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挺孕肚嫁战王,搬空京城去流放 > 第353章 岁月静好,欣欣向荣

叶初棠将沿着河道种树固沙的计划说了。

“等旱灾过去,水源充足,就扩大种树的面积。

西北之所以穷苦,是因为环境恶劣,土壤贫瘠,种不出多少粮食。

只要改善这两点,并修一条好路,就能让天山郡变成繁华之都。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持之以恒,定会实现。”

她的语气平平淡淡,却让三个男人热血澎湃。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叶初棠想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

所以,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了天山郡的盛世繁华。

萧何笑着道:“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

叶初棠肯定地点头,“一定能看到。”

她不敢保证能让整个西北绿树成荫,毕竟面积太大,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太多。

但她能保证天山郡被绿植覆盖,郡城繁华。

宋景宁和萧何见叶初棠信心满满,立刻看挖河开渠的计划。

祁宴舟则和叶初棠聊种树和修路的事。

“想要富,先修路,这件事和挖河开渠一样重要。”

“阿棠,西北的风沙太大了,就算修好了路,一场沙尘暴,就能让路消失无踪。”

这个问题,叶初棠当然想过,也有解决办法。

“在路的两旁种树,并沿路插上标记,每二十里就安排一个人值守,浇灌树木,直到树长大,不会被沙尘掩埋。”

至于浇灌的水,和这次的春播一样,挖井就行了。

最多十年,值守的人就能撤走。

祁宴舟看着将什么都考虑清楚的叶初棠,笑着道:“阿棠,你既然都想好了,直接安排吧。”

宋景宁看完了挖河开渠的计划,将其递给萧何。

他对叶初棠说道:“初儿,你的计划很好,只需要晚膳一些小细节就好,尤其是人工方面。”

萧何听到这话,连忙插了句。

“还有工钱的问题。”

虽然这些计划利国利民,但鲜少有人愿意白出力气。

叶初棠将杯里的茶一饮而尽。

“工钱的事,等可尔汗来了之后再聊。”

她可以出钱,但不能白出钱,得将所有利弊摊开了说。

萧何很快就看完了计划书。

四人一边商量,一边完善小细节。

商量好之后,叶初棠说道:“萧知州,宋刺史,挖河开渠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百姓的农田灌溉问题,若愿意出力,每个人就会有明确的分工,且没有工钱,只要能完成任务,但将来就能免费用水,也能少交一些税收。”

这话把萧何说懵了。

“税收是什么意思?请祁夫人明示。”

“想要保水,水渠就需要用我的水泥封边,我总不能白出这笔钱,自然得收好处。”

要知道,上千里水渠的水泥用量,可不是小数目。

萧何清楚叶初棠说的没错,问道:“不知道祁夫人想要收多少税?”

“朝廷税收的十之有一就行。”

这个比例算得上很低了,百姓一般不会拒绝。

叶初棠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回本。

但没关系,这是一件长期有效的事,只要水渠不枯竭,就能一直赚。

怎么都不亏!

萧何听完叶初棠想要的税收,放了心。

“祁夫人提的条件很合理,但百姓如今有了水井,不担心灌溉问题,怕是不想费力气挖河开渠。”

叶初棠不甚在意地笑笑。

“不想也没关系,我会出工钱请他们,但萧大人得提前和他们说一声,井里的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后若想用河里的水灌溉,那就按田亩数给钱,一亩地一次三十文。”

以西北的干旱天气来说,种子从种下到收割,灌溉不下十次。

每家每户少说也有三五亩地,算起来收割一茬粮食至少得花一两银子。

这笔钱对农户来说,无法承受。

但叶初棠提的条件没毛病。

毕竟挖井这事,她是无偿帮助农户的。

活菩萨也要吃饭,总不能什么好处都让农户占了。

萧何点了点头,“祁夫人的话,我会和百姓说清楚,如何取舍,由他们自己决定。”

四人商量了好一会,可尔汗才匆匆赶来。

吃过饭后。

叶初棠长话短说,将所有计划的重要事件提炼出来商量。

聊了将近一个时辰,敲定好细节。

“剩下的,你们商量吧,我得去书院了。”

宋景宁点了点头,“等我们商量好了,就写成文书,你再过一遍。”

“行,你们聊。”

叶初棠到英华书院的时候,下午的课刚开始。

学院的夫子多了,来上学的女孩也多了。

读书声朗朗,稚嫩又充满力量。

崔舒月是院长,如今已经不教学了,是书院的管理者。

叶初棠直接去了她的书房。

“舒月,在忙什么?”

熟悉的声音响起,崔舒月连忙抬头。

看到叶初棠来了,她放下手中的笔,笑着站起身。

“祁夫人,你回来了,快坐。”

说完,她就让书童倒茶。

然后找出了叶初棠离开这段时间的日志记录。

因书院多了夫子和学生,日志的内容很多,有两本。

叶初棠伸手推开,“舒月,你管理学院我放心,不用看了。”

“祁夫人还是看看吧,你才是学院的主人。”

“舒月,你放过我吧,在外奔波了一个多月,刚回来就得管这管那的,好累。”

崔舒月听到这话,将日志记录撤了回来。

“那我简单和叶院长概括一下吧。”

叶初棠没有拒绝,安静地听崔舒月说着书院这一个多月的变化。

了解新到的夫子,以及新收的学生。

等崔舒月说完,她说道:“舒月,我以后不教医术了,由大嫂来教。”

“好,我稍后和祁大夫人签一份契书。祁夫人想教什么?”

“什么也不教,和你一同来管理书院,发掘孩子们的长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是华庭书院的宗旨。

但女子和男子将来要走的路有所不同。

英华书院不能照搬华庭书院的教学方法,得有一套自己的育人之策。

崔舒月虽然文采好,但只会传授经验,不懂创新。

“祁夫人请说,我一定照办。”

叶初棠对“因材施教”只有大致的设想,能不能实施,效果如何,都有待验证。

因她的教书理念太过超前,崔舒月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都需要她详细解释。

这一聊就是一个时辰,嗓子都要冒烟了。

“舒月,我不确定刚才说的是否可行,先试试吧。”

崔舒月听完叶初棠的话后,对她的崇敬已经超过了宋景宁。

“世人皆知祁夫人文采好,却不知你的想法和能力,比文采要好得多。”

叶初棠笑着道:“其实我的文采并不好,那些惊才绝艳的诗词,都是师父教的。”

她没办法说自己是照搬古人的,只能将他们称为“师父”。

崔舒月自然不信这话,但她也没反驳,只当叶初棠是在谦虚。

“祁夫人,你刚才说的那些,我都记下来了,稍后会整理出来,并细化一下。”

叶初棠点点头,站起身。

“行,你忙吧,学院就交给你了,若是需要我帮忙,随时去祁府找我。”

崔舒月知道叶初棠总是很忙,点头应下。

“好,若有不懂之处,我会去祁府请夫人赐教。”

“今晚不忙的话,去天下楼吃饭。”

崔舒月看了眼方才写的东西,摇头拒绝。

“不了,我想快点将这些整理出来。”

“也行,你忙吧,我去看看孩子们,和她们说一声,以后就由大嫂教医术的事。”

“祁夫人慢走。”

叶初棠去客堂时,夏姝正在教学生认新草药。

她没有进去,在门外听了一会。

夏姝温柔又有耐心,讲的还十分详细,姑娘们很喜欢她。

叶初棠等她讲完,才进课堂。

学生已经很久没见叶初棠,对她都有些陌生了。

还是在夏姝的提醒下,才起身行礼。

“见过叶夫子。”

叶初棠并不介意学生的疏离,直接说明来意。

“以后,就由夏夫子教你们医术,希望你们能学有所成。”

有人问道:“叶夫子不教我们医术了吗?”

“教,等你们的医学知识丰富一些,我会和夏夫子一起教你们。”

说完,叶初棠便离开了。

夏姝出来相送。

两人走到学院门口,叶初棠说道:“大嫂,孙楚今晚在天下楼宴客,大哥肯定会去,你一会也来凑个热闹。”

“好,等下学了我就过去。”

叶初棠离开学院,去了天下楼。

孙楚正在房间听着小曲,吃着果盘,好不惬意。

看到叶初棠进来,他连忙起身,挥退琴师。

“来的还挺早,忙完了?”

叶初棠在桌边坐下,扔了颗葡萄进嘴里。

“忙完了,大棚和水泥的情况我都知道了,我来找你,是想和你商量再开铺子的事。”

听到这话,孙楚立马就有精神。

“你还想开什么铺子?”

“衣食住行,什么都开,我说过的,我要掌控北辰国的经济命脉。”

衣,是种麻养蚕,织布开染坊,做成衣。

食,是种粮食提高产量,建最大粮仓,做各种美食。

住,是提供建筑材料,开客栈,提升居住体验。

行,是修路造车,缩短两地之间的时间距离。

当然,遍布天下的钱庄,也得开一个!

孙楚被叶初棠说得心情澎湃。

“你说的就是我想做的,我们一起努力,要不了十年,就能实现。”

“我也是这么想的,先做计划,再慢慢推进。”

“行,现阶段,你想开什么铺子?”

叶初棠在向金枝打听收回的二房铺子时,就已经想好了要做什么生意。

“先开三个铺子,分别卖药膳,卖药酒,以及卖药茶。”

这三样东西都能速成,比较好操作。

而养生一事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备受追捧。

孙楚点头,“行,你提供东西,我来经营,分成比例照旧。”

“好,你带一下单儿,她打探消息、沟通和应变能力,都是长项。”

“没问题,生意多了之后,我也需要助理。”

“那我们先做一下近期计划。”

两人都懂经商,又十分默契,没用多久就商量好了。

被邀请来吃饭的人,也陆陆续续抵达。

来的都是相熟的年轻人,吃吃喝喝,酒醉千杯少。

纷纷憧憬着将来。

宋景宁醉眼朦胧地看着叶初棠,想起前不久秦慕云找到他,和他说的事。

“宋公子,我知道在朝代更迭之际,宋家都会出手参与择明君登位。

你能来天山郡开书院,还入了官场,应该是宋家选定了祁宴舟,对吧?

我和师父看到了两颗新的帝星,分别对应在了祁宴舟和叶初棠的身上。

合作吧,我们一起将他们两人推上那个位置。”

刚听到这话的时候,他很是纠结。

因为他知道叶初棠并不想当皇帝,被困于冰冷的皇宫。

可秦慕云又说:“只有他们夫妻称帝,才能让所有人心悦诚服,而且以他们的能力,只需三五年,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朝臣不敢有异心,到时候选几人出来监国,辅助太子临朝,他们便可逍遥自在。”

宋景宁因这话而心动,答应了秦慕云。

“妹妹,对不住了,就算你将来知道真相,会怪为兄,为兄也不后悔。”

叶初棠察觉到宋景宁的视线,问道:“兄长看我做什么?是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宋景宁笑着摇了摇头,“现在这样挺好,岁月静好,欣欣向荣。”

***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天山郡都忙得不可开交。

挖河开渠,种树固沙,挖井修路……

叶初棠和孙楚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传遍了整个北辰国。

皇帝因陈家军打败邻国,让四十万敌军有来无回,龙心大悦。

不仅拨了军饷和粮草,还给已故的将士发了抚恤金。

当然,数量不够,但已经是意外之喜。

因为旱情在持续,朝廷的赈灾粮压根就不够分。

不少地方的百姓为了活下去,都开始背井离乡找出路,逃荒的趋势逐渐形成。

天道不公,朝廷无作为,百姓又开始埋怨皇帝。

某天,一道旱天雷劈下,落在一棵枣树上。

焦黑的树干上浮现四个字。

昏君祸国!

这事一出,谣言四起。

百姓开始翻皇帝的旧账,将他之前做的混账事都翻了出来,让他退位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