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百战安澜 > 秦大败而后霸西戎——崤之战

百战安澜 秦大败而后霸西戎——崤之战

作者:施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16:30: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崤(xiáo)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在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秦穆公趁晋文公新丧期间而派兵过晋国领地偷袭郑国,后因郑国有防备而回军,在回军途中秦军灭了晋国的附庸国滑国,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设伏全歼了回师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秦军在崤山血流成河。

战争背景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设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恶来(商名将飞廉之子)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王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都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于是秦国有了两个封邑,一在秦(天水),一在犬丘(咸阳兴平)。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作为秦国的封地,周平王有让秦国作为周朝西方的屏障的,防止犬戎再次侵犯周王朝国都。当然也有让秦国能力有多大就看自己造化了的意思,因为岐山以西的土地实际上当时很多地域是西戎等部族占领,封地需要秦国与西戎等部族开战,自己去占领。但秦国有了正式名义上的诸侯国的封地,比原来的两个城邑大的多,可以建立自己强大的国家,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文公之后,经数代国君的努力,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个戎族部落,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原杜、郑之地,灭小虢,疆域一直推进至关中平原东端。

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立国,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肥沃的领土,也就是商末时周伯的领地,实现了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但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看秦国与楚国的态度是一样的,把秦国看作西戎,除晋国外,其他国家与秦国交流不多。学者说秦国是“于称雄诸侯中独僻居住于西北。”也描述说:“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秦德公之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于公元前660年继位。穆公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从楚国人手中用五张羊皮赎得贤臣百里奚,将国家政事交给百里奚,并在其建议下迎蹇叔为上大夫,还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贤臣丕豹。

此后秦国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秦穆公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争霸中原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晋国在晋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城濮之战中,秦国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晋国的情况在城濮之战中已做过介绍,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战争起因

公元前630年(周襄王二十二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对晋国怀有二心的郑国,朝晋暮楚指的就是郑国。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郑国国君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单独劝说秦穆公说: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 何况,您曾有恩于晋惠公,晋惠公答应回国即位后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 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清楚!这当然是挑拨离间之言,虽然实际情况如此,只是看秦军怎么考虑了。

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知道这样跟着晋国攻打郑国得不到任何好处,于是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这是也是秦穆公的一招昏招,既然与关系友好的晋国相约攻郑,就不应该突然变卦退走,更何况是帮助郑国对抗晋国,虽然秦国不怕晋国,但这样做就让秦晋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也为后期的崤之战埋下了伏笔。

秦军撤退后,晋国大夫狐偃等对秦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晋文公虽然心中有气,但他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是秦国护送自己登基为晋君的,后期又帮助晋国,这样攻击秦军是不仁义。

同时,晋国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所以,晋国也与郑国讲和,然后退了兵。郑国的离间计起到了作用。晋、秦伐郑事件虽然这样结束了,但它却为秦、晋后面的交兵种下了因果。

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晋文公先后辞世。戍守郑国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秦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秦穆公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分享晋国的霸权,进献周天子,为诸侯伯长,这一直是秦穆公的夙愿,也是长期秦国不受中原诸国重视、平等看待的心理原因作祟。

于是,秦穆公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辛劳大军远道奔袭,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跨越千里去袭击别人,人家怎么会不知道? 我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人家有所准备,是不会成功的。”即使秦、郑之间隔着晋国等好几个国家较远,但袭郑的诱惑力很大,穆公主意早已拿定,遂不听蹇叔意见,命令百里孟明(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虞国人。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秦穆公的主要将领,秦国国相百里奚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

秦军袭击郑国,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五百余里,中经桃林、肴函、轘辕、虎牢等数道雄关险塞,是一次十分冒险性的军事行动。并且经过晋国领地,但又不告知晋国,是十分无礼的行为,有点不宣而战的意思。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军长途跋涉经过周王都洛邑北门,表现的轻佻无礼。周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还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后来秦军行抵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之缑氏镇),遇郑国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状,一面以郑国国君名义先送四张牛皮,然后送牛十二头,犒劳秦军。一面派人乘传车急回郑国内报告。当时牛十二头还是很大一笔军资了,也就让秦军以为郑国有了准备,没有急速进攻郑国,为郑国赢得了准备时间。这里也说明弦高十分爱国。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公元前630年秦帮郑国戍守的秦将所居的馆舍,见到秦兵已经开始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夫皇武子委婉的驱逐秦将,秦国戍守郑国的将领杞子等见机密已泄,如果郑国用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出了郑国,又想到让秦军劳师远征羞愧难当,于是杞子逃亡到齐国,逢孙、杨孙逃亡到宋国。也是三个短视、不成大事之人。

秦帅孟明见内应杞子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如果攻不下郑国,围郑国又难以持续,不如退兵。在退兵途中顺手就袭灭了晋国的附庸小国滑国,满载战利品而回秦国,只为袭郑无功,指望以此赎罪。这里回去就回去了,不跟经过的晋国打招呼,还灭了晋国的附庸,简直没有道义可言,也没把晋国放在眼里,这为晋国发兵打下了基础。

战争经过

晋国在晋文公的国丧之中,得到秦国经过晋国偷袭郑国,并灭亡了滑国的情报,中军统帅先轸向晋襄公进言,秦穆公不听大臣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占领郑国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败秦国的机会,力主攻击秦军。大夫栾枝则认为没有报答秦穆公赐给的恩惠,反而攻击他的军队,这不是为先君着想。晋襄公想到秦趁着自己服丧期间兴兵、又袭取晋国的附庸滑国,根本没把晋国放在眼里,于是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晋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军,梁弘为他驾车,莱驹做车右。晋与姜戎联军在崤函地区的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崤函地区历来是最为险要的地方。

时夏四月初旬,秦军行及渑池,白乙丙向统帅孟明视说: “此去从渑池向西,正是崤山险峻之路,我的父亲(秦国大臣蹇叔)谆谆叮嘱谨慎,将军不可轻慢忽视险地的埋伏。”孟明视却较为自大说:“我们已经帅军经历千里,没有什么畏惧的,况且过了崤山,便是秦国境内。家乡近在咫尺,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西乞术曰:“将军虽然有虎威,不惧怕任何事。但恐晋国有埋伏,突然而袭击,怎么防御?”孟明视说:“你害怕晋军成了这个样子,我先行出发。如有伏兵,我独自抵挡!”于是遣骁将褒蛮子为前锋,打着元帅的旗号,前往崤山开路。孟明视统帅第二队,西气术统帅第三队,白乙丙统帅第四队,几队相离不过一二里之路程。

却说褒蛮子习惯使八十斤重的一枘方天画戟,抡动如飞,自大为天下无敌。他驱战车过了渑池,向西进发。行至东崤山,忽然山凹里鼓声大震,飞出一队车马,车上立着一员大将,当先拦路,问道:“你是秦将孟明视否?我在这里等候多时了。”褒蛮子说:“来将可通姓名。”晋将答道:“我乃晋国大将莱驹是也!” 褒蛮子说:“教晋国栾枝、魏犨来到,还可以斗上几合戏耍他们,你乃无名小卒,何敢拦住我的归路? 快快闪开,让我过去。若迟慢时,怕你捱不得我一戟!”莱驹大怒,挺长戈劈胸刺去。褒蛮子轻轻拨开,就势一戟刺来。莱驹急闪。那戟来势太重,就刺在那战车的车衡之上。褒蛮子将戟一绞,把衡木折做两段。莱驹见其神勇,不觉赞叹一声道:“好你个孟明视,名不虚传!” 褒蛮子呵呵大笑:“我乃孟明元帅部下牙将褒蛮子!我元帅岂肯与汝等鼠辈交锋耶?你速速躲避,我元帅随后兵到,你将死无葬身之地!”莱驹吓得魂不附体,想道牙将且如此英雄,不知孟明还是如何?于是高声叫道:“我放你们过去,不可伤害我的部下!”遂将车马立在道路的一边,让褒蛮子前队过去。褒蛮子即差军士传报主帅孟明视说:“有些晋军小部队埋伏,已被我杀退。可快速一起过了崤山,便没事了。”孟明得报大喜,遂催西乞、白乙两军,一同进发。

且说莱驹引兵来见梁弘,盛称赞褒蛮子之勇。梁弘笑道:“虽有鲸蛟之雄,但已入铁网,又有什么用,我们先按兵不动,等到他们过去,从后边趋军杀入秦军,可大获全胜。”

再说孟明视等三帅帅秦军,进了东崤山,约行了数里,地名上天梯、堕马崖、绝命岩、落魂涧、鬼愁窟、断云峪,一路都是有名的险处,车马不能通行。前锋褒蛮子已自己跑得远了。孟明说:“蛮子去了那么久,没有坏消息来,应该没有埋伏。”于是吩咐军士,解了马的辔索,卸了甲胄,或牵马而行,或扶车而过。全军无阵型地前行。有军士问道:“当日出行去郑国,也从崤山过去的,不见许多艰阻。今番回来,为什么这么慢?”这有个缘故。当初秦兵出行之日,乘著一股锐气,且没有拦阻,轻车快马,任意经过,感觉不到其中的难行。今日回来走了千里,人马俱疲困了,又掳掠得滑国许多子女金帛,行装重滞。况且遇过晋兵一次,虽然过来了,还怕前面有埋伏,心下慌忙,走的十分慢。

孟明视等过了上天梯第一层险隘,正行之间,隐隐闻鼓角之声,后队有人报道:“晋军从后追来了!”孟明视说:“我既难走,他们追击也不容易。现在只担心前面阻断,怕什么后面的追兵?吩咐各军,速速前进!”教白乙丙帅军前行:“我当亲自断后,以抵御追兵。”过了堕马崖。将近绝命岩了,前军众人发起喊来,报道:“前面有乱木堵塞道路,人马都不能通过,如何是好?”孟明视还想,这乱木从何而来?莫非前面果有埋伏?于是亲自上前来看。但见岩石旁有一碑,镌刻上五字道:“文王避雨处。”碑旁竖立红旗一面,旗竿约长三丈有余,旗上有一“晋”字。旗下都是纵横乱木。孟明视说:“这是疑兵之计也。事已至此,即便有埋伏,只能上前前行。”遂传令教军士先将旗竿放倒,然后搬开柴木,以便跋涉。

这面晋字红旗,乃是伏军的记号。晋军埋伏于岩谷偏僻处,望见旗倒,便知秦兵已到,一齐发作。秦军方才搬运柴木,只闻前面鼓声如雷,远远望见山上旌旗闪烁,不知有多少晋军。白乙丙叫秦军士卒准备好器械,为两军交战准备。只见山岩高处,立着一位将军,姓狐名射姑,字贾季,大叫道:“你们的先锋褒蛮子,已被绑在这里了。来将早早投降,免遭屠戮!”原来褒蛮子恃勇前进,堕于陷坑之中,被晋军将挠钩搭起,捆绑上了囚车。白乙丙大惊,使人报知西乞术与主将孟明,商议夺路前行。孟明视看这条路径,只有尺许之宽。一边是危峰峻石,一边临著万丈深溪,便是落魂涧了,虽有千军万马,无处展施。他于是传令,这里不是交锋之地。教大军一齐退到东崤山宽展处,于晋军决一死战。白乙丙奉了将令,将军马退回。一路闻金鼓之声,不绝于耳。才退至堕马崖,只见东路旌旗,连接不断,却是晋军大将梁弘同副将莱驹,引着五千人马,从后一步步袭来。秦军过不了得堕马崖,只得又转回来。此时好象蚂蚁在热盘之上,东旋西转,没有个定处。

孟明视叫军士从左右两旁,爬山越溪,找一个出路。只见左边山头上金鼓乱鸣,左有一军占住,叫道:“大将先且居在北,孟明视早早投降!”右边隔溪一声炮响,山谷俱应,又竖起大将胥婴的旗号。孟明视此时,如万箭攒心,焦急异常。秦军士分头乱窜,爬山越溪,都被晋兵斩获。孟明视大怒,同西乞、白乙二将,帅军杀到堕马崖来。那柴木上都掺有硫黄焰硝引火之物,被韩子舆放起火来,烧得“焰腾腾烟涨迷天,红赫赫火星撒地。”后面梁弘军马也到了,逼得孟明视等三帅叫苦不迭。左右前后,都是晋兵布满。孟明视仰天长叹对白乙丙说:“你的父亲蹇叔真神算也! 今日被困于绝地,我必死无疑! 你们二人换装,各自逃生吧。万一侥幸得逃,有一人得回秦国,奏知国君,兴兵报仇,九泉之下,亦得瞑目!”西乞术、白乙丙哭道:“我等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即使得以逃脱,有何面目独自回归故国?……”言之未毕,手下军兵,看看被屠杀的、逃散的,弃车仗军械,连路堆积。孟明等三帅无计可施,聚于大岩石之下,坐以待缚。晋兵四下围裹起来,如馒头一般,把秦军做个粽子,一个个束手受擒。秦军战死的血污成溪流,尸横满山径,孟明等三帅被俘虏。这里孟明视的自大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不是合格的统帅之人。

晋军全胜而归,晋国文嬴(晋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晋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祸首,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惩罚。晋襄公听从了母亲的建议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阳处父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孟明等三帅回到秦国,秦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专任军事。这里秦穆公也知道主要的责任还是在自己,所以没有触及旁人,说明穆公还知错能改,一位贤明的君主。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孟明率师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秦师失败。同年冬,晋大夫先且居率宋、陈、郑联军伐秦,取汪、彭衙之地而还。

次年,秦穆公裹白布亲自率军伐晋,渡过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攻取晋国的王官(在今山西闻喜县南)及郊(闻喜西)。晋军知道秦军此次怀着必死之心于是不与秦军决战,秦军掉头向南,由茅津再渡黄河,到达崤山,封存崤山中秦军尸骨而后回,此时已过两年。秦穆公向崤山阵亡的将士祭拜,痛哭流涕。此二役则是崤之战的余波。

战争影响

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在与楚国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时应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崤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此时晋国正处于君明臣贤、国富民强的巅峰时期。秦穆公果断地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后,将矛头指向西戎。四处招揽贤才,训练军士。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秦国称霸西戎的过程,是其开疆拓土、日益强盛的过程,也是秦人及其所并诸戎逐渐融入华夏族的过程。

战争评价

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崤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崤之战标志着著名的秦晋之好由友好转为世仇。

秦穆公不失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但崤之战的失败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大败笔,在《东周列国志》中讲到,这里面很大的因素是,秦国不通中原,长期被中原诸国鄙视为西戎之人。即使国力不如秦国的卫、郑、宋等国也看不起秦国,一方面是地处西戎包围之地,另一方面秦的先祖因帮周王养马而崛起,也让中原诸国有对比的优越感,这让秦穆公内心十分渴望被中原诸国认可,称霸中原,成为齐恒、晋文那样的伯长,但秦国称霸之路被晋国所阻,终春秋时期都没有机会。

出征郑国的大军被晋国打的大败,尸首堆满了崤山,对崛起的秦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过在诸戎包围并不断侵袭的秦穆公懂得知耻后勇,懂得调整战略,从这个角度来说,崤之战对秦的称霸西戎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也让秦国的战略重心有所转移。此后,秦国能一直与齐、晋、楚并称春秋四强国,与秦穆公的称霸西戎有直接的关系,也奠定了战国后期秦国一统中原的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