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犁汉 > 第七百七十六章 弩炮

犁汉 第七百七十六章 弩炮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5 13:33:57 来源:小说旗

在张冲这边擂鼓的时候,袁绍那边也开始做出了回应。

此时的袁绍同样一身华美的铠甲,在他们这个级别的势力主,一定是要穿得醒目和耀眼的。

并不是说他们不清楚这样的危害,而是不这样做,对己方士气的危害才是更巨大的。

毕竟下面的人一看见你穿得那样简单,必然就想到你是对这一战没信心,或者认为大伙保护不了你,所以你才要低调。

而且袁绍也明白,他本就不需要冲阵,所以穿得再华贵也是处在万军保护之中。说个再难听的,要是这样都能被敌军发现而针对,那就说明己方大军已经全部崩溃了。

到那个时候,他袁绍就是穿得再低调就能不死吗?

所以袁绍看得很开。

人常说袁绍是顺风浪成狗,逆风操作神。话虽玩笑,但却非常符合袁绍的性格。

别看他此时占据着优势兵力,但实际上他的心中却非常焦虑。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军队的缺陷,而且比谁都明白内部之间的矛盾。是的,他的确有更多的兵力,但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没经历过几场大战的新兵。

而对面的泰山军呢?从八年前,人家就开始转战天下了,每一个都是装备齐全、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军。

所以他将自己最精锐,也是老军比例最多的上五军作为正面来抗衡敌军的进攻,然后由两翼来发起进攻,那样就能最大程度的规避掉己方的缺陷。

此刻,袁绍正咬着指甲,忽然听到下面一人仰着头道:

“主公,此大战在即,我等颍川士有歌赋送上。”

说完,这人就将手中的词赋递给了袁绍,并开始在他面前咏叹着战场,歌颂着袁氏的武功和军威。

本来这种事情倒是寻常的,因为即便是文城也是分好多种类的。有经济筹划的,有运筹帷幄的,有参谋军机的,有调理钱粮的,但也有卖弄文辞,装点门面的。

而现在这个时刻,正就是这些装点门面的词臣发挥作用的时候。而且这些词臣也相当重视和卖力,因为如果这一场决战大胜了,那这些辞赋就会随着这场大战而留名青史。

这就和一些西方近代的随军画家一样,通过战地绘画来记录和赞美着一场伟大的胜利。

但今日的袁绍直接就呵斥了:

“你们这帮酸腐,大战在即哪有你们言语的地方。”

说完,袁绍就将手里的辞赋给丢在了地上。

于是,一众颍川士脸色大变,但看着浑身散发着危险气息的袁绍,众人一点不敢争辩,乃至嗫喏一句都不敢,就退下了。

等这些人走后,辅助袁绍布置军阵的邯郸商就忍不住劝道:

“彼等儒臣,职司在文,国家兴军旅,歌颂也是应当的。”

袁绍因为对鞠义的言语实在无法忍受,也觉得和他的关系破裂,所以不再选择鞠义作为自己的辅帅,而是选择了同样善于军机的邯郸商。

所以对于邯郸商的话,袁绍还是忍着心中的烦躁,解释了一句:

“歌颂军威自无不可,但大可等大胜了再说。到时候置酒高歌,喝他个三天三夜都行。但现在是什么时候?容得了这些人卖弄?”

邯郸商不再说话,而是为袁绍讲解着现在的情况。

“此前我军根据二李以及前护军残军的汇报,知道敌军的步槊要比我们使用的长,所以后营连夜赶造了一批长槊。”

说着,邯郸商还为袁绍指点了前阵的长矛阵,说道:

“这一次,我们不仅是将前排的步槊加长了,后排的步槊我们也加长了两倍,也就是说,原先只能等在后方的步槊手,也可以通过加长的步槊对敌进攻了。”

袁绍看到了前阵情况,那里竖起来的步槊确实参差不齐,但总体按照越往后越长的规律排布。

然后邯郸商又补充了一句:

“而且在后排的步槊手加长了步槊后,其实已经不需要再穿戴甲胄了,他们完全可以在后方利用数排步槊同时刺击敌军,而不需要再到前阵抗线。所以这也大大缓解了我军甲胄上面的空缺。”

接着,邯郸商又指了一下步槊手们后面的刀楯们,自豪道:

“而节省下来的甲胄统一分配到了刀楯军中,可以这么说,至少我上五军的刀楯手完成了全部披甲。”

然后邯郸商就为袁绍说了他接下来的战术:

“在加装了特长马槊后,我军在前阵的步槊要比敌军更长也更密集,所以我建议正面以矛墙前进的方式压过去,然后两翼协同保护中军的两侧,之后再通过对线的方式,彻底击溃泰山军的正面。然后正面不动,左右两翼再向中央收紧,如此击溃敌军。”

袁绍也是有点军事经验的,他听了一遍后,没觉得战略有问题,于是点头就按这个弄。

可袁绍稍微后面,站在一群军将中的鞠义却觉得自己有必要制止这个军略。

他大声对前方的袁绍道:

“主公,邯郸小儿误国。主公万不可用这策,不然覆军败将就在眼前。”

袁绍扭头怒视鞠义,大呵一声:

“鞠义,你是觉得我袁绍的刀已经钝了吗?杀不得人了?竟敢在军前咆哮,扰乱军心,赤心队何在,还不给我将鞠义拿下囚禁。”

一群铁甲扈兵唱喏,接着就如狼似虎的按住鞠义要将他往后拖。

此时鞠义脑门子都是汗,大喊:

“前军步槊不换队,如何坚持得下来?所谓巨槊阵看着威力,但全无韧性。主公,打仗不是这么简单的,不是加长个步槊就能赢的。”

但袁绍此刻已经恼羞成怒,怒骂了句:

“你们都是死人?给我掌?。”

赤心队的武士们相互看了看,一咬牙就对着鞠义的嘴巴抽去,几下子就打落他一排牙。

此刻,鞠义满嘴是血,嘴里已经说不出话了,他也不想说了,因为心死了。

很快,鞠义就被拖出去关进了阵后的囚笼里,而且为了折磨鞠义,还将关在了半人高的笼子里,让他只能蜷缩着。

此刻袁绍同样对邯郸商非常恼怒,他语气阴冷的对邯郸商道:

“刚刚鞠义说的对不对。”

邯郸商的耳朵有点红,忍住心中的慌张对袁绍道:

“主公,那是鞠帅过于保守,并没有看见过排槊推进的威力。在这等力量前,所当一切都会化为齑粉,不用体力消耗完,就能击溃敌阵。”

袁绍轻哼了一句:

“但愿如此。”

此时对面的泰山军擂鼓声已经停止了,然后袁绍就看见,他前方天地线上的泰山军阵线开始缓慢移动。

于是他问邯郸商:

“什么时候擂鼓?”

邯郸商冷静回道:

“在他们进入我军弩炮的射程时。”

袁绍点头,这一次他将打造的弩炮全部带来了,一共三百七十架弩炮,全部布置在前面各处弩炮阵地了。

因此袁绍也只能耐住性子,等待着。

……

太武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午时一刻,决战战场。

接收到中军出战鼓声的飞熊军军主郭诵下令本军向前移动。

对于郭诵军下的吏士们来说,这个命令来得太久了,他们之前一直等在洛水北岸,只能眼红得看着友军不断立下功勋。

而现在终于轮到他们了。

所以当郭诵本军摇动旗帜,最前排的七列步槊手率先迈着步伐移动了。他们将一丈八的步槊扛在肩膀上,在排头军吏的号子下,踏步前进。

他们每每走出五步,就会原地整齐队伍,然后再继续前进。虽然这样用得时间久了点,但却能保持方阵的整齐。

就在军阵不断向前移动的时候,最前排的飞熊军吏士们能看见前方隐约出现了星星散散的黑影,他们好像是袁军的散兵。

这些飞熊军的老兵们很清楚,这些人应该是一些袁军的弓弩手和轻兵,试图在飞熊军的行进过程中就对其造成杀伤,破坏他们的阵型。

而各排头的军吏们也发现了,他们这些人手里也拿着弓弩,但他们肯定是不可能抛弃指挥位去前方对射的。

所以很快几声短哨和旗语后,从步槊阵中冲出了一百多名弓弩手,而且多是来自平辽地区。

这些生活在黑山雪原中的猎人最适合这种战斗方式。

他们从阵中奔出后,按照三人一个小队的方式散到了战场前,开始狩猎那些袁军散兵。

很快,冲突就爆发了。

在一个肃慎弓被一支强劲的弩箭射穿脖子后,他的队友们终于发现了一支潜伏在草丛里的袁军小队。

然后没有二话,在这个距离中,双方不断拉弓射箭,然后躲闪,几个呼吸后,当最后一名高句丽射手射死了最后一名敌军后,这个袁军小队终于被消灭了。

同样的情况不断发生在飞熊军的阵前,也不断发生在整个战场。泰山军与袁军决战的第一次战斗就是这样打响的。

不断有袁军小队被消灭,也不断有泰山军小队被消灭。但大多数人都还是继续潜伏在战场上,不断奔走。

毕竟弓弩并不像火绳枪这些东西,发射之后会冒烟。那一点点弓弦声,在这片嘈杂的战场上,什么也不是。

所以很多袁军弓弩手在射完一箭后,就赶紧低头匍匐,转移到其他地方。

而被袭击了的泰山军重弓手们却茫然的看向四周,不确定敌军到底在哪里。

但时间一点点过去,包括飞熊军在内的泰山军各军阵已经越来越靠近袁军了,除了张南麾下的六个军。

此时张南这边的六个军在行进到大概距离李通、李整阵型的五百步距离后就不再前进了,而是开始面朝东南开始布置成了一个弧形阵,似乎是为前进中的友军提供左侧的防护。

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张南这六军昨日经过大战,无论是体能还是伤亡都损失不小,不宜再作为主攻选择。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张冲在战前已经叮嘱过张南他们,并不需要针对二李的部队做出实质性的进攻,只需要对其形成压力就行。

而果然,袁绍那边也一直观察着右翼,在看见泰山军在李通、李整那边停下后,当即脸黑了下来,骂了句:

“吃里扒外的狗奴。”

说完,他就点了两队赤心队,让他们去李通、李整的军阵,催促他们对前方的泰山军主动发起进攻。

得了命令后的赤心队,赶紧带着勘合奔向了东面。

边上的邯郸商并没有说话,而是在旁边提醒了一下袁绍:

“主公,敌军大概进入我军的弩炮阵了,可以进攻了。”

袁绍点头,然后从脚边抽出一支金箭,怒喝一声:

“去,让弩炮发射,对准前进中的泰山军。”

又是一赤心队接令,随后直奔袁氏的弩炮阵地。

袁氏的弩炮阵地就布置在文聘军的右侧,有部分弩炮的阵地甚至还直接指向东北方向处的李整队,其用意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还只是袁军的一处弩炮阵,有弩炮五十架。

袁氏这边打造出弩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对于弩炮的战术也已经非常熟练了,也开始将弩炮集中起来使用,还专门布置在一些缓坡高地上。

但袁军现在技术还并不太成熟,弩炮在持续射发半个时辰就需要更换零件,而半个时辰内,袁军的弩炮手能发射三十六支弩箭。也就是说,这一处弩炮阵地,一共可以在半个时辰内射出一千八百支短矛。

这个数字可能并不多,但要知道一支弩箭就能撕碎一个人,如果角度好,甚至可以一箭串死三四人。

所以可见这一千八百容量的箭矢打击,可以造成多大的伤害,更不用说对士气的打击了。

而此时,这处阵地的弩炮中郎将已经得了袁绍的军令了,此人是来自梁国睢阳的谯旻,其家世传《易经》,所以对数术士非常精通的,而指挥弩炮就需要这方面的才能。

如谯旻这样的人在袁军中很多,为何袁绍离不开豫州这些豪族?不仅是因为他就是这一阶层的代表,更是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掌握着生产力和技术。

此刻,谯旻看了看远处飘着飞熊军旗帜的敌军缓缓逼近,其前军已经进入了弩炮射程内了,于是淡淡下令:

“先发三矢,校射。”

得了令的弩炮吏们,纷纷高喊:

“发发三矢,校射!”

于是布置在最前方的三架弩炮,将绞满劲的弩炮对准了远处的飞熊军,射了出去。

三支曜着精光的短矛就如同闪电一样,劈过空气,然后深深的扎在了飞熊军前方的泥土里。

在弩箭的边上,一名扛着步槊的泰山军就这样呆愣的看着前方没在土里的短矛,随后放声大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