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千门36天局 > 第7章 流亡各国

千门36天局 第7章 流亡各国

作者:小说故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00:27:11 来源:小说旗

l

重耳一行沿着古济水向西南走,一个初夏的傍晚来到了曹国的国都陶丘(山东定陶)。

曹国大夫僖负羁听到守城官吏说重耳来到,立即入宫向曹共公曹襄奏道:

“晋公子重耳路过曹国,请主公待之以诸侯之礼。”

“哼!”曹共公不屑地说:“诸侯各国逃亡在外的公子,简直多如猪狗,他们逃命要紧,谈什么礼节?寡人又如何一一以礼相待?”

“请主公三思,”僖负羁委婉劝告说:“晋国和曹国历代亲善,主公当效法先祖之行。再说,重耳公子从十七岁流亡国外,辅佐他的人多具卿相之才,主公不尊重他,就是不尊重贤人。重耳公子流亡在外,主公应予怜悯,并以礼相待。”

曹共公眼睛骨碌骨碌地转动着,暗忖着:传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那到底长成什么样子,曹共公想趁这个机会偷看一下,便回答僖负羁说:

“好吧!就照爱卿所说,把他们安排到下舍去住,但不可安排酒宴款待。”

僖负羁皱起眉头,又劝道:

“主公,上苍赐财富予曹国,是要主公实行仁义之事,如果不能办到,财富将会散失。酒食和玉帛如粪土一般,爱重粪土而毁弃立国之道,主公必将失去君位。重耳公子有贤名,只是目前处境困窘,主公帮助他只是举手之劳啊!”

“不!”曹共公连连摇头,说道:“贤卿,寡人愿意拨出下舍,让他们住一晚,就已经很好了!寡人不能施舍太多。”

僖负羁只好命人把重耳安排在下舍里。

重耳和狐偃、赵衰等十几位随臣,经过长途的奔波,到了向来与晋国友善的曹国。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曹共公没有接见他们,也没有宴请他们,只给了几间破破烂烂的旅舍。众人便在旅舍里,吃着粗糙的米饭。

初夏季节,天气渐渐热了。傍晚时分,重耳在住所中,脱光了衣服,从大木桶里舀水洗澡。

曹共公早已派人守候着,只要发现重耳准备洗澡,就要立即向他报告。此时,曹共公正躲在帷幕后面偷看重耳洗澡。跟在他身边的两名寺人也和他一起指指点点。曹共公瞪大了眼珠子,紧贴着薄薄的帷幕,踮着脚尖偷看着。他看到重耳的胸部,不禁叫出声:

“看到了!真的是肋骨连成一片!”“嘘!”

一名寺人赶紧轻声制止曹共公,另一个则要将他拉出澡房。曹共公非但不离开,反而贴得更近了,兀自嘻嘻地窃笑着。

重耳忽然发现薄幕后面,有人在偷看他洗澡,立时背向帷幕,他伸手抓了衣服就穿,不时注意帷幕后面的动静,当他发现偷看他的人竟身着诸侯服,不禁怒火中烧,悻悻然地走了出去。

曹共公知道重耳发现他了,却也不以为意。他走出澡房,还对寺人们大声嚷道:

“真是太奇怪了,竟然有人的肋骨长成这样子,寡人今日总算见到了!哈哈哈!”

重耳就在附近。曹共公轻薄的话语,一字一句都像针一样,刺入重耳心中。重耳感觉受到严重的侮辱,气得浑身发抖,恨恨骂道:

“曹襄!重耳有朝一日,必报此仇。”

介子推得知重耳遭受奇耻大辱,便愤愤不平地说:

“当初如果不是有人说要把公子绑出齐都,也不会发生这种事。古者君辱臣死,今天公子受辱,应该有臣子为此受到重贵才是!”

颠颉胀红了脸,厉声问道:

“介子推,你意有所指,是指责我吗?你说清楚!”介子推看了颠颉一眼,又说:

“不只你,决定此事的人,更该受责。”

狐偃知道介子推指的是他,但谁能料到曹共公会这样对待重耳?狐偃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听介子推这么说,不觉动气道:

“公子今日受辱,是狐偃保护不周。君辱臣死不难,到公子大业成功之日,狐偃自当请罪。”

颠颉也不悦地说:

“对公子保护不周,谁都有责任,难道你介子推就完全没有责任?”

“你…”介子推半天回不上话,可是他不服气,又对狐偃说:“子犯,你不该听颠颉的话,把公子架出齐都。”

狐偃有口难辩,气得发抖。重耳坐在一旁生闷气,并不出声。魏武子为狐偃打抱不平,他气冲冲地对介子推说:

“如果你不想去楚国,就回齐国去好了,谁也不会拦你。”壶叔赞同介子推的话,便温言对魏武子道:

“公子再回去齐国也是可以的。你想想,公子在齐国受到多么尊贵的礼遇,现在到了曹国,却受此等屈辱,将来到别国会是何种待遇,谁也不知道。”

“是啊!”先轸说:“如果到了宋、郑、楚等诸侯国,他们是否愿意接待公子,就难说了。”

介子推忧虑地看着重耳,问道:

“公子还能再忍受羞辱、再忍受饥饿、再忍受寒冷吗?”重耳被问得发楞,答不上话来,心中泛起一种沦肌浃髓的痛

介子推又转头对狐偃说:

“公子吃的苦已经够多了,公子若能得国,是上苍冥冥中的襄助、指引,凡夫俗子如果想主导、邀功的话,只会害苦公子。”狐偃、赵衰、颠颉都觉得这话实在太刺耳,也太伤人了。

狐偃记得重耳拿着战戟追杀他的时候曾说,“假如大业不成,重耳就是吃你的肉、喝你的血,也不能解恨!”想到这里,忿然道:

“大业不成,狐偃愿一死谢罪。”

“舅犯,”重耳这才出声说:“不要说这种话。”赵衰嗓音洪量地对介子推说:

“公子受了侮辱,也就是我们众人受了侮辱,知耻而后言勇,咱们必有雪耻之日。小不忍则乱大谋,子余认为,只要忠心跟随公子,实行‘走为上’之计谋,咬牙走到底,大业必定成功!”

赵衰深信重耳有一天一定会回国登上大位,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也让重耳更感受到众人对他寄予了殷殷厚望。

曹共公对重耳无礼一事,很快就传到僖负羁府里。僖夫人对僖负羁说:

“晋国公子贤名远播,总有一天会回国为君,到时候,他派人来讨伐曾经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要遭殃了。你何不向晋国公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呢?”

僖负羁对于曹共公不礼遇重耳,还偷窥重耳洗澡,深感羞愧。他听说重耳气得连饭也吃不下,便让厨子做了几盘精致的拿手好菜,然后在其中一块盘子底下粘了一块璧玉,亲自送到馆舍给重耳。

重耳坐在房间的茵席上,听人报说曹国大夫僖负羁送来食物,便请入相见。

僖负羁提着饭菜面见重耳,谦卑地说:

“公子自齐国来到曹国,僖负羁未能远迎,又无法备办酒宴,以诸侯之礼迎接公子,心中十分过意不去。刚才命府里的厨子做了些点心,来敬奉公子,以表达僖某真诚的敬意,望公子莫因寡君的失礼而谢绝。”

重耳原本一肚子气,看到僖负羁诚敬的态度,便心平气和地收下了饭菜。赵衰将几盘菜从篮子里一一拿到桌上,他感觉其中一盘似乎盘底有东西,便捧高盘子,往盘底一看,这才发现盘底粘了一块晶莹的玉璧。赵衰和魏武子小心地将玉璧拆了下来,交给重耳。

重耳捧起玉璧,郑重稽首道:

“重耳感谢僖大夫美意,这些菜,重耳就收下了,至于这块贵重的玉璧,乃稀世珍宝,重耳不敢收下,还请僖大夫带回。”说完,命随从奉还玉璧。

“公子路过敝国,是敝国的荣幸!今奉送小小玉璧,谨代表僖某微薄的敬意,望公子不要嫌弃!”僖负羁诚恳地说。

僖负羁坚持要送,重耳再三辞谢。僖负羁认为重耳身处穷困,却能拒绝稀世珍宝,真是一位贤人,因而越发敬重重耳高尚的人格。

次日一早,重耳准备离开曹国,僖负羁特地到城门外,为他送别。重耳带着对曹共公的憎恶以及对僖负羁感恩的心情,离开了曹国。

重耳与宋国大司马公孙固有深交,对宋襄公扶危济困的义举也深为赞誉,他和随臣们商量之后,决定去投奔宋国。

2

从曹国到宋国,一路上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重耳在颠簸的车上感到胸臆难平,回想过往十多年的荣辱与辛酸,未来长路漫漫,顿时有种不胜负荷之感。昨日随臣们的争辩,使重耳觉得五味杂陈,陷入了苦苦的挣扎。

和风从黄海徐徐吹来,马车在淮泗平原上,向正南方奔驰。河网交错,湖泊众多,四周的沼泽地、田地和未开垦的荒地不时交替着出现。

和风细雨,淮泗平原上开满了美丽的花朵,黄色的、白色的、鲜红色的、蓝紫色的,粉红色的、金黄色的……真是繁花如海。还有众多的湖泊,大的湖泊像内海般宽阔,烟波浩渺,白鹭正轻轻掠过湖面;而小的湖泊淡蓝明净,纤尘不染,像一面又一面的小镜子,镶嵌在翠绿的草地上。涓涓细流,纵横交错,鸟雀在水边嬉戏,嘤嘤欢叫着。重耳专注地欣赏眼前的美景。

马车轻快地向南奔驰,重耳一行人顷刻进入了一片原始森林,林中古木参天,林中的树木高耸入云,每一株大可至十围之粗,林中有百株、千株、万株,看起来那么地神圣、威严。各种树木的繁枝密叶,像是大自然的旗帜,在和风中微微飘动。重耳感觉到人世的兴衰也像草木的荣枯一样,一株小树苗,要承受多少风霜,吸取多少雨露,才终于能长成屹立不摇的参天大树?

刹那间,力量、勇气、自由与尊严,一一从重耳心底升起。重耳下了车,对着原始森林跪了下去,他极为虔诚地拜了三拜,叩了九叩,他的头磕在潮湿的三地上,默默地向苍天祝祷·重耳双膝跪地时,顿然醒悟,只有伟大的高天厚地,才能长出参天神树,才能创造出美丽的田园、湖泊、江河,以及培育出各式各样的繁花、芳草、菜蔬……。一时之间,压在心头的窒闷都一扫而空,代之以一种勃发的雄心壮志,一种无穷的力量。这时,他更坚信“走为上”计,果然不错,只有走,才有路;只有走出去,才能继续走下去;只有“走”,才能生生不息。

一马平川,几天之后,重耳一行便到了宋国都城商丘(河南商丘)。

大司马公孙固和重耳交情很好,他听到重耳来到宋国,马上命人打开了商丘城门,迎接重耳与随臣们,并安排他们住进上舍。宋襄公在病榻上接见重耳一行。他见重耳进到屋里,便挣扎着坐了起来,有气无力地对重耳说:

“寡人听说公子离开了齐国,天天就盼着公子到宋国来,寡人有重要的话要告诉公子。”

“请宋君赐教。”重耳敬谨道。

“寡人知道公子回到晋国,必然能登上君位,寡人请公子届时定要……要…”宋襄公说着咳了起来,他用手重重捶打卧榻,说:“要讨伐那目无天子、不仁不义的楚侯!”

重耳听了,感到意外,不知该回答什么才好。一阵子静默之后,宋襄公语带愤激地说:

“寡人前年与齐、楚相约,隔年秋天要在孟邑召集诸侯会盟,并说好大家都不带军队,没想到楚侯背信,竟带了军队破坏了会盟,俘虏了寡人。”

“楚侯无道!”公子子鱼插话道:“当时儿臣曾禀告君父,楚国是个不守信用的国家,要君父要带兵前去,但君父不听。”

重耳相当惊讶,问道:

“楚侯违背信义,出兵俘虏了宋君?”宋襄公气喘稍平,痛心疾首地说:

“荆楚乃蛮荒之地,没有礼仪文化。还好子鱼逃了回来,带兵守城,坚决不向楚国投降,楚王见捉寡人无用,只好答应了鲁侯的说情,把寡人放了。”

“可是,”子鱼又说:“楚令尹(即宰相)芈子玉后来射伤了君父的腿。”

宋襄公听子鱼提起,双眼鼓凸,神情愤懑地说:

“讲到此事,寡人死不瞑目啊!去年冬天,楚侯带兵与宋军相抗于泓水(河南拓城),结果天不佑我,宋军大败。”

重耳听宋襄公这么说,想起宋国原是商汤的后裔。这时,子鱼忍不住又说:

“楚国大军渡河时,军队渡河到一半,公子目夷认为此乃天赐宋国杀敌良机,建议君父赶紧下令攻击,谁知君父不同意,非要等楚军上岸才打,还规定不准伤害白头发、年纪大的楚国兵士。等到楚军都上了岸,目夷又叫君父快点下令攻击,君父又说楚军阵仗还没排列好,不该趁人之危。等楚布阵已毕,君父才下令进攻。结果我军大败,君父还被楚国令尹伤了腿。”

“那岂是寡人之错?”宋襄公怒斥道:“宋军若趁人之危,打了胜仗,也是胜之不武;寡人率领的是仁义之师,即使打了败仗,也虽败犹荣!”

楚宋争霸,宋军惨败,给重耳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想,今后晋国的强敌就是楚国了。这次的楚国之行,潜伏着极大的危险,已非从前沿途的饥饿与山高路险所能相比。寻思至此,重耳神色黯然,默默无言。

“公子将何往?”宋襄公沉声问道:“重耳想去郑国。”重耳微笑回答。

“郑国?”宋襄公目光锐利地凝视重耳,说道:“郑侯姬捷心胸狭窄,庸碌无能,不足以助公子成事。”

重耳见宋襄公对自己极为友善,便坦白说:“重耳实是借道郑国,再去他国。”

“那就好,”宋襄公又关切地说:“公子勿去楚国。”重耳面露疑惑,宋襄公解释道:

“楚侯为人奸诈,狼子野心,令尹半子玉气量狭小,本性凶残,善谋多疑,公子岂可与之相交?寡人已身受其害,望公子不要重蹈覆辙。”

“重耳敬谢宋君教诲。”重耳感激地说:

“寡人如能康复,定要与楚侯再决一死战。届时,公子若已归国,当助寡人一臂之力,共同扶助周室,一匡天下。公子意下如何?”

“重耳一旦归国,当鼎力相助贵国拒楚!”重耳郑重地说:“好!晋、宋两国,世代友好,望公子不忘今日相许之诺。”宋襄公说着,转头向公孙固、子鱼说:“你们也当记住寡人今日之言。”

重耳再次郑重许诺,便向宋襄公稽首告别,回到馆舍去了。宋襄公很想知道当初齐桓公如何礼遇重耳,便派了人向赵衰私下探询。当他知道答案后,认为美女与房子都不必送了,便依照齐桓公霸主的规格,也送了二十辆车和八十匹马给重耳。

过了两天,重耳辞别了公孙固,往郑国出发。

3

郑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当时掌政的是第八代国君郑文公姬捷

重耳一行由东向西,驱车数百里,横越豫东平原,终于来到位于豫西山地边缘的郑国都城新郑(河南新郑)。

重耳与随臣们的车马停在新郑东门外。魏武子下了车,向守城的官吏告知晋国公子重耳来到郑国,请求面见国君。城门守吏纵马驰向郑宫报告此事。

郑国大夫叔詹(一作叔瞻)是郑文公的弟弟,也是郑国重臣。他

一听到重耳来到郑国的消息,就对郑文公奏道:

“晋公子重耳的贤名远近皆知,且与郑国同姓,主公应接待他。”

“诸侯国的公子太多了,何况重耳只不是个落难公子,寡人接待他,能有什么好处?不接待也罢!”郑文公说:

“主公不可大意,”叔詹又说:“重耳公子才能出众,长久处于穷困,却还是贤名远播;而夷吾登上了君位,晋国百姓却对他怨声载道。无论晋国内外,大家都厌弃夷吾,等待重耳公子回国为君,臣请国君礼待他。”

“寡人实在觉得没有接待重耳的必要,爱卿不必再说了。”“以臣下之见,”叔詹沉吟道:“主公既然不接待重耳,那就把他杀了;不杀了他,等到哪天他回到晋国,寻机报复今日之事,郑国就危险了。”

郑文公根本不把重耳放在眼里,认为不用如此大费周章,所以并未下达任何追杀重耳的命令。

重耳的随臣们在郑国也有耳目,当这些耳目去郑宫打听情况时,重耳正与随臣们坐在东门外的车上休息。夏日的傍晚,天边红霞灿烂,晚风从栗树林中吹来,重耳叫随臣们都从车上走下来,一起站在栗树下活动筋骨,乘乘凉。

这附近大多是农家们低矮的茅屋,炊烟缕缕,小鸡在门前啄米,狗儿在彼此追逐,过了片刻,几个农家姑娘和农家小伙子陆陆续续来到广场上,姑娘们穿着白色衣裳,脖子上围着绛红色的或深绿色的丝巾。他们双双对对地牵起手来唱歌跳舞。其中一位少年郎已在东门口站了好久,似乎没见着他在等候的姑娘,便唱道: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步履匆匆地走出了东门,美丽的姑娘们好似一片片的彩云。虽然美女如云,却没有看到我那心爱的人。那穿着白衣、围着绿丝巾的姑娘啊!只有找了到你,我才会快乐得起来!)

重耳早就听说郑国是个民风开放、思想自由的地方,今天在东门外,亲眼看到了男女相会的热闹场面,才相信这是真的。

就在这个时候,派往宫中的耳目,慌张地来见狐偃,匆忙地说了几句话就走了。狐偃紧张地走到重耳身边,低声道:

“郑国大夫叔詹要郑侯派兵杀害公子,请公子赶快离开。”“叔詹乃贤臣,应不会如此对待重耳。”

“郑侯听说公子来了,认为不必招待,只说让公子从城外过境。”狐偃解释道:

“岂有此理!”重耳不高兴地说:“晋国和郑国是同宗同姓的国家,重耳与他也算是同宗的兄弟啊!”

“原本叔詹也是这么告诉郑侯,他说晋、郑乃兄弟之国,两国先祖们都曾同心协力,扞卫周室,辅佐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还令他们:世世代代,互相扶持’。”

“那郑侯怎么说?”重耳问。“郑侯还是不愿接待公子。”

“不接待就算了,为什么要杀重耳?”重耳满肚子气。狐偃摇了摇头,一字一句地说:“要杀公子,是叔詹的主张。”

“什么?”重耳惊讶地问:“叔詹在郑侯面前为重耳说了那么多好话,到头来说要杀重耳的也是他?”

“叔詹见郑侯态度强硬,转而跟郑侯说公子到郑国不受礼遇,哪天回到晋国为君,必然挟怨报复,所以他建议郑侯杀了公子,以绝后患。”狐偃解释道:

“原来如此,”重耳冷笑道:“叔詹是怕重耳回国后,会来报今日之仇。”

“幸好郑侯不听叔詹的话,未下令宫中甲士追杀咱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叔詹是个出色的谋略家,可惜他辅佐的是无所作为的郑侯。”重耳叹道。

“郑侯虽然无礼,却也不是坏心眼的人。”狐偃道。

“郑侯以前投靠齐国,现在投靠楚国,看来是个见风转舵,只求苟安的人。如果重耳打败了楚国,不知他到时又将投靠谁?”

“公子,”狐偃又对重耳提醒道:“据细作密报,叔詹很是为郑国的未来担心,已私下派了刺客要来刺杀公子,老臣劝公子赶快上车吧!”

重耳点了点头,吩咐魏武子通知大家赶快上车,绕过了郑国东门,往郊外驰去。马车奔驰了一个时辰左右,一轮圆月渐渐升上了树枝头。魏武子发现前头有个村落,便驶向前去,向农家借宿。重耳与随臣们都下了车,赵衰拿出了银子给几户农家,请他们为一行人治办晚餐。

饭后,重耳睡在大户农家的厢房里。魏武子坐在门口守卫着。

明月从窗外照进来。重耳忧思如潮,辗转反侧。忽然,窗前闪过一条黑影,接着传来魏武子的喝斥声,重耳本能地滚下床来。说时迟,那时快,“咻”地一枝金箭从窗外射进来,直插在床板上。

重耳有惊无险,听门外杀声大起。他站起来,伏在窗边,看到魏武子已追了上去,也赶紧取剑在手。颠颉这时冲进房里,来看重耳有没有受伤,重耳急道:

“重耳没事,咱们快去助他们一臂之力。”说完,冲了出去。看来,来者有数十人之多,月光之下,只见刀光剑影,魏武子与弓箭手搏杀,重耳也拔出了长剑,足下加快,准备加入拚斗。斜地里忽冒出一名刺客,杀向重耳,重耳反应不及,幸赖颠颉一刀向刺客侧腹刺去,刺客立即倒地。

狐偃、狐射姑、胥臣、先轸、介子推、赵衰等众多随臣,早已拔出刀剑,在阵里厮杀。魏武子颠颉都有万夫莫敌之勇,不消片刻,刺客们死了不少。刺客阵里有人发了一声哨,众刺客便纷纷落荒而逃。颠颉活捉了一名刺客,经过审问之后,果然是叔詹派来的。

重耳命人割下刺客左耳,让他回去跟叔詹说,不许再派刺客来。魏武子、颠颉、介子推等人怕敌人还会再来袭击,便都仗剑在农户四周守着。

闹了大半夜,重耳已了无睡意。他盘腿坐在茵席上,仰望窗外,月光如水,斗转星移。凉风习习,他侧耳倾听,栗树林里,虫声唧唧,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池塘中蛙鼓声声,屋后有小河流水潺潺。这是

一个宁静的夏夜,虽然被刺客吵嚷了一阵,但重耳此刻的心情已渐渐平静了下来。

天一亮,重耳一行吃过早饭,向农夫道了谢,便准备启程前往楚国。

当壶叔看到窗外的魏武子背出马笼头,准备套上马车。壶叔神色紧张,转过身来对室内的重耳说:

“宋侯劝公子莫去楚国,臣下也认为去楚国凶多吉少,请公子

三思!”

重耳也知道去楚国确有凶险,可是要去哪里才是有吉无凶,或是吉多凶少呢?

“依壶叔之意,去哪里才好?”重耳反问道。壶叔木讷,半天答不上来。

“这样吧!”重耳宽容地笑道:“让重耳再细想一下,接下来该如何走才好。”

“壶叔之见,确为紧要,容臣下先叫魏武子别忙着套车,咱们先在这里商量之后,再走不迟。”介子推对重耳说。

重耳点头赞同,介子推便匆匆地跑了出去。重耳又坐了下来,命壶叔再去向农夫要来一竹筒壶浆(酒浆,以壶盛之,故名)。重耳昨天吃晚饭时,便发现这户农家酿制的壶浆特别甘醇,此刻见农夫亲自端来了壶浆,重耳特地起身道谢。

狐偃、赵衰、先轸、魏武子、颠颉、胥臣等人,都被陆陆续续地唤进来了。魏武子一进来,就把马笼头往地上重重一摔,气呼呼地问:

“壶叔,你说不去楚国,那要去哪里?”壶叔被魏武子一激,胀红了脸说:

“去哪里,你也可以说啊!”

魏武子这个彪形大汉反而被问住了。重耳为了避免场面闹僵,对众人说:

“壶叔适才提醒重耳,此去楚国凶多吉少,是否可改去他处?重耳想听听诸位大夫的意见。”

“壶叔说得没错,”赵衰率先说道:“去楚国是有危险,但并非因为宋侯这么说,我们才这么认定,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从齐国出发时,早就料定去楚国会有危险,但讨论的结果还是要去楚国。”

“是啊!”先轸也说:“不去楚国,还有哪个国家可去?当今大国唯齐、楚、秦、晋而已。齐国逐渐衰败,新君也不愿公子回国;秦国当初助夷吾回国登位,夷吾之子姬是晋国太子,目前为质于秦,如果夷吾死了,秦国就送姬圉回国为君,秦国不是站在咱们这一边的。因此,现在除了楚国可能接纳公子外,再没有其它国家了。其余的宋、郑、卫、鲁、曹、陈、蔡等国,国力中等,无法与四个大诸侯国抗衡。”“以子犯之见,”狐偃接着说:“国力中等的国家,的确不足以成事,子犯也认为咱们除了去楚国,没有别的选择了。”

“公子,”介子推问道:“咱们可否先在国力中等的国家等待?臣下听说夷吾已经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如果他死了,咱们可以让朝中的大夫们在国内策应,迎接公子回国。公子以为如何?”重耳笑而不答,他认为这是行不通的,过去几年有过多次的接应行动,却都没能成功,他对策动内应的计划,早已失去信心。

“老臣认为还是要去楚国。眼下有能力、也有可能护送公子回国的,只有楚国。为了公子振兴晋国的大业,即使其中暗藏了三分危险,咱们还是要去试试。公子若能化险为夷,就能逢凶化吉,请楚国送公子回国。”狐偃坚定地说。

“虽然有危险,”赵衰进言道:“但臣下相信公子有能力取得楚侯的信任,帮助公子回国。”

“公子,别再犹豫,咱们出发吧!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了。”先轸说得更干脆。

重耳面容严肃,颔首说道:

“此次楚国之行,虽潜伏着危险,但吉多凶少,诚如宋侯所言,楚侯觊觎霸业,包藏祸心,令尹芈子玉本性凶残,诡诈多谋。但重耳仍决意去楚国,目前楚国与重耳并无利害冲突,楚侯应不至于毫无信义,加害重耳,受天下人耻笑。楚国一向以泱泱大国自诩,为了顾全国家体面,绝不敢轻举妄动。重耳相信,此行必能化险为夷!”

众人皆信服重耳所言,于是还是决定去楚国。

二十多辆马车又再次哒哒地上路了。魏武子为重耳驾车,颠颉坐在车右,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以防又有什么刺客前来。

从郑国到楚国,路途非常遥远。重耳与随臣们决定先往西南走,到了南阳,再向正南方走,越过荆门,直奔楚国郢都(湖北江陵县境)。

4

袅袅秋风吹过了洞庭湖,湖滨落叶纷纷。

重耳从郑都南下,渡过汉水,千里迢迢来到长江北岸的楚国都城——郢都。

郢都是南方繁华的大都会,东西长九里,南北宽七里,面积达

四十八平方里,有七座城门。

重耳来到北门,看到一道宽约十五丈到二十五丈的护城河。重耳一行人的车马便停在河的北岸。魏武子向城门守吏举手示意,接着扯开嗓门大喊:

“晋国公子重耳前来投奔楚国,望贵国予以接纳。”

城门守吏闻讯,立即向楚成王奏报。重耳和随臣们默默等待着,他们不知楚成王会不会接纳他们,如果接纳又会用何种礼制?或者,楚国也像郑国那样,出了像叔詹那样的大夫,向楚侯建议杀了他们?重耳谨记宋襄公善意的警告,丝毫不敢放松。

楚国是个南方大国,资源丰富,国力雄厚。楚成王是个奋发图强的诸侯,曾先后灭掉了在河南南部的申、息、邓等国,向北发展,企图与齐桓公争霸中原。

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六五六年),齐桓公姜小白率领齐、宋、陈、卫、郑、许、曹、鲁八国联军攻蔡。蔡军望风溃败,四散奔逃。八国联军南进,饮马长江,列阵于楚国边境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去质问齐桓公,齐国居于北海,楚国地处南海,互不侵扰,不知齐国到楚国边境意欲何为?管仲代齐桓公出面,他指责楚国没有每年向周天子进贡包茅(菁茅草,味香,祭祀时用以滤酒去渣),周昭王到南方巡狩,渡过汉水时,掉在汉水里死了,楚成王也有责任。屈完承认没有每年向周室进贡的确有错,但周昭王死于汉水,怎可责怪楚王?要怪就去怪汉水好了。

于是,诸侯国联军进兵到陉地(音形地,河南偃城),自春而夏,双方相持不下,不敢轻易交战。到了秋天,楚成王派屈完到齐**营讲和,齐国见无法使楚国屈服,便与楚国结盟。联军退到召陵,双方订定“召陵之盟”。齐桓公至此也暂时阻挡了楚国的北进。

齐桓公死后,楚成王再度萌发图霸中原的野心,凡是想称霸中原的国家,他都不惜与之一战,泓水一役中,他将宋襄公打得一败涂地便是一例。

凡是想当盟主的君侯,对于流亡的重耳都相当礼遇,齐桓公如此,宋襄公如此,楚成王想当盟主,自然也不例外。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对岸的城门守吏缓缓放下了吊桥,恭谨地打开城门,让重耳一行进入郢都。重耳一进入城门口,便看到楚国大夫屈完亲自前来迎接。

郢都是南方的大都会。重耳的驷车穿过了郢都市中心,他左观右览,对于南国的风物有着极浓厚的兴趣。郢都街市的拥挤不亚于齐都临淄。在宽阔的街道上,车流如水,行人如潮,道路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楚国的生意人正在做买卖,大声吆喝着重耳听不懂的方言。令人惊奇的是铸铁的作坊,重耳要魏武子放慢行车速度,细细地观看店中的铸铁。

楚国的铸铁技术比西方各国要领先一千九百多年。铸铁要在摄氏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下才能冶炼出来。

重耳觉得楚国在工业生产的技术上,比起任何一个国家都先进多了,心中暗暗地佩服。

屈完安排重耳一行住进了贵宾居住的上舍里。这豪华富丽的贵宾馆舍,再次使重耳大开眼界,惊讶于楚国摆饰的豪奢。

中午时分,楚成王在官中设宴款待重耳一行。当重耳带着赵衰等人进入楚宫的时候,楚成王用周天子接待诸侯的礼节来招待他。宫内宽敞的酒宴大厅,陈列着上百种酒肴礼器,不但有周天子招待诸侯的传统八珍名菜,还有南方独特的鲤尾、猩唇、熊掌、猴脑等佳肴。

酒席上要献酒九次。重耳想要推辞,赵衰郑重地说:“这是上苍的安排,公子还是接受吧!对一个逃亡的人,楚侯用对待诸侯的仪节礼待,若非上苍示意,楚侯怎可能这样做呢?”楚成王笑容满面,命人向重耳献酒九次,这是帝王宴请诸侯国国君的礼节,重耳十分感动。

宴会结束之后,楚成王喝了不少酒,猜测重耳应会感激这番礼遇的恩德,便开口问道:

“公子若回国为君,将打算如何报答寡人呢?”重耳再拜稽首,说道:

“美女、宝玉和丝帛,楚君已经有很多了;鸟羽、牦牛尾、象牙和皮革制的甲胃是贵国特有的名产,那些流传到晋国去的,都是楚君看不上眼的,楚君希望重耳如何报答您呢?”

楚成王的心思不在于美女、宝玉或丝帛,他在意的是楚、晋两国的地位高下。

当年,周成王在岐山南面与诸侯会盟,楚国被视为荆蛮之地,楚侯被指派负责堆放包茅、设立望表,并与鲜卑一起守望院中燃烧的燎火,没有资格参与会盟。

如今情势不同了,楚国已成了强国,楚成王一心要北上,以称霸中原,而他要征服的对手就是齐国与晋国。齐国国力日衰,晋国夷吾无道,但重耳一旦入主晋国,晋国便可能再度崛起,甚至称霸。楚成王不停地思虑着:是否要送重耳回国为君?如果重耳回国为君,会顺服于楚国吗?楚成王知道重耳的态度关系着楚国图霸的成败。这

么一想,转而以严峻的目光逼视重耳,提高了声音说:

“公子所言虽是实情,但寡人还是要听听公子将怎样报答寡人?”

重耳也是个聪明人,听出这话里饱含着“威逼”的语气。楚成王的意思显然是说,只要重耳许诺来日将顺服楚国的盟主地位,他就派人护送重耳回国,登上君位;否则,不但不会帮助重耳回国,说不定还会把重耳杀了。重耳心念急转,颇觉为难,他虽然想回晋国,但是他更认为晋国绝不能向楚国屈服。重耳认为君子说话必须坦诚,并不想隐瞒自己的立场,便低头答道:

“重耳若托楚君之福,回到了晋国,万一将来晋、楚二军相遇,重耳愿意向楚君退让,叫晋**队先退后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假如楚君仍不满意,重耳只好左手拿鞭,右手执弓,肩上挂满箭袋弓囊,与楚君周旋到底了。”

楚成王一听,马上变了脸色。他从重耳不卑不亢的言辞,见识到重耳坚不可摧的人格,也觉得重耳果非浪得虚名。楚成王知道重耳将是他未来图霸中原的强硬对手。

“主公,”芈子玉靠近楚成王,低声道:“请您杀了重耳,如果让他回到晋国,必然会成为楚国最大的祸患。”

芈子玉说完退到一旁,用充满敌意的眼光,盯着重耳。他认为楚成王以迎接诸侯的礼节招待重耳,重耳不但不知报答,反而出言不逊。他趁着楚成王沉吟不语时,偷偷移步,想出去调动军队来包围大殿,把重耳和他的随臣们通通杀尽。

重耳注意到芈子玉眼里闪烁着极不友善的目光,似乎想要进行一场杀戮,而他今日可能就要命丧楚宫了,他忍不住握紧了拳头。魏武子也发觉芈子玉神色有异,眉宇间充满了杀气,便起身走到重耳背后,以防不测。

楚成王听了半子玉的话,暗忖道:这么多年来,要杀重耳的人很多,但重耳还是好端端地坐在这里,难道是上苍在保佑他吗?齐国、宋国都能礼遇重耳,寡人既已款待他了,又怎能说翻脸就翻脸?最多不派兵护送他回国就是了,就让他在楚国游览游览吧!

重耳心里也在想,楚成王应不至于如此鲁莽愚蠢,去杀一个手无寸铁的晋国公子,他能不能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一切都还在未定之天,既然如此,楚成王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杀一个贤名远播的公子呢?

就在这时,楚成王已做了决定,他对芈子玉摇了一下头,转过来对重耳说:

“请公子不要怪寡人待客不周,今天能够招待公子,是上苍给寡人这个结纳公子的机会,但愿公子他日回国之后,楚、晋两国能世代和睦,不忘今日的亲善友好!”

重耳暗中舒了一口气,连忙答道:

“重耳感谢楚君恩德,对于楚君说过的话,重耳不敢或忘!”“哈哈哈!”楚成王大笑道:“公子能这么说,寡人实在太高兴了。来日若有机会,寡人当派人送公子回国。”宴会结束后,楚成王命屈完送重耳一行回到馆舍。楚宫里,芈子玉依然不愿放过重耳,他向楚成王献计道:“主公若不杀重耳,那么就将他的谋臣狐偃扣留下来。”“不可以!”楚成王断然反对说:“这么做对楚国没有好处,只是对重耳无礼,那么寡人待之以诸侯之礼的用心,不就前功尽弃?想北进中原,图取霸业,应该把晋国争取过来,让自己多一个实力坚强的盟友,而非增加一个国力强大的对手。”

芈子玉听了,知道说服不了楚成王,只好退了下去。

5

晋太子姬圉为质于秦,已经七年了。前年,秦穆公派兵灭掉了他母亲的家国梁国,使他在秦国越发感觉度日如年。他知道秦穆公既不信任他的君父(晋惠公夷吾),也不尊重他这个女婿,不然秦穆公不会消灭梁国的。

秦穆公的女儿怀赢还算贤慧,那年与姬圉结婚时,年方十一,今年她十八岁了,也开始懂得人事了。

姬前几天得知晋惠公病得很重,恐将不久于人世。姬圉的政治神经与父亲晋惠公一样,生性敏感,马上觉得大事不妙,急得自言自语道:

“君父怎么还没派人来让秦国放我回去?如果君父死了,那怎么办?君父啊!您要赶快派人来接我回去呀!可是……君父向秦侯提出这个要求,秦侯会答应放人吗?当初,我来秦国,换君父回去晋国;如果君父死了,秦侯应该会放我回去吧!哼!我看,他即使要放我,也是有条件的,如果到时候国内早立了其它公子为君,我不就要老死在这里了?”

没几天,姬听到重耳已经到了楚国,不禁忧心忡忡。他猜想,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一定就在等着晋惠公宾天,好回到晋国,登上大位。想当年,君位本来就是重耳的,是晋惠公用了心计,才夺占了君位。如果晋惠公死了,重耳刚好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位,何况他这个晋国太子现在还在秦国呢!姬圉想了许久,决定逃回晋国,但绝不能让秦穆公知道,否则他就走不成了。

秦公主怀嬴见姬圉这几天心神不定,似乎有什么事情瞒着她,便悄悄地问姬围:

“太子,婢子看你这几天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姬从十一岁起就和怀赢一起生活,什么心事也瞒不了她。怀赢像对待弟弟似地疼他、爱他,给了他许多快乐与安慰,让他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不觉得那么孤独。姬圉真心喜欢她,信任她,总想着有一天,要带她回到晋国。在怀赢面前,姬忍不住把自己的心事,毫无保留地向她吐露:

“公主,姬一定要逃回晋国去,不回去就得不到君位,姬想带公主一起回去,等姬继位为君,就立公主为晋国君夫人。”怀赢是秦宫中的女官,她心思灵巧,善体人意,理智果决。她明白自己拦不住姬,便果断而温柔地对姬说:

“太子乃是晋国嗣君,在秦国作为人质,是一种侮辱,公子忍耐了七年,如今想要回国,这是人之常情。君父把婢子嫁给你,是为了留住太子的心,让太子老老实实地待在秦国,婢子如果跟着太子去晋国,不就违背了君父的命令?婢子不能这么做,所以,只好让公子独自回国了。”

怀赢轻柔的声音像泉水在呜咽。姬圉看她流下泪来,便揽着她的肩膀,安慰道:

“姬圉是一定要回去的,如果回国继位成功,以后还是有机会接公主到晋国团聚。”

“公子大可放心,婢子不会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的。”怀赢神色凄迷地说。

“公主不但没有拦姬圉,反而要帮姬圉保守秘密,姬圉衷心感激。”

姬圉说着,牵起怀赢柔弱的手,连吻了几下,然后站了起来,低声道:

“姬圉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打算今天夜里就走。明儿个有人问起,公主就说姬圉去胥水边打猎了!”

怀赢无声地点点头,转身进去房内,取出黄金数镒,交给姬。姬圉伸手抱住怀赢,在她的额头吻了一下,迅速地从后门溜了出去。

怀赢从窗户向外看去,约莫有两三个人与姬圉碰头后,便一起没入黑暗之中。怀赢定定地望着姬圉消失的方向,除了秋虫唧唧,周围是如此地安静。

怀赢坐了下来,想着心事。她知道姬圉这一走,将失去秦穆公对晋惠公父子的信任,也会失去秦国对晋国的支持。“姬圉会不会成为国君?会不会来接我?会不会仍当我是他的妻子?”怀赢心里有

一连串的疑问,她不禁为自己可怜的命运落下泪来。她很清楚,君父秦穆公把她嫁给姬,事实上是把她当成间谍放在姬旁边,随时监视,这场政治联姻害苦了她,而她也没有当好间谍的角色,反而把姬围放走了。

过了两天,秦穆公终于发现姬逃走了,他勃然大怒,骂道:“这畜生和他君父夷吾一样,是个不讲信义的小人。寡人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嫁给他,他不知感恩图报,还说走就走,一点情义也没有!”

“主公,”公孙枝说:“姬在秦国为质多年,如果逃回晋国,成为国君,绝不会与秦国友好,说不定还要来报韩原兵败之仇。”

“对!”秦穆公经此提醒,断然道:“贤卿说得极是,姬圉跟夷吾一样忘恩负义,如果让他当上晋国国君,对秦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公子扎向秦穆公奏道:

“君父,重耳目前人在楚国,他贤名远播于诸侯,君父可迎他来秦。夷吾已病入膏肓,等他一死,咱们就立刻送重耳回国为君。”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寡人就想立他,只因一时贪图夷吾的贿赂,才护送夷吾回国。结果夷吾出尔反尔,寡人什么好处也没捞到。这样吧!寡人派你至楚,迎接重耳来秦。”

公孙枝和百里奚等几位谋臣都赞同秦穆公的决定。经过三天的准备,公子扎带着几车礼物前往楚国,迎接重耳。

6

重耳寄寓楚国,这日到乡间漫游。楚国地广人稀,物产富饶,有饭稻羹鱼、瓜果蚌蛤、松杉楠竹…·人民生活安定而富裕。反观晋国在夷吾治理下,朝政**,万物雕敝,野有饿殍,重耳不禁又一次神色黯然。

秋风吹过,凉意萧萧。重耳如梦似幻地走在青绿的草地上,愁绪满怀,远处飘来乡间跳神女巫尖细的歌谣声,跳神是一种祭神、请神之舞。女巫的歌声缠绵婉转,一声声地呼唤着,那是《楚辞·九歌》里的湘夫人在呼唤着湘君(湘水之神)。“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君为何徘徊不前,是被谁留在洲中了?湘夫人是那样地美好,乘着桂木做成的香舟去迎接你。啊!命令沅水、湘水不要波涛汹涌,让长江之水平稳地流动吧!)

传说舜帝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他的妃子——也就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们一听到舜死于苍梧,追寻到湘水,便投水而死,是为“湘夫人”。这首古老的歌谣是湘夫人对湘君的呼唤,她们在追寻着舜帝,追寻着贤君。

高高的白梓树,木叶片片飘下。重耳感慨万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叹道:

“是啊!这是在呼唤、渴盼大舜贤君啊!”

就在这个时候,重耳听到脚步声,他转头一看,是胥臣来了。胥臣一到重耳面前,便拜道:

“启禀公子,秦侯派了公子扎来,现在在厅里等着。”

重耳心里狐疑着,偕胥臣往回走,耳边还听到九歌的词句:“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横流涕兮潺,隐思君兮悱恻。”歌词中的老百姓相当失望,他们看不到大舜君的到来,尽皆痛哭流涕,悲伤贤君之不可得。

重耳快步走着,想到晋国百姓,内心不禁隐隐作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