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千门36天局 > 第5章 病入膏肓的故事

千门36天局 第5章 病入膏肓的故事

作者:小说故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00:27:11 来源:小说旗

1

一棵老桑树,熬过了寒冬腊月,抖落身上的积霜,开始抽新芽、结新叶了。

“不知不觉中,春天到了!”树下人感叹说。“又熬过了一年,仁兄,你说,何时才能了却我们的心愿?”另一个人问。

“别急,君子报仇,三年不晚。”

“算了吧!我寄身这儿,已看到桑树第三次抽新芽了。”

“噢,这般说来,果然三年已过。”这人露出吃惊的样子。

他即是当年冒险背负赵盾,被人称作“义士’的灵辄;而另一个人,则是早已被人遗忘的周坚。很少人知道,这两个人是怎样会聚在一起的?这事应追溯到前几年。

当时,逃入首山的赵盾,闻报晋灵公已死,在动身回城之前,再三要灵辄跟在他身边,灵辄却推说老母有病,一口谢绝了。事后便直接回到老家,在他看来,有恩不报非君子,既然报答已过,就不宜再让人家施恩,否则的话,‘恩恩’相报何时得了?所以,他回家以后,与老母相依度日,倒也心安理得。

却说有一天夜里,灵辄似睡非睡之时,忽见有一个老者,匆匆来到床沿,对他大喝道:“灵辄,灵辄!你的旧日恩家将有大难,若不往解救,其家满门休矣!”灵辄醒来方知是梦,初时也觉不安,过后又想,梦中之事未必是真。但不知为什么,那几天老觉心跳不止,于是毅然奔往绛城,岂知在他赶到的前一天,赵氏满门已惨遭屠岸贾杀害了!

灵辄大为震惊,不由得自责起来:那梦中的老者,分明就是神的化身,自己实在不该迟疑不定。试想,倘若及时赶来绛城,有我灵辄在,必像当年背负赵盾那样,至少可以救出赵朔逃生,何至使恩家惨遭灭门之祸?

他越想越后悔,更摆脱不了良心的谴责,也自然把所有的仇恨集中到屠岸贾身上,遂而萌生报仇之志。就在当天夜里,他怀藏暗器,如夜行猫一般,潜至屠府墙外,找到缺口,正打算越墙而入时,忽闻墙内喊声震天,旋而看见一人翻墙而出,又匆促逃命,接踵而至的是如狼似虎的追兵。灵辄立即作出判断:被追者必是屠岸贾的对头,屠贼之敌乃我之友,必须援手解救。

灵辄果然把那人救了下来,二人及时逃离险境。经过交谈,灵辄才知道,那人唤作周坚,是赵府门客,与屠岸贾更有夺妻之仇。

“太好了!”他激动地对着周坚说:“你是仇上加仇,俺是恨上添恨,咱俩正可联手,替赵氏报仇!”谁知周坚一点也激动不起来,反低着脑袋,垂头又丧气。

“你怎么啦?”灵辄诧异地问。

“仁兄,这贼府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防范十分严密,我才潜入,就被发觉,要想报仇,谈何容易?没指望啦!”

周坚竟是哭了,而且哭得非常伤心。灵辄看出来,他之如此伤心,更多是因为妻子的缘故,遂问:

“告诉我,令妻还活着么?”

周坚于是把当夜与垣兰见面的情景,毫无保留地相告。想到娇滴滴的妻子,活生生被人霸占,又眼睁睁地奈何不得,更是悲从中来。

“我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他大声地嚎哭起来。“怎么,你想轻生?不争气的废物!”

“碰”地一声,周坚当胸着着实实地挨了一拳。“你还算个人?”灵辄不顾初次相逢,出手之后还嫌不解气,又一味地指责下去:“你好傻啊!岂不闻:女子者,人人其夫也!妻子不过如衣服,破了、丢了,换一件、或新做一件,不就了事,值得为她去死?何况像你所说,此妇分明委身屠贼了,她算是你什么妻子?简直是一名淫妇!”

“淫妇?”周坚艰难地念着。

“她早将你抛弃,你偏以她为念。反忘了咱们的恩主,赵氏一家被人灭族,你的义气何在?还像一条铁铮铮的汉子么?”

被打被骂的周坚,既不还手,也不还口,只是窝着身子,蹲在地上。

“罢了!算是我救错了人。”灵辄返身欲走。“仁兄留步!”周坚把他唤住,说道:“其实我何曾忘了恩主,只因为……难哪!”

“有道是: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你就不会先忍着点,再伺机出击?”

“怎么忍法?照你说,眼前该怎么办?”

“你刚才不是说,庄姬怀有身孕,赵氏还有希望存活一脉下来。咱们先不忙报仇,不如暗中相助救孤,如能为忠良保住后代,也算尽了我们一份忠心。”

周坚觉得有理,遂依灵辄的主张,二人暂时隐身于绛城郊外,并暗中寻找程婴,寻思打听孤儿的消息,谁知遍寻不着。事隔几天,突闻程婴变节投靠屠岸贾,使赵氏孤儿丧生,二人气得咬牙切齿,便于某日晚上,乔装成强徒,埋伏在路口,把程婴狠狠打了

一顿。

后来,因无计报仇,二人终于离开绛城,回到灵辄的故乡。从那之后,周坚便寄身在灵辄家里,一直到现在。

“我好后悔啊!”

周坚忆起往事,又丢出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后悔那一晚没把程婴打死?”“岂止?若依我之见,连他的幼子都该杀掉!”周坚咬牙切齿地说。

“不!”灵辄说:“我倒觉得,冤有头,债有主,先找屠贼算帐再说。”

“可是三年过去了,人生还有几个三年?”“也许有朝一日,上天会赐予我们复仇的良机。”灵辄并不那么气馁。

周坚不便再说,心里则在嗟叹:怕是没指望了!

2

庄姬死去好几年了,晋景公至今还忘不了那对眼睛:两目无神,却睁得大大的;眼珠未动,却不断地往外凸现……。死不瞑目,竟是如此模样,着实太可怕了!

岂止国君这样认为,宫中的内侍也如此说。还传说,庄姬的鬼魂不只一次地出现,以至于庄姬撞死的那座宫殿,没有一个人敢进去,甚至波及整个晋官,显得阴阴沉沉。

晋景公的不安,日甚一日。而最难受的是,那对可怕的眼珠,不时出现在梦中,拂不去,更抹不掉。长此下去,如何受得了?他左思右想,找不出任何良策,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抛弃都城,远离这个鬼地方。于是便晓谕朝臣,借口绛城土薄水浅,污秽积聚,实非国都的吉地,下旨在新田另建新城,限期建成并如期搬往。百官皆表赞同,连韩厥也没有异议。更多的朝臣好像与国君存有同样的心病,总觉得这座绛城,冤鬼太多了!特别是赵氏一门三百余口,阴魂既不散,能不想索命?到时还不知要索到谁的头上呢?周简王元年(公元前五八五年)四月丁丑,晋国迁都往新田,以绛城为“故绛”,改新田为“新绛”。新建的都城西北靠汾水,东南依浍(音快)河。据史载,此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二水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也就是说,这里不但土地厚实,水流渊深,而且汾、浍两水能冲去污物,所以人民不会生病,子孙十代将安享其利。晋景公自然高兴,想道:既然此地不易纳污,牛鬼蛇神也无机可乘,就不必害怕鬼物作祟了。

可是,新城虽无旧鬼,国君却生出了新病。偏偏此病没有明显的症状,一天到晚只是心悸。服药无效,太医又束手无策,随着宫中医人一个个被杀,晋景公的病也一天天在加剧。

勉强熬到新年,转眼春过夏至,迎来了仲夏之月。书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大家都认为晋景公的性命可能不长了,谁料他的病忽然见好。

晋景公亲自视朝了,朝臣们跪伏殿前,纷纷祝贺

道:

“主公康复,国之大幸!愿主公千秋千秋千千秋!”祝贺声不绝于耳,晋景公好不高兴!于是下令设宴于内宫,热情地款待百官,君臣尽欢尽醉,直到日暮方休。

送走了百官,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晋景公觉得头有点晕,怀疑是酒性发作,左右慌忙点起烛火,把他扶入寝宫。晋景公才闭上眼睛,陡然间,一阵怪风卷地而起,又穿门而入,晋景公顿觉寒气迫人,突见一个恶鬼,身高一丈余,头发披到地上,自户外冲进来,双手挥舞铜锤,不住地叫骂道:

“天哪!你不仁不义杀了我的子孙,我已告知天帝,向你索命!”

吓坏了的晋景公,正欲寻找退路,却被恶鬼拦住,又将铜锤当头一击,晋景公大叫一声,口吐鲜血,立时不省人事了。

从此,晋景公又卧床不起,官中太医依然束手无策。却有个大臣奏道:闻说桑田有个大巫,既能卜吉凶,又善于禳鬼,若将此人召入宫中,或能医好国君的病,晋景公立即准旨。

欲召大巫为晋景公治病的消息很快就传出去,也传到桑田。宫中使者还未到,却先惊动了一个人,他就是灵辄。

原来,灵辄的老家就在桑田,他得到这个消息,简直如获至宝,立刻告知了周坚。

周坚则不解,晋景公见鬼中邪,固然可笑,但那是另一码事,就算他病死了,可是屠岸贾还活着,与报仇又有何干?

灵辄却说,这正是计除屠贼的时候,并向周坚附耳,道出自己的打算。

“呀!此计倒不差,只可惜太冒险了!”周坚担心地说。

“试试也何妨?”

“弄不好性命难保,不然,请先让我一行。”周坚又说。

“不,欲行此计,唯我最合适,不过,”灵辄顿了一下说:“此行成功,则除掉屠贼,再杀掉程婴;万一节外生枝,我的老母就拜托贤弟照应了。”

“依我看,不如让我周坚一试。”

“我主意已定,你莫再多说!现在需要你助我一臂之力。”

灵辄说罢,把周坚拉出门,直往一处奔去。

3

躺在病榻上的晋景公,老是魂不守舍。他眼皮半合半闭,头脑半昏半醒。但觉卧榻之前围着不少人,寝官内外不乏有脚步声。

忽觉有一老者走进来,直愣愣地立在面前,晋景公定睛一看,竟是先君成公。但见老成公缓缓地伸出

一只手,爱怜地抚摸着病中的儿子,又不停地摇头叹息:

“可怜的儿子,你要我说什么好……啥?说说你的病?我当然清楚,可是你也未必不清楚。你不该杀了赵氏一门……你说什么?咎在屠岸贾?呵哈!知儿莫若父,真人面前何必说假话?屠某既有意,你又何曾无心?不过是借刀杀人,寻思让别人去担当罪名。岂知别人胆不惊,你却心先虚,以致让冤魂乘虚而入,可叹啊!说到底,你不如屠岸贾,你看他,认准道理,一往无前,不惊不惧,无怨无悔!而你呢?偏偏无此恶胆。难怪啊!谁叫你是我成公的儿子?咳,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什么?要为父救救你?蠢儿!求人不如求己,除了自救外,天又能奈何乎?”

呼地一声,老成公又没影没踪了。“主公醒来,主公快醒来!”

处在朦胧中的晋景公,还未及回忆梦中的情境,却闻左右禀道:桑田大巫请到!

晋景公渐渐睁开眼睛,看见屠岸贾、韩厥,以及栾氏、胥氏、却氏等各家大臣都侍立在左右,又看见

一个奇形怪状的人跪在榻前。“主公千秋千秋千千秋!”

“跪者何人?”晋景公问说。“小人桑田大巫。”

“你终于来了,起来说话。”

“啊,有鬼!”才站起来的大巫突然惊叫。“鬼状何如?”晋景公问。

“蓬头披发,身长丈余,以手拍胸,满脸怒容。”“呀!所言正合寡人之所见。”晋景公挣扎坐起来,问道:“你道恶鬼来自何方?”

“乃先世最有功之大臣,其子孙又最受祸害者。”大巫直言不讳。

“那分明是赵氏冤魂?”晋景公一惊,暗道。朝臣们也猜出大巫的意思,一个个面面相觑,却不敢言语。

屠岸贾则盯住大巫,心里在嘀咕:这个大巫似曾相识,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还有一个在宫中几十年的老宫监,也目不转睛地盯住大巫。

“大巫快告知,有什么方法可以禳鬼?”晋景公又问。

“这个……”大巫看看左右,“天机不可泄漏,只许说给主公一人。”

“众卿……回避,左右……退下!”晋景公有气无力地说。

众人正欲屏退,突闻屠岸贾大叫一声:“啊!你并非大巫,分明是灵辄!”

“啊呀!他果然是当年的灵辄!”老宫监也喊了出来。

意外的变化,使所有大臣都怔住了!

不错,此人确是灵辄。是他同周坚合计,以重金买通那个大巫,让他教授一番后,便大胆冒充入宫。刚才他进来,一眼就认出屠岸贾,恨不得上前把他咬死。他满以为,此番利用晋景公中邪的机会,必能除掉屠岸贾,哪知被人轻易识破了。

此时,屠岸贾正当着晋景公的面,将当年灵辄连逆晋灵公,擅自背负赵盾逃跑的事,全都揭发出来。晋景公气得发抖,斥道:

“你……敢冒充大巫,入宫戏弄寡人,好大的胆子!\\\"

“啊呀!主公,他既是旧日叛逆,也是赵氏同党,又胆敢混入宫廷,妄说一番,主公应该将他……”屠岸贾还没有把话说尽,却有人突然飞身扑来。

“奸贼,我与你拚了!”

灵辄的两手如铁箍一样,死死地钳住屠岸贾的脖子。众朝臣都看傻了。他们有的吃惊,有的躲开;有的则在看热闹,也不乏有幸灾乐祸者。慌了手脚的内侍及卫士们,急待国君下令,偏偏晋景公又不省人事了。

“奸贼听着!”灵辄的手越勒越紧:“我的命是赵家给的,你却灭赵家满门,今日我既不想活,你也休想偷生!”

屠岸贾曾以狼自比,方才认出灵辄时,只把他视作兔崽子,以为只要吼叫一声,足以让他失魂落魄!岂料此子乘人不备攻了过来。好个兔崽子,居然敢与我较量?屠岸贾暴怒之至,但见他脸暴青筋,眼喷绿光,如恶狼嗥叫了一声!众人还没有看仔细,灵辄的身体就被扔出一丈余,并重重地摔在地上,可怜的灵辄,即时两眼翻白珠!

当晋景公醒来又得知灵辄被摔死时,大为吃惊地看着屠岸贾:

“你……竟将他殴死了?”

“主公,我不殴他死,他必要我命,众朝臣有目共睹,还求主公详察。”

“你……出宫去吧!”晋景公下了逐客令。“但臣还有话说。”“你想说什么?”

“主公有病,当求名医,天下哪有神鬼?休信邪说,恕臣多言了!”

屠岸贾毅然告辞,但才走几步又停住,他把寝宫扫视了一周,突然昂声说道:

“恶鬼听者:就当你是赵氏阴魂,可别找错了门!杀你一家、毁你满门、戮你孤儿、灭你香火,都是我屠岸贾下的手,与国君无关。要报仇、要雪恨,或讨债、或索命,直接对着我来吧!”

这回倒不像狼嚎,简直如虎啸!朝臣们都听怕了,一个个倒抽着冷气。

晋景公更是作声不得,他目睹出官的屠岸贾,想起梦中成公爷的话,不禁自语道:寡人确实不如他,愧也!再看看诸朝臣,竟寻不出一个有此勇气者,直觉得心头不是滋味。

“为何都呆若木鸡?如何医好寡人的病,难道你等都束手无策么?”

“启禀主公,”有一大臣奏道:“臣以为,屠大夫的话也有他的道理,有病求名医乃是上策。臣闻秦有名医二人,名叫高和、高缓,曾得扁鹊传授,能达阴阳之理,善攻内外之症,现为秦国太医。若把他二人请来,主公之病不难痊愈。”

此言既出,同僚们纷纷赞同,晋景公也自然准旨。

说来也有些神奇,自从屠岸贾公开向恶鬼宣战后,晋景公非但不再见鬼,病体反而有所恢复。他不得不对屠岸贾生出感激之情,也不得不重新估量此人。总觉得这个屠岸贾,非常人可比——**裸、无遮无掩、直肠子、有啥说啥。尽管恶形恶状,但不爱耍奸谋。不比有些朝臣,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令人防不胜防。最可取的是,此人喜欢单打独对,但对国君却是肝胆相照。回想在此之前,对他反存猜忌之心,不由自责起来。从而暗自打算,只待病体恢复后,无论如何要给屠岸贾升官。

可是到了第二天,晋景公又觉得体力急速衰退,名医又迟迟不来,使他十分着急。

临夜了,晋景公更加难受,又说不清哪里不舒适,好不容易睡着了,偏偏作了个很奇怪的梦,梦见两个顽皮的小孩,从自己鼻孔中跳出来。其中一个说:“坏了!高和与高缓乃世之名医,他们一来用药,我等必然被伤,如何躲避呢?”另一个则说:“若躲入育(音荒,心脏下方)之上、膏(心脏与隔膜交界处)之下,任他用什么妙药,都奈何不得。”“好计!”两个顽童说毕,又往病患鼻孔中钻入。晋景公打个喷嚏的同时,也惊醒了,才回忆梦中的情境,突觉心头一阵阵疼痛……。

熬至天亮,刚好名医高缓请到,众朝臣欲睹名医治病,也纷纷拥入内宫。

这时,名医高缓,正为晋景公诊脉,忽然摇头叹道:

“哎呀!此病……请问,疼在何处?”

晋景公手指疼痛处,高缓伸手一按,脸上陡然变色:

“坏了,此病不可医也!”“却是何故?”

“此处乃心膈之间,居肓之上、膏之下,既不可以炙攻,又不可以针达,即使用药也不能及,此谓之‘病入膏肓’也`!”

晋景公大惊:“啊!怎么又合了我的梦?”

晋景公张大嘴巴,却不敢把话说出口,震惊之余,心头痛得更厉害了。

“难道无药可治?”有一位大臣问道。“恕我直言,国君之病,不能尝到新麦也。”“胡说!”屠岸贾怒斥道:“麦子在月内就会成熟,我君虽病,精神犹旺,若是主公得以亲尝新麦,你将何以言说?”

“我……”高缓迟疑了一下,说道:“愿以头颅作赌注。”

“别……为难他,他……乃良医也。”晋景公分明心服了。

“不,臣就是不信!”

屠岸贾坚决一赌到底,他求得晋景公点头后,先把高缓软禁起来,又选定那个老宫监专门伺候景公,他自己也不分昼夜,坚持守在宫中。

转眼到了新麦收割的日子。这一天,农人入宫献上新麦,晋景公觉得胸膈宽松多了,遂对名医怀疑起来,于是允许屠岸贾奏言,把高缓押入宫来。

“高名医,”屠岸贾笑着说:“如今新麦在此,你有何言可说?”

“这个……”高缓似有惊色,却说:“新麦还未尝,何能见分晓?”

“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那好吧!就让你多活数时。”

屠岸贾即命老官监,亲自督人取新麦、春(音冲)去屑皮,煮成稀粥奉上来。晋景公只觉香味扑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好好吃的麦粥啊!”

“高缓,还不交出你的头颅来!”屠岸贾迫不及待地说。

晋景公正搅动香热的麦粥,却忽然觉得一阵腹痛如绞,急喊道:

“啊!快,快扶寡人登厕!”

老宫监忙把他扶入厕所,晋景公来不及蹲下来,哗啦啦如江河决堤,泻了秽物又泻血,甚至连肚肠都泻出来,直泻到血尽气绝。

周简王五年六月丙午,晋景公卒,由他的世子继承君位,是为“晋厉公”。

谁也弄不清,晋景公的死,是因为名医断准了,或被人暗中作了手脚?

4

随着国都迁移,程婴一家也搬到新绛。新的住宅与屠府比邻,房屋既舒适又宽敞,屋中器具一应齐全。无疑的,这一切都得益于屠岸贾。对此,程家夫妇也只能一概接受,免得露出破绽。

刚来新绛的那一阵子,由于没有旧事物可触景生情,翟氏的感伤少了些,那颗破碎的心也有所缝合,对孤儿的疼爱更是有增无减,加上幼小的赵武天真活泼,翟氏简直就视为亲生骨肉。“娘,娘!”

赵武蹦蹦跳跳地来到跟前,他当然不知自家的身世,一向以程勃自居。

“哟,勃儿!”翟氏也习惯这么呼唤。

赵武撒娇地依偎在“娘”的身边,翟氏爱怜地把“儿”搂到怀中。

程婴从外面进来,笑呵呵地说:“看你娘儿俩,成天亲昵都不够。”“哟,爹回来了!”赵武又投进“爹”的怀抱。“呵哈,我的宝贝儿子!”

眼前的稚子给屋里带来欢乐,一时之间,使这对夫妇忘却了悲戚、忘了哀愁,快乐得笑个不休。偏偏在此时刻,来了屠府的家丁,屋内的笑声悄然而逝。

“见过程先生。”

“有什么事?”程婴明知故问。“奉主人之命,带程勃过府玩玩。”

“哦,义父又在呼唤了。”小赵武脸露喜色,闹着说:“爹、娘,让孩儿去吧!”

程婴夫妇只得答应,赵武欢欢喜喜地跟着家丁走了。

屋里顿时沉寂了下来,夫妻相对坐在炕(音抗)上,一时怅然若失。

一只花猫悄悄出现,轻轻地“喵”了一声,便蹲在主人的脚前。这只豢养的家猫颇有灵性,它好像清楚,在这个屋里备受宠爱的是那个稚子。所以,每逢赵武在的时候,猫儿总是知趣地躲开,躲到不易被人看见的角落;而每当主人感到寂寞之时,又恰到好处地出现。它并非有意与赵武争宠,倒是想代替小主人去慰藉主人。

“不,我不容……”翟氏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程婴知道妻子言有所指,可是,不容也得容。赵武非我私有,乃忠良的遗孤,一切必须听从韩将军的安排,他的主意肯定无差!

“忍着吧,忍着吧!”他总是这样劝说妻子。翟氏不便继续唠叨下去,夫妻一时也无话可说。猫儿瞅准时机,把头枕在主人的脚背上轻轻地揉擦,程婴会心地一笑。

翟氏忽然想起什么,对着程婴说:“我早上出门,听到了一些闲话。”“议论什么?”

“说什么先君景公是被人毒死的,那下毒之人——”翟氏放低声说:“就是天杀的屠岸贾。”“这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你忘了?孤儿正认他为干爹呢!”

“此事自有韩将军作主,你不必操这份心了!”

其实,程婴比翟氏更早听到这个传闻,只是没有说出来,他自有他的想法。

屋内又沉寂下来,猫儿枕着主人的脚背,睡得正香。

往往是在这种时候,最容易使人怀想起往事,程婴和翟氏何尝不是如此?不过,他们没有露出表情,只在心中默默地想着……。

这么多年来,夫妇俩是真心实意地抚养孤儿,孤儿也给他们带来不少欢乐。除此之外,二人患难与共,也相濡以沫,力图以自己的泪眼去拭掉对方的泪痕,用受重创的心去缝合另一颗破碎的心。他们心照不宣,彼此都有个共同的愿望:让身体早日复原,以便酝酿出一条新的生命,好弥补心头的创伤。

可是秋去春临,寒来暑往;一年复一年,盼不见果树结新蕊;一岁挨一岁,则惊叹光阴催人老。到如今,一个是头添白发,一个则鬓染银霜;两双松弛的眼皮,四只无神的目光;哀怜怜地相对,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程婴又想起老人结草报恩的故事。想当年,正是受这个故事的鼓舞,使他更加坚定地献出亲儿,事后

一直坚信:在结草报恩的故事中,死去的老人会想方设法成全女儿的恩人,那么,九泉下的赵家父子,能不感念救孤之恩,赐还给程婴一个儿子?

但明摆在眼前的事实是,翟氏一直没有再怀孕过。

“你说,”翟氏忽问:“那老人结草报恩的事……”“别说了!”程婴来了无名火,霍地站了起来。突然间,“哇”地一阵声响传来,如嘶喊,如尖叫,又嘎然而止!是那么短暂,又是那么恐怖,简直使人惊悚。

“这、这是什么声音?”程婴浑身哆嗦,不禁惶然

四顾。

“是你不小心踩到了猫的尾巴。”

猫儿龟缩在墙角,惶恐地看着主人,程婴恨不得上前蹬它一脚。

那声音,使他站立不稳了!因为那声音还在耳边回旋,使他联想到当年亲儿被摔死的情景,霎时间,

五脏又绞痛起来。这疼痛一发不可收拾,但他不敢对妻子明言。他想尽力忍耐住,浑身却痉挛不止,那豆大的汗珠一颗颗从额头上掉下来,有的流入口中,他以舌头顶住,味道是那么火热,又是如此地苦涩!

5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

有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纂秦……”

谁家娶妇,哪户嫁女?却咏唱此《桃夭》诗篇,把新娘比作鲜艳的桃花,愈唱愈欢欣不已。这轻盈的歌声,腾向云空,飘向阡陌;又越过城墙,随风潜入街巷。不少人都替这户人家高兴,独有一人不忍相闻,远远地躲开了。

他即是程婴。那天因猫儿惊叫而触发起思子之情,心情才略有好转,这歌声又触动了脆弱的心事。他由桃树联想到李树:当初为了拯救赵氏孤儿,韩将军设下“李代桃僵”之计,让程家儿代替赵家子受死。桃树活下来,李树僵倒了。而今灼灼其华的桃树仍在,哀哀僵李竟不知何去?谁偷去程勃的尸体?又是谁使亲儿死无葬身之地?

他躲开歌声、避开人群,徘徊于浍河之畔,又不由自主地向南折去,直上首山。又径直奔向当年的草房。但见那处野草蓬发,荆棘丛生,连公孙杵臼的土坟也被淹没了!

“啊,公孙兄,久违了!”程婴凄然道:“九泉地下安眠否?不管如何,你还有个安卧之处,可怜我儿,而今尸骨难寻……兄虽惨死,功成名就,死则何悲?弟纵苟活,窝窝囊囊,活又何欢?”

他满腔幽怨,又寻到竹林旁的另一个土坟。他想起几年之前,曾经在这个地方,面向老者询问疑窦……那老者究竟是什么人?这黄土下埋葬的又是谁?程婴一步一步地靠近土坟,但见坟冢之上,休说杂草,就连落叶也寻不到一片,顿而思忖道:莫非有人关照,否则,土坟怎么能如此整洁?可是谁又是这个土坟的主人?

忽然,坟的后面出现一个小孩,这孩子满面油垢,衣衫褴褛;身体僵直,目光呆滞。程婴以为见了鬼,但定睛细看,阳光照在他的头上,身影投在地上,是个活生生的男孩子,只见他七、八岁年纪,几乎与赵氏孤儿一样高低。

“小兄弟,你……过来。”程婴疑惧既消,便试着向孩子招手。

幼童直愣愣地站着,两只眼睛盯着对方,一眨都不眨。程婴觉得奇怪,试着踏前一步,谁知幼童如受重物打击似地突然后退。程婴不敢再挪向前,也不愿后退,趁此空隙,仔细地审视,发现幼童笔直地站着,两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一对小眼睛瞪得大大的,虽不至于盛气凌人,却大有寒气迫人之势。看得出来,幼童对这个长者,怀有一种无可言状的仇恨,其中原因何在?

程婴又发现了什么?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无法证实其中有假;他再把幼童看个仔细,那个面孔、那对眼睛,尤其那一对若隐若现的酒窝,分明似曾相识;他来不及思量,一步就跃到幼童面前。

突然,传来一声尖叫,冲口而出又嘎然而止……程婴懵傻了:这是什么声音?难道又踩上猫的尾巴?但当他清醒之时,他更加吃惊了!

你道是为了什么?原来幼童仰倒在地,浑身抽搐,两手扭曲,挣扎几下就不动了。程婴看得真切,当年亲儿被掷在地上就是这个惨状,刹那间,程婴心如刀割,就把幼童当作程勃,弯身就要抱他起来。“不许碰他!”有人大声制止。“我说你不许靠近他!”

“他……分明像是……”

“像什么?你别昏了眼,快快离开,否则他性命危险!”

“是啊!他正昏倒在地,必须快快施救。”“不必惊慌!”老者语气有所缓和,说道:“只要你离开,他自会醒转过来。”“为什么?难道他恨我?”

“他……怕见生人,你还不回避!”

老者把程婴强拉开,引至一箭之地才停下。程婴这才注意到,比起前几年,老者鬓毛虽有衰,童颜仍未改。

“坐吧!”老者兀自坐在石头顶上,说:“看见了吗?幼童不是好好的?”

程婴往那处望去,果见幼童不但恢复原状,而且面朝土坟,端端正正地坐着。

“这就奇了?”程婴愈觉不解,问道:“他是谁家孩子?莫不是老先生的小孙儿?”

“他……是个哑巴。”老者含糊其词。

“哑巴?”程婴露出惊讶,又问:“又是为了什么?”“他……名曰摔子。”老者答非所问。

“老前辈,”程婴急了:“他是谁家孩子?为什么似病非病,似痴又不痴?”

“我不是说过,他名摔子……简而言之,就是被摔成如此。”

“何故被摔?距今有多少年?”程婴一震,急问。“说不准呀!就像……像是几天之前。”老者若真若假。

“这般说来,他并非……”程婴似乎松了一口气,又问:“却不知幼童多少年纪?”

“唉,你这人真怪!”老者不耐烦地说:“偶然见面,不管对方愿意与否,独自絮絮叨叨问个不休,太无礼了。”

“失礼了!”程婴忙欠身说:“其实,咱们曾经见过

一面。”

“也是几天前的事吧!唔,不,好像是几年以前。”

“哦,前辈原来也认出来了!”程婴显得激动地说。

“今日重返旧地,所为何来?”老者则有点冷漠地回答。

“我……实不相瞒,想求老前辈,回答几年前尚未回答的话。先求相告,当年那个婴儿的遗体……”

“但你当年并未回答,婴儿是谁家血脉?”“他……是……赵氏孤儿。”老者一笑,起身便欲走。

“前辈留步!”程婴把他拦住,问道:“我方才说错了什么?”

“你自个儿明白,又何必问我?”老者盯住程婴,倏而大喊一声:“程婴!勿自作聪明了!”

这一喊使程婴吃惊不小,忖道:他是谁?为什么认得我?

“敢问老者尊姓大名?”

“当年已对你说了,怎么不用心思想想?”程婴这才记起,那年问及姓名时,老者打了几句谜语“草之头,轻之反,先父犬抱瓜。”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哑谜至今还无法猜出来。

“既然猜不透,就不用乱猜了。”老者说:“就好比世间的人和事,有很多的哑谜,你要刻意去猜,偏偏不易猜出;有时偶然之间,反倒迎刃而解。”“那……您能否告知,如何认识我?”

“何必说透,不过可以明言,我对你何只认识,还清楚当年那个死婴,并非赵氏孤儿,确确切切是你程婴的亲生骨肉!”

“你——噤声!”程婴慌张地看看周围。

“真正的赵氏孤儿,正由你程婴养在身边。”“求前辈不可声张,咱们有话好说。”程婴差点跪下来。

“这周围除了哑童再无外人,又何必如此慌张?”程婴抬眼,却见那个哑童,坐在坟前,刚好有一片树叶落在坟冢上,哑童立时拈掉。程婴顿觉得这一老一幼,简直神秘莫测:他们是人或是鬼?是神或是仙?

“切勿对我乱猜!”老者好像能窥透程婴的心思,说道:“我当面是人,背后也是人,知道的事最多,说的话最少,既不愿妄说是非,更不会毁人好事。”程婴好像放下心来,他也不知依据什么,总觉得眼前这位长者,令人敬佩也使人信赖。

“但我只是不明白,前辈是如何识破孤儿的秘密?”

“不必问得如此详细,应知我是晋国的史官。”“原来老前辈在朝为官?”

“错了!”老者纠正说:“我这个史官非国君所封,乃自荐自命的,既搜集正史,又记载野史,更留心鲜为人知的秘闻。”

“可是,先生隐居山中,又何尝能知晓人间秘闻?”

“也许不尽人意,也许了如指掌,比如赵氏孤儿之事——你别问我如何识破秘密,正如刚才所说的,老朽不会毁人好事。”

“既然如此,程某倒另有一事请教。”

“想考一考老朽,是么?”老者一语道破,不等程婴回答,又说:“不妨问来吧!”

“承教了!前辈可知,先君晋景公死于何因?”“还用问,纯系被人毒死。”“难道是真?”

“千真万确!”老者下了断言,说道:“臣下都深信,晋景公中了邪,被冤鬼索命,我不敢妄说其中有几分真假,但我确确实实获悉,背后作手脚的不是鬼,偏是活生生的人——你不要问那人是谁,反正就是朝中某大臣。是他暗中收买名医高缓,作了景公尝不到新麦的预言;接着,又是他背后差人往麦粥中下毒。可怜的晋景公,怎知香喷喷的麦粥含有剧毒,吃得津津有味,也泻得淋漓尽致,又应了名医的预言,死得合情也合理。”

“下毒之人是谁?”

“行了,行了!这秘密只能点到为止。”老者讳莫如深。

“你不说我自知,脱不了别人,必是屠岸贾无疑!”

“程先生又自作聪明了。”

“难道不是?”“你呀!枉与屠岸贾交往了几年!”老者教训着说:“都道屠岸贾是只恶狼,我也无异议。但须知恶狼者,不同于狐狸也!既不知耍狡猾,也未曾受饿,也懒于袭击别人,一旦饿极了,必发出可怕的嗥叫,这嗥叫令弱者胆寒,于是狼口便有了食物。凭此推断,晋景公之死,与屠岸贾毫无一点瓜葛。”程婴仔细咀嚼,觉得这话确有道理:

“老前辈,程婴服你了,对这件事也不敢刨根问到底,但求告知另一事。”

“无非想知道,当年的死婴何在?”

“前辈谅必知道得详细。”

“恕我无可奉告。”老者坚决地说。“却是为了什么?”“那对你不利。”“此言何来?”

“眼下的你,不能有三心两意,否则将一事无成。”

“程某愚蠢,求前辈指点迷津。”

“道理很简单,”老者说:“因为你对天发誓过,要以死来报答赵家大恩,后来果然做到了,而且不惜献出亲生骨肉。既然认准了这条路,就不该又生反悔之心,若能持之以恒,必使你功成名就!”“功成名就?”

“对,到时你是一名义士,将流芳百世、扬名千古!”

面对老者的赞语,程婴刚想辞谢一番,却见山间的云雾骤然而散,眼前也豁然开郎,禁不住昂起头来。刚好一阵风送来,程婴贪婪地深吸一口。“咱俩后会有期,请了!”老者说毕,突然附掌唱起歌来: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程婴不知道此歌含义何在,只记得第一次见面时,老者唱的也是这首歌。

更令人称奇的是,那个被称作哑巴的童子,却神奇般地站起来,又府身拾起好像早准备好的瓦片,应着老者的歌声,双手分分合合,有板有眼地,随着节秦敲击了起来,完全无视程婴的存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