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明鹤来堂佚案录 > 第四章 王氏二抠

大明鹤来堂佚案录 第四章 王氏二抠

作者:王烟臣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01 18:47:42 来源:小说旗

第84章 王氏二抠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鲙银丝。

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这一首元人张小山作的小令《人月圆吴门怀古》,说得是苏州风物,太湖洞庭之美。

苏州府风物雄丽为东南冠,又且文教昌盛,书院林立。

其中有个紫阳书院,位于姑苏城内北宋范文正公所创立的苏州府学旧址。

元末张士诚乱时,废为僧舍,太祖立国之后,书院为世家大族袁氏所有,恢复了一些旧制,开办私学。

万历朝初年江陵张相公当国,毁天下书院,禁止讲学,紫阳书院再次废弃。

如今,苏州申相公当国,政令松弛,紫阳书院便再次办学,规模很小,只为造福桑梓。

首辅苏州申相公和次辅太仓王相公的同年袁大业退职还乡优游林下,袁氏族长便命他出任山长。

袁山长学问虽好,人却懒散,一旬一点卯已是勉为其难,书院诸般事务,皆由几个院长做主。

紫阳书院沿袭宋代三舍制,按学问程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

次辅太仓王相公的堂侄,兰溪县微末小官王三老爷的儿子王恒,因在家乡无人教导读书,听从伯父王相公的安排入书院听讲,一边等候国子监荫生的名额。

他初入紫阳书院,被编入外舍学习。八月末护送王恒前来报名的两名家仆,因书院中无事,已经打发他们回太仓王衙前。

紫阳书院招收的学生以高门大户为主,行事颇有奢靡之风,袁公崇尚质朴,凡事倡议亲力亲为,自己不带仆役住进书院,鼓励学生也不带伴当,书院中亦配备斋夫、杂役供学子使唤,故而王才空闲了下来。

助教李秀才,是追随袁山长的弟子,他家境贫寒,办了个蒙学班补贴家用,收了几个附近的小孩子启蒙,并不算书院的学生,只是借书院的地方上课。

王恒见小才闲着没事,便游说他去李秀才的班上学习。王才见班里别的孩子都比他小几岁,本来是不大乐意,好一番思量,也觉得机会难得,哪顾得上害臊,便高高兴兴去念书了。

既到了书院,王恒便写了封家书寄到兰溪给爹娘报个平安,过一个旬日,收到家中回信,他爹倒用了几分责备的口气,嗔怪他不在王衙前好好服侍伯父伯母,去府城读个劳什子书院,白费银钱。

可笑的是,他爹也知道书院要使银子,却一两银子都不曾寄来。

临去苏州府城时大伯母朱夫人赠银二百两,大兄辰玉公子赠银五十两,交掉一年的束修还剩一百多两,原以为维持一二年的用度是绰绰有余的,他在王衙前居住时一两的月钱还有结余,谁承想书院中同窗无不花销巨大,就比如他从乡间带了新裁的四季衣衫,可书院还得统一重新置办几套,价钿自然不菲。

紫阳书院并不以科举为唯一目标,集会结社极其活跃,都由书院聘请吴中名家,学生必要加入一二个社才像样。

王恒不大会作诗,听说书院请了着名诗人文重光指点,本想加入诗社,奈何诗社每个月要缴三两银子做诗会的经费。

还有楹联社,亦是王恒比较有兴趣的,谁知楹联社集会更多,经费还要多一两。

琴社须要一定基础,弓道社不收外舍生,剩下的,只有蹴鞠社,报了名出五百文钱领了两双蹴鞠靴子就上场了。

荷包干瘪的速度是肉眼可见的,王恒每日心惊胆战,颇以为苦。

由此可见,如果立意科举,就算他资质尚可,以家资来说,也是万万读不起的。

开学一二个月,朱夫人遣人送过一次衣物糕点,从亲戚情谊来说,已经很过得去了,倘或银钱不凑手,无论如何都不好意思再开口要,因此王恒决意必定要省俭些。

“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在斋舍中高谈阔论的是王才,他对紫阳书院得出这个一个评价。

“紫阳英秀,王氏二抠。”王恒掩面道。

“七兄,明儿楚公子在沧浪亭招饮,我反正是不去的,左右我也不是你们外舍的学生。”王才自去了蒙学班读书,书院中人都闻说他是王恒族弟,兄弟叔侄相伴进城读书那是常有的事,王恒遂与他兄弟相称。

楚公子是苏州府附郭长洲县官宦子弟,年纪略比王恒长几岁,父亲外放做官,母亲跟着去伺候,他一人在祖宅同叔父婶婶过活,少了人管束,每日家追鸡撵狗,好不令人生厌。他父亲特特叫他一定要进书院念书,教他多一重管束。

楚公子手面豪阔,开学不到两个月,倒已经作了三四回东。

王恒摇头道:“先前已经推脱过一次,楚公子再三邀约,实在不好推辞,沧浪亭离书院也近,我去见识一回。”

王才道:“楚公子人不讨厌,漫天撒钱没坏心眼,可恶的是围着他转的几个帮闲,从没见过这样嘴碎势利的读书人。”

前一个旬休,楚公子邀请外舍同窗登虎丘开赏菊会,他知王氏兄弟同来书院,便也请王才一起参加。

赏菊云云只是个由头,楚家家仆清早便将桌椅餐盘带上山来,炉灶砌于千人石旁,待书院诸生中午前来,先上几盘壳如盘大的湖蟹,佐餐有肥腊鸭,醉蚶,鸭汁白菜,暴腌黄鱼鲞等,配上十年醇的绍酒,酒喝得薄熏,便开始做小酸诗。

王恒与小才不大会做诗,溜去山林间散步,彼时秋叶胜春花,野生枸杞殷红可爱,俩人见之欣喜,竟采了两大布兜。

楚公子的跟屁虫杨大郎眼尖,也不知怎么认定了他俩是软柿子,次日又借机去王恒斋室,见斋室朝南的一个小小露台上晒着一竹匾的枸杞,顿时心下鄙夷,果然是乡间小农做派。

等他们回到千人石上,听同窗们说刚刚来过一个奇人,头戴草笠,身穿短打布衫,席中并无人与他相识,却上前来拱手道:“我也爱这持螯对菊花,敬陪末座可行?”

众生皆错愕不已,楚公子何等豪爽的人物,便欣然邀他入座。

问他姓名,仙乡,都不回答,酒足饭饱后,突然飞身一跃,没入山林之中。

这等异人,竟没有亲眼得见,俩人心下怅然。

过了一二日,外舍同窗间流传出一句话“紫阳英秀,王氏二抠”,一连几日书院里素不相识的人见了他们,均露出耐人寻味的表情,似乎在说:“哦,这就是王氏二抠。”

写在第八十二天,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