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阎浮武事 > 第六十二章 义和长存千古芳

阎浮武事 第六十二章 义和长存千古芳

作者:七味新语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4-01 16:04: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个数字,臣已经跟中山樵通过电话了。我们的意见是,林林总总诸多费用加在一起,总共三百万两。”

“不够。”

隆裕太后摇了摇头,语气不容置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账得细算。”

眼看着袁项城也掏出算盘开始拨弄,她继续说道:“就说每年穿衣服吧,总得两万两银子。”

“可以。”

袁项城答应的很是爽快。

“服饰服饰,不能有服无饰,就说衣服上的饰品,总得两倍的用度吧?”

“臣以为,太多了。”

“老佛爷当年一根金钗,就是万两银子,哀家如今的要求算得了什么?”

“那就依了太后。”

“有衣服,就得有鞋帽,你说该多少啊?”

“这个.臣说不好。”

袁项城眼珠子骨碌一转,心中已是在想借口事后该如何赖账了。

“鞋帽是要经常换的,一年下来,至少五千两银子。”

“太后说多少,就是多少。”

“还有吃的呢,总不能让我过苦日子吧?”

“这一人一个胃,他能吃多少嘛。”

“还有太监呢,三千多个太监,一人一天一口,你说该多少啊?”

“这以后没有了朝政,这么多太监,确实就没用了。”

此话一出,旁边跟小皇帝玩闹的太监身子忽地一歪,撞倒积木,顿时惹来一顿打骂。

瞅着少时便显露凉薄天性的小皇帝,袁项城双眼微眯,正欲继续,就听太后求情道。

“你瞅瞅他们这些废物,能上哪去啊?还不是得我养着。”

“那就请太后说个数吧。”

“十万两银子是最少的了。”

“行,那就吃十万两。”

“还有取暖.”

“哎,太后,这么一笔一笔的算,得算到什么时候啊?臣增加个数,太后看如何呀?”

袁项城不胜其烦,放下算盘,抬头问道。

“那得看加多少。”

“在原定三百万两以外,再增加五十万两。”

“一百万两。”

“六十万两。”

“一百万两!”

“七十万两!”

“一百万两!”

见隆裕太后声高情急,袁项城只得抚掌答应:“好好好,就依了太后,总数四百万两。”

“还有那些给各国的赔款.”

“太后无需担心,全由我民国政府解决。”

“除此之外,这紫禁城内,是我大清的天下,没有懿旨,谁也不准进来。”

“连微臣也不准进来吗?”

袁项城吊着眼打量在殿中踱步的隆裕太后,幽幽说道。

“你来干什么,老祖一走,你就要当大总统了。你进来,是你给我磕头啊,还是我给你磕头啊?”

隆裕太后望着殿外的初春雪色,面上没有什么表情。

“永远是微臣给太后磕头。”

“哦?那为什么呀。”

“嗯习惯了。况且以后民国人们见面,互相之间都是握手,哪还会磕头啊。”

听着袁项城这老狐狸难得的实话,隆裕摆了摆手:“那咱就说好,南海北海中南海,归你民国,皇宫大内颐和园,归我大清,从今往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

“微臣遵旨。”

“袁项城,今儿是老祖三百寿辰,也是他的祭日,这出托孤、救孤的戏,就这么演完了。”

语出话落,袁项城没搭理似是有些哀伤的太后,缓缓走到小皇帝面前,笑呵呵的将其抱了起来。

“皇上。”

“干什么,老头?”

“我带您到龙椅那儿去。”

随后,他便将小皇帝抱到龙椅上,替他整了整衣冠,缓缓回到阶下,而此时,奏事处太监正宣旨通传各国使节和朝堂大臣进殿。

袁项城利索的一打马蹄袖,已扑通跪了下去。

“臣给皇上再叩这最后一个头。”

礼毕身起,袁项城默默往殿外走去,与各国使节和朝廷大臣擦身而过。

“朕钦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项城遣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讨论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朕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省舆情,特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项城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项城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津门,暖春。

朴实大气的院子里,天色亮的有些早,熟睡的冯曌忽从梦中惊醒,浑身炁劲下意识喷吐而出,只是听着外边的狗叫鸡鸣,再闻了闻窗外飘进来的鲜香鱼汤,忽又愣住了。

他看看自己结满老痂、敷着伤药的两臂,像是想起什么。

起身下炕,推门出来,秦淮拿着小黄书边看,边顾着锅里的火候,头也不抬,就知是冯曌醒了。

“晚明,饿了吧,鱼汤一会儿就好。”

“我睡了多久?”“不多,也就六七个时辰。怎么样,彻底休息过来了吧?”

秦淮将绘满玄奥图录的手札搁进怀里,舀了勺鱼汤尝过咸淡后,点点头:“嗯,还得再候一会儿。”

“差不多,同臣前辈他们呢?”

冯曌闻言找了个矮凳坐下,望着升腾明灭的灶火,开口回道。

“师父他气血大损,内外伤颇重,临了又冒险传功给我,重修元炁之前得先放松放松养养神,现在正跟肃堂师傅他们在隔壁喝茶,等会过来。”

见锅里的鱼汤渐渐翻滚成了乳白色,冯曌接过秦淮递来的小勺,舀起小抿一口,品了品滋味儿,眼神一亮:“嘿,靖波你这手艺.真不赖!”

“这鱼汤可是敖小娘家秘传的滋补方子,她家最擅长做鱼,赶明儿再给你们炖几只老母鸡,多吃几天,保准把那一战的亏空都补回来。”

“那敢情好,这段时间有口福了。”

冯曌放下勺子,目光穿过院门望着不远处的海河,暖风拂面,碧影泛波,映着两岸的绿柳桃红。

龙岗一战,神州宗师们多伤少死,牺牲不算十分惨烈,倒是三位武圣死的死,残的残,结局着实令他没想到。

不过,往后就是太平日子了,一人成军的武圣,终究还是少些好啊。

“同臣,听说昨儿是袁宫保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日子,他请你前去观礼,你咋不去呢?”

接过秦淮递过的汤碗,冯曌吹了吹,刚喝两口,忽瞟见院子里闪进四个人,两高两矮,皆是打着绷带夹板。

“伤都没好,去了晦气,还不如留家里喝汤。”

这四人正是武当剑仙宋唯一和自然门徐矮师,以及李书文和李存义。

冯曌忙起身招呼:“李师伯,徐师伯,李师叔,宋师叔!”

“哎,阿淮,你那俩媳妇啥时候回来,我昨儿去十八街定了几屉狗子家那添油加肉、精工细做的笼包,她俩要是逛水粉店误了时辰,今儿个嘴巴可恁吃亏。”

李书文随手捡了张凳子坐下,砸吧着嘴,顺势接过秦淮递过来的碗筷,落筷光挑肉了。

另外三个也没落下。

“您啊,就别记挂她俩了,现在红缨指不定带着灵儿在哪处戏园子听戏呢。”

一大锅鱼汤,转眼被六人瓜分了个干净,吃过药膳食补后,众人各自进了房间收拾行头。

秦淮护着李书文用新生元炁运行过几个周天后,也换了身衣服,出门带着众人来到南市金楼。

许是政局变幻的原因,往日来来往往的嫖客赌徒突的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武林好手、江湖中人。

楼上楼下,多是那探头探脑在张望的年轻姑娘们,以及账房先生,和留神那些进出客人的大小茶壶。

往日这开在南市园街的楼子虽说热闹,可也是瞧不见这等场面,毕竟京津两地那些自诩一流的人物也从不会在这等风尘处办大事。

日暮黄昏,金碧辉煌的楼外头已能瞧见一辆辆马车赶了过来,一字排开,停了半条街,惊得来来往往的人直嘀咕,光是车夫都守了将近百来个,各门派的弟子门人也来了不少。

抛开这些,楼子里还能听见敲锣打鼓,唱曲儿的动静,那嗓子一提,就知请的定是如今京剧里最红火的名角,林黑儿。

三楼雅间,八十余张太师椅座无虚席。

四下明暗交织的灯色映衬出了一张张轮廓各异的脸庞,尽皆肃容。

透过窗门的玻璃,走廊楼道里亦是挤了不少人。

当先一人,罗衣考究,捧三炷大香,氤氲缭绕的香火下,可见其面前香案之上挂着一银钩铁画的大旗,上绣“义和”二字。

秦淮挺拔腰身一弯,已举香面匾隔空拜了三拜,。

侧立在旁的海狼双眼大张,长声喝道:“神州聚义!”

满座众人尽皆起身拱手,面旗而拜,异口同声道:“义和长存,千古流芳!”

曲声靡靡,灯火阑珊。

众目睽睽之下,秦淮已奉完了香火,于溢散的氤氲中回身抱拳道。

“见过诸位弟兄!”

随着那张刚毅脸庞在灯火下显现,那拜旗众人亦是拱手见礼。

“见过楼主!”

“且落座吧!”

见秦淮撩着衣摆坐下,这些随他自南京北上的神州义士们也齐齐落座。

听着楼子里的小曲儿,秦淮不紧不慢地抬起神莹内敛的眸子,看向满座无不带伤的义和众人。

时至今日,不论是三教九流,还是官场白道,俱都听说了关外发生的事情,虽不知道椿泰之死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其事,但清廷逊位是真,各路人物也确实都愿意卖金楼几分薄面,结个情分。

“人活一世,生死来去,求的无非是个始终,义和这杆大旗十年前,先辈们立过一次,虽败犹荣,如今我这个后来者再立一次,不为别的,只为连成一气,求个始终。”

秦淮眼神幽幽,沉声道:“当年那杆大旗是在津门立的,前前后后共迎了四十七位大拳师,四十七人抗击洋鬼,到头来却被清廷背刺,幸存至今的不过寥寥数位。”

话说一半,底下人已有啜泣的哭声,等说完已是跪地嚎啕大哭,怀端牌位,悲痛难收,还是几个颇有名望的武林宿老忙给劝住。

待哭声和劝慰停了,秦淮接着叹道:“既是有始有终,十年前起了个头,今日就得收个尾。”

“敢问秦爷怎么个收法?”

“秦爷且快快说来,咱们前些日子在关外刚宰了那清廷老狗,已是史书留名的大事,不知还有什么热闹,咱能凑上一凑?”

“不错,秦爷,往后咱们弟兄就以您马首是瞻了。”

“不妨直言!”

“自然是,牢牢记住这百年来洋人是如何吃我们,喝我们的,往后家国强大,再怎么亲手讨回来!”

待到议论声降,秦淮凝视众人,稍提嗓门,缓声道:“眼下清廷逊位,吾等与民国政府关系甚好,合该趁此良机广传拳术,扬名立万尚在其次,借强民之举强国,才是头等大事。

“百年来,清廷积弱,主权丧失,如今这神州大地,就是那些外敌眼中的肥肉。如今我们虽有手段惊人的大宗师,可欧陆诸国亦是在不停发展威力更大的坚船利炮,若咱们还守着那些武门中的糟烂规矩不放,只挑良材美玉,百年后,子孙后代该如何转守为攻?”

“落后就要挨打!”

“我等武人之攻在于拳脚,而国家之攻,便是强大,如何强大?”

“民强则国强!”

几字言语,虽轻虽缓,却甚为振聋发聩,说是字字珠玑也不为过。

“前段时间,津门成立了中华武士会,如何推广拳术,强国强民,其中已有明路,只是具体该怎样落到实处,便要拜托诸位了!”

慷慨陈词过后,秦淮深深鞠了一躬,抱拳敬之。

满座众人,互望一眼,一个接一个起身,眨眼已是尽皆直立,神色郑重,却是拱手回礼道:“神州聚义,义和长存,千古流芳!”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