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越来越多
那边官司有人接手,九娘就不在关注。既然答应酒楼送人家一个镇店的菜谱,想了想干脆就做佛跳墙吧!她跟刘叔他们确认过,这里确实没有这道菜,那她就可以把这个当成卖点了。
这里地理位置靠东北边,是没有海鲜的。大家知道佛跳墙的主料就是海鲜,怎么办?
大体地理位置是相似的,那再往东应该也是有海的,有海就应该有海鲜之类的东西。
只得又把六子叫来,问他知不知道再往东走,就能见到海。往南走也有海,但是太远了。
其实九娘一直感觉北方的海鲜品质要比南方的好,因为气候因为,南方生长期短,属于速成品。北方受气候影响,成熟的慢。
就拿海参来说,南方的参一般一到两年就出水,北方的采参人一般采的都是五到六年的海参。这样的海参体壁厚,肉刺饱满,体内杂质少,营养价值更高。
海参有补气养血,固本培元的功效,也是佛跳墙里的主要材料之一。
“听说过,再往东走五六天的时间,那里就有海。不过没去过,听说那边的人生活很是辛苦”
“你想不想走一趟?”九娘还是有些不太确定,其实刘叔去最合适,不过他不想让刘叔沾手。
“啊,嫂子是有什么需要吗?”那个男人年轻的时候不想出去走走,六子也一样,不过他有家小,自己也没那个实力。
“就说你想不想吧,你也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街面吧?有没有想过自己支应一个铺面?”
“想去”六子当然想去,可是不干这个,自己还能干什么?
“不瞒嫂子说,干这个天天看人家或租或买铺面,真的挺羡慕”六子说起这些有点伤感,可是自己也就能干这个。
“行,想去就行,剩下的回来再说。我给你写个单子,单子上的东西有多少要多少,其他的你自己看着来”九娘递给六子一千两银票,看着手里的银票,这真的是来的快去的也快。
“你们沿路可以收购一些山货,倒过去卖,也可以以物换物。那些海货,除了单子上前三个值点钱,其他的都应该很便宜”
在一旁的刘叔急的抓耳挠腮的,他可是知道,倒腾海货这里面的利润有多大。他想去,这不是现成的买卖吗?
可是东家还是那句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他就不明白了,再好的钢刃都没了也是白搭。
这边六子热火朝天的准备出发,那边县衙在酒楼掌柜的高压下很快结了案。原来酒楼的东家到了,吃了新上的三道菜,非常满意,已经派主厨去府城酒楼传授菜谱了。
听说人家用镇店菜谱交换两个孩子一个牌位的自由身,爽快的答应了。开酒楼的人都是有身家背景的,所以九娘宁肯卖菜谱也不掺合这些事儿。
有背景又是纳税大户,县太爷见着掌柜的都恭恭敬敬的,别说人家东家都来了。案子本来也没什么大事儿,几下里一了解,人证物证都是现成的。
把后娘跟她儿子打了板子,又罚役一年,郭老爹罚没银两。全族都签了字这事儿就成了。
掌柜的当着大伙儿的面,给两孩子都签了卖身契,交了银子把人领走了,银子直接顶了郭老爹的罚银。掌柜把人领回来就把人和卖身契给了刘叔,人他们不要,只要菜谱。
两个孩子身上没一点好地方,虽说这两天一直有人照顾着,刘叔还是把孩子放在医馆里,回来讨注意。
九娘一阵头疼,家里已经有两个孩子,自己马上又要添两个,再来两个,自己真的照顾不过来。
正好六子来辞行,听说了这事儿,支支吾吾的跟九娘说“嫂子,你这里忙不开,要不让我姐过来帮帮忙”。
“你姐过来到是没啥不愿意的,你不在家她走的开?”
“不怕嫂子笑话,就是怕我不在家,她们闹的更厉害”六子心情低落的说道。两边都是他的亲人,心里都放不下。
“行,你要是放心就行。你姐看过先生吗?确定不能生育?”
“没看过,成婚都多少年了也没孩子”
“不生孩子不见得就是女的问题吧?”
“啥?那我姐没病?”六子跳起来说道。
“没看过怎么就说是她有病,这事儿你回来再说。让你姐明天直接过来吧”
九娘感觉自己有点话多了,赶紧让六子走人。
第二天收拾好,带着四个孩子,还有六子他姐,浩浩荡荡的回了村儿。
刘婶儿前前后后回来好几趟,把该归置的都归置好了,九娘回来啥都不用操心。
看着两进的院子,九娘有点不适应,她想要的小院儿,想要的岁月静好就这么成了个大户人家。
大家都安置好了,钱四嫂过来问九娘,现在是不是开始准备东西,她回来了就等于是搬了家安宅了。
亲戚朋友的都得来走个礼,九娘一听,脑袋嗡嗡的,她真不是喜欢热闹的人,她就想宅在家里,收拾收拾屋子,闲来没事看看书喝喝茶。
可有些事情不是你喜不喜欢,这是人情世故,你得跟着走。要是搞特殊,被孤立还是小事儿,就是那口水官司都能把你打败。
这种事儿可以大操大办不拘来什么人,只要沾一点亲戚带点顾的都得请。不想大办,就自己直系亲戚,过来意思意思也不是不可以。
九娘就以自己月份大了为由,不大办。
娘家那边就大爷和自己爹这两房请了,村里就钱大爷、祁叔,还有钱家一大家子过来坐一坐。
这么算下来人也不少,让刘婶儿帮着钱四嫂一起忙活,汪婶和两个村里的姐妹还是属于帮忙的,六子姐就把孩子都看好就行。
现在家里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从大到小都有,九娘自己看着都感到好笑。
不过郭同妹妹现在还不能下床走动,郭同自己一身的伤,还忍着疼自己亲自照顾妹妹,尽量不麻烦家里人。
看着这么懂事的孩子,九娘跟刘婶儿也是一阵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