家出来,苏然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赵叔家。赵叔身体不太好,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苏然礼貌地打过招呼,耐心询问当年的情况。赵叔叹了口气说:“当时我们也一直在协调,找企业沟通,可他们困难重重,我们也没办法。后来时间一长,大家都有些力不从心了。”赵叔还提到,当时村里为了安抚村民,也做过一些努力,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努力渐渐没了下文。
走访完两位退休干部,苏然还不满足。他又通过老人们的回忆,联系到了当年参与土地测量和合同签订见证的一位村民——张大爷。张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力很好。在张大爷家昏暗的堂屋里,张大爷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看,这就是当年签合同的时候,大家都满怀希望,没想到……”张大爷详细讲述了土地测量的过程,以及村民们当时的想法和态度,这让苏然对整个事件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经过多日奔波,苏然终于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开始制定解决方案。他提出调解方案:镇政府出面帮企业协调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企业拿到贷款后立即支付拖欠刘大爷的租金并归还土地;村里为感谢刘大爷,为他提供免费农业技术培训、优先享受扶贫政策等福利。
当苏然把方案告诉刘大爷时,刘大爷态度有所缓和,但仍心存疑虑:“你说的这些能做到吗?我凭啥相信你?”苏然目光坚定地看着刘大爷:“刘大爷,我向您保证,我说到做到。要是做不到,您随时来找我。”为让刘大爷放心,苏然还邀请他参与调解过程,全程监督。
然而,方案在刘大爷家人那里激起千层浪。刘大爷的儿子刘强得知后,火冒三丈。第二天一大早,他气势汹汹地来到镇政府,一脚踢开苏然办公室的门:“你就是苏然?你这方案明显偏袒企业,我爸的损失怎么办?今天你必须给我个说法!”苏然赶紧起身,微笑着招呼刘强坐下,耐心解释:“强哥,您先别激动,这个方案是我多方考虑的结果,目的是让双方都能接受,尽快解决问题。”但刘强根本听不进去,他拍着桌子怒吼:“少跟我来这套,今天要是不重新改方案,这事没完!”说完,摔门而去。
苏然深知,刘强的愤怒源于对父亲的深切关心和多年问题未解决的积怨。傍晚,他再次来到刘大爷家。刘强看到他,脸色一沉,转身就要进屋。苏然赶忙叫住他:“强哥,我知道您对方案不满意,我今天就是来听您想法的,您有什么顾虑,都跟我说。”
在院子里,刘强打开了话匣子:“我爸辛苦一辈子,就指望这点地,现在地没了,钱也没拿到,以后生活怎么办?你这方案,企业损失最小,我爸呢?”苏然认真听完,诚恳地说:“强哥,我理解您的担心,这个方案里对刘大爷的保障确实还不够完善。我回去再和各方沟通,一定把保障刘大爷晚年生活放在首位。”
可事情远比想象复杂。刘大爷的儿媳也加入反对阵营。她在村里逢人就说苏然的方案不公平,还鼓动其他村民一起向镇政府施压。一时间,村里议论纷纷,苏然的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面对困难,苏然没有退缩。他挨家挨户拜访刘大爷的亲朋好友,详细解释调解方案的初衷和后续改进方向。得知刘大爷一家生活困难,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申请了临时救助。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然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刘强开始主动与苏然交流,分享想法和担忧。刘大爷的儿媳态度也逐渐缓和,不再四处抱怨。
经过近半个月不懈努力,刘大爷的家人终于被苏然的诚意和坚持打动。在最终的调解会议上,刘强看着苏然,郑重地说:“苏干部,之前是我们不对,太冲动了。这段时间看你为我们家忙前忙后,我们信你。”
最终,刘大爷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那一刻,苏然心中的重担终于落下。这场信访难题的圆满解决,不仅让他赢得刘大爷一家的信任,也让他在基层工作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了为群众服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