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退亲发家科举路,六元及第娶公主 > 第275章 别看我,我也没听!

赵翊苦巴巴进了书房,才发现谢天恩也在里面:

怪不得一路进来都没见到他,原来在这里等着。

赵翊与苏润并排坐在最前方,秦镶在下面绕着圈,讲解近日朝廷大事。

坚持了一刻钟,赵翊趁着秦镶刚走过去,背对着他们,立刻给苏润扔过去个纸团。

秦镶没看见,梁玉几人好奇,而谢天恩干脆装瞎:

有些事情,不要管那么多。

该糊涂就得糊涂!

苏润将纸团压在手下,暗中观察。

确认秦镶注意不到,才借着衣袖遮掩,快速打开。

只见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

子渊,翊不想听课,你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一起去别院玩几天?

苏润悄悄看过去,赵翊对他拱了拱手,然后又扔过来个纸团:

救命!

翊在这里,老师不会放过翊的!

苏润不解皱眉,正要回信,就听不远处的秦镶突然开口:

“佑璋,你来说说,以国库如今的情况,还能供给前线大军多久?”

赵翊被提问的猝不及防,当场震惊的睁大两眼:

今日怎么这么快就到翊了?

他方才没听啊!

赵翊求救的目光往身侧看去,苏润同样懵懵的:

别看我,我也没听!

见好友靠不住,不能回头的赵翊,只得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猜:

“三、三个月?”

他太子哥哥前几个月,好像是这么说的吧?

秦镶面沉如水,冷笑一声,迈步往赵翊处走。

苏润吓了一跳,忙把纸团藏起来。

站到赵翊身前,秦镶继续提问:

“那粮草、军饷和战死士卒的抚恤金如今分别是什么情况?”

“额……”

赵翊继续胡说:

“学生猜,能坚持三个月?”

见老师脸色更难看,赵翊知道说多了,便减少了些:

“不对不对!学生方才记错了,应是……二个月?”

“一个月”

“总不会半个月都没有吧?”

赵翊一点点试探。

“你问我?”

秦镶心头火‘噌噌’的,这臭小子一看就是没好好听,又跑神了!

赵翊彻底放弃挣扎。

秦镶敲敲桌子,瞥了眼心虚的苏润,最后挑了司彦起来回答。

司彦顺顺利利给出了解答:

“大炎国库空虚,军饷与抚恤金已拖欠三月,粮草勉强能坚持到冬小麦与南方水稻收获。”

这么难?

赵翊惊讶,心里压上了块石头:

父皇和皇兄日日勤政,可前线的外祖父和舅舅们居然连军饷都拿不到?

怪不得母后提起外祖父他们就垂泪。

原来竟是如此吗?

赵翊沉默了。

等苏润再收到纸团的时候,上面的话就变成了:

子渊,你可有办法充实国库,解决军饷与抚恤金之事?

赵翊也不是不关心国事。

只是他天资有限,又是太子唯一的弟弟,当个逍遥小王爷,对他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现在……他突然觉得自己错了。

苏润拿到传信,也开始思索。

其实,前线战事无需太过担心。

毕竟三弓床弩、炸药桶和蒺藜火球已经陆续运往前线。

三个月内,前线定然分出胜负了。

所以,方才秦镶这么说,只是为了刺激佑璋而已。

至于国库空虚?

大炎积弱已久,国库如今就是个空壳子,这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但军饷和抚恤金欠得太久的确不好。

赚大钱、赚快钱的法子……

苏润回了个‘正在想’扔回去,而后边听课边想法子。

拜赵翊所赐,秦镶不到午时就走了,连课业都忘记布置。

而众人目送秦镶乘车离开后,也没闲着。

苏润招呼着大家重回书房议事:

“我这里有几个法子,可以充实国库,凑出军饷。”

这正是赵翊最关心的话题,闻言,他点头如捣蒜:

“子渊你尽管说!上刀山下火海,翊在所不辞!”

他外祖父和舅舅们,连带着边境的大军,说不准都喝着西北风,望着京都呢!

“倒也不至于上刀山下火海。”

苏润笑笑,而后言归正传,分析道:

“大炎百姓没有什么钱,但达官贵族和富商都身价不菲。”

“想要尽快凑出军饷,只能从这些人身上下手。”

“如此,第一个办法:发债券。”

“债券?”赵翊七人齐齐疑惑地重复,又问:“此乃何物?”

苏润缓声解释:

“比如我们以大炎税收为担保,发行一张面值五千两的三年期债券,承诺每年支付一定的利息,三年后,连本带利支付。”

“只要他们买我们的票据,就可以短期内筹集到资金。”

“而三年后支付这笔钱,也能分散财政压力。”

梁玉很懂这一套,直接点明:

“其实就跟百姓没钱了去借钱是一样的,只是债券是朝廷向富商、官吏去借钱,而后冠以债券的名义。”

谢天恩当即皱眉,不赞成道:

“但是这样的话,朝廷威严何在?”

赵翊也随声附和,很没底气地说:

“子渊,这个、父皇与皇兄怕是不见得能同意啊。”

皇帝不同意,这事八成就得黄。

张世也指出:

“这东西太新了,商人逐利,只怕不会购买。”

“至于官吏?他们知道国库情况,此举若是操控不当,甚至会导致官吏对朝廷丧失信心。”

“子渊,这办法暂时不可取。”

见状,苏润又引出下一个办法:

“那官商合营呢?”

“盐、酒等物都是官府专营,暂且不提。”

“但前些日子,我们推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

“若是只靠官府,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各地自行修筑造纸坊,只怕没个两三年不成。”

“但若是官商合营,比如出钱资助建设造纸坊的富户,可以参与造纸坊经营、售卖等。”

“如此,不仅能加快建设,而且还能解决官府冗员问题,节省开支,同时商人逐利,除了出钱外,也能扩大售卖,一举三得。”

这办法还可以,除了抬高商人地位外,没别的弊端。

众人商议后,暂且留用。

苏润最后说的办法才是研究新东西。

“听闻前朝琉璃甚贵,达官贵人趋之若鹜,但造价高、产量低,故琉璃价格居高不下。”

“润恰有一办法,可以制造出无色甚至多色琉璃。”

“届时,借着卖琉璃,国库也能赚一笔银子!”

这不是人困了正遇上递枕头的吗?

赵翊公事、私事一起办了:

“那就这么说定了!翊明日来接你们去别院,研制琉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