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 第一三五七章 改变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第一三五七章 改变

作者:子施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4-04 04:27:18 来源:小说旗

第一三五七章 改变

枢机府的定位是大隋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三省平级,直属皇帝管辖,只对皇帝负责,事实上的形成了军政分离。

其办公地点,自然也设在了皇城之中,单独有一个大院子给枢机府,方便及时的跟皇帝汇报兵事。

杨广只是设置了高级的枢机府官员,比如大帅、副帅,还有其他十六卫的大将军,以及其他选派过来的一堆大将军,但却没有设置好下边的附属部门,也没有厘定各个大将军的职责。

意思很简单,就是这么多掌权的人,怎么安排让王言自己研究,当然过后肯定还是要跟杨广详细汇报,并阐明思想的。

在大朝会的第二天,王言正式就任枢机府天下兵马大元帅,开始在杨广的授意下,对大隋的军队进行改革。

正如王言先前同史万岁说的那般,他早有腹案。

在枢机府下设军略堂,是整个枢机府的办事机构。

设讲武堂,进行各级军官的培训,同时也招募寒门士子,在军中进行识字教育,制定训练计划等等。

设武备堂,司职兵器研究,武库统筹管理,战船督造等等。

设转运堂,司职后勤粮草、武备集中调度,相当于运输部队。

设军纪堂,司职军纪、监督与执法,战时督战。

设考功堂,司职战功核定,战后抚恤,晋升考功,军队福利等等。

设山海堂,司职进行所有区域的山川地理的勘测绘图等工作,并进行相关的军事研究,确定各处的紧要战略位置等等,还有军情等相关事务。

堂官都由各种的大将军担任,王言亲领军略堂,史万岁为左帅,领军纪、考功、山海三堂事务,贺若弼为右帅,领讲武、武备、转运三堂事务。

在六堂之下,还有其他的各种细分的职能部门,比如讲武堂的学校、图书馆等,武备堂的刀剑、弓弩、战船,转运堂的押送粮草、路桥部队等等,山海堂的绘图、军情等等,细分职责,具体执行。

这是一套最高管理的班子,山海、考功、军纪、转运、讲武堂,更是要垂直设立到地方上。

眼下大隋平安无事,所以全军大比武,筛选人才充到这些衙门中任职,也是对大隋军队战斗力的一次摸底。

至于杨广原本改革的十六卫,王言没有进行调整。毕竟原本的领导正为了这个改革而高兴呢,他反手给人家又改了去,杨广能高兴就怪了。

他是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军队的数量。

眼下大隋192个郡,1284个县,这是包括了新得到的草原之地在内。他规定,一个县要有一个百人队,郡的治所则是要有一支千人的部队。

如此两相一加,天下便有了三十二万的职业部队,维持地方稳定。同时规定,所有地方的士兵,都是异地当兵,最少得是不同的郡才行。

水军改名海军,扩张到了六万人的编制,拆分成三路,一路驻东莱,一路驻江都,一路驻建安,更大规模的辖制海上,打击走私。

同时海军的扩大,也标志着大隋将要在海贸上有更大投入与收获,外面金山银山,全是各种的资源,弄回来就是赚。养海军的消耗,海军自己出去弄东西回来就赚到了,海军士兵都是吃香喝辣的。

这一次王言主持的改革,主要是加强了对于海军的监管。以往没有扩张,也是这方面的顾虑,海军太自由了,限制不住。

眼下将海军分成了三部,又加派了军纪、考功等监管,算是有了相应的制衡。三支队伍,不可能全部背叛,留存一支部队,甚至留存一艘船以及几百海军士兵,大隋都能快速的重建海军,满世界的去追杀叛逃的海军队伍,大隋有这个实力。

至于规模相当庞大的边军队伍,没有轻动,还是维持着原本的状态,不过执法、考功等等的部门也派了过去,利用每一年的考功、督查等等事情,逐步的对边军进行清理,缓慢的将败坏军纪的人都给弄下去。

属于是钝刀子割肉,不会招惹来边军集体的对抗,和平的完成边军队伍的纯洁工作。

整体的军队就是这几大块,此外还有一个府兵农闲时候的训练工作,这也是讲武堂的活,落实到地方上,是每个县的百将的活。

另一方面,王言也将地方部队负责维稳的作用发挥了出来,所有的地方部队都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也就是说,各种的犯罪问题,地方部队只管抓就是了,抓的过程中有抵抗,只管杀就是了。

而郡一级的部队,更是保境安民的主力。他们的职责与县一级的相同,在全郡范围内作业。同时有权力征调县一级的部队,以及临时征调在册的民兵,发动对境内的一些反抗势力的打击。比如各地啸聚山林的违法犯罪团伙,比如跟这些山匪、水匪有牵连的地方大户。

这一安排,当然是越权了,因为抢夺了地方官的执法权,谁是犯罪分子不是由县官定义的,而是由地方军队自由定义的。

这个举措自然遭到了反对,又是一大堆的请杀王言之声,百官坚决不同意这个方案的推行。

于是王言退而求其次,表示在地方上,各地的县官可以请求地方部队的协助。同时地方部队,在巡逻的过程中,如遇到犯罪的人,可以自由执法。

同时王言也跟杨广解释了一下缘由,本来就支持的杨广,继续支持,百官勉强能接受这个结果,于是此一项权力得以确立。

在古代,交通不畅,地方大户根深蒂固,其实给谁权力都是一样的。最终也都是地方大户协作的,所谓的哪一方坐大,不如说是哪一方跟地方大户牵扯的深,大家沆瀣一气,地方大户愿意配合罢了。

毕竟县官都是流官,过去呆几年就走,怎么也干不过地方大户的。从中华有建制以来,不知死了多少的地方官,不是病死的,就是走水烧死的,登高失足摔死的,总之都是意外而死的。但总也不可能有那许多的意外……

除了这些以外,王言又重新制定了后勤补给的路线。结合内陆漕运、近海海运,以及各地方可支配的粮食等等多方位的因素,优化了后勤配给,提高了速度,降低了路途损耗。

同时也确立了地方部队的补给,确立了地方需要担负的份额,粮食直接就地解决,朝廷再通过其他方式对地方进行弥补。同时地方部队也分到了一些田地,可以屯田补充相当一部分的消耗,或者是多种一些蔬菜之类,吃的也能好一些。

主要目的就是降低粮食转运,减少损耗,节省开支。

至于其他的武备、战船等等,那是一直都有专人研究的,有着完善产业的。不过军政分离以后,原本的那些归属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都转到了武备堂那边去。

别的地方王言管不到,但是现在大隋的军队都是他话事,涉及到的各种生产人员,以及劳役等等,那也是百万级的。

大隋常备兵力六十余万,围绕着这些人服务的,一百六十万都打不住。养马的、屯田的、做饭的、运输的、生产的,凡此种种一大堆的人。

如今大隋真是暴发户,有钱都不会花。在海贸的推动下,不断运回来的财富,将大隋的富庶程度一船又一船的推向高峰。

大隋的商事在发达,生产力在提高,局面大好,已经能支撑很多事。

所以王言提高了士兵的待遇,同时对各种的匠户进行了基本薪酬的核定,加上了计件工资,精确到每一枚羽箭的箭杆、箭簇,都扣了经受工匠的名字,方便计件,也方便后续的质量管理。

最大的一项开支,便是军队方面免征劳役,不强制摊派,而是花钱找人来干活。如此一来就大大提高了积极性,同时军方开出去的钱,也会从其他渠道回流。

如果没有全面回流,那就要杀大户了。

王言就是这么跟杨广说的,杨广也愁钱怎么花,制约他花钱的就是人力、地力,而不是钱本身。

眼下王言给他又讲了一大通,他也是思考多年,反正钱也没地方花,金银都要堆成山了,花就花吧。

毕竟海外有着一大堆的金矿、银矿,全都是钱。

于是杨广也就同意了,先以军队方面做试点……

其实杨广也能感受的到大隋的繁华,自从海贸以来,给官员加薪都加了好几次了。第一笔商税也收了上来,虽然杨广知道其中一定有猫腻,但却也是一笔从没有想到的巨大数字。

总的来说,只要杨广不往死了折腾老百姓,不往死了逼迫大户,大隋的江山还是很稳固的。就怕用力过猛,丢失了民心,让豪门大户鼓动起来造反,狼烟遍地,那就糟糕了。

所以王言一直劝着杨广,但杨广总是急躁,迫切的想要大隋江山达成他理想的样子……

“行了,每次见朕都说这些,朕焉能不知?只是如此江山,实在让人着迷啊……”

杨广不耐的摆了摆手,转而问道,“你说的事情,安排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发动?”

“陛下,你看你又急。”

王言笑着说,“而今规矩方定,地方换防之事没有一年半载是做不完的。还有边军那边,也要稳定住,军资转运都要磨合。杀一家一姓是小事儿,可咱们杀的多啊。陛下莫不是忘了上次臣在并州平叛之时,朝堂上可是鼓噪不休啊,好像我大隋江山顷刻便要亡了去。

不做万全准备,实在不敢轻动。若是到时天下皆反,那该如何收场?陛下不要急躁,最迟不过明年底,便要行动一番,试试这些大族的成色。”

杨广长出了一口气,有些不甘心的说道:“那便再等一等。”

“陛下,运河修的怎么样了?”

说起这个,杨广笑了起来:“你的方法放大到了现在也很管用,本是一年的工期,可实际却只用了九个月便做完了。朕派下去的人都说,周围征调了劳役的县城都热闹许多,商事确实兴旺。

包括洛阳那边也是如此,你上次说冬日里干活太遭罪,朕想着那便散了劳役,多给些钱粮,再发棉衣,有愿意做事的那便继续做,不愿做的便回家去。结果出乎意料,人不见少,反而是又有许多百姓听了消息,主动过来干活,言说做到腊月再回家,过了上元节再来,一直做到开春。

洛阳那边你没去看,上个月朕去了一趟。那边可真是热闹啊,开了许多的酒肆,还有卖些生活所需的铺面,听宇文恺说,那边是渐渐热闹起来的,赚的都不少,都说朕是圣君呢。子言啊,你功莫大焉呐。”

“臣哪有甚么功?是陛下心怀万民,想让万民过的好,那么万民自然感念陛下恩德。”

杨广哈哈笑,满意极了。

杨广未见得看得起百姓,甚至他看到百姓可能会蹙起眉头,不喜欢百姓身上的怪味,不喜欢百姓的脏,不喜欢百姓的一口大黄牙。

但是如果百姓是夸他的话,他是不反对的,甚至自得不已。

于是王言继续捧臭脚:“古之圣皇,尧舜禹汤,也不及陛下万一啊。”

“过了过了,朕哪里比得过他们?”

“陛下又如何比不过他们?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陛下御极不久,若有个十年八年文治武功,陛下便是千古一帝,不,是万古一帝!”

“就你会说话。”杨广好笑的摇头,转而认真的问道,“杨素你怎么看啊?”

“陛下,臣一般不看他,老东西太烦人。”

“很快就不烦了……”

王言挑了挑眉,好像很意外:“他要造反?”

杨广瞥了一眼,懒洋洋的说道:“当日父皇留下遗诏,至今还没有找到,还有高颎那老匹夫,也是消失无踪,宇文化及查了许久,毫无所获。当时这事儿可是杨素办的,朕不得不怀疑他啊。”

王言恍然大悟,随即笑道:“好,杨素死了,弘农杨氏可就要受打击了,陛下一举多得。陛下,可要臣调兵去……”

“杀鸡焉用牛刀?此等小事,宇文化及做了正好。”

杨广哈哈笑起来,王言也陪着微笑……

? ?日常感谢打赏、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