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第一能臣 > 第312章 不计成本的收购

大明第一能臣 第312章 不计成本的收购

作者:万里天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3 22:56:51 来源:小说旗

沉荣见此,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拿腔作势的喝了一口茶水,随后问道:“你这般慌慌张张的却又是为何?”

“老爷,苏州那边传来消息,市面上的棉纱已尽,咱们收不到棉纱纺布,接下来一年只能停产了。”

管家顿了顿后,这才说起来正事。

沉荣闻言顿时一愣,随后疑惑的问道:“今年又无甚灾祸,为何收不到棉纱?”

面对沉荣问询,那管家则详细的解释道:“这天底下的产棉之地,以湖广的棉花质量最优,而北方和山东的棉花产量最大,其次才是咱们江南直隶地区。”

“只不过这江南织户太多,本地棉花不够,往往要前去北边、山东和湖广购买,而湖广织户也多,而且要卖往蜀地、滇南还有贵州,那里的棉花每年都所剩无几,因此,江南商贾皆往北方买棉,可北方反复遭遇兵灾,去年和今年产棉量大跌。”

沉荣皱眉道:“那也不至于买不到棉纱!”

显然,沉荣对于这往年都没什么变故,但偏偏今年沉家内忧外困,立刻便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现状难以理解。

管家则是面露苦色的说道:“也不知是为何,近日突然出现了一名巨贾,竟然不计成本的跑来咱们江南高价收棉纱,当时价钱太高,争购者又多,苏州那边的掌柜的就以为是被人恶意炒高的,想暂时缓缓再说。”

“却是没想到,仅仅就缓了一个月,这整个江南一地的棉纱竟然被收完了,到现在,只能从小门小户的织妇那里收纱,可收起来太费事了,收不到的时候只能停产。”

沉荣闻言眉头皱的更深了,疑惑道:“整个江南,所有有名有姓的巨贾那个我不知道,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如此的不守规矩,竟然将一地的面纱全部收购一空?”

管家却是没有在乎沉荣的疑惑,他只是在乎如今没有棉纱可用,因此又提了一句道:“老爷,眼看着马上就要入秋入冬了,苏州那边的掌柜的说了,若是今年再收不到棉纱,就只能都明年再做生意了!”

沉荣也是无奈,做生意讲究个时效性,尤其是纺织业,现在这个时代的民众买衣服可不挑什么流行款式,时尚风潮。

所有人添购新衣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入冬了,许多衣物御寒,因此每年也只有这个时节的衣物卖的最好。

若是错过了,那就真是错过了。

想了半天,没有棉纱,他沉荣就算是再是神通广大,难道还能凭空变出来不成,因此沉荣只得有些无奈的说道:“你先派人去四处打探一下,这江南怎么可能会突然就冒出来一个我都不认识的纺织巨贾!”

“是!”

管家应了一声,随后便躬身后退。

事实上,不仅仅是沉家在派人打探,整个江南的诸多纺织大户,乃至于不是纺织业的商人,也都纷纷开始打探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实在是有些太过于反常了!

……

而造成了这一切的,自然也不是别人,正是李洪在格物居收下的弟子之一,曾经户部的官员,现在负责李洪纺织生意的肖连平。

之前李洪还在应天府的时候,便已经将纺织厂的组建事项一并全都交给了肖连平。

如今,肖连平已经将纺织厂的前期筹备都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的事项自然便是开始大肆收购棉纱,而且还是不计成本的收购。

而至于这纺织厂的启动资金,则是吕本出的。

当时李洪因为要出征北伐,不得不又一次将一摊子事情丢了下来,因为好怕肖连平毕竟初涉商场,难免有疏漏的情况,因此还特意和吕本嘱咐了一声,让其帮忙稍微照看一些。

如今,肖连平已经将纺织厂的前期筹备都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的事项自然便是开始大肆收购棉纱,而且还是不计成本的收购。

而至于这纺织厂的启动资金,则是吕本出的。

当时李洪因为要出征北伐,不得不又一次将一摊子事情丢了下来,因为好怕肖连平毕竟初涉商场,难免有疏漏的情况,因此还特意和吕本嘱咐了一声,让其帮忙稍微照看一些。

而后吕本便自然而然的看到了李洪这纺织业巨大的商业价值,在通过书信获得李洪的首肯之后,便不知又从那里掏出来了大笔的资金,投资了进去,却只占据了一成的股份,但吕本却也心甘情愿。

并且在吕本的建议下,肖连平的纺织厂出人意料的并没有建立在江南,而是建在了北方的直沽,也就是未来的天津。

这自然是有吕本的深思熟虑在其中的,其一便是成本问题,江南富庶,因此用人的工钱,以及各种花销成本自然也不低,而北方则相对少一些。

其二,棉衣最大的销售地区,也多在北方,因此,当成品出厂后,后续的贩卖和运输也是十分的便利。

更何况,吕本所选定的地方乃是直沽,也便是未来的天津,这里可以说是整个北方的交通要道,更难得此处水运亨通,若是走水路,和江南也没有距离多远。

天津的历史算不得久远,最开始有人烟聚集,一开始是因为金国在此设立军寨,名为“直沽寨”。元朝时发展为海津镇,并成为漕粮转运中心之一。

而之所以改名天津,则是在历史上朱棣上位后,迁都北平,将这里当成了北平的前哨守备,在这里修筑卫城,从此有了天津卫。

因此,可以说,天津从最开始出现的原因就和军事脱不开干系,自然而然的让其成为了一座军事重镇,永乐时期后便拥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大卫所。

即便是现在同时也是漕运、盐运中心,漕粮转运就不说了,整个天津足有九条河,可以说四通八达,连接了南北,至于盐运中心的长芦盐场,直至民国都还是北洋政府的经济命脉。

当然,因为李洪的出现,未来的长芦盐场大概率是已经不会在出现了……

只不过只是靠着军镇、漕运、盐运、商贸这几种属性,便已经让这座没什么历史的小城,在如今的北方来说,十分繁荣。

繁荣到什么程度?

反正至少比被明军打成了一座废墟的元大都北平还要繁华一些,在如今还称为直沽的地盘,专门常设按察司副使一员,统率小半个北方的将士,又在此处设立关卡,还有一些邻县衙门,也特地在此地办公,顺便治理此地百姓,只因卫军城市不好安排民政官。

只不过这同样也导致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北方本就远离直隶政治中心,因此,这边的官员,自然是喜欢玩一些骚操作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