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海洋霸主崛起史 > 第一百七十六章 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印度洋逆戟鲸

“这节历史课就讲这么多内容,同学们下课吧。”西斯却老师宣布。随后,它便离开了教室。

“丝莉姆,你觉得刚才西斯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个故事怎么样呢?”小雌鲸弗瑞德蕾询问自己的好友。

“我觉得总体上还行吧,弗瑞德蕾,和我从长辈那里听来的传说故事颇为相似。”丝莉姆说。

“那你认为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大可能是真的,大概率是编造的。”

与此同时,身处大洋洲的小鲸们也在上历史课。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澳洲逆戟鲸族群与新西兰逆戟鲸族群的起源吧。”希格瑞特老师在讲台上开始了它的教学。

“霍特,请问你了解我们族群的历史吗?我们的祖先究竟是如何来到澳洲附近海域生存繁衍的呢?”寇德悄悄询问它的兄长。

寇德回应弟弟:“不好意思,我对此也不大清楚啊,不过布瑞弗它应该会知道吧,你可以等到下课之后去问问它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寇德,我们俩现在暂且还是先认真听希格瑞特老师讲课吧。”

“好吧,我就听你的,哥哥。”

此时,布瑞弗的妹妹希弗蕊洁伊正在非洲南部好望角附近海域做交换生,布瑞弗最近这些日子里非常想念希弗蕊洁伊,因此在这节课上也稍微有些走神。

“和新西兰族群一样,澳洲海域的逆戟鲸也是在更新世晚期才与其它生态型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种群,它们在遗传上和南极海域的逆戟鲸比较接近,尤其是南极普通生态型逆戟鲸。澳洲逆戟鲸族群的食性很杂,不论是鳍脚类、鲸豚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头足类还是海鸟,它们都一视同仁地作为食物,来者不拒,可以说一点儿都不挑食。外形上,澳洲逆戟鲸体型较大,眼斑呈后方斜向上的钝角三角形状,背部鞍斑显着。新西兰族群体型要比澳洲族群略微小一号,背部鞍斑面积较小、色泽适中,眼斑后部斜向上且边缘为柔和的曲线。”

身处好望角附近海域的希弗蕊洁伊这个时候正在与它的新同学们在一块儿上生物课。它们这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软骨鱼类。

生物老师安妮穆尔继续在讲台上孜孜不倦道:“软骨鱼类的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组织;外骨骼不发达或退化,体常被盾鳞。脑颅为原颅,上颌由腭方软骨,下颌由梅氏软骨组成。鳃孔每侧5~7个,分别开口于体外;或鳃孔一对,被以皮膜。雄鱼腹鳍里侧鳍脚为交配器。肠短,具螺旋瓣。心脏动脉圆锥有数列瓣膜。无鳔。无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无。卵大,富于卵黄,盘状分裂,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软骨鱼纲现存有二亚纲、十四目、四十四科、一百七十个属,总计约八百四十六个物种,其中板鳃亚纲可分为鲨形总目和鳐形总目,鲨形总目包括六鳃鲨目、鼠鲨目、虎鲨目、真鲨目、角鲨目、锯鲨目、扁鲨目和须鲨目八个目,鳐形总目包含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与犁头鳐目这五个目,全头亚纲则只有银鲛目这一个目。软骨鱼纲物种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尾三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鳐形总目的物种。它们的身体扁平,形状有圆形、斜方形或菱形,尾鳍短小,分布在世界大部分海域,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从浅海到两千七百米以下的深海处。其中,电鳐目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近海区域,包括澳大利亚西部和东南部海域;锯鳐目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近岸海区和河口,有些种类能进入淡水河流和湖泊;鳐形目分布于全球海洋,主要是冷水和温带地区;鲼形目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近岸海区,有些种类生活在深水区域或淡水环境中。鳐鱼的口器位于腹部,牙齿排列如铺石状,有五个鳃孔。背鳍有一到两个或没有;臀鳍消失;尾鳍短小或不存在。一些种类在胸鳍和头侧之间或尾侧有一对来自鳃肌的肾形或长形发电器。鳐鱼是底栖性鱼类,游泳能力较弱,一般栖息于沿海沙底质水域,鱼体常半埋于海底泥沙之中。鳐鱼为肉食性,以贝类、头足类、甲壳类、鱼类和多毛类为食。幼年鳐鱼以底栖类动物如蟹和龙虾为食,成鱼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鳐鱼通常隐藏在沙中,等待小螃蟹和小虾接近后突然进攻,以此捕食。鳐鲼通过环形游动集中并过滤浮游生物进食,头鳍在进食过程中起关键辅助作用,其胸鳍进行波浪形的垂直运动来前行,这种胸鳍的波动类似于鸟类飞行,牙齿如磨石般可以咀嚼猎物。某些鳐鱼则依靠尾鳍的水平运动前进。鳐鱼进行体内受精,多数为卵胎生,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卵胎生鳐鱼在发育过程中,子宫壁上会有细丝状突起进入胎儿的口中或喷水孔中,分泌乳汁状液体,补充卵黄营养的不足。卵子被薄膜包裹,在子宫中孵化。孵化后,雌性鳐鱼将成形的宝宝产在水中。胎儿数量因种类而异,多至几十个,通常为十余个,少数为二至三个,蝠鲼科每次只产一只仔鱼。仅鳐科为卵生,卵被角质囊包裹,卵壳呈长方形,四角有尖角,角端有小孔,常见于海滩,其隆起一面有黏质,附着在小石、贝壳或海藻等固着物上,孵化期四个半月至十五个月。交配期间,雄性和雌性鳐鱼会面对面地交配,身体的下侧相互接触。一旦雌性受精,会游开并离开。卵产在平坦的泥沙底雄性。部分鳐鱼尾部有一至四枚尾刺,内有毒腺,用于自卫和攻击。刺中其它动物后,毒液可侵入血液循环系统,严重损害心肌,并影响呼吸、泌尿和神经系统。好了,关于鳐鱼的知识就讲这么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全头亚纲的银鲛目。银鲛体长六十至两百厘米,雌鱼体型较大于雄鱼。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圆锥形,或延长尖突,或延长平扁似叶钩状,如黑线银鲛。两颌齿呈板型的喙状物。背鳍棘活动,能竖垂,第二背鳍低而延长,或短而三角形。尾歪形,下叶比上叶大,尾椎轴稍上翘;或圆形,尾鳍上、下叶约相等,尾椎轴平行;或线形。体光滑,有时幼体头及背上具盾鳞。雄体除鳍脚外,还具腹前鳍脚及额鳍脚。卵大,圆筒形或椭圆形。肠具三到三点五个螺旋瓣。心脏的动脉圆椎具三列瓣膜。鳃丝与鳃间隔几等长。鳃裂四对,外被一膜状鳃盖,后具一总鳃孔。上颌与脑颅愈合。无椎体,脊索不分节地缢缩;腰带的左、右两半部分分离。无泄殖腔。呼吸时水流主流主要经鼻孔的鼻口沟至口内,口一般闭合。游泳缓慢,依靠身体后部,第二背鳍和尾部波动前进。胸鳍起推进和平衡作用。体内受精,食贝类、甲壳类和小鱼。”

…………

数万年之前的更新世晚期,有一群白斑鲸从遥远的北太平洋出发,在历经数个月艰辛的长途跋涉之后,它们终于迁移到了温暖的珊瑚海。

“经历上百天的长途迁徙之后,我们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家园,哥哥。”一头年轻的雌性白斑鲸说道。

略微年长一些的雄性白斑鲸回应:“是啊,妹妹,真不容易。现在我们应该去寻找猎物了。”

“没错,让我们现在就立刻出发吧。”

没过多长时间,白斑鲸们就在附近十分顺利地找到了一群海狗。它们迅速一拥而上,让这群倒霉的海狗成为了口中亡魂。随后,白斑鲸们享用了一顿非常丰盛的海狗大餐。

在大快朵颐之后,这群白斑鲸浮在海面上稍事休息了片刻。

“这片海域气候温暖,而且猎物还算是挺丰富,真是海神赐给我们的礼物。从今往后,我们就在这里生活了!”年轻的雌性白斑鲸不由得感慨道。

“嗯,你说的挺不错,妹妹。”雄性白斑鲸回应。

“真希望如此幸福美满的时光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哥哥。”

“是啊,妹妹,但愿你这个美好的心愿可以实现。”

这群迁移到珊瑚海的白斑鲸,就是后世澳洲逆戟鲸族群的祖先。

在同一时期,还有一群白斑鲸游到了偏远的新西兰附近海域。在这里,它们发现了许多刺魟,很快就开始尝试捕猎这种软骨鱼。起初,由于缺乏经验,有一小部分白斑鲸在被刺魟尾部的毒刺刺中后中毒身亡。不过,善于学习的白斑鲸们很快就掌握了对付刺魟的方法:用嘴含住刺魟头部后将其翻转,使其陷入“强直静止”的状态。如此一来,刺魟尾部的毒刺顿时毫无用武之地,可怜的它们只得无可奈何地沦为白斑鲸们口中的美餐。

除了刺魟之外,这附近还分布着许多其它鱼类,以及海狗、小蓝企鹅等海洋哺乳动物与海鸟。这群机智的白斑鲸很快就学会了捕食各种各样的猎物,它们在这片海域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后世的新西兰逆戟鲸族群。

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一群体型适中、眼斑呈扇形、背部鞍斑色泽较淡的白斑鲸进入了印度洋。在这里,它们遇见了非常难对付的猎物——一群体格庞大的抹香鲸。幸好,这支抹香鲸群的队伍里面没有任何成年雄鲸,只包括幼鲸和成年雌鲸,这大大减轻了白斑鲸们面临的压力。面对众多白斑鲸的凶猛进攻,抹香鲸群摆出了头部朝内、尾部朝外的防御阵型,它们甩动巨大的尾鳍来反击白斑鲸。随后,白斑鲸们接连数次对抹香鲸群发起的攻击都受挫了,没有取得成功,这表明抹香鲸群组成的防御阵型非常有效果,对于抵挡白斑鲸的进攻起到了明显作用。白斑鲸们见直接正面强攻对于抹香鲸群并不凑效,当即决定转变进攻策略。接下来,白斑鲸们在进行数次深呼吸之后,纷纷潜入了海水当中。大约两分钟过后,便有一头白斑鲸从下方朝着抹香鲸们发起了攻击。抹香鲸群见状顿时有些慌乱,匆忙之间根本来不及反应,有一头幼鲸被白斑鲸咬住,霎时间血流不止,痛苦异常的幼鲸发出了一阵哀鸣。白斑鲸们见刚才的试探性攻击取得了进展,十分满意,然后它们开始接连不断地从下方攻击抹香鲸群。正当抹香鲸群的处境岌岌可危之时,有一头体型巨大的成年雄性抹香鲸在听到同伴们的求救声之后及时地赶了过来,这为白斑鲸群的此次捕猎行动增添了一些变数。面对成年雄性抹香鲸的挑战,有一部分白斑鲸顿时产生了撤退的心思,不过在首领雌鲸的执意坚持之下,白斑鲸们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发动对于抹香鲸群的攻击。然而,在成年雄性抹香鲸的得力护卫之下,白斑鲸群接下来的数次攻击都接连无功而返。见形势不利,白斑鲸们再一次改变了进攻抹香鲸群的战术,它们将队伍一分为二,一半鲸群成员专门用来牵制成年雄性抹香鲸,另一半鲸群成员则全力以赴地攻击成年雌性抹香鲸与幼年抹香鲸。白斑鲸群采用的新战术很快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半鲸群成员的纠缠之下,成年雄性抹香鲸疲于奔命,无意之中减少了对成年雌性抹香鲸和幼年抹香鲸的保护。白斑鲸群趁着成年雄性抹香鲸有所懈怠这个机会迅速出击,终于在数十分钟后总算是艰难地杀死了一头幼年抹香鲸,然后在抹香鲸群反应过来之前立刻携带着战利品离开了。后来,这群白斑鲸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后世的印度洋逆戟鲸族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