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都市:你校学生,个个国之脊梁? > 第39章 顶级论文井喷,星辰学子惊才绝艳!

5月20日。

星辰大学,化学学院内。

某间办公室内。

大一新生方晨,看向面前的化学教授李维,恭恭敬敬的说道:“李教授,我刚刚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想请您指点指点。”

“行!”

年逾五十的李维,笑着点点头。

通常来说。

在大学生涯里。

大一学生,专注于提升绩点。

大二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并争取获奖。

大三学生,致力于科研并发表论文。

大四学生,准备毕业论文、外出实习或者考研考公。

星辰大学,现阶段只有大一学生。

他们还远远没到专研学术的程度。

不过……

李维很喜欢方晨这样的学生。

接下来。

他将方晨递过来的U盘,插进电脑USb接口,读取论文。

论文标题是《碳纳米管具有特定条件下发荧光的性能》。

开篇内容提到。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的碳管,具有很多奇异性能。

碳纳米管有不同种类。

即使是同类碳纳米管,在直径和物理结构上往往也存在微小差别。

这种差别可能会造成特性的显着不同。

因此,有效区分不同的碳纳米管,对碳纳米管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方晨在研究单层碳纳米管时,首次观察到了发荧光现象。

他在星辰大学化学实验室,首先用高频声波轰击成块的大批碳纳米管,使之分离为单个的碳纳米管。

后续的实验过程里发现。

当单壁碳纳米管,在含有染料分子和溶解氧的溶液中,被多步触发时,会发出延迟的二级荧光,延迟的时间自由微秒级。

具体情况是。

溶解在溶液中的氧分子,从燃料中捕获能量,形成一种通电形式的o2。

然后,这些能量转移到纳米管上。

在那里,激子(由电子和电子空穴组成的准粒子)以其三倍态产生。

添加一点热能的情况下。

这些激子,会被提升到更高能量的单子态,从而发出能观察到的荧光。

当然,这个时间很短暂,只能持续10微秒左右。

看到这里。

李维暗暗点头。

方晨的这项研究,非常有意义。

别看碳纳米管发出的荧光,只能持续10微秒。

但这一现象,能直接运用在生物医疗和纳米电子领域。

比如将能发光的碳纳米管,包裹在特定蛋白质中,输入人体,这些蛋白质可以专门瞄准并附在肿瘤细胞或发炎组织。

由于人体没有任何组织,能在近红外波段发荧光。

通过这种办法,探测附在肿瘤细胞等部位的发光碳纳米管,就可以对癌症等疾病,进行相应诊断。

论文剩下的内容里。

方晨在碳纳米管在特定条件下发荧光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33种发光碳纳米管吸收和散发出的光,所具有的不同波长。

现有的碳纳米管区分方法,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的繁琐测试,才能得出结果。

而利用方晨的办法。

往后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测量,就可以揭示碳纳米管样品的构成。

全篇论文看下来。

李维赞叹道:“方晨,你这篇论文内,详细的写出各种实验数据,完全诠释了碳纳米管具有特定条件下发荧光的性能。

同时,这项研究,能应用于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疗、纳米电子等众多领域。

往后科学界在你的研究基础上,肯定能让这些领域,迎来全新的变革!”

“李教授过奖了!”

方晨谦虚道:“我也只是运气好,才能在实验室里,得到这一发现。”

“不骄不馁,很好!”

李维笑着点点头:“小方,你这篇论文,我没什么指点你的地方。

唯一能找出瑕疵的,就是论文格式、排版、细节用词方面的问题。

这样,你这篇论文先放在我这里,我替你改一改。”

“谢谢李教授!”

方晨连忙道谢。

李维又问道:“小方,从你这篇论文的质量来看,无论是发在《Nature》自然期刊,还是《Science》科学期刊上,都轻而易举。你准备发在哪里?”

“教授,我准备发在《星辰》学术期刊!”

方晨毫不犹豫的说道:“论文发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固然风光无限。

但我个人认为,只要论文质量过硬,完全可以发在国内期刊上。

恰好我们星辰大学的校办企业星辰出版社,名下拥有《星辰》学术期刊。

为什么我不直接发在学校期刊上呢?”

听到这话。

李维欣慰的笑了笑。

方晨的想法,和当代主流大学生,截然相反。

他们都以论文发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为荣。

而方晨却心甘情愿把论文发在《星辰》学术期刊上。

这一点,真的很令人钦佩!

……

另一边。

星辰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某间办公室内。

大一新生吴冕,正在请通信工程领域的教授沈朗,指点自己的论文。

电脑屏幕上。

显现论文标题《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

沈朗看到标题后,微微一愣。

什么情况?

眼前这位大一学生,竟然说研发出世界最快的光通信技术?

没搞错吧?!

带着强烈的好奇。

沈朗耐心的阅读论文。

内容提到。

吴冕研发出一种世界最快的光通信技术,单波长传输速率,达到每秒160吉比特,相当于每秒可传输4部两小时长的电影。

这个速率,是通信界现有传输速率的16倍!

通常来说。

用电信号传输,单波长传输的速率极限,是每秒100吉比特。

而光信号通信,潜力更大。

但缺点是,传输距离一旦延长,信号会变得很差。

这是由于光信号的波形,发生了畸变。

吴冕在不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的情况下,自主研发出一种新型通信装置,能在光信号传输时检测到信号的波形畸变,然后将信号恢复原状。

能将信号波形畸变恢复原状的通信装置,以前通信界就有,但检测和矫正的精确度不高。

这一次,吴冕自主研发的新型通信装置,能把旧装置的检测和矫正精确度,足足提高200倍以上,而且可以适应各种温度和气压变化。

实验过程中。

吴冕使用80公里长的色散移位光纤,进行试验。

光纤的温度从5摄氏度,变化到45摄氏度。

用新技术传输的光信号,基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具体的实验数据。

论文里罗列的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

“妙啊!”

沈朗教授,拍案叫绝道。

光纤通信,利用光波作为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简称为“光通信”。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科学界就开始光通信的研究和探索之路。

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光通信技术已经很成熟,主要以短波长光源和多模光纤为标志。

随后,第二代光通信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以长波长光源和单模光纤为标志。

现阶段,科学界正在研究全光化和光集成化的光纤通信技术。

全光化通信技术,指的是在中继器中光信号直接被放大,省去了光—电转换和电—光转换过程。

全光化的光集成化功能,大大减少了中断器和光端机的体积,降低了功耗和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但缺点是,传输距离延长后,信号会变差。

整个通信领域,暂时没有方法,能解决这一难点。

而现在……

吴冕研发出的新型通信装置,能让光信号在长距离情况下,依旧非常稳定。

显然,该技术为建设传输速率更快的新一代光通信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朗好奇道:“小吴,你使用80公里长的色散移位光纤,进行通信实验,莫非你得到了100万元的学术基金?”

“是的!”

吴冕点点头:“我家庭条件一般,根本没有资金完成这样的实验。

幸亏星辰大学基金会,推出面向学生的学术基金。

我提出项目申请后,顺利通过,得到了100万元的学术基金,这才有钱购置试验用的光纤。”

“原来如此!”

沈朗恍然。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你这篇论文,质量极高,没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

任何国际顶级期刊都愿意对外刊登你的论文,具体投稿哪家期刊,全凭你心意。

我个人只给你两个建议。”

吴冕连忙说道:“沈教授,请您指点!”

沈朗缓缓说道:“第一,在你对外刊登论文之前,你最好先去申请相关技术专利,免得后续产生任何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在超高速光通信领域,你这项技术非常重要,能大幅度提高光纤通信速度和传输速度。

但你接下来,还需要对该技术进行不同距离的验证。

比如120公里试验光缆验证,比如500公里试验光缆验证等等。

光凭学术基金的100万元资金,不足以让你多次进行试验。

资金方面,我可以帮你向星辰大学基金会申请,争取获得更多的学术基金扶持。

或者我可以帮你联系通信领域的泱企。

他们应该对你的技术专利,非常感兴趣。”

说到这里。

沈朗从桌上,拿出一张自己的名片,递给吴冕:“有什么需要帮助,打老师电话!”

“谢谢教授!”

吴冕紧紧捏着名片,非常感动。

他先前只想着发表论文,没细想论文发布后的专利问题、后续试验经费问题。

但这些东西,沈教授都想到了,而且愿意帮助他。

对此,吴冕心里感激万分!

……

另一边。

星辰大学,天文学院。

某办公室内。

胡云林教授,面带震惊道:“小田,你确定吗?你真的观测到一颗位于太阳系的新天体?”

“胡教授,我确定!”

大一学生田齐,郑重的点点头:“我在论文里详细记录了我发现新天体的具体始末,请您过目。”

听到这话。

胡云林,耐心的看起了论文。

电脑屏幕上。

论文标题,名为《太阳系中的遥远天体,人类探索的未来目标?》

开篇提到。

宇宙总是充满惊喜,每当人类自以为已经洞悉了某个领域的奥秘,总会有新的发现来打破这种认知。

今年4月份的时候。

天文学院的大一学生田齐,在星辰大学校内天文台,利用巨型望远镜,观察太阳系外围的天体。

这时,田齐意外观测到,一个天体在超过3.1小时之内,移动了4.6角分。

显示距离,约为100天文单位。

今年5月份时,田齐继续在学校天文台,观察这个天体,以及观测它的公转轨道。

经过详细探测和追踪。

田齐把这个未知的红色新天体,暂时命名为“塞德娜”。

塞德娜,是一颗矮行星,位于外太阳系巨行星轨道之外,是一个冰质的天体,表面温度是零下240摄氏度。

它体积大小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40天自转一次。

他还拥有一个令人咋舌的椭圆公转轨道,公转周期约为年。

塞德娜的近日点约为76个天文单位,远日点为937个天文单位。

这一发现,意味着它成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遥远的天体。

至于为什么取塞德娜这个名字?

原因在于。

塞德娜在神话传说里,是创造北极海洋生物的造物女神,生活在海底冰窟里面,与这个天体寒冷的表面很搭配。

起初,田齐一度以为,塞德娜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不过……

当田齐确定塞德娜的体积,比冥王星还小时,便知道它已经没有加入太阳系行星家族的机会。

尽管如此。

他在这篇论文里,各方面数据都记录的非常详细。

从演化形成的原因,到轨道特性、物理特征、行星体积参数等等,都一一进行记录。

看完论文后。

胡云林教授,赞叹连连。

他开口道:“小田,曾经人们普遍认为柯伊伯带是冥王星等天体的唯一栖息地。

但现在……塞德娜的现身,打破了这一认知。

我们不禁思考,在柯伊伯带之外的更广阔宇宙空间中,是否还隐藏着令人惊叹的大型天体?

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太阳系的边界?

退一万步来说。

塞德娜独特的轨道特性,注定使其成为研究太阳系边缘天体的关键对象,为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有预感,这篇论文问世之后,会轰动整个天文学界!”

听到胡教授的夸赞。

田齐显得非常谦虚。

因为他知道,这次能够发现塞德娜,多少存在一些侥幸的因素。

……

同一时间。

星辰大学各个学院之内,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各学院学生,拿着自己的论文,来请教授们指点一二。

这种事情,原本很正常。

谁也没有往心里去。

毕竟学生请老师答疑解惑,再正常不过。

但是……

当各学科教授们,注意到星辰学子的论文质量,丝毫不比顶刊论文差,部分论文甚至能轰动整个科学界!

对此,他们感慨万千。

星辰学子个个才华横溢,有着夸张的学术造诣!

原本他们以为最妖孽的学生,是体育学院狂破全国纪录的运动员。

现在想想。

最妖孽的学生,其实是那些一心一意专研学术的星辰学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