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第一能臣 > 第243章 盗版

大明第一能臣 第243章 盗版

作者:万里天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3 22:56:51 来源:小说旗

沈家自沈万三时代,便聚集了大量田产,整个江南地区,差不多有五分之一的良田是划到沈家的名下,而且沈万三是依靠番商起的家,产业并不只局限于江南地区,北方,沿海,皆有产业。

而如今的商贾,赚了钱做什么?

他们又不用烧钱搞研发,也没什么奢侈品,供他们消费,因此这些赚来的钱,全都购买了土地。

这也是千百年来所有生活在这片于地上的人的一贯习性,似乎无论是什么东西,都远不如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可现在,若是真的摊丁入亩,那对于名下有大批田产的沈家,绝对是一场噩耗。

而类似沈家一般的富商同样不在少数,不少人以沈荣马首是瞻,皆都想让他寻个法子,看看能不能花钱在朝中疏通一下。

花再多的钱都成,百万两千万两他们都掏的出来,毕竟摊丁入亩的政策,这可是要绝了他们的根。

毕竟他们说是商人,可是归根结底,他们依然也只能称之为封建地主阶级,远远达不到资产阶级。

而摊丁入亩之策,便是直接触动了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他们自然要有所动作。

甚至于,因为现在天下刚定,且无论是北方还是蜀地滇南等地方,都尚未安定收复下来,这些地主们聚集在一起,难免还有一些别样的心思。

不少人都在窜动着沈荣,让他出个头,大家便揭竿而起。

莫要以为这些地主的反应有些夸张,阶级之争,向来便是要流血的。

历史上,雍正施行摊丁入亩的前身,其实就是明朝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嘉靖时期,已经是王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又加上党争,那些地主们早就通过贿赂的方式,达到了“不当差、不纳粮”的程度,这些义务和税赋全由百姓们承担。

另外,除了各种杂项外,百姓们还要缴纳“丁银”也就是人头税,这就进一步造成了贫富日益分化,灾荒年月一来,贫民要么贱卖土地,要么借高利贷,最终的结果就是土地兼并更加严重,恶性循环。

且又加上因为而因为举人、官员,极其家人们,包括他们的奴仆都是不用纳税不用服徭役的,因此许多百姓为了避税纷纷将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士绅们,或是干脆卖掉土地,甘心给士绅们当佃户,还有的则干脆逃荒,找地方当起了隐户,以此躲过政府的监管。

据统计,在明朝人口巅峰时期,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遗漏于政府记录之外,无法收上赋税。

这造成的结果嘛,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朝廷收不上税,国库空虚。

当时的张居正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措施,这其中关于土改的内容便和摊丁入亩十分相像。

而这一条鞭法的改革,成效也十分显着,成功将大明国诈续了几十年,但可惜的是,张居正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新政得罪了多少人!

当时的张居正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措施,这其中关于土改的内容便和摊丁入亩十分相像。

而这一条鞭法的改革,成效也十分显着,成功将大明国诈续了几十年,但可惜的是,张居正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新政得罪了多少人!

在地主阶级有意的经营下,当时的整个朝堂其实都已经被渗透,所以整个新政,在张居正去世后,便瞬间崩塌,人亡政息。

明神宗朱翊钧在大臣的教唆下,官荫赠谥削除了,儿子们的官职也褫夺了,辽王妃的一句“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唤醒了神宗骨子里小农的贪婪,不曾犯“谋反,叛逆,奸党”的张家也被查抄。

而现在,明朝初立,朱元璋有一直未曾放权,地主阶级根本没有渗透进朝堂之中,能得到一些消息,已经是实属不易,自然无法像是后世明朝末期那样,凝聚起力量对抗新政。

现在的地主阶级不像历史上那般强势,但毫无疑问,现在他们的胆子无疑更大,他们现在竟然想要造反!

当然,胆子虽有,却也只是嘴上说说,他们要是真有这个魄力,在元朝的时候他们就不该是地主,而该是门阀了。

所有人都想推举沈荣来主事,让他拿下个章程,是造反也好,贿赂也罢,反正是不能让摊丁入亩之策顺利的实施。

但是沈荣能有个什么办法,朝中有没有门路,自家里更是麻烦事一大堆,至于造反这个选项,他一开始就没有在脑子里存在过。

思来想去,无非还是老一套,开始到处在民间宣讲朱元璋麻木不仁,残暴昏用,想要用民意来给朱元璋施压。

这一幕,其实在历史上雍正施行摊丁入亩的时候也发生过。

清承明制,一直以来清政府收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像明朝那样对百姓征收田赋和丁税也就是人头税,收人头税的时候,你家里有多少人,就按每个人多少钱乘以人数来交丁税,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缴纳一样的丁银。

富人和穷人缴纳一样的丁银,广大的贫民们明显负担更重,而富人却不会有什么感觉,小户人家,家财不丰,又因为人多地少,会逐渐付不起丁税,也就甘愿卖了土地去给地主当佃户,甚至被逼得卖田卖身、溺死婴童。

结果依然还是土地兼并,甚至于清朝时的土地兼并比明朝还要严重,明朝时至少撑到了后期方才如此,而清朝,早在康熙年间,土地都逐渐集中在了官僚手中,土地兼并问题开始变得严重起来,土地年年兼并,贫富日益不均,农民人口增长,但手中却没有土地,“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

于是到了雍正上位,立刻开始了“摊丁入亩”的改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明朝没有坚持下来的政策,在雍正这里,完整的实行了下去。

雍正帝一改往日按人头收税的旧法,改为按地收税,进行大规模检地运动,核田归税,将历代相沿的田赋、差役和丁银等项逐步合一,形成一切出于田赋,实现了真正的一条鞭法,并宣布“永不加赋”,这样就等于将流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废除了。

浙江《嘉兴府志》上评价说:“田亩起丁(摊丁入亩),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而摊丁入亩之策,初一施行,便成效显着,从雍正初年到末年,其财政增长了近十倍。

当然,雍正虽然将此法推行了下去,但同样也被所有士大夫群体所仇视,因此遭到了既得利益者们的一致抹黑和栽赃,导致雍正的名声非常不好。

雍正加在康麻子和乾隆之间,论功绩,可以说是这三人中最大的,但是在后世的评价,可能还比不上好大喜功到已经可以称之为昏庸乾隆。

这其中,当时清朝的士大夫群体可以说是居功甚伟。

而现在,无非是历史提前重演了一次罢了,地主们想要用民意裹挟朱元璋,让其摊丁入亩的政策无法顺利施行。

可结果,地主们却发现,往日里那些极为好蒙蔽和裹挟的百姓们,突然好像聪明了,无论他们说什么,如何鼓吹摊丁入亩不如人丁税,给朝廷缴税不如把田地投献给地主,他们必然善待佃户,百姓们依然不为所动。

到了这个时候,地主们才算是真正的慌了。

几番探查之下,那份早已风靡了整个江南直隶地区的报纸,悄然出现。

报纸经过这么久的发酵,早已不再是局限于应天一地,整个江南地区皆有贩卖,但是这其中自然也有盗版的功劳。

李洪也不甚在意,在不扩大印刷厂的情况下,供应应天府每周两期,一期二十万份的印刷量已经是极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