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从成为高考状元开始 > 第24章 可把你给盼来了

重返1977:从成为高考状元开始 第24章 可把你给盼来了

作者:冰川火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1 13:43:59 来源:小说旗

签了字,高远当着邮递员同志的面把信封撕开,取出录取通知书展开看了一眼。

也不叫录取通知书,抬头是:高等学校学生入学通知书。

一张白纸,手写的姓名和学校名称以及被录取专业。

高远同志:经京城市招办批准,你入bJ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请于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五日前,凭本通知到校报到。

下面盖着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和北大两枚鲜红的公章。

没错,称呼是高远同志,不是高远同学。

“哟,你被北大录取了呀,恭喜恭喜。”邮递员也看了看,冲他拱拱手以示祝贺。

高远是个懂人情世故的,他先把入学通知书塞回信封里,又掏出烟来递给邮递员一根,笑着说:“感谢感谢,喜烟,您来一根。”

邮递员一看,哟,红牡丹,把烟接过来,乐道:“大学生的喜气我可得沾,我就不打扰了,你也快点回去跟父母说这个好消息吧。”

他把烟别在耳朵上,蹬上车子去其他家送信了。

这段时间邮递员们最忙碌,随着高考成绩的出炉,各地高校的入学通知书如雪片般洋洋洒洒纷至沓来。

邮电局领导给邮递员们下达了死命令,除了需要由各革委会,或者学校转交的信件,只要是留了家庭地址的,务必要把入学通知书送到被录取学生本人的手中。

一下子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对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有多重视。

高远回到屋里,又取出入学通知书认真看了一遍。

想起前些日子北大招生办的老师亲自登门,言辞恳切地邀请自己去北大就读的一幕,他就抑制不住的笑了起来。

当时高远对招生办老师说,我填报了三所院校,人大都属于硬咬着牙报的,压根儿没敢奢望会被录取,已经做好了被调剂到北师大或者明珠大学的思想准备。

北大更是想都不敢想。

您邀请我去北大就读,我高兴的同时也有点惶恐。

那位刘老师笑着说,但你就是货真价实的高考状元啊,小伙子不要妄自菲薄,更改填报院校的事情我们会处理好的,现在就要你一句话,你愿不愿意来北大读书。

见他还端着,高跃民急坏了,心说你个小子怎么回事?人家老师都找上门来亲自跟你面谈了,你还拿腔拿调的,有点不知道好歹了你。

他一拍大腿对刘老师说道:“这个主我替高远做了,就去北大。辛苦刘老师啊,还麻烦您亲自跑一趟。”

面对高跃民这个同行,刘彩华言语中就多了几分尊重和客气,她说道:“高老师您太见外了,您也从事招生工作,肯定也清楚我们这些高等院校对优秀学生,尤其是对各地的状元郎那真是求贤若渴的。

名校价值嘛,说到底就是通过哪家院校能录取到更多的优质生源来实现的。

我跑这一趟不算啥,况且高远这么优秀,多少名校都盯着他呢,特别是隔壁,我听说盯他很紧,我不来一趟,不得到高远同学一句准话,心里也不踏实不是?”

听了这话高远也绷不住,笑了。

用后世的话说,现如今这两个冤家就已经开始卷了吗?

高跃民显然也是知道这两所高等学府之间复杂的渊源的,也笑了起来,“您把心放在肚子里,高远去北大就读这事儿,不会再有变化了。”

高远也点头说道:“刘老师,感谢学校领导和您对我的看重,入学后,我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的。”

听了父子俩的表态,刘老师这才眉开眼笑地告辞离开。

走之前她还殷切地叮嘱高远,不论哪家高校再找过来,你一定要全部予以拒绝。

高远爽快地答应下来。

她猜得非常正确,她前脚刚走,清华招生办的两名老师后脚就过来了。

谈了一会儿,两名老师遗憾离开。

紧接着,人大的老师也亲自登门,劝说高远去他们学校就读。

你报考的第一志愿是我们人大啊,这说明你对人大是十分向往的,再说我们人大文学系也不比北大差。

老师甚至还含蓄地暗示高远,你来了后,我们会对你有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倾斜。

高远和父亲还是礼貌地婉拒了老师的盛情邀请。

人大的老师是骂骂咧咧走的,北大截胡本属于自己的优秀生源,跟他妈半道里强抢民女的活土匪有什么两样?

但他也清楚,论对考生的吸引力,人大跟北大还是有些差距的。

姐姐的录取通知书是四天后才从北大荒转过来的。

高雅等的心焦了都,拿到入学通知书那一刻,她抱着高远又蹦又跳,接着喜极而泣。

高远特别能理解姐姐为什么如此激动。

入学通知书到了手,回城一事才算是彻底落听,包括被转到垦区的户口,粮食关系等等,都会被转回来。

严格意义上说,姐姐现如今还是农村户口,在京城没有粮食定量,吃的是父母和弟弟的口粮。

得拿着入学通知书再回垦区一趟,走个程序才能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迁回来。

当天晚上,一家人就说好了,老爸陪高雅跑一趟,尽快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迁移回来。

高跃林的户口问题也得解决,虽说他以治病的名义回来了,但没办手续,按理说病治好后还得回去继续劳动。

但张雪梅有办法,她从医院托关系开了张不适合继续参加高强度劳动的医嘱证明。

有了这张证明,垦区就会放人,也能顺利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迁回来,正式结束他为期四年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生活。

高跃林乐呵呵地主动请缨,说自己愿意陪侄女跑一趟。

被高跃民拒绝了,“你还在生病住院期间,一回去不就露馅了吗?老实待着,闲得难受,就多帮你二嫂干点活。”

高跃林笑着说:“还是我二哥考虑得周全啊,家里你就甭操心了,我会帮你守好家的。”

次日一早,高跃民父女俩直奔南站,登上了去北大荒的火车。

下雪了。

1978年的第一场雪从半空中洋洋洒洒飘落下来。

大地银装素裹,污浊的空气被这场雪净化得清新了许多。

这是高跃民父女俩走后的第三天。

高远心想,老爸和姐姐应该已经抵达龙江垦区了。

就是不知道事情办得顺不顺利。

他透过窗户向外面望过去,见雪花纷飞,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心说这会儿去扫雪相当于白扫,打扫干净了没多大会儿又得被覆盖上一层。

也就没了打扫院子的心思。

一个身形消瘦,浑身雪白的男子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

“高远同志在家吗?”来人将自行车靠墙边停好,站在院子里茫然四顾,接着大声喊道。

找自个儿的?

高远从床上一跃而起,提上棉鞋出了门,挑起棉门帘子望着那人,说道:“同志您好,我就是高远,您找我有事儿?”

男子快步走过来,脚下一滑,险些摔倒,稳住身形后摘下手套,热情地伸出手,自我介绍道:“状元郎您好,我叫梁晓声,是北影厂文学部的编辑。”

可算把你盼来了。

高远伸出手跟他握了握,笑容满面道:“梁同志您好,大冷的天儿您还专程跑一趟,快屋里坐,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他也纳闷儿,稿子都投过去半个多月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难不成没过稿?

传达室那大爷说过,无论过不过稿,编辑部都会跟作者知会一声的。

今天梁晓声亲自来了,高远踏实了。

拍拍大衣上面的雪花,又跺跺脚,梁晓声才随高远进了屋,打量着屋里的陈设,梁晓声说道:“真宽敞啊。”

他今年29岁,尔滨人。

后世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挺紧巴。

但他是个好学的,74年就凭借出色的写作才华被复旦中文系录取。

毕业后,也就是去年,被分配到了北影厂文学编辑部工作。

高远熟知他的生活经历,在生产建设兵团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后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他一系列以知青这个群体为原型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以及后世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高远都认真阅读、观看过。

当然,现在他还没成名。

但高远一点都不小看他。

泡了杯高末递给梁晓声,高远笑着说:“怎么,梁同志住得挺紧巴?您请坐啊,别站着了。”

他其实有些意外,没想到北影厂把他给派过来了。

梁晓声这才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捧着水杯喝了一口,咧嘴笑道:“我在厂里住宿舍,两人一间十二平米,确实紧了点儿。”

高远点点头,没继续聊这个话题,他问道:“您冒着大雪过来找我,是来通知我,稿子通过审核了?”

梁晓声端详着他,嘿嘿一笑道:“状元郎写的剧本,那指定得通过审核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