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 第39章 江北行(二)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第39章 江北行(二)

作者:溪湖山村闲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15:20:09 来源:小说旗

项英一行人继续行程,随后到达黄花塘江北部指挥部,杨文翰也从定远赶到黄花塘。张参谋长、杨文翰先询问了皖南以及叶挺辞职的情况。然后两人向他详细报告了皖东根据地建设,军队发展情况。新四军刚来时花园口决堤难民众多,新四军竭力救灾,后又组织民众屯垦,赢得了民心,加之**刚刚溃散、新四军迅速填补了空白,成了沦陷区唯一的中**队、沦陷区百姓的希望寄托在新四军的身上,新四军协助下当地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减租减息。一系列措施实施后,再加上日军抽调兵力进攻武汉,皖东兵力严重不足,新四军抓住机会得到迅速发展在皖东扎下根来。皖东这里不缺人、一是难民众多,二是本地居民人口基数大。不缺枪,**溃散时在民间留下众多枪支弹药,秋收过后暂时不缺粮。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无数次的游击作战,日军已被新四军压缩到县城、铁路、公路沿线,不敢轻易出击。

张、杨两人都认为现在能阻碍新四军发展一是基层军官、有经验基层骨干严重不足,影响战斗力。皖南教导队的到来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部队需要发展,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二是钱粮问题,新四军来皖东救灾完成时,就迅速组织屯垦,抢种,补种粮食作物、辅粮作物,同时筹集资金购粮,才勉强应付到秋粮入库。秋收过后新四军加大了屯垦规模抢种冬小麦,积极备荒。江北技挥所还积极发展小工业,工商业拓展税源,但无奈时间太短,总体上钱粮食的问题会制约新四军的快速发展。

皖东根据地的迅速发展让项英深切感受到敌后战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新四军面对的问题也不少。

在黄花塘项英、张云逸、杨文翰、周子昆开会商议,李振华列席、并担当记录。

项英通报了总部新四军向北、向东发展的战略,同时陈述了陈 毅、高 亭的意见。《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油印本也发给张、杨二人。两人仔细看完文章,不约而同的看向李振华。两人都是李振华的老领导,以前也对他很是看重。李振华被两人看的都不好意思了。

杨文翰打趣他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大家哈哈大笑。进入正题大家都表示拥护总部的战略,三人商议大别山向桐柏山方向发展,皖东向苏北、山东挺进,江南部队向苏州、上海方向发展,相机越过长江向苏北发展,与江北部队会师,再向北进入山东沂等区域发展,与华北八路军打通联系。

项英谈到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张、杨认为皖东建立分校势在必行,鄂豫皖也有必要。同时提出皖南根据地按计划是要慢慢撤离的话,是否有必要皖南建校,这会增加撤离的风险。而且在皖南也不好开展政治教育。不如干脆建到江北指挥部这边,可以就地培养干部。项英认为盱眙这边风险也很大,心中思虑如果能在山东山区扎下根来,那里才是办校的好地方。

杨文翰提议,学校分为三部分,基层军官培训在大别山,中高级军官培训江北指挥部,技术兵种在皖南建校培养。皖南分校以教导队的形式存在,皖南有个好处是离华东近,知识青年多,可以多吸引一些人才,为新四军多输送些新鲜血液。这类学校的规模就不会太大,避免引起日军或**的注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讨论大家均表示同意。接着大家又讨论具体执行北上任务部队,把方案大纲确定了下来,皖东北上苏北、山东的部队规模确定为三个主力团,三个主力团走后皖东会重新组建这三支部队。

项 英交待杨文翰,向苏北、向山东发展的工作要落在他的身上。任务很艰巨,他要有思想准备。他这个开路先锋做好了,我们新四军的发展前景就打开了。山东还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据去延安的黎玉书记介绍,人数有三万余人,但没有经过正式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弱。也急需正规部队过去。

杨文翰道:再困难也没有在赣东北打游击困难,只要有了方向,我们不断努力总会有一天成功的。

项 英笑了,拍了拍杨文翰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杨文翰又道:首长,能不能把李振华留下来给我当参谋,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而重大,又是李振华提议的,我想他应该会有很多发展的思路。

项 英最终同意了杨文翰的要求,把李振华留在了江北指挥部。。

项英在黄花塘只呆了两天就启程回皖南,经黄山至柘皋河,乘汽艇过巢湖到达翠屏山,经无为过长江,一路风餐露宿。11月12日终于返回皖南军部。

顾不上休息,项英就找来袁国平了解军部这段时间情况。

袁国平向项报告,三支队刚打了一场胜仗,10月30日,湾祉日军出动500余骑兵,分三路向我进犯,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驻红杨树、马家园一带的守军。谭震林立刻命令六团三营扼守马家园、十甲村、夫子筷(现名保沙),担任正面防御,五团三营担任左翼侧击和警戒,二营随团部驻扎西河镇,一营活动于青弋江镇至蒲桥一线作预备队。接火后,我军以小战斗群加单个散兵坑同日军灵活作战,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经过4天激战,我军再次挫败敌人的进攻,歼敌300多人,收复马家园、红杨树。我方伤亡32人,其中排长1人。

这次项英秘密行动没有携带电台,因而现在才知道打了胜仗。

袁国平道:首长,这次江北之行,收获怎样?

项英讲到,不须此行,不到江北不知道,皖东、皖中、皖西都发展的很好,无论是军事、还是民事都出乎我的意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日军被压缩到县城和公路沿线一带,这里面有日军兵力空虚的因素,但江北能做这个地步,也是很不容易。

项英讲他从无为到大别山新开岭,都没有伪装,正大光明的大白天过去。这段时间他是充分感受到了敌后战场大有可为。这次他和江北的同志进行了深入的意见交换,大家一致认为向北、向东发展是新四军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北会议决定让杨文翰同志向苏北发展、向山东发展,以期打通与华北八路军的联系。江南部队还要向东继而向北,往苏北发展。

接过会议纪要,袁国平翻看起来。看完后,良久道:首长,我觉得很有可行性,江南部队向东向北发展我本来就是赞同的。

项英坦言他本来是有疑虑的,这次北上才让他感受到了敌后发展空间广阔,以前想法狭隘了。这些会议纪要总结成文件,还有李振华的《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发给总部,延安总部会支持新四军的。江南部队向东、向北发展本就是贯彻总部的决策,

两人商议决定苏南部队第1团、第6团可以做先锋去苏北试试水,第1团也不用调回来皖南。军部这边有独立团、5团、新5团足够了。

两天后,延安总部收到了新四军军部的电报,电报中有详细的东进、北上计划。政治局首长们也松了口气,老项的脑筋总算转过来了。先前政治局决策新四军发展方向是向东、向北,老项虽然没有反对,但大家都清楚他心里是有疑虑的,部队以前钻惯了大山,突然来到平原,担心部队立不住脚,也属正常。其实高 亭的想法也差不多,皖东局面一打开,他们思想就转变了。

政治局又讨论了《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这篇文章,有首长感慨李振华眼光敏锐,他提出的全力经营山东,与总部的想法不谋而合。

延安总部批准新四军东进,北上山东的计划,与八路军进军山东的计划同时进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