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都市:你校学生,个个国之脊梁? > 第38章 星辰学子的论文,投稿星辰期刊!

5月18日。

星辰大学物理学院。

某间办公室内。

大一学生孟超,看向眼前的物理教授韩立新,满脸恭敬地说道:“韩教授,我刚刚写完一篇学术论文,想请您指点一二。”

听到这话。

韩立新微微颔首。

他今年48岁,却已经在物理领域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来到星辰大学物理学院教书后。

时常会有一些学生,来求他指点学术问题。

眼前这位叫做孟超的学生,就是其中之一,曾多次来找过他。

接下来。

韩立新将孟超递过来的U盘,插进电脑USb接口,读取论文。

他问道:“小孟,你论文的选题,是哪个分类?”

孟超连忙道:“韩教授,我的选题,是石墨烯领域。”

“石墨烯?”

韩立新眼前一亮。

1859年,本杰明·柯林斯·布罗迪,发现了热还原氧化石墨的高度层状结构。

1916年,通过粉末衍射的相关方法,石墨的结构得到解决。

1918年,科尔施特尔和海恩尼,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描述了氧化石墨纸的性能。

1924年,通过单晶衍射的办法,确定石墨的结构。

1947年,华莱士探索石墨烯理论,并以此作为理解三维石墨电子性质的起点。

1961年,h. p. boehm等人,用水合肼等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了还原氧化石墨薄片,并用x射线衍射证明他们获得的是单层石墨。

1987年,穆拉斯,首次使用“Grapene”,来命名石墨烯。

1999年,Rodney S Ruoff等人,用氧等离子体刻蚀其表面得到形成一定形状的小“石墨岛”,再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进行精确操控、剥离出单层的石墨烯,但由于实验方法与技术缺陷,他们并未如愿以偿。

眼下……孟超选题的领域是石墨烯。

韩立新很想知道。

孟超到底研究出了什么东西?

论文读取完成后。

标题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名为《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分离,世界首个二维材料!》

看到标题后。

韩立新双眼一凝,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单层石墨烯制备分离?

世界首个二维材料?

这个论文标题,也太令人震撼了吧!

带着前所未有的好奇。

韩立新聚精会神的看起了论文。

论文内容提到。

科学界有个困扰很多年的难题。

那就是石墨是三维结构的材料,能不能把其分离出来,变成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单层结构?

根据热力学理论。

这种二维单层结构,在常规环境下是非常不稳定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单层石墨烯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至少不可能被分离出来。

而孟超本人,一直对碳材料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碳纳米管和富勒烯。

这两种碳材料,拥有非凡的性能,但也有着制备和操作上的困难。

不过……

孟超并没有放弃,而是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比如化学剥离法。

比如气相沉积法。

比如机械剥离法。

比如拉伸剥离法。

只可惜……

这些方法都没有成功,只能得到一些多层或者厚层的石墨烯,而不能得到单层的石墨烯。

看到这里。

韩立新微微点头。

从1990年开始,科学界就通过化学剥离的方式,来获得烟灰中的单层石墨。

但他们最终得到的石墨薄膜,要厚于50层到100层。

而用拉伸剥离法,最多能获得低至10纳米厚度的多层样品。

想想也是。

1毫米厚的石墨,约含有300万层石墨烯。

铅笔在纸上轻轻一刷,留下的划痕,就可能是好几层石墨烯。

如此薄的石墨烯。

让科学界很难制备出单层石墨烯。

正因如此。

石墨烯一直被科学界认为,是一种只存在于理论中,无法在实验室获得的材料。

因为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碳片,呈蜂窝图案的六边形平面晶格相互连接。

尽管碳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连接,但在室温下,碳原子的强烈热振动将导致单层碳原子无法稳定存在,最终分解成微小的球状结构。

问题来了!

孟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韩立新屏住呼吸,继续阅读论文。

文章里提到。

孟超在实验室一筹莫展之际,突然灵光一闪。

他注意到平常的实验里。

往往会先用透明胶带,把石墨上不必要的杂质粘掉,从而分离出新鲜、干净的表面。

这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里的一项标准技术。

但孟超心里想。

透明胶带,既然能把石墨上的杂质粘掉,那能否粘掉一些石墨的残渣,从而粘出一些单层石墨烯呢?

他想到就做。

用透明胶带反复粘贴和撕开石墨片,破坏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

通过这种方法,每次都会使石墨片变得更薄,直到最后剩下单层的石墨烯。

这个方法,听上去很荒谬,但非常有效!

具体实验过程里。

孟超将石墨片,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上剥离,然后将石墨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可以把它一分为二。

只要一直重复这个操作。

最终就会让石墨片,变得越来越薄,最终得到一个只有一层碳原子的薄片——石墨烯!

单层石墨烯被制备而出后。

孟超用显微镜和光谱仪来鉴定它们。

鉴定结果显示。

单层的石墨烯,在显微镜下,会呈现出淡棕色。

多层的石墨烯,在显微镜下,会呈现出深棕色或者黑色。

单层的石墨烯,在光谱仪上,会显示出特殊的波形。

多层的石墨烯,在光谱仪上,没有特殊的波形。

最终,孟超确定自己制备出单层石墨烯,把不可能化作可能!

……

看到这里。

韩立新赞叹不已。

他看向眼前站着的孟超,钦佩道:“小孟,你很有创造力,竟然用这种方式,分离出单层石墨烯,真是了不起!”

见教授夸赞。

孟超挠了挠头。

青涩的脸庞上,出现一种含羞的情绪。

他谦虚的说道:“韩教授,我也只是运气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真的成功了!”

“小孟,你不必自谦!”

韩立新摆摆手,直言道:“科学领域的发现,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而美妙。

你用一种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透明胶带,却制备出科学界谁也无法制备出的单层石墨烯,向世界揭示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材料。

同时,你让物理科学界看到一个全新的二维世界,以及一个充满奇迹和可能性的世界!”

……

接下来。

韩立新继续阅读孟超的论文。

文章里提到。

单层石墨烯制备而出后。

孟超对其进行一系列研究。

他发现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二维材料。

石墨烯具有极强的强度,强度是钢的200倍,导电性优于银,导热性优于铜,并且是世界已知最薄、最轻、最硬的材料。

由于种种特性。

石墨烯对物理学基础研究,有着特殊意义。

比如,二维的石墨烯中,电子的质量仿佛是不存在的,这种特性让石墨烯成为了一种罕见的可用于研究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凝聚态物质——因为无质量的粒子必须以光速运动,从而必须用相对论量子力学来描述,这为理论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比如,单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可以调变其表面的活性,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半导体领域的变革。

比如,石墨烯的特性,可以应用于化学传感器、感光元件、晶体管、显示屏、新能源电池、储氢材料、航空航天、军工、生物、复合材料等海量领域,从而掀起新的材料革命。

整篇论文看下来。

韩立新惊叹连连。

他不吝赞叹道:“小孟,你真是物理领域的天才!

今后石墨烯领域引发社会怎样的变革,我们暂且不得而知。

但你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制备出单层石墨烯。

光凭这一点。

已经能让你在物理学领域,青史留名!”

“韩教授您谬赞了!”

孟超再次挠了挠头,显然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评价。

这时,韩立新补充道:“小孟,你这篇论文震撼人心,我没有能指点你的地方。

论文书写格式、论文的排版、细节上的用词、英文版本翻译准确度、实验数据等等,都非常完美,无需修改就能直接投稿期刊。

对了,你想好投稿哪个期刊了吗?”

“还没有!”

孟超摇头道:“论文我刚刚完成,就来找您指点,没想好要投哪一家。”

韩立新此刻心情不错,耐心解释道:“ 一流的成果,都希望发表在一流期刊上。

目前国际上最顶级的两大学术期刊,分别是《Nature》自然期刊和《Science》科学期刊。

只要你能在这两家期刊上,发布一篇论文。

比你在普通学术期刊上,发再多的论文,都有用!”

闻言,孟超微微点头。

他对这两大国际学术期刊,如雷贯耳。

《Nature》自然期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科学期刊,于1869年创刊,始终如一的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的最重要突破。

《Science》科学期刊,是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于1880年创刊,它主要刊登全球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范围覆盖各个学科。

现阶段。

《Nature》自然期刊,影响因子30.4。

《Science》科学期刊,影响因子28.95。

这时,韩立新继续说道:“其实你还有一个选择,星辰大学校方,上个月出资10亿元,成立校办企业——星辰出版社。

星辰出版社,涵盖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学术期刊等领域。

他们名下,就设立了《星辰》学术期刊。

该期刊,现阶段名不见经传。

但是他们的高级编辑、学术编辑、审核编辑、各学科专家,全都是星辰大学的知名教授。

你要是愿意的话,可以直接投稿《星辰》学术期刊!”

“韩教授,我选择投稿《星辰》期刊!”

孟超没有丝毫犹豫,直截了当的说道。

“哦?这是为什么?”

韩立新疑惑道:“你的这篇论文,对物理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百分百能被《Nature》自然期刊和《Science》科学期刊收录。

届时,你今后考研、就业、学术研究等方面,都能得到莫大的好处。”

听到这话。

孟超笑着道:“韩教授,我这次之所以能够制备出单层石墨烯,全是得益于学校的帮助。

首先,我在星辰大学里,衣食无忧,不用为柴米油盐而焦虑,能安心学习物理知识。

其次,星辰大学基金会上个月推出学术基金,我的实验项目通过审批,获得100万元的学术经费。

最后,星辰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各方面设备和仪器,都非常齐全,为我制备出单层石墨烯,奠定了坚实的基调。

不夸张的说。

我现在取得的科研成果,全都得益于星辰大学!

眼下《星辰》期刊,固然名不见经传。

但未来呢?

就如您刚才所说。

一流的成果,都希望发表在一流期刊上。

而一流期刊的形成,同样需要一流成果的支持!

所以……我想把这篇论文,发表在《星辰》期刊上,希望借助单层石墨烯诞生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带动《星辰》期刊的名气。

作为一名星辰学子。

我想,这应该是我要做的,也必须去做的事情!”

听到这话。

韩立新感慨万千。

现在年轻人,真是了不得啊!

他看着意气风发、少年意气的孟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最关键的是。

孟超这名学生,非常知恩图报。

星辰大学待他好一分,他就还星辰大学十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