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是袁术袁公路 > 第25章 袁术纳贤妻,张昭献良策

我是袁术袁公路 第25章 袁术纳贤妻,张昭献良策

作者:烽火戏诸侯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3 05:30:34 来源:小说旗

陈家覆灭后,按照事先与乔家的约定,乔家交出世家特权和大部分土地人口。袁术满怀期待地前往乔府迎亲,那日晴空万里,阳光洒在身上,暖融融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彩绸飘扬,骏马嘶鸣,锣鼓喧天。

袁术骑着一匹矫健的赤红色骏马,身披华丽的锦袍,腰间悬挂着一柄锋利的宝剑,剑鞘上镶嵌着璀璨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来到乔府,乔家众人早已在门口等候。袁术恭敬地向乔家长辈行礼,随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府中。乔羽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既为家族的妥协感到无奈,又期望通过这次联姻能换来家族的安稳。

大乔在侍女的陪伴下,缓缓走出闺房。她身着一袭华丽的红色嫁衣,绣着金丝银线的凤凰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的头上戴着凤冠霞帔,珍珠串串垂下,遮住了她那绝世的容颜,却遮不住她周身散发的优雅气质。

袁术看到大乔的那一刻,不禁眼前一亮,呼吸都微微急促起来。他快步上前,轻轻牵起大乔的手,那双手柔软细腻,如同春日里最娇嫩的花瓣。大乔微微低头,脸颊绯红,如同一朵盛开的桃花,娇艳动人。

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袁术牵着大乔走向花轿。大乔莲步轻移,身姿婀娜,宛如仙子下凡。她微微掀起轿帘,轻盈地坐进花轿,袁术则跨上骏马,带领迎亲队伍缓缓离开乔府。一路上,百姓纷纷驻足观看,对大乔的美貌和袁术的威风赞叹不已。

回到府邸,府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宾客们纷纷前来祝贺,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庭院。袁术和大乔在众人的见证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夫妻对拜时,袁术看着大乔那娇羞的面容,心中满是欢喜,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对待她。

婚后,大乔不仅以她的绝世容颜为袁术的府邸增添了光彩,她的才情更是让袁术刮目相看。闲暇时,大乔会在庭院中抚琴,那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流淌在府邸的每一个角落,让袁术在忙碌的政务之余,能享受到片刻的宁静与惬意。她也会与袁术谈论诗词歌赋,她的见解独特,言辞优雅,常常让袁术听得入神,对她的才情赞叹不已。她的到来,为袁术的府邸添了几分别样的韵致,也让袁术在这乱世之中,感受到了一丝家的温暖。

同时,在清查陈家产业后,袁术惊喜地发现,三大世家竟隐瞒了十余万人口和几百万亩良田。这些隐匿的人口和土地,瞬间成为了袁术手中的雄厚资本。

手握如此资源,袁术深知,若想进一步壮大势力,必须要有贤才辅佐。这时,吕范向他推荐了张昭,称其才华横溢,尤其擅长治理内政,若能得他相助,大业可期。

袁术听后,十分高兴,他自然知道东吴这位大才的声名远扬。不敢有丝毫耽搁,决定亲自前往张昭的居所拜访。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暖烘烘的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微风轻柔地拂过,裹挟着悠悠花香,萦绕在袁术一行人的身侧。袁术身着一袭简约却不失庄重的长袍,衣角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腰间的玉佩碰撞发出清脆声响。他带着几名贴身侍卫,步伐沉稳地踏上了前往张昭居所的道路。一路上,袁术的心中满是期待,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见到张昭后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诚意,反复斟酌着每一句话,力求展现出自己的真心与决心。

抵达张昭居所时,只见庭院清幽宁静,几株桃花开得正艳,粉嫩的花瓣在枝头摇曳生姿,微风拂过,落英缤纷,如雪花般轻轻飘落。袁术抬手示意侍卫在门外等候,自己则整理了一下衣冠,抬手轻轻叩响了门环。

不一会儿,门缓缓打开,一名书童探出头来。袁术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和声说道:“烦请通禀张昭先生,袁术前来拜访,有要事相商。”书童见是袁术,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虽年纪尚小,但也听闻过袁术的大名,没想到这位声名赫赫的人物竟亲自登门。书童连忙请他入内,随后脚步匆匆地跑去通报。

在庭院中等待的间隙,袁术负手而立,仔细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庭院中,几方小巧的石凳错落摆放,旁边是一丛丛翠绿的修竹,修长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不远处,一湾清澈的池塘里,荷叶田田,偶尔有几条小鱼游过,泛起层层涟漪。看着这宁静雅致的环境,袁术心中对张昭的生活环境颇为赞赏,愈发觉得此乃贤能雅士的隐居之所,也更加坚定了要请张昭出山相助的想法。

片刻后,张昭在书房中听闻袁术来访,虽心中略有诧异,但仍起身相迎。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衣袂飘飘,头戴纶巾,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之风。

袁术见到张昭,立刻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腰弯得极低,态度十分虔诚,说道:“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袁术之荣幸。”张昭连忙回礼,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将袁术请进书房。

二人分宾主落座后,袁术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汉室衰微,自黄巾之乱后,天下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苦不堪言。我袁术虽不才,却也心怀壮志,日日夜夜都在思索如何能为苍生谋福祉,为社稷定乾坤。然深感自身才疏学浅,力有不逮,在治理之路上举步维艰,特来恳请先生出山相助,还望先生成全。”说着,袁术的眼中满是恳切,紧紧盯着张昭。

张昭听后,微微颔首,目光平静地看着袁术,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将军美意,张某心领。只是天下局势复杂多变,出山辅佐之事关乎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望将军容我思量。”

袁术见张昭并未立刻应允,心中虽有些焦急,但仍保持着诚恳的态度,身体微微前倾,急切地说道:“先生,我深知您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如今庐江历经陈刘之乱,百废待兴,百姓渴望安宁,眼神中满是对安稳生活的期盼。我虽已采取了一些举措,如整顿吏治、安抚民心,但仍觉诸多不足,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先生若能出山,凭借您的智慧与才能,定能为两地百姓带来福祉,也能助我成就一番大业。我愿以国士之礼待先生,为先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皆全力支持先生。朝堂之上,先生可畅所欲言,不必有所顾忌;府邸之中,先生所需,我定当全力满足。还望先生莫要推辞。”

说着,袁术站起身来,再次向张昭深深一揖,腰弯得更低,几乎与地面平行,眼中满是真诚与期待,似乎将自己的未来与天下百姓的命运都寄托在了张昭的答复上。

张昭见袁术态度如此恳切,言辞真挚,心中不禁动容。他起身扶起袁术,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可,沉思良久,最终缓缓说道:“将军既有此心,张某愿效犬马之劳。”

袁术大喜过望,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紧紧握住张昭的手,激动地说道:“有先生相助,实乃我之幸事,天下百姓之幸事!”

袁术得到张昭答应出山相助答复,心中满是欢喜,脸上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他迫不及待地与张昭一同来到书房,书房中,古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营造出静谧而庄重的氛围,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着这场关乎天下苍生福祉的重要商议。

两人面对面坐下,袁术前倾着身子,目光紧紧锁住张昭,神色间满是急切与期待:“先生,如今我虽手握资源,却不知从何处着手,方能让庐江、汝南两地焕然一新,还望先生不吝赐教。”袁术已将暗中控制汝南之事告诉张昭,张昭见袁术将如此隐秘之事告诉自己也十分感动。

张昭轻抿了一口茶,目光沉稳而坚定,略作思索后,缓缓开口:“将军,欲兴邦治国,需从民生、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着力。首先,广招流民。当下战乱频繁,百姓四处逃亡,颠沛流离。我们可在各地要道、城门口张贴醒目的告示,承诺为流民提供安身之所、衣食之资,吸引他们前来。”说着,张昭用手在书桌上轻轻比划着,似乎在勾勒着流民归乡的场景。

袁术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认可,追问道:“那流民来了之后,又该如何安置?”

张昭胸有成竹,继续说道:“其二便是开垦荒地。陈家隐匿的几百万亩良田以及其他无主之地,皆是宝贵资源。可将这些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流民与士兵耕种。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又能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军粮供应。”

“妙哉!”袁术忍不住拍手称赞,“只是耕种之事,需有精通农事之人指导才好。”

张昭微笑着回应:“将军所言极是,这便是其三,设立农官。在各地挑选那些经验丰富、熟悉农事的老农,担任农官,指导百姓耕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如合理密植、适时灌溉等,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

袁术连连点头,认真聆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再者,兴修水利也至关重要。”张昭接着说道,“修建堤坝、沟渠,既能在雨季防洪排涝,又能在旱季引水灌溉,确保农田旱涝保收。”说着,他拿起桌上的纸笔,简单绘制了水利设施的草图,向袁术详细解释。

袁术凑近细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有了完善的水利设施,百姓便能安心耕种了。”

“除此之外,还需轻徭薄赋。”张昭神色严肃,语气诚恳,“减轻百姓的赋税与徭役负担,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只有百姓生活富足,社会才能稳定。”

袁术若有所思,微微皱眉:“可如此一来,府库收入怕是会减少。”

张昭笑了笑,耐心解释:“短期来看,府库收入或许会有所减少,但从长远来看,百姓富足后,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繁荣,税收自然会增加。而且,百姓安居乐业,也会更加拥护将军。”

袁术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不禁对张昭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

“教育也不容忽视。”张昭继续说道,“开办学校,在各地设立学堂,聘请有学识的先生,教授百姓子弟知识。培养人才,方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袁术点头表示赞同:“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办学所需的师资与经费,该如何解决?”

张昭不慌不忙,缓缓说道:“可从当地的乡绅富户中募集资金,同时,也可选拔一些学有所成的学子,担任先生。如此,既能解决经费问题,又能为学子提供就业机会。”

“先生考虑周全,令人佩服。”袁术由衷赞叹道。

“另外,稳定物价和安抚商贾也极为重要。”张昭接着说,“设立专门机构,管控市场物价,防止商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同时,鼓励商业发展,保护商人利益,促进各地物资流通,这样才能繁荣经济。”

袁术听完,激动不已,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对着张昭深深一揖:“先生所言,句句在理,皆是治国安邦之良策。有先生辅佐,何愁大业不成!我这就安排人在汝南、庐江两地实施,相信不久之后,两地定能焕然一新。”

两人又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直至天色渐暗,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场商议。

此后,袁术迅速安排人手,按照张昭的建议在汝南、庐江两地展开行动。一时间,两地百姓响应热烈,流民纷纷涌入,荒芜的土地被开垦,学校朗朗书声,市场一片繁荣。不久之后,两地人口剧增,民生安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治,袁术的势力也因此愈发强大,在乱世之中站稳了脚跟,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