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犁汉 > 第四百八十三章 崔氏

犁汉 第四百八十三章 崔氏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5 13:33:57 来源:小说旗

政策的制定只需要张冲和六七位臣公在前殿讨论就行,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其后者比前者的难度更高,也更依赖于地方上对政策的理解,考验着这些地方吏员们的智慧和勇气。

而很显然,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吏员们都有这个能力的。

来自邺城的羽檄随着驰道飞传到各郡太守手上,他们都是泰山军的老人,无论是情感还是利益都站在泰山军一边,所以坚决执行邺城的分田政策。

但具体落在各郡上,这个难度却是不同的。

这一次北伐大致占领的有冀州五郡、幽州五郡。而这些地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冀州比幽州人口要繁密,而冀州西部又要比中东部要繁密。

这人地情况不同,农业生产形势就不一样。

比如在常山国、清河国地区,因为经济发达,自耕农数量就很多,这些人有足够的外部环境的安全,让他们独自以家庭为单位去耕作。

但是在幽州和冀州的中山、河间、渤海等郡县就不是这样了。这些地区因为时常受到戎狄的袭扰,无法支撑自耕农的生产,几乎都是聚族而军,以坞壁、庄园为主,土地相当集中。

这种不同的具体情况,其政策执行的难度自然就不一样的。

对于土地高度集中的地区,各郡县长只需要重点攻坚那些大豪强就行,只要没收他们的土地,再重新进行分配,工作就结束了。

但如果面对的是中小豪强,那没收的难度就要大太多了。

比如那些小豪强,一般没有什么血债,有些还是恩惠乡里的好人家,这个时候你再去没收人家田土,那些具体的执行吏员们心里也会不忍心。

以上种种,都是河北地区的复杂性。但不管如何,一场轰轰烈烈,涉及到数百万人生活和命运的分田运动正式在河北大地展开了。

……

中山国,博陵。

在邺城的羽檄送到博陵县寺之后,博陵令胡溥已经和镇将耿豪二人着手商讨了分田的具体事务。

其实这并不需要多难,因为谁都知道博陵最大的豪族是谁,它就是博陵崔氏。只要将之铲除,就能有足够的田土分给县内各穷苦。

作为首位博陵令,胡溥的忠心、能力和魄力都不缺。

首先他是泰山子弟出身,一开始上的就是随军学堂,从启蒙到受学,整个价值观都是在泰山军的影响下的,是地地道道的自家人。

其次他今年不过二十,就抚一大县,其能力自然是有数的,其人以特异成绩毕业,先后在鲁中南、河济、魏郡参与主持数地的分田事务,根本不缺庶务的经验。

再加上他正满腔热血的年纪,敢做事,能做事。

但即便如此,此时的胡溥还是有点迟疑,因为他所要铲除的博陵崔家并不简单。

这也是他来到博陵,才知道这个崔家有多难解决的。

博陵崔氏的谱牒可以追溯到太公望的时期,望的孙子采邑为崔邑,所以因封地取姓崔姓。

抛开这些传说,从县里的案牍文件可知,崔家是在前汉高祖时期就已经迁居安平了,之后就再没有迁移他处。

安平是如今博陵的前称,当年桓帝之父葬于此,唤“博陵”,然后安平县就因此改名为博陵。

此家在北地来说,和涿郡卢氏相比自然是要差一点的,但也是一等一的公族。

何为公族?就是族中曾出过三公者的家族,尔后世代簪缨。

崔氏是前汉末年左右开始发起来了的,先后三代为宦,其中一代做过四任二千石的郡守位,素以《周易》传家。

再之后,到了本朝,崔氏连续七代为宦,到了崔烈最终跃升到了三公之位,使得家族成了公族。

和那些土豪涌起而为宦的家族不同,崔氏是以清名着称,在儒林中享有非常高的名望。

主持过多年分田的胡溥很清楚,像这样的清流型豪强最难处理。

因为这些人要不真的非常穷,要不就是非常隐蔽,在乡里之间都有非常好的名声。

从一些本地县吏口中,胡溥也证实了这一点。

有一名县吏曾讲过崔氏的一位族人的故事。

说在上一代崔氏的头面人物叫崔寔,这个人当时为了补贴家用,不顾时人讥讽,操持酣酿贩鬻的营生。但这崔寔卖酒呢,又不是为了赚钱发财,每次都是取了足够用的,余下就接济乡里。以至于崔寔死后,是真的叫家徒四壁,没有余财。

如果这还只是个人名声的话,那下面诸事就是崔氏给地方上带来的德行了。

首先一个德是,崔氏兴办学舍。

作为以经学传家的清流型豪强,他们之所以能代代为官,靠的就是经学传承。

按照他们崔氏自己的说法。他们自先祖迁安平、世业农,初时衣食不继,苦心农耕,勤俭度日,始至温饱,即督子弟志学。学有成,才有了这份传承。

为此,崔氏专门设学舍,不仅授学后辈族人,还教授乡里的向学者。

所以,崔氏精舍就和当年度满求学的伏氏精舍一样,都是一个在本地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存在。

乡里谁家不想子弟能读经做人上人?所以皆德崔氏。

崔氏第二个德就是,广垦田亩,兴修水利。

和那些脱离田土的清流士族不同,崔氏是非常通晓农事的。其家数代都组织乡里人开垦田亩,教授乡里人农业技术,告诉他们何时该种什么作物。

此外,崔氏还将大量的田土借给乡里人耕种,还将优良的垦殖工具借贷给乡人。更更重要的是,博陵最大的水渠也是由崔氏组织修建的。

博陵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濡水。

但濡水穿博陵西而过,那博陵东的农业用水就困难了。所以崔氏专门挖建了一条水渠,引水入东。

而且为了防止乡里之间争水,这条水渠就由崔氏负责。

当时胡溥听到这话的时候,不寒而栗。

因为别人只看到了崔氏的德行,他则看到了崔氏对地方上深度的控制。他既有广田,徒佣数千。这些人都是直接靠崔氏吃饭的,焉敢违背崔氏?

还有崔氏掌握了此地最先进的技术,那些被指导的乡里人也不敢得罪这些农业大家,深怕后面地里种不出东西来。

更可怕的是,崔氏还掌握着博陵的水渠,直接就将县东的农业用水全部纳入了掌控。谁敢得罪崔氏?

用现在的话说,崔氏既提供着庞大的就业岗位,又掌握着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更垄断着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

你说怕不怕?无怪乎,崔氏有德呢。

崔氏第三个德就是家族内人才辈出。

这一点胡溥还是理解的,人才辈出就是说崔氏家里代代做大官,能很好的保护好乡里人。

这逻辑并不复杂。

因为如果本地没有这种通天的大族庇护乡人,那必然是要被流官县令所鱼肉的。所以崔氏越强,县令就越不敢盘剥治下。

随着对崔氏的全面了解,胡溥暗暗感觉这事的棘手。

崔家果然是那种清流型豪强,讲的中庸纯儒,和那些浊流的地方豪强完全不同。后者根本不在乎什么邻里名声,不择手段攫取财富,完全不得人心。

对于这种豪强,杀之毫不费力。

那能不能也对崔氏如此呢?大兵一开,直接将崔氏剿了,不简单?

能是能,但这么做后患无穷。

以崔氏在地方上的名声,无故将之族灭,必要失当地的民心,还会被敌人抓住舆论的口舌。

对于这,泰山军早年是有教训的。

此前在河济地区的大变乱中,那些起事造反的土豪们之所以能拉动那么多人一起来造反,就是从这一点进行舆论攻击的。

因为早年河济地区的分田队做事比较粗糙,但凡家里有徒隶的,不管好人坏人,都一并杀了。

但杀人简单,但却落了人家口舌了。别有用心者常常污蔑造谣泰山军为寇匪一流,烧杀抢掠,没看那个大善人都被他们泰山军杀了吗?

杀好人的,能是好人?能是王师?

普通黔首的道德判断就是这么简单。

而且,好名声的豪强们也常常容易博得那些有良知的分田队吏们的同情。这些分田吏大部分就是有儒家理想的一份子,对于道德观念分外看重,所以他们也往往对好人无法下手。

由此可见,如果当纯只将分田运动当成这一种暴力,而不去抢夺道德上的正义,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

当然这些麻烦还只是停留在现在,从后世过来的张冲则想到了更远。

他知道随着他们这一代人陆续死去,这一场大运动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可能谁都没办法说清楚了。

到时候那些豪强的后人们,一旦掌握些许舆论,他们会不会为先人“平反”?

不用想,这是必然的事情。

随着那些掌握文字的文人,用一些敏感、煽情的笔触去描绘豪强先辈们在这一次大难中遇到的不公和苦难,来为自己的先人翻案。

这些“大善人”在家里与人为善,接济穷苦,过着与世无争,岁月静好的日子。但突然一天,这些人就被寇匪给抢了!这正义吗?这合适吗?

他们当然不会讲当时千百万黔首的悲惨苦难,反正在他们的笔下,少数文人的体验就足以代替那些不会说话者的命运。

他们会歌颂汉室的一切,会赞扬汉室士大夫们的风范。而那些愚昧者,浅薄者,自然会被这等煽情故事所感动,于是也跟着忘记了先辈们的苦难。

没准真的以为汉末是个好日子呢?你们这些泥腿子有好日子不过去造反,不就是一群野心家嘛!

从后世走过来的张冲,自然不会让这事再发生。

于是,他专门给各分田吏下了一个手册,指导基层分田吏如何处理解决这种清流型豪强,取得分田的正义性。

其办法就是一句话:

“人无完人,纵然有,别人呢?”

而现在胡溥就打算从这一点入手,去寻找崔氏不法的证据。

胡溥也是经验丰富的干吏,他此前也不是没解决过这种“好名声”的豪强,知道这些人的模式在哪里。

一般来说,这种家族的有出息的成员,必然是要保持好名声的。所以这些人不用去查,查了也没用。

但一个偌大的崔氏,光族人就有三百多口,宾客徒隶近千,占据了博陵四分之一的田土,怎么可能不干点坏事。

不然这么多田土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清名只是少数核心族人的,大部分人还是要做黑手套,干些脏事的。

而这一查,还真的查出了点东西。

的确,崔寔是个道德君子。但他有个从兄叫崔烈,这人官做得很大,在之前花了五百万钱做了一个太尉。

此人有个儿子叫崔钧,据说已经死了。

但对于崔钧的死,崔氏族人都讳之莫深。

后来,还是博陵的镇将耿豪觉得这名字耳熟,然后修书给军中的同僚才得知了此人是如何死的。

原来此人竟然是当年卢植的幽州突骑的重将,在鸡泽一战中被斩。此人在之前荥阳城下,屠杀了何仪的三千汝南黄巾。

这下子,第一个罪已经有了,和泰山军有血债!

但还不够。以此罪来铲除崔氏,博陵人心不服。

但没几日,胡溥下面的军吏通过走访,又查到了一事。

这件事一开始也是乡人讳之莫深的,但到底还是有人漏了嘴,讲了这事。

十年前去世的崔寔死后留下了一个儿子,叫崔佑,是出了名的顽劣。

数年前,他在乡里干了一件恶事,就是试刀杀人。

因崔佑好勇斗狠,平日就喜欢名刀宝器。有一日,一刀客卖了把宝刀给崔佑,说此刀杀人滴血不沾。

那崔佑不信,当时正好见路上有个家里的徒隶正挑水走在道边,二话没说上去就搠死这可怜的徒隶。

而当时宝刀倒真的没染一滴血,崔佑大喜,大赏了那刀客。

至于那徒隶,则被赏了一领草席裹身,就葬在道边的田下。

获知这一消息后,胡溥拍案大喜:

“大事乃成。”

但镇将耿豪却不得其意,疑惑道:

“纵然此事是真的,也不过是崔佑一人所为,怎么就能拿下崔氏一族呢?”

听到这话,胡溥哈哈大笑,就在耿豪耳边细细讲了此间事的要害。

耿豪听了大喜,连呼三声:

“小胡,高!”

胡溥不敢,忙回了句:

“老耿,高!”

二人,相视大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