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酒话供销情 > 第77章 慢慢来别急

酒话供销情 第77章 慢慢来别急

作者:满洲烧刀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9 10:17:36 来源:小说旗

刚去的时候,哈市的集市总是热热闹闹,人来人往。自九八年那场洪灾过后,生活慢慢恢复了元气,可集市上也多了些卖艺讨生活的人。我住在顾乡这边,平日里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就爱招呼老弟过来一起在集市上溜达,感受这人间烟火气。

这天,和往常一样,我们在集市里晃悠。突然,一阵稚嫩的歌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小男孩站在一处空地上唱歌。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旧衣服,头发有点凌乱,眼睛却亮晶晶的,正专注地唱着那首当时很流行的《祝你平安》。 在小男孩旁边,站着一个穿西服的男子。这男子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周围的人大多穿着朴素,他却一身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锃亮。我和老弟对视一眼,心里都犯起了嘀咕,老弟凑近我,小声说:“哥,这人咋回事啊,看着不像和这孩子一路的啊。”我摇摇头,“先看看。” 那男子手里拿着几张钞票,反复往孩子手里塞,可孩子却不接,只是一个劲儿地唱着歌。

男子始终保持着那个动作,不肯离开,脸上还带着一种奇怪的笑容,眼睛不停地打量着周围的人。 过了一会儿,男子似乎有些着急了,提高了音量说:“孩子,拿着吧,你唱得太好了!”孩子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伸手,只是怯生生地说:“叔叔,我唱歌不是为了要钱,我……我只是想唱歌。”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这孩子有意思,给钱都不要。”一个大妈说道。 “说不定是套路呢,现在这些人,啥招都使得出来。”一个大爷撇撇嘴。 我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也在琢磨。看着那孩子清澈的眼神,不像是在说谎,可这穿西服的男子又到底想干啥呢?我好奇心起,决定凑近看看。 当我走到跟前时,男子像是看到了救星,连忙对我说:“兄弟,你看看这孩子,唱得多好啊,你就当献份爱心,给点钱吧。”说着,他又把手里的钱往孩子手里塞。

我看着孩子,问道:“孩子,你为啥不接叔叔的钱啊?”孩子抬起头,看着我说:“叔叔,我妈妈说,不能随便要别人的钱,我唱歌要是真的好听,大家觉得值,再给我钱。”这话让我心里一暖,多懂事的孩子啊。 我从兜里掏出五角钱,递给孩子,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连忙说:“谢谢大爷!”然后又接着唱了起来。 这时,老弟也走了过来,他看了看那男子,又看看孩子,对男子说:“大哥,你这么热心,咋自己不给多点呢?”男子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干笑两声说:“我这不是已经给了嘛,就是想带动带动大家。” 周围的人还是大多抱着观望的态度,看了半天,就我给了钱。

那男子见没人再掏钱,脸色渐渐变得有些难看。他又在那儿站了一会儿,见实在没什么希望,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转身就走了。 男子走后,孩子似乎松了一口气,歌声也更放松了。我和老弟就站在那儿听着,时不时和孩子聊上几句。原来,孩子家里受灾严重,父母都在忙着重建家园,他就想着出来唱唱歌,能帮家里挣点钱。 听着孩子的话,我心里一阵酸涩。老弟叹了口气说:“这孩子太不容易了,咱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吧。”我点点头,又从兜里掏出几块钱,递给孩子,孩子连忙摆手说:“大爷,不用了,您已经给过钱了。”我笑着说:“孩子,拿着吧,就当是大爷奖励你唱得好。”孩子这才接过钱,眼里满是感激。

集市上的人依旧来来往往,孩子的歌声还在继续。我和老弟在那儿待了很久,直到孩子唱累了,我们才离开。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想,这卖唱的生活真的太不容易了,尤其是这么小的孩子。希望这孩子以后的日子能好起来,也希望这世间能多一些温暖,少一些算计。

那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闷热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处角落。我像往常一样,脚步匆匆,心里惦记着和朋友约定的时间,正赶着去赴约。路过一处街道拐角时,一个略显落魄的场景毫无征兆地闯入我的眼帘。

一位妇女,衣衫陈旧且满是褶皱,洗得泛白的布料勉强遮盖着她瘦弱的身躯。她面容憔悴,发丝凌乱地散落在脸颊两旁,眼神中透着生活的疲惫与无奈。她身旁,领着两个小女孩,背上还背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正站在那里向行人讨钱。地上站着的小女孩,一个六七岁的模样,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旧裙子,裙摆上还有几处补丁,眼神中透着懵懂与怯生生,偶尔打量着周围的行人,又迅速低下头去;另一个十来岁,穿着一件宽大的t恤,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她的眼神里则多了几分早熟与倔强,紧紧盯着每一个路过的行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施舍的机会。

看到这一幕,我心中微微一软,一种同情之情油然而生。我下意识地在口袋里摸索,指尖触碰到了一枚硬币,掏出一看,是一元钱。我弯腰,将钱递给了那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她伸出一只小手,小心翼翼地接过钱,声音轻得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说了句“谢谢”。我直起身,看了看手表,想着时间不早了,便快步向前走去。

可没走出几步,突然感觉胳膊被一股力量猛地拽住。我惊讶地回头,发现是那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她不知何时追了上来,双手紧紧地抱住我的胳膊,力气大得让人有些挣脱不开,她的手因为用力,指关节都泛白了。

“你也给我一份。”她仰着头,目光直直地盯着我,眼神里满是不容拒绝的执拗,仿佛我若不给她钱,就是犯了天大的错误。

我微微皱了皱眉,心里有些诧异,更多的却是不解。我轻声问她:“你为什么不去上学,要在这里讨钱呢?”我本以为这个问题能让她松开手,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可她却对我的问题置若罔闻,只是抱得更紧了,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你给了她,就得给我,你不能不公平。”

我心中“咯噔”一下,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我不是舍不得那一元钱,而是隐隐觉得,这样轻易地满足她的要求,或许并不是在帮她,反而会助长她这种不劳而获的念头。于是,我态度坚决起来,试图挣脱她的手,说道:“不是我不给你,我只是觉得你应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在这里乞讨。”

她却不管不顾,声音愈发大了起来,叫嚷着:“你就是不公平,大家都给,凭什么你不给我。”周围的行人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有的人面露同情,似乎在为小女孩的遭遇感到心疼;有的人则是一脸的无奈,仿佛对这样的场景早已司空见惯。我被她这一闹,有些窘迫,脸上微微发烫,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众人眼中的“坏人”。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再次对她说:“你看,叔叔给你钱,可能会让你觉得乞讨很容易,就不想去读书学习了。你还这么小,读书以后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啊。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

她根本不听我的劝说,双手像钳子一般死死地抓着我的胳膊,指甲都快嵌进我的肉里。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让我有些害怕。我开始用力挣脱,一边挣脱一边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要钱。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她见我态度坚决,眼眶里瞬间蓄满了泪水,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可那泪水并没有让我心软,反而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终于挣脱开了她的纠缠,顾不上整理被弄皱的衣袖,赶紧向前走去。

走了一段路后,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她还站在那里,望着我离开的方向,小小的身影在拐角处显得格外孤单。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既为她的遭遇感到难过,又为自己的拒绝感到一丝愧疚。但我知道,有时候,拒绝也是一种爱,一种对她长远人生负责的爱。我希望有一天,她能明白我的苦心,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而不是一直依赖乞讨度日。

某个周六的午后,阳光暖融融地洒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给每一处角落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我像往常一样,在熟悉的街区散步消食,这条街饭店密集,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平日里就热闹非凡,周末更是人来人往,人们或是结伴而行,欢声笑语;或是行色匆匆,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正走着,我瞧见前方不远处一个年轻姑娘,打扮得干干净净,穿着时下流行的休闲装,一条浅蓝色的牛仔裤搭配着简约的白色t恤,外面套着一件薄款的针织开衫,一头柔顺的长发披在肩头,随着微风轻轻飘动。她正站在街边,拦住一位看起来像是外地来旅游的老夫妇,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嘴巴一张一合,不知道在说着什么。我心中好奇,便放慢脚步,装作不经意地走近些瞧。

“大爷大妈,能不能给我五块钱呀?”姑娘的声音清脆,透着一丝撒娇般的软糯,“我就想吃份麻辣烫,实在是太饿啦。”大爷大妈面露犹豫之色,相互对视了一眼。大妈脸上带着疑惑,开口问道:“姑娘,你年纪轻轻的,咋出来要钱呢?”姑娘却不慌不忙,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眼神里满是无辜,说:“阿姨,我这其实是在做一个测验,我是某某部门的,就想看看大家面对乞讨是啥反应。”大爷皱了皱眉,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他盯着姑娘,似乎对这个说法有些怀疑,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犹豫了好一会儿,才从兜里掏出五块钱递给了姑娘。姑娘接过钱,笑容愈发灿烂,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连声道谢后,又迈着轻快的步伐,朝着下一个目标走去。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儿子之前跟我讲过的事儿,说现在街上有这样年轻的姑娘,专找看起来和善的小老板模样的外地人要五块钱。当时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哪会有这么离谱的事儿,没想到今天竟亲眼所见,这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我继续往前走,心里还在琢磨着刚才那事儿,没多会儿,那姑娘就像一只敏锐的小兽,盯上了我。她快步走到我面前,脸上堆满了热情的笑容,脆生生地叫了声:“大哥,大哥!”我心里一紧,瞬间明白她这是要开口要钱了。果不其然,她紧接着说道:“大哥,能不能给我五块钱呀,让我吃份麻辣烫呗。”我停下脚步,上下打量着她,没有立刻回答。她似乎察觉到我眼神里的质疑,眼神开始闪烁,又补充道:“大哥,你别误会,我真不是单纯要钱,我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做个社会测验呢。”

我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几分无奈和看穿一切的了然,说道:“姑娘,你这理由倒是新鲜。不过,我不太相信。你说你是某某部门的,哪个部门会派你出来干这个?这听起来可有点荒唐。”姑娘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笑容也僵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甜美的模样:“大哥,这是我们部门新开展的一个调研项目,就是想了解下社会对乞讨行为的包容度和大家的反应。现在不是讲究关注民生嘛,我们这也是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

我摇了摇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姑娘,你要是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我不是不愿意伸手。可你打着这样的幌子要钱,我觉得不太合适。你这么年轻,有手有脚,正值青春好年华,为什么不找份正经工作呢?去餐厅当服务员,去公司做文员,总能养活自己,何必用这种方式呢?”

姑娘听了我的话,眼神有些闪躲,下意识地低下头,脚尖在地上轻轻蹭着,“大哥,我也不是一直这样,就是最近手头实在太紧了,临时想出这个办法。我也是没办法了,房租要交,饭也快吃不上了。”

我叹了口气,心中既有对她的同情,又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我理解年轻人可能会遇到经济上的困难,刚步入社会,压力大,手头紧,这些我都懂。但这不是你用这种方式要钱的理由。你看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大多都在努力生活,哪怕是街头卖艺的,也是靠自己的本事挣钱,拉个二胡、唱个小曲儿,凭劳动换取报酬,心里踏实。”

姑娘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大哥,我知道错了,其实我每次开口要钱的时候,心里也挺不好意思的,就是一时糊涂,被困难冲昏了头脑。”我见她态度还算诚恳,便说:“知错能改就好。你要是真的饿了,我可以请你吃顿饭,但这五块钱,我不会就这么给你。咱们去前面那家面馆,吃碗热乎的面,边吃边聊聊,你也好好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姑娘点了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大哥,谢谢你,不用请我吃饭了,我刚才其实也没那么饿。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我这就回去找找招聘信息,找份工作,好好生活。”说完,她转身快步离开了。看着她的背影,我心中五味杂陈。这看似简单的五块钱乞讨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现象的复杂和部分年轻人价值观的偏差。

在这个繁华都市的街头,每天都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故事,而这一场关于五块钱的对话,或许能成为这个姑娘人生的一个小小转折点,也让我对当下社会的人情冷暖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从那之后,我再路过那条街,没再见过那个姑娘。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说,放弃了这种不当的乞讨方式,踏上了正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但街头依旧人来人往,不知道还会有怎样新奇却又令人深思的故事,在这烟火人间不断上演。

自从城管队伍日益壮大之后,城市的街头巷尾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那些曾经常见的乞讨现象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那种残疾人在市场里放着音乐乞讨的场景,更是难得一见。

人们渐渐意识到,这些乞讨者其实是有最低生活保障的。他们并非真正处于绝境,而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获取不义之财。因此,当大家了解到这一事实后,便不再轻易地掏钱给这些乞讨者了。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城市管理的进步,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社会问题认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乞讨现象,不再盲目地给予施舍,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在那片历经岁月沧桑、被时光车轮反复碾压过的乡村土地上,大哥已默默耕耘了半辈子。他身兼乡村教农民双重身份,每日在黑板与田埂之间来回穿梭,忙碌而充实。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知识的滋养和辛勤的耕耘。

大哥的四个女儿,宛如田野里茁壮成长的向日葵,迎着阳光,各自踏上了独特的人生道路。

大女儿晓静,自幼便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深切体会到种地的艰辛和微薄的收益。“爸,这地种起来可真难啊!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也挣不了几个钱。”晓静常常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无奈地叹息着。然而,生活的压力并没有让晓静气馁,反而磨炼出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后来,晓静嫁给了汪文武,一个踏实肯干的男人。汪文武虽然话不太多,但为人诚恳老实,对晓静也是呵护备至。两人结婚后,一起努力经营着小家庭,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充满了温馨与幸福。一次偶然的赶集经历,让晓静发现了商机。“文武,你看集市上这衣服卖得这么好,咱们也摆个摊卖衣服咋样?”晓静眼睛亮晶晶地跟丈夫商量着。从那以后,他们夫妻二人一边照料着家里的几亩薄田,一边在集市上摆起了小摊位。起初,生意冷清,可他们没有放弃,不断摸索。慢慢地,顾客越来越多,经商的收入逐渐超过了种地。“晓静,看来咱们这生意算是走上正轨了!”汪文武兴奋地说道。晓静笑着点头:“都是咱俩努力的结果,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二女儿晓丽,和姐姐的经历相仿。农闲时,她穿梭在各个集市,贩卖从附近村子收购来的特色农产品。“婶子,您家这土鸡蛋可真新鲜,我全要啦!”晓丽热情地和农户打着交道。她性格爽朗,待人真诚,很快就积累了不少回头客,收入也颇为可观。晓丽的婆家是地主徐思源的后代。老公公徐清平,虽出身地主家庭,却没了旧时架子。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后,他包种了大片土地,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月色笼罩大地才回家。“爸,您每天这么辛苦,可得注意身体啊。”晓丽心疼地劝道。徐清平总是笑着说:“不辛苦,这土地就是咱的根,只要勤劳,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徐清平的孩子们也个个勤劳能干,在各自领域努力打拼。徐清平在老家盖了一幢宽敞明亮的现代房屋,可随着孩子们陆续去县里市里定居,这座曾经热闹的房子渐渐被岁月遗忘。

晓丽的丈夫徐连威,长相平凡,站在人群里毫不起眼。当年,两人订婚不久,徐连威年轻气盛,因打架斗殴犯了前科。“晓丽啊,这小子有前科,你可别犯糊涂,赶紧分了吧。”村里的人纷纷劝道。但晓丽骨子里透着倔强,她坚信徐连威本质不坏,硬是顶着压力默默等待。“连威,我相信你出来后肯定能改,咱们一起好好过日子。”徐连威出狱那天,晓丽坚定地对他说。婚后,两口子一边种地,一边经商,起早贪黑,日子虽苦,却满是希望。

三女儿晓艳,和两个姐姐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她嫁给了教师孔祥文,随后搬到宝东,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您好,欢迎光临,请问需要点些什么?”晓艳每天都忙碌于餐桌之间,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晓艳,你这工作累不累啊?”丈夫孔祥文心疼地问。晓艳笑着回答:“不累,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简单又充实,挺好的。”在饭店里,晓艳的努力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从普通服务员晋升为大堂经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四女儿晓娜出去打工,和丈夫王树国走到了一起,起初靠打工维持生活,后来定居在省城郊区开起了建材商店。“树国,咱们一定要把这店经营好,以后过上好日子。”晓娜充满干劲地说。两人齐心协力,商店的生意渐渐红火兴隆起来。

晓静家的汪文武后来不再赶集卖货,转行做了业务员。他看到亲属开着小车回乡风光无限,他心动不已,也就跟着跑起了推销,生意越做越大。晓丽和徐连威努力还清了之前的债务,还在县城买了房子,把孩子接到县城上学。“爸妈,我们在县城买房子啦,以后孩子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了。”晓丽兴奋地打电话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尽管四个女儿在各自的生活中取得了成就,但她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农村。每到农忙时节,晓静和晓丽都会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到老家。“爸,我们回来帮您收割庄稼啦!”姐妹俩一进家门就喊道。晓艳也会利用假期,带着丈夫和孩子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姐姐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姐,你们在城里生意咋样?”晓艳好奇地问。晓静笑着说:“挺好的,就是忙了点。你们呢,在宝东过得还好吧?”欢声笑语回荡在那片熟悉的田野上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哥给儿子晓光在县里买了楼房结婚,一家人搬到宝东定居。晓光先是从勤杂员下岗,后来又干起农民,搬到宝东后开起出租车。“这出租车挣钱可真不容易,每天起早贪黑,还挣不了几个钱。”晓光抱怨道。他天天琢磨着挣钱的门道,甚至想过搞养殖。后来受大姐夫汪文武的影响,他决定出去跑跑。“姐夫,你跑业务有啥经验,给我讲讲呗。”晓光虚心地向汪文武请教。这样晓光就给人做上了业务员。

在时代的浪潮中,大哥一家的故事,就像一首朴实而动人的田园牧歌,见证着农村的变迁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我三弟从万丰供销社下岗后也面临着困境,没有收入怎么能行呢?那边他他儿子正要上大学,显然就是个硬账主,不给都不行。两口子托徐爱洁的弟弟给找了两份工作,他们选择了一份。

在那个果木园子,供打工者住的屋子里,劳累下来谁也不愿做饭。“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徐爱洁“啪”的一声,把手里那条洗得发毛、满是汗渍的毛巾狠狠摔在桌上,原本就不大的出租屋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震得似乎都晃了晃。她眼眶泛红,胸脯剧烈起伏着,几步冲到坐在床边闷头抽烟的三弟面前。

三弟被这一嗓子惊得手一抖,烟灰撒落在了满是泥土的裤子上,他却浑然不觉,缓缓吐出一口浓烟,声音沙哑又疲惫:“咋了,又咋了?这刚下班回来,骨头架子都快散了,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你看看咱们干的这都是啥活啊!”徐爱洁越说越激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干到月亮都老高了才回这破屋子,累得腰都快断了,挣那点钱,连给孩子吃饭的都不够!”她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情绪愈发激动,“这还是我亲弟弟给找的活,就这待遇,他到底咋想的!”

三弟眉头拧成个疙瘩,掐灭烟头,重重叹了口气,像是要把满心的无奈都随着这口气吐出去:“咱也不能怪他,现在外头找个活比登天还难,有个活儿干就烧高香了。”

“不错啥啊!”徐爱洁瞬间提高了音量,尖锐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每天起早贪黑,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这是人干的活儿吗?我今天实在忍不住跟他抱怨了几句,你猜他说啥?”她紧紧盯着三弟,眼神里满是委屈与愤怒。

三弟抬起头,被烟熏得有些发黄的眼睛看着徐爱洁,无奈地问:“说啥了?”

“他居然说我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徐爱洁气得满脸通红,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我亲弟弟,怎么能这么说我!这么多年,我为那个娘家操碎了心,他就这么报答我!”说着,眼泪夺眶而出。

三弟皱了皱眉头,站起身走到徐爱洁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他这话是太过分了,不过咱也别太往心里去。现在这情况,为了孩子,咱啥苦不能吃啊。孩子要是知道咱们为了他连这点委屈都受不了,得多难过。”

“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天天都是为了孩子!”徐爱洁忍不住哭出声来,肩膀一耸一耸的,“咱们这么多年,为了孩子,啥罪都受了。现在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这学费还不知道在哪呢。咱们累死累活,挣这点钱,啥时候是个头啊!”她一屁股坐在床边,双手捂住脸,哭得更厉害了。

三弟坐到徐爱洁身边,犹豫了一下,握住她那粗糙干裂、满是老茧的手:“别哭了,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咱们从老家出来打工,不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吗?现在苦点累点,等孩子有出息了,就都值了。”他的声音也有些哽咽。

徐爱洁擦了擦眼泪,抽抽搭搭地说:“道理我都懂,可这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我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每天回到这屋里,骨头像散架一样,可一想到孩子的学费,又睡不着觉。”

三弟把徐爱洁的手握得更紧了:“我知道你辛苦,我也心疼你。可咱们要是不干了,回去能干啥呢?家里那几亩地,一年到头才收入两千来块钱,连糊口都不够。回去了,孩子的大学梦就彻底碎了。”

“我知道,我就是心里憋屈。”徐爱洁靠在三弟的肩膀上,“咱们两口子,这么多年没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了,这大半年下来,体重都掉了好几十斤。你看看我这手,哪还像女人的手。”她伸出手,在三弟面前晃了晃。

三弟苦笑着说:“就当是减肥了吧。”话刚出口,就意识到这话不合适,赶忙收住。

徐爱洁白了他一眼:“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三弟正色道:“爱洁,咱们咬咬牙,再坚持坚持。等孩子念完大学,咱们就能轻松点了。孩子有文化,以后肯定能过上好日子,咱们也就熬出头了。”

“能轻松吗?”徐爱洁怀疑地看着三弟,“孩子上完大学,花销更大了。咱们还得给他攒钱娶媳妇,买房子,这哪是个头啊!我有时候夜里睡不着就在想,咱们这一辈子是不是就这么被压得翻不了身了。”

三弟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走一步看一步吧。咱们只要肯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咱们从农村出来,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希望。”

“我真希望这苦日子能早点过去。”徐爱洁喃喃自语,眼神里满是疲惫与迷茫。

“会的。”三弟坚定地说,“等孩子大学毕业了,找个好工作,咱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说不定到时候,咱们还能享享清福呢。咱们也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

徐爱洁抬起头,看着三弟:“你说的是真的吗?咱们真的能有那一天?”

三弟笑了笑,虽然笑容里带着疲惫,却满是憧憬:“当然是真的。咱们这么拼命,不就是盼着那一天吗?孩子有出息,咱们也能挺直腰杆回老家。”

“嗯。”徐爱洁点了点头,“为了孩子,咱们再坚持坚持。”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三弟起身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又有人在找活儿干了,看看这架势,工作不好找啊。这么多人挤破头,咱们有个活儿干,确实应该知足了。”

徐爱洁也走了过来,看着窗外那一群满脸焦虑、四处打听工作的人,叹了口气:“是啊,这么多人都在找活,咱们有个活儿干,确实应该知足了。是我太不知足了。”

“以后啊,别再跟你弟弟抱怨了。”三弟说,“他能给咱们找这个活儿,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在外面也难,说不定也是费了好大劲才帮咱们揽下这活儿。”

“我知道了。”徐爱洁说,“刚才也是一时气不过。他那句话,真的太伤人了。我这当姐姐的,这些年没少替他们哥们儿帮衬老人,他怎么能这么说我。”

“等哪天有空,我找他聊聊。”三弟说,“都是一家人,可不能因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嗯,你去说说他,让他以后别再这么说话了。”徐爱洁说,“毕竟是一家人,我也不想把关系闹僵。”

“行,我会说的。”三弟说,“现在咱们还是先把心思放在干活上,多挣点钱才是正事。孩子的学费可不能耽误。”

“嗯,我听你的。”徐爱洁说,“只要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哪怕把我这把老骨头累散架了,我也心甘情愿。”

两人回到床边坐下,相对无言。片刻后,三弟打破沉默:“爱洁,等咱们攒够了孩子的学费,我想给你买件新衣服。你跟了我这么多年,都没穿过几件好衣服。每次看到你穿着那些旧衣服,我心里就不是滋味。”

徐爱洁眼眶一热,泪水又涌了出来:“不用了,浪费那钱干啥。有给我买衣服的钱,还不如给孩子买点好吃的,补补身体。孩子读书辛苦,别把身体累垮了。”

“孩子的事咱也不能落下,可你也不能总亏待自己啊。”三弟说,“这些年,你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跟着我吃苦受累,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只要咱们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我就知足了。”徐爱洁说,“衣服啥的,旧点就旧点吧。等以后日子好了,再买也不迟。”

三弟看着徐爱洁,心中满是愧疚与心疼:“等以后日子好了,我一定好好补偿你。咱们去拍个婚纱照,补上咱们当年的遗憾。”

“说这些干啥。”徐爱洁笑着说,“只要能看到孩子有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了。婚纱照啥的,都老夫老妻了,还拍那干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才渐渐睡去。在这他乡别土里,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对未来仍充满着希望。那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微光,支撑着他们在这艰难的生活里咬牙坚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年过去了。三弟在这一年里经历了许多,他渐渐发现经商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到万丰,重新开始他的商业生涯。

回到万丰后,三弟首先选择了售卖煤炭这一行业。由于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断决策能力,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将业务拓展到了化肥农药领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与此同时,三弟的爱人也在两年后结束了家政工作,回到家中协助他打理生意。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共同经营着这个小小的商业帝国。

而在山东,三弟的孩子也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教师,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个消息让三弟和他的爱人感到无比欣慰,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相比之下,四弟的商业之路则要顺遂得多。他一直从事着经商活动,而且运气极佳,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波折。在当地,四弟的收入相当丰厚,生活也过得十分滋润。

四弟的儿子在跟随父亲干了两年后,也成家立业了。成家后的他选择出去打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