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娘知道她所处的这个晋与自己所了解的那个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不同。
看着身边活生生的人,有些事情却不能一一对应。她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是虚构出来的还是另有所指,所以她不敢完全照搬历史,只能小心翼翼的顺着事件发展的脉络去判断,同时也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应对之法。
如今先皇去了,虽然还没有得到确且消息,但她相信石重贵依然会上位。那个位置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况且他在皇上身边浸染多年,布局多年。只有先皇天真的以为,他对石重贵好,他就得感恩戴德。
相比于权势,人情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成了自己就是天下的王,感恩戴德那就是一个笑话。
再说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他那边,他跟随先皇多年,先皇对他多有栽培。又在朝堂上苦心经营多年,他上位也是最理想的人选。
对于他来说才是真正的顺势而为。
如果后来没有朝堂倾覆,九娘倒是不想改变这一段,这也是这几年她一直思考和纠结的问题。
是直接跳过去还是遵循那个她所认知的历史一直很矛盾,冷眼看了几年下来,现实告诉她不是她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只能先走下去。
现在虽然做着月子,但这个月子是坐的一点都不安生,外面的事儿不是想放手就能放手不管的。
京城的消息不断的传过来。
石重贵已被先皇所托之人转而拥立为帝。
史先生和刘公子接到消息后是一脸不可置信,如果说先皇临终没有遗诏让石重睿继位他们还可以理解,可如今先皇已有诏书传位于石重睿,他们却转头推举石重贵上位。
简直是狼子野心,他们这是谋朝篡位。
一群无耻之徒。
史先生愤怒不已,后悔自己应该早早坐镇京城,就不会丢了这么多年的经营。
九娘有些想笑,这简直是乌鸦站在猪身上,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石家的天下得来的也没多名正言顺吧?
再说,就算他坐镇京城,他只是避世的清流,面对重权在握的石重贵,他又能怎样?如果留守京城有用,也不用隐姓埋名到这穷乡僻壤来。
他们真正开始筹谋满打满算也才几年的时间?于石重贵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九娘都想问问,你们哪里来的信心,石重睿一定能坐上那个位置?
刘公子此时也是心情复杂,先前九娘说缓继位他就持反对态度,只是没有史先生表现那强烈。
他把这么多年的痛苦都发泄在这一年来的事物安排和事业发展上,他忘我的付出就是要定了这份从龙之功。不甘心自己的才华就此湮灭,虽然不能走向朝堂,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做一个合格的谋者,如今说没有就没有了?那将来于自己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当时没有给自己希望,他就浑浑噩噩的混下去了也就没有后来的豪情壮志,可现在这样,让他如何咽的下这口气?
错过此次机会,七殿下难道还真的有机会重新上位吗?
这口气真的是上不上下不下,又无处诉说,整个人就一下子颓废下来。
不管这里的两个人心情如何,都影响不到京城,石重睿也看清了当下的形势,果断采纳了九娘的建议——缓继位。
但依然潜衣夜行快速进京凭吊先皇,送先皇最后一程,尽了自己做为人子的本份,了了自己所造成的遗憾。
如今先皇手书的圣旨已经拿到手,他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不管将来何时继位他们都是正统。
凭吊完先皇,石重睿打马直奔边关,因为契丹借先皇驾崩之际,带着大军直压边境,又凭借燕云十六州在中原大量屯兵。
大战一触即发。
再说京城的石重贵登基为帝,便撤下所有的伪装。
最先做的不是犒赏那些拥立他为帝的人,也不是排兵布阵应对势在必得的契丹人。而是让人大跌眼镜的迎娶寡居的叔母冯氏为后,大肆宠信加官冯氏族人和举荐之人。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一片乌烟瘴气。
原本脆弱的朝堂和社会生产已经岌岌可危,这时契丹又乘机要求石重贵重新上表,确认“儿孙”的关系,以便日后继续为其纳贡。
其实这只是脱裤子放屁的招式,目的就是逼迫石重贵承诺更多的不合理要求。
在这一点上石重贵倒是难得强硬霸气起来,答复契丹来史:称孙不称臣,意思从私人角度来说,我是孙子,从国家角度来说,两国是平等的。
如此答复当然不是来史所希望的,此事毫无疑问激怒了契丹掌权者。
面对气势凶凶来契丹的谒问,石重贵只得送上大量财帛和美人企图以此平息契丹人的怒火,结果契丹这帮从草原上走出来的粗人不讲武德,连同他宫里的妃子和世家贵女一起掳走。
所以说硬气不是光打嘴仗,是要拿出真本领才行。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先皇,虽说先皇上位手段不磊落,但上位之后却是宵衣旰食,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朝政上,虽然处处受到各方势力的挚肘但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更是他的常态。
他在位的时候整个社会经济得到很大改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先皇在位的时候,后晋在当时的诸多诸侯国中经济发展是最好的,后来先皇还被后世称为“仁慈恭俭之主”,这些都是后话。
再说石重贵打完嘴仗,硬气了一把。奈何囊中羞涩家底太薄,先皇又去的早,他在位将将七年,如果再多给他点时间,历史一定会改写,奈何天不随人愿。
再说石重贵连同朝臣使尽浑身解数,堪堪抵挡了四年,最后还是被契丹大军长驱直入,连同自己的女儿都被人家掳走。
石重贵被逼出降,契丹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允他带冯氏及一干幸存的身边人一起被流放黄龙府,直至病死于此,在未出世。
至此,晋王朝在历史舞台上彻底消亡。
说起来石重贵在位期间可谓是天灾**,内忧外患。天灾不断,藩镇又拥兵自重。他自己又长期沉迷畋猎,排挤重臣桑维翰,重用外戚。
外有契丹不断挑衅,致使朝政益坏,国力亏空,最终兵败国破。
这是后话,也是九娘了解的关于后晋的一点点历史知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