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神豪:国民老公从恋综开始 > 第864章 凌云寺、壁津楼!

宋欣然也没想到又让林渊装到了。

不服气的她,又挨个问了一下林渊旁边的其他石碑。

林渊也不怯场,有了高级书法技能,他对于这些石碑上的字迹也确实有了自己看法和见解。

众人听着,虽然似懂非懂,但是也感觉林渊说的好像挺有道理的样子。

直到从碑林出来。

罗轻语带着众人又去凌云寺参观了一番。

凌云寺在凌云山顶,被凌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是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大佛开凿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到了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下令灭佛,凌云山仅凌云寺得以“做工精妙”而保存。

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修复,明末又经兵燹,大部分被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寺外两侧分列着四通石碑,记载了明清两代重修寺宇的过程。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匾额“淩云寺”三字,为清末着名书法家赵熙所题。天王殿正中塑像为金玉弥勒坐像,重33吨,所用汉白玉石采自名山之巅,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像,采用健陀罗风格建造。天王殿后为韦驮龛,供奉木雕帖金的护法神韦驮。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应身、报身)。两旁分列十八罗汉像,殿后为菩萨殿,正中塑净瓶观音像,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藏经楼为民国时期所建,是中西方建筑的融合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带着众人一边参观一边介绍了一番凌云寺。

罗轻语接着道:“虽然凌云山高度不像是一些名山大川,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这凌云山旁边就是三川汇聚之处,在这个山顶上建造凌云寺,对于一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来说,其实还是很有难度的!”

文君闻言,也不禁双眼浮现一抹敬佩之色:“没错,我觉得古人太厉害了,相对来说,我觉得乐山大佛的雕刻可能比凌云寺的建造还要难,但是他们不但雕刻出了乐山大佛这样规模的佛像,还建造了凌云寺,古人的智慧真的很让我敬佩!”

文君这话说得也是实话。

她生于香江,又在国外读书,对于国内的历史了解不是很多,但是能看到我国古代就建造出这样规模的建筑,可见古人的智慧不一定比现在差。

现代人之所以聪明,懂得多,是因为站在历代前人的肩膀上,而且有科学的学习体系。

但是古人能在生产力那么地下的年代,雕刻出乐山大佛,这难道不值得大家敬佩么。

被文君这么一说,直播间的观众们均有同感:

“不得不说,文君说的很有道理!”

“咱们老祖宗当然牛了!”

“说起来我大长安名胜古迹也多得很,强烈要求林渊他们来大长安!”

“哈哈哈,没错,希望林渊和文君你们一直直播下去!”

“对啊,这个节目要是能拍个第二季第三季就好了!”

“我大开封八朝古都也欢迎大家来哦!”

“......”

甚至还有全国各地的观众们纷纷开始拉客,各自为自家城市疯狂打call。

从凌云寺出来,一行人继续前往壁津楼。

前往壁津楼这一路需要经过凌云栈道。

这一段凌云栈道相比乐山大佛旁边那一段可是更为险峻,毕竟乐山大佛那一段,只是帮助大家爬山的,虽然有点陡峭,但是其实一步一个台阶,其实也还好。

但是这一处凌云栈道可是真的凌云栈道,下方就是悬崖峭壁。

这条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栈道第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

众人沿着石阶缓步前行,丝毫不敢走快。

饶是宋欣然 向来胆大,都下意识的挨着林渊前行,羊羊更是胆小,全程紧紧的贴着墙壁,不敢往外看。

丹妮和文君、恺雯她们几个女生,一个个也都脸色泛白,紧张的都快不敢呼吸了。

林渊虽然也觉得很险峻,但是也能感觉到这个栈道用料还是很结实的,所以倒是不担心安全性。

走在上面时,还有空往下望呢,不得不说,虽然这栈道之上地势险峻,但是往下看,风景还真是一览无余,感觉很棒。

从九曲栈道来到了壁津楼后,一行人有点失望。

璧津楼雄踞在凌云后山的山道上。从山顶俯视,好似于青山绿水间突然出现的世外仙境。从山下仰视,又不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只不过作为景区的景点之一,壁津楼虽然位置不错,但是这个墙壁和建筑风格,一看就是现代的建筑。

罗轻语也注意到了大家的神色变化。

不过却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壁津楼:

“大家可能觉得我们壁津楼好像是现代修建的仿古建筑,确实大家没看错,只不过我还是要给大家解释一下!”

“璧津楼原址在乐山城南,建于宋代,据《水经注》和宋代魏了翁《璧津楼记》记载,“璧”字取自青衣江盛产璧玉,“津”字是渡口的意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就是对岷江在新津五个渡口的描述,故名“璧津楼”。现建璧津楼的地方,原是祭祀川主神像的洪川庙。”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就把璧津楼移建此处,依山取势,不拘一格,具有明清寺庙建筑的特色。牌楼正坐石阶,右面沿崖端建有15米长廊,左面向上依次排列三层楼房,有一小院落。整个璧津楼参差而紧凑,碧瓦朱楼,组成一个辉煌秀丽、雄壮雅致的仿古建筑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