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长夜谍影 > 第九百九十一章 发家秘史

长夜谍影 第九百九十一章 发家秘史

作者:掠过树梢的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04:27:22 来源:小说旗

“许老,你们许家的祖茔怎会在城里?”方如今的话语中带着不解。

许成宗微微一笑,捋了捋下巴上银白的胡须。

“小长官有所不知,老家的确有我们许家的祖茔,但若论起老祖宗的百年吉地,还真就在这金陵城中。”

“明朝嘉靖年间,我们许家出了一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人称德厚公。他不仅文采飞扬,更以德行着称,去世后便被葬在了这虎踞龙盘的金陵之地。”

“德厚公膝下有三子,可惜的是,他们并未能继承父亲的文采,屡试不第,终究未能步入仕途。”

说到这里,许成宗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遗憾,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老祖宗生前曾留下遗言,金陵虽繁华,但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他一旦撒手西去,此地对家族而言,便是是非之地。”

“于是,他嘱咐后人,不如回到老家耕读传家,远离纷争。就这样,我们许氏一门便迁回了老家,那里山清水秀,远离尘嚣,倒也落得个清净。”

方如今听得入神,心中那份隐约的猜测逐渐清晰起来。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他耐着性子,继续倾听许成宗的讲述。

“有明一朝,许氏族人每年都会不远千里,来到金陵祭奠先祖。然而,世事无常,清军入关后,族人担心那些鞑子会挖坟掘墓,破坏老祖宗的安息之地,便悄悄地将坟茔移了位置。”

许成宗说到这里,语气中透出一丝无奈与叹息。

“后来,鞭子军倒也没有过多关注这处坟茔。族人都在庆幸,此事就这样过去了。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当时安葬之地选址只顾着隐秘,竟是十分的仓促,并未对地利多加考虑,将其葬在了河湖交叉的左近之地。”

“你们也知道,金陵多河多湖,自古以来便是水患频仍之地。清代,不到三年时间,便要遭受一次水患的侵袭。”

许成宗的眼神变得凝重。

据有记载的史料,就知道金陵共遭遇大小水患64次,其中乾隆朝21次,嘉庆朝2次,道光朝15次,咸丰朝3次,同治朝4次,光绪朝18次,宣统朝1次。

平均算下来,的确是不到3年时间就要遭受一次水患的侵袭。

“水患最严重的表现为洪水灌入人口密集的城内,如据道光十一年六月十四、十九等日又复大雨如注,江潮涌灌,倒漾入城,贡院内水深自二尺七八寸至三四尺不等,大门外附近民房庐舍亦被淹漫。”

“当时金陵一些比较重要的水关,如东水关、西水关等,建有许多涵洞,又用闸板控制启闭,调配控制着平时与灾时出入城的水流。如道光十四年抵御水患入城时,水闸的启闭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过在水患来临的个别年份,由于洪水势大和年久失修等原因,官绅往往选择堵塞水闸而不及时开启,造成了城内河道的死水状态。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极易酿成悲剧。”

“道光十一年堵塞之后,城内尽成死水,沿河居民不下万余家,日倾污秽之物,荡涤无从,壅遏愈甚。次年壬辰春夏之交,满河之水变成绿色,腥臭四闻,时疫大作,死者不可胜计”。

许成宗重重叹口气:“除了应急时关闭水闸外,当时还有一种引湖入江的治水设想。”

“所谓引湖入江,即通过凿断山脉阻隔,用新水道将玄武湖与长江连通,利用玄武湖相对较高的地势,使湖水直接入江,从而减轻城市面临的水患压力。”

“此法在道光十一年水患时,就有人提出这一设想,结果被讲究风水的官绅认为会破坏‘龙脉’而斥之为‘无知妄作之举’。”

“结果在道光二十一年夏,江潮泛涨,城中积水为患。引湖入江的治水之法再次被人提出。时任江宁布政使迫于无奈,决定采用,后被人继续用堪舆学说服而放弃。从实际出发,引湖入江不仅工程浩大,也会带来诸如洋舰长驱、削弱城防这样的消极影响。”

“道光二十九年,金陵遭遇史无前例的水患。通城行船,东花园、王府巷等处水逾屋脊者数尺,船行其间,为水中树枝所挂,辄至覆溺,人谓之渡海”。

“当年初夏,引湖入江的议论再起,随后竟愈演愈烈,拟从神策门外后湖岸边开始,沿城墙向西十余里开凿一条河道,直达下关江边,意欲使后湖(玄武湖)之水倾泻无余而后快。”

“当时,两江总督在清江浦督办河工,上任未久的江宁布政使派令委员协同承办,齐赴城外丈量,插桩定志,将于开春动工。闻此决定,黎民滋惧,人心惶惶。”

“本地士绅更于次年二月陆续抵京,欲向金陵籍官员求助。有大臣甚至准备将此事奏报道光帝。很快由金陵传来消息,两江总督归宁途中路经扬州时,听从了一众官员和乡绅的劝诫,正月底回署后便立刻制止了江宁布政使的行动。”

“洪水无情。官府虽然没有让河水改道,但河水自己却改了道。许家老祖的坟茔便是道光二十九年因为河水改道而到了河床之下。”

“得知此消息之后,我许氏族人们心急如焚,曾商量过重新选址安葬,并且派了先生去堪舆,但这万年吉地的选择实在是马虎不得,族内关于选址的争论不休。”

“好不容易选好了址,可长毛起兵造反了,族人担心兵灾会对老祖宗的坟茔不利,贸然迁坟反倒会坏事。此事便再次耽搁了下来。”

“后来,洋人坚船利炮,军阀互相倾轧,连年的征战,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事情,也就这样被耽搁了下来。”

方如今问:“那后来呢?许家的祖茔,就一直留在那里了吗?”

许成宗摇了摇头:“不,祖宗的棺椁遗体浸于水中,我们这些人俱是不肖子孙,将来到了下面是没有脸面见他老人家的。于是,我们暗中寻找机会,终于在清末民初,趁着局势稍微稳定,将老祖宗的坟茔悄悄地迁回了金陵城中的一处隐秘之地安葬。”

“当时,寻找老祖宗被埋在水下的坟茔,任务艰巨而危险。除了几位德高望重的族老,便是许元夏和几个年轻后生自告奋勇地跟了去。”

“许元夏的水性最好,位置还是他发现的。然而,就在棺椁重见天日之时,族人们却惊愕地发现,里面原本放置的几件宝物,竟不翼而飞。”

许成宗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抹痛惜:“那些宝物,不仅是老祖宗生前的珍爱,更是我们许家几代人的传承与信仰。它们的失踪,无疑是对我们许家的一次重大打击。”

方如今紧锁眉头,追问道:“那尸身被破坏了吗?”

许成宗摇了摇头,语气中透出一丝诡异:“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尸身经年累月被水浸泡,早已不成型,即便是被人破坏,也难以察觉。但关键在于,德厚公的心爱之物,在下葬时并未与尸身同置于棺椁之中,而是藏在了坟茔的另一个隐秘之处。”

“哦?”方如今闻言,不禁挑眉。

许成宗继续解释道:“那藏宝之处,只有族内三支的长房才知晓。而许元夏,便是二房那一脉的长房。”

方如今目光一闪,直言不讳:“你是怀疑许元夏偷的?”

许成宗闻言,干咳几声,神色有些尴尬:“只是有所怀疑罢了,未必就是他。毕竟,当时的情况复杂,谁也无法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

“只是……只是……”许成宗的话语中带着几分犹豫,似乎有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

方如今见状,便鼓励道:“老人家有话不妨直说。”

许成宗叹了口气,终于鼓起勇气说道:“此事其实发生在许元夏被怀疑偷盗礼金之前,我们还是非常信任他的。当时,那几个后生冒着生命危险,在水中摸索,终于找到了老祖宗的安息之地。然而,迁坟之后,除了许元夏之外,其余那几个后生一直老家,再也没有踏足过金陵。”

知情者之中,只有许元夏离开了老家,而且又有盗窃礼金的嫌疑,被怀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许成宗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后来我问过其他几个后生,他们都说许元夏的水性最好,是他最先进入墓室中的,这中间发生了什么,那几个后生也不得而知。”

方如今听得入神,追问道:“那当时许元夏有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许成宗摇了摇头,苦笑道:“这我就不知道了。毕竟,当时我们都以为是被人家给盗过了,也就没有往这方面去想。再者,这些都是陈年旧事,很多细节都已经模糊不清了。”

方如今分析道:“许元夏的嫌疑确实很大,他与家族决裂,心生报复之心,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机。但令人费解的是,多年之后他将两个儿子送回老家时,难道他不担心族人会因此怀疑他,甚至拒绝他吗?”

许成宗闻言,沉吟片刻,回忆道:“当时我也曾直言不讳地问过他此事。他一口否认,态度坚决。他说,虽然跟族里闹翻了,但绝不敢对老祖宗有半分的不敬。毕竟,那是我们共同的根,是他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这么说来,你是相信许元夏的人品喽?”方如今挑眉问道。

许成宗叹了口气,缓缓说道:“那一次,我和他秉烛夜谈,也问了当年婚礼礼金丢失的事情。他眼神坚定,语气诚恳,让我有些动摇。但人心难测,我也无法百分百确定他的清白。”

“直到前几年,我们族内的一个子弟突然被传去了洛阳,据说还成了富家翁。这可真让人大跌眼镜,要知道,此人一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何时竟能发达至此?家人问起他的财富来源,他也是含糊其辞,不肯多说。”

“去年,有人从洛阳传信回来,说此人被警察抓了,起因竟是多年前的数起盗窃案。这消息一出,全族上下都震惊不已。我们一问才知道,此子手脚一直不干净,多次入室盗窃,他积攒的财富竟然全是不义之财。这简直是有辱门风啊!”

说到这里,许成宗的脸上露出了痛心疾首的神色,缓了缓片刻,抬手抚胸数次,才继续说道:“当年那场婚礼,这孽畜也是礼金的经手人之一。我意识到可能是真的错怪许元夏了,便派人去洛阳打听消息。可是到了洛阳之后,得到的却是孽畜死在牢狱中的消息,此事便死无对证。”

方如今心中暗自思量,许元夏身上的嫌疑如同沉重的枷锁,似乎难以摆脱。

但他真的会做出盗窃老祖宗坟茔里宝物的事情吗?

这念头在方如今脑海中盘旋,却始终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来支持或反驳。

就在这时,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许世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当年,许世杰和许元夏兄弟二人从水下坟茔中发掘出了一笔横财。

许世杰在酒后曾不经意地向人透露过这段发家史,结果却遭到了许世荣的严厉训斥,自此之后再也不敢提及盗墓的事情。

这个细节让方如今心中一动。

方如今心中暗自揣摩,许元夏虽然嫌疑重重,但未必真会做出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然而,其子许世荣就难以预料了。

如果不是因为族人怀疑许元夏,许世荣兄弟二人或许不会自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的母亲也未必会早早离世。

这样的经历,无疑在许世荣的心中种下了怨恨的种子。

以许世荣的个性,极有可能将这笔账算在了许氏家族的头上。

什么老祖不老祖的,在他看来,或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有可能从父亲许元夏的口中得知了德厚公的埋骨之所,甚至是那宝物的具体藏匿之地。

盗掘先祖的坟茔,无疑是大不敬之举。

许世荣自然不会将这样的事情对外人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许世杰在酒后失言后,会被大哥许世荣严厉训斥。

因为一旦事情败露,会让他们兄弟二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故而,许世荣便连亲兄弟也未告知。

如果真的是许世荣所为,那他的手段之狠辣、心思之深沉,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只要坟茔的地址能对上,十有**就证实了他的猜测。

当方如今缓缓道出他探查到的坟茔地址时,许成宗的脸上露出了惊诧的神色,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问道:“怎么,你也知道此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