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宋辽争霸:御虚门传奇 > 第七十三章 《千秋万代》

宋辽争霸:御虚门传奇 第七十三章 《千秋万代》

作者:昭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02:05:18 来源:小说旗

第七十三章《千秋万代》

驸马忍不住问,却听耶律休哥笑看着他,“夸你呢!”

说毕他就朝太后一笑,太后陡然笑出来,韩德昌看了看耶律斜珍,噗嗤一声也笑出来,驸马见大家笑,也忍不住呵呵一笑,皇帝见大家笑,也随之笑起来……

太后定目看了看沉思的皇帝,略笑道:“南朝人的东西可是越来越精致了,看看你们家的女娃娃们就知道,南朝人的鬼点子可真多,驸马,你觉得他们现在是军队更进步了呢,还是他们的机巧心思更进步了呢?”

太后问得相当平和,可重臣们却恭恭敬敬,立住不动。

驸马道:“儿臣觉得,南朝人的军队没什么进步可言,他们不会打仗,也害怕打仗!看看这些玩意就知道了。”

太后笑道:“哦?继续说。”

驸马道:“是,儿臣以为他们整天琢磨着那些琐碎的玩意,玩物丧志,丧志亡国!汉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做不到!一旦到了太平年月就满心思放在吃喝玩乐上,连他们的皇帝都乐在其中,何况其他人。儿臣以为,收拾完草原各部,就该挥兵南下直捣汴梁城,让他们永远屈服在大契丹的铁骑之下!南朝人不是自诩兵法无双嘛,那就打掉他们的骄傲!把他们的姿态踹到马腿底下去!”

说毕,萧冠压俯首施礼,看了看几位大臣,又稍稍挺起胸膛。

太后道:“韩大人说说看吧。”

韩德昌道:“启禀太后,臣不这么认为!”

驸马猛地回头,略笑道:“宰相大人怎么看?”

韩德昌看了看耶律休哥,“启禀太后,还请大于越先说说看吧。”

太后道:“那好,大于越你先说吧,朕也好好听听你们的高见。”

太后一如既往地称朕,皇帝一如既往地俯首悉听。

大于越耶律休哥道:“臣觉得驸马说得对!”

萧冠压满眼的企望,心思,“大于越,您和我想的一样,太好了……”

“但是,却远远不够!”

大于越铿锵有力地说罢,皇帝就笑了,看了眼危坐饮茶的太后,皇帝心思,“驸马,你个笨蛋,太后让你说话,自然不是表面意思,还扯那么多,不好好读书,平时让你多思考,这下丢人了。”

想罢看了眼驸马,驸马嘴角一撇,心思,“皇弟你也太不够意思了,昨晚也不通知我一下,我也好有个准备,我哪知道截了这些东西还要回答问题,可我想的,难道不对吗?”

“驸马昨晚因为去对付草原部落,而臣等的北院议论他也没听到,所以……”

“北院议论?议论什么?”

萧冠压看着庇护他的耶律斜珍,还没反应过来,皇帝就笑道:“太后,还是让韩大人给驸马爷说说吧,不然,凭他的智商,难。”

韩德昌这才将昨晚的御前大会给大家重新汇报了一遍,却说这会开得那是龙目瞠然,群臣激昂。

“打!一定要打,而且要狠狠地打!要让大契丹国祚延脉千秋万代,唯有迫草原大漠以俯首,兵临南朝人的城池之下,让他们乖乖顺服!”

绣着九条飞龙的大黄账之内,大于越耶律休哥说得是豪气万丈,眼睛里透射着苍鹰的锐利和猛虎的雄肆。

耶律休哥道:“铁骑驱驰,刀箭纵横,是从来都不可以稍稍松懈的立国根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柔弱的南朝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何况我大契丹。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多少杀戮,却妄谈怀柔伎俩,愚蠢至极!”

耶律休哥两手微颤地指着,头顶的金花毡冠、额前的紫发带缀珠都跟着晃动起来。

紫黑色的窄袍裹着绯红条革,两腿迈出几步,那鞋子上缀饰着鎏金的靛石,便停在了北府宰相韩德昌的脚前。

耶律休哥道:“宰相,你我都是辅弼重臣,陪着陛下和太后冲破过千难万阻,我信任你,钦佩你,可能是因为我老啦……”

说着耶律休哥仰起头,“你们的汉制,执行得很不错,一国里,两班治策,数十年来有条不紊,呵呵,我看陛下那么地喜欢写写画画,不会把骑马射箭的本领淡忘了吧?莫非陛下只爱书画,不爱江山?”

皇帝欲要开口,却被韩德昌截住道:

“大于越,切莫担心!皇帝天生龙体威武,骑马射箭,当然不在话下!陛下又博学圣才,周览汉人方略,将来文治武功,自是一代圣主。大于越实心用事,在下佩服!”

文武大臣们听了,齐齐称颂皇帝,听得皇帝欲言又止,却听韩德昌自信地扬声道:

“太后派出皇太妃和萧大督军去镇守西北各部,就是坚持了大于越说的立国根本,永远都不要忘记大契丹征伐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今,虽然各属国和部族表面上臣服,实则各怀鬼胎,北到千里之遥居住在翰海的黠戛斯,西到游牧于金山地带的粘八葛部,东北的室韦和女真,西南的回鹄各部,东南的高丽,阻卜、乌古、敌烈,依然要时时敲打,才能使其永远臣服于陛下的隆威之下,大契丹的霸主地位也能稳固,但是……”

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接道:“但是什么?但是我们依然有不足,依然有缺点,是不是?”

“大王高明!”

韩德昌一拜,眼角略过一抹灵犀,彼此都心知肚明。

韩德昌道:“我朝以武立国,开疆拓土,才有今日局面,但同时,我们也要朝着更远的将来想一想。”

皇帝道:“有多远?”

年轻的天子终于打破了习惯性的倾听和沉默。

他已经保持了十五年,现在他好似不愿再紧闭其口。

众人都朝皇帝看去,一个儒雅的仿佛南朝翰林学士,少了太多契丹男子的雄豪彪悍之气。

韩德昌知道皇帝早晚要开口,却没想到今日皇帝憋住了。

潜龙勿用的时间好似已经过,儒雅的皇帝挺起日角隆准,注望着韩德昌,可没等韩德昌回答,大于越就宏声一句,“千秋万代!臣等要让太祖的基业永续不败!”

皇帝没有憋住笑,道:“可炎黄以来,哪有永续不败的王朝?”

皇帝本不想问,因为这次的御前会议,是太后临时安排的,他也不知道三位辅臣葫芦里的治国之药。

可他这一发问听得群臣们怔怔相觑,却听得韩德昌微微一笑,“陛下问得好!”

韩德昌围着大臣们动了步子,“诸位可曾想过,草原部族几千年来都想吞噬掉南方那广袤而又肥沃的疆土,可结果呢?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回鹄人……一**去了,一**又跑了。这么一群柔弱的南朝人,依靠着读书和种地,居然能抵抗得了草原民族迅疾的战马和锋利的弯刀,这是为什么?”

一个武将张口就问,“对啊,为什么?咱们也想知道。”

武将文臣们作了短暂交流。

韩德昌道:“太祖皇帝当年也想知道为什么,他就问了我爷爷,大家想不想知道我爷爷当初是怎么回答的?”

“哎呀,宰相大人快说吧,我们都急死了。”

武将们虽不耐烦却都不敢大声喧闹,却见着韩德昌俯身一拜,学着当年韩知古的样子,道:

“‘陛下取耶律之氏,恩遇老臣,更是其因。’”

一句听得皇帝倾身笑了。

当年耶律阿保机对着韩德昌的爷爷韩知古骄傲地说道:

“朕,崇拜汉高祖刘邦,所以用刘氏为本族姓氏,耶律就是汉人的刘姓。然而汉人历史久远,文化又极其复杂,朕相信后世子孙定能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但要守得住,仅依靠铁骑,远远不够,所以,朕愿意实行汉制,为后世子孙谋,为万里疆土谋,还请中书令万万教朕。”

耶律阿保机这番肺腑之言,感动了中书令韩知古,从此韩家三代倾囊辅佐,一步步推行汉制。

然而九十年来,契丹上下鲜卑族的特征仍旧格外明鲜,一国两制分南北,既有大利,亦有大弊。几十年来,在民族意识和治国理政上,契丹民族已经高度觉醒,但太后认为还远远不够。

契丹贵族们,依然奉“马背生马背死”为绝大光荣,仍视超过南朝远甚的万里疆土为马场牛棚。

一方面要不忘根本,一方面要推行汉制,怎样平衡偌大的复杂的各部势力,让守旧派和革新派同舟共济,太后不得不慎之又慎。

可看着儒雅的皇帝耶律隆绪,就该知道,契丹推行的汉制已经大为成功。

韩德昌道:“秦始皇帝统一南境以来,他们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用一整套完备的秩序,将国家绑成一个整体。君权神授,宰执辅弼,万千黎民耕织不息,官称父母,民称子民,君臣父子,千年来都让南朝人运用得得心应手。我们的铁骑强弩并没有让他们屈服,反而吃了不少亏。如果我们不反省,早晚有一天也会像我说的那几个族群一样,逃得远远的,试问大家愿意吗?”

韩德昌问向大家,眼睛却直瞅着皇帝。

“不愿意!不愿意!不愿意!”

众人一呐喊,立刻把大于越喊醒了,他居然站着还能打盹。

“哦,不愿意什么?”他刚问了句就被两个内侍官搀扶坐下,可他又不愿意,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看着他硬撑着疼痛的脸色,皇帝笑了,“大于越还是坐下吧,朕请你坐下。”

可皇帝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老了,大于越老了……

皇帝终于明白两人为何一开始便有火药味,原来,进一步改革大契丹,才是三位的终极目的。

现在,驸马听了,虽不能全部明白重臣的话,却知道了汉人能抵御草原民族长达数千年,并非凭借那玩物丧志的“机巧心思”。

此刻,太后面前,皇帝扬声道:“两个字!一个是‘力’,一个是‘源’。”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