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9章 没头苍蝇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9章 没头苍蝇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00:30: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马皇后心中甜蜜,嘴上却笑道:

“你个老不修的,都这般大年纪了,还胡说八道。”

朱元璋‘嘿嘿’笑道:“咱这是心里话,一辈子都说不够。”

夫妻俩腻歪了好一会儿,才开始谈起正事。

朝堂的事情,军事方面的事情,民生问题,新占领的土地如何治理等等。

夫妻俩将这些天积累的问题,全都商讨了一遍,并给出初步的意见。

更详细的处理方法,自然是交给下面的臣子去做。

说起臣子问题,马皇后突然叹道:

“百室越来越过了,竟然当着我和标儿的面羞辱大臣。”

“如此下去,我怕不但会耽误了政务,他自己也会满朝皆敌啊。”

说起此事朱元璋也非常不满:“百室的脾气就是这样,咱劝了他多次都没用。”

“以前咱们没得天下,他还知道忍让。”

“现在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了。”

“李饮冰、杨希圣只是与他意见不合,他就辱骂二人,还参他们不尊上令。”

“咱不想他丢了面子,就暂时罢免了二人的官职。”

“哪知他不但不能体会咱的苦心,竟变本加厉。”

莫说是新加入的,就连以前的老臣,他也是一个不顺心就呵斥羞辱。

“本来咱想扶持刘伯温来牵制他,让他有所顾忌。”

“谁知他刘伯温不识抬举,否则咱也不至于这般为难。”

马皇后摇摇头,说道:“刘伯温也有他的难处。”

“若他真的与百室正面抗衡,必将遭到更激烈的打击。”

“到时淮右老臣和浙东官吏也都会被牵连进去,朝廷马上就会陷入党争。”

“大明草创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刘伯温选择隐忍,也是为了大局考虑。”

朱元璋无奈的道:“你说的咱何尝不知道,可除了这个法子,咱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

然后瞅了瞅门外,压低声音说道:“妹子咱也不瞒你,咱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马皇后心中一动说道:“你是说……”

朱元璋点点头道:“百室的威望太高了,他的话比标儿的话都管用。”

怕马皇后误会,他又连忙解释道:

“咱不是怀疑他有异心,是杜绝一切可能。”

“这样对咱们、对大明、对他自己都好。”

对淮右那帮子老臣来说,姓朱的当皇帝,还是姓李的当皇帝有区别吗?

没有。

反正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老兄弟,只要能保证大家的利益,其实区别不大的。

真要是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估计也就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才会死保朱元璋。

要不然,胡惟庸一个后起之秀,凭什么架空皇权。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未来胡惟庸会造反,但不妨碍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以他扶持刘伯温等人,不光是为了和牵制李善长,还为了稀释淮右派系手中的权力。

马皇后岂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事情的走向依然让她很是伤感:

“现在我愈发明白马钰的话了。”

“坐在这个位置上,有些事情必须得去做,由不得我们。”

朱元璋见她能理解自己,心中很是开心,对马钰也生出了一丢丢好感:

“是啊,当了皇帝很多东西确实不一样了,那马钰还算是有几分见识。”

“你在信里说想赦免他,咱觉得可行。”

“也不用找别的理由,等殷商礼器找到,就以献宝为由将他赦免。”

“既不违反礼法,也能体现朝廷对殷商礼器的重视。”

马皇后知道他有意转移话题,她也不想继续谈这么伤感情的事情,顺着他的话说道:

“我还以为你会将他处死,然后找别人代替他领这个功劳呢。”

朱元璋眼睛一瞪,不开心的道:“妹子你这话可伤咱的心了,咱是这样的人吗。”

马皇后笑道:“好好好,是我冤枉你了。宰相肚里能撑船,重八肚里能装天下。”

朱元璋顿时眉开眼笑,然后说道:

“找人顶替他领这个功劳倒也不是不行,只是代价很大。”

“知道此事的人不多,但也不少。”

“真要这么做,得把宋濂和当时在场的拱卫司密探全部处死。”

“而且咱们对马钰的家世一无所知,他说自己家人全部命丧乱世,万一此言不实呢?”

“宋之问的前者之鉴不远矣。”

宋之问是标准的小人,他外甥刘希夷才华横溢,写了唐诗名篇《白头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其中名句。

宋之问竟然厚颜无耻,想让刘希夷把署名权让给他。

刘希夷自然不愿意,就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

然而谁都没想到,他竟然为此杀了亲外甥。

宋之问自以为做的隐蔽没有人知道,可不照样被世人所知了。

隔墙有耳,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就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想法也是如此,自以为做的隐蔽,万一消息走漏呢?

关键是,完全没那个必要冒这个险。

“而且马钰本身也是有才之人,就这样处死太过可惜了。”

“咱岂会做出此等下作且不智之事。”

马皇后笑道:“我就知道你不是短视之人。”

朱元璋又说道:“不过咱得先去见一见他,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好决定如何用他。”

“这是应该的。”马皇后点点头,不动声色的道:

“只是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免得到时候被气到。”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哦,他还敢在咱面前放肆不成?”

马皇后无奈的道:“我信里与你说了,因为被冤枉入狱的事情,他对大明是有成见的。”

“若不是标儿和樉儿帮着化解,恐怕你就算想用他,人家还不肯效力呢。”

“狂妄。”朱元璋很是不悦,但更多的还是针对贪官污吏:

“那些贪官污吏,天下就是坏在他们手里,咱恨不得将他们全都千刀万剐了。”

接着夫妻俩顺着话题,又聊起了《大明律》的事情,这可以说是目前大明朝堂矛盾的焦点。

朱元璋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儒家那一套就是忽悠人的,治国当用重典。

并且他还拿了马钰的话来攻击孔子虚伪,顺带着说孟子无君无父。

“不过他们的仁义、王道等思想,还是有些道理的,可以以此教化百姓。”

马皇后连忙劝道:“刑罚严苛,恐会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秦因此亡国,前车之鉴不可或忘啊。”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咱自然知道,所以咱就想,对贪官污吏施以重刑,对百姓行以慎行。”

“如此震慑百官,使他们不敢贪张枉法祸害百姓,而百姓却可尽享其利,岂不两全其美?”

“这……”马皇后脸上堆满了担忧。

以前朱元璋虽然也倾向于法家思想,可表现的并没有那么激进,对刑罚的使用还是比较慎重的。

没想到竟然因为马钰的一番话倒向法家,还要以重刑思想制定大明律。

虽然只是针对官吏重刑,可当官的掌握权力,自己受了罪会不折腾百姓吗?

这让她如何能不担心。

只是她毕竟不是研究律法的,能意识到这么做有问题,可却说不上来问题在哪。

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劝才好。

不过大明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弄好的,等后面找宋濂和刘伯温谈谈,他们当能察觉到问题所在。

而且她也愈加的感觉到,大明目前这个团队的缺陷。

以前乱世,大家的头等大事是活下去,在生死面前很多矛盾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团队尚能团结一心。

现在胜利在望天下即将一统,大家的心思也活泛了。

各种矛盾开始爆发。

关键是,他们作为统治者,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治国思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他们拿不出大框架,下面的人也和没头苍蝇一样,自然是各说各的。

加剧了朝堂矛盾,致使内斗不断。

此时她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站出来,给他们一些指点。

马钰的身影不由自主的浮现在脑海里。

只是……

这个少年确实有些本事,也懂治国之道。

可他毕竟才十三四岁,真的有能力承担这个重任吗。

马皇后也无法给出答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希望他能再给自己一些惊喜吧。

-----------------

冷静下来后的朱元璋,反倒不急着去见马钰了。

除了关于殷商礼器的事情,马钰别的方面对他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但短期内是不太可能去那边挖掘礼器的,所以现在见不见他都没啥关系。

更何况他离京那么多天,虽然有马皇后帮忙处理政务,可依然积累了不少事情,需要他亲自过问。

所以接下来几天,他一直在忙这些事情。

关于大明律的制定,他也给出了自己的指示。

重刑和慎刑同时上,前者针对官吏,后者针对百姓。

他本以为,这个方法既采纳了法家的思想,又满足了儒家仁政要求。

双方应该一致赞同并通过才对。

然而就在他准备迎接歌颂声的时候,却发现遭到了双方的一致反对。

李善长为首的法家派系认为,法令应当统一。

商鞅在秦国变法,强调“壹刑”、“壹赏”、“壹教”。

即刑罚、奖赏和教育都要统一。

法不统一会给执法带来不便,也会导致人心失衡,最终让国家陷入混乱。

儒家反对的原因自不用多说,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你现在要对当官的使用严刑峻法,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

再说了,纵观历史各个朝代都优待官吏,因此才能尽收天下人心。

没有听说哪个朝代,因为苛待官吏而强盛的。

面对这个结果,朱元璋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此时大明还未一统天下。

陕西、山西、山东、北平、辽东、两广、云贵等地,还都在元朝的统治之下。

要真论实际控制的土地,新生的大明远不如元朝的地盘大。

说白了,他还不是后来乾纲独断的洪武大帝,必须要照顾群臣的想法。

最终这件事情不得不暂时搁置。

但这件事情远未就此结束,朱元璋发现经此一事后,群臣似乎更爱提意见了。

更准确说,是更喜欢反驳他,教他如何做事情了。

就连李善长都是如此。

反倒是刘伯温,态度愈发的恭谨,处处维护他的权威。

朱元璋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内心非常的愤怒,立即做出了回应。

重新启用了李饮冰、杨希圣二人,又提拔杨宪为中书左丞,调汪广洋入京担任中书参知政事。

同时还给告病的宋濂‘知制诰’一职。

知制诰就是书写圣旨、诏书的权利,典型的位卑权大。

如果说这种种任命,只是为了完善中枢各机构,还算是正常操作的话。

那后面的操作指向性就非常明显了。

当有人再次参李善长羞辱大臣的时候,朱元璋没有再给他留面子。

当然也没有当众训斥他,仅仅是罚俸三个月。

可即便如此,这一系列变动联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意思了。

分李善长的相权。

李善长脸色铁青,却也只能接受。

浙东派系还没来得及高兴,朱元璋转手就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数位官吏或被罢免或被下狱,用的理由还和马钰有关。

陷害马钰杀人的江宁县县令,就是浙东派系出身。

这并不奇怪,朱元璋有意扶持浙东派和淮右打擂台,肯定要给他们一些重要位置的。

江宁县是应天下辖的大县,交给浙东派系的官吏,正好可以用来牵制中枢的李善长等人。

等到马钰案爆发,这个县令被下狱。

浙东派自然不会轻易就放弃他,暗中出力保了他一手。

他在监狱里声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是被下面的人哄骗了。

查办此案的捕快等人,也都一致声称县令不知道这事儿,都是他们所为。

于是那个县令就被判了个失察之罪给放了出来。

只是他的江宁县令也当不成了,只能外放。

目前正在京中候补。

朱元璋就以重新调查此案为理由,将那个县令抓了起来。

拱卫司十八般武艺还没施展一遍,他就什么都招了。

然后,当初举荐他的,以及和他交往过密的官员,全部被处置。

之前出面保他的官员,也全部被下狱。

浙东系被这一记耳光抽的也顿时消停了。

收拾完两帮人,朱元璋依然气不过。

一次和刘伯温谈论过政务,闲聊的时候表达了对李善长的不满。

其实这也是一种暗示,我对李善长很不满,你别害怕,站出来和他打擂台吧。

哪知,刘伯温却诚恳的道:“李相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唯有他方能担此要职。”

见他不接招,朱元璋心中有些不喜,直接明示道:

“咱想让你当宰相,你觉得如何?”

刘伯温竟直接叩首道:“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李相乃大木也,臣就如那细木如何能担此大任,请陛下三思。”

他一直不肯接招,朱元璋也没有办法,只能作罢。

又聊了几句,刘伯温起身告退。

直到走出老远,确认朱元璋看不到自己,他才心有余悸的叹了口气。

然后脸上露出一抹苦笑。

皇帝的意思他岂能不知道,可他真的不想再陷入党争泥潭了。

一来不论输赢,自己都很难有好下场。

二来他确实不喜欢这种勾心斗角,更想去做实事。

只可惜,皇帝不肯给他这个机会。

不过他到不担心局势会崩,天下远还未平定,皇帝不会有什么大动作的。

敲打一下淮右和浙东两派系,已经是极限了。

只是这种局势不可能一直维系下去,早晚要有个了解。

可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破局之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一个字,难。

朱元璋内心同样很憋屈,咱没当皇帝的时候和孙子一样,当了皇帝怎么还和孙子一样?

这皇帝不是白当了吗?

马皇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也只能干着急没有任何办法。

她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君主不能明确思想,下面的臣子自然会起心动念。

倒不是他们想造反,而是会争夺话语权。

这就是人性。

如果朱元璋能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治国总方略,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可这恰恰是他们欠缺的东西。

想到这里,她目光再次看向应天府大牢的方向。

于是当天下午就找到朱元璋说道:

“重八,你不如去见一见那马钰,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