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马超重生大宋朝 > 第139章 思念老臣

马超重生大宋朝 第139章 思念老臣

作者:老骥伏枥195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2 13:04:44 来源:小说旗

孙莫见宋徽宗心情迫切,说了声:“圣上你先用餐,一边用餐小人一边讲给您听!”

宋徽宗夹了一块东坡肉放进白米饭上,用筷子刨着肉饭送进嘴里咀嚼几下伸长脖子咽进肚子里;孙莫悄声说道:“圣上,小人从一个知己人嘴里得知,三国锦马超逮住了完颜宗翰的儿子完颜金弹子和完颜阿骨打的女儿完颜乌鲁斯公主,正在谋划要用那两个家伙换你出去!”

“有这样的事!“宋徽宗将手中的饭碗搁在面前的小餐桌上,紧紧握住孙莫的手急不可待地问:“快说怎么回事,三国锦马超怎么会在宋朝;逮住了完颜金弹子和完颜乌鲁斯公主!”

孙莫深深吸了一口气,平静一下情绪,道:“上个月,完颜宗翰制定了一个‘0号计划’;打算杀戮汴梁城的百姓,但马超突然驾凌;树起十四皇子徐王殿下的旗帜招兵买马,七八万天朝的游兵散勇荟聚马将军麾下,李刚、童贯、宗泽、萧鼎、吕伯鉴一大帮忠勇义士拥戴马超做了大元帅!”

宋徽宗神情亢奋地追问一声:“童太师还活着,那么蔡太师呢,有没有他的消息!”

宋徽宗对自己的几个老臣日夜挂念,尤其是蔡京,这个提出“丰亨豫大”以消费促进经济的全才人物;宋徽宗一直想念他。

宋徽宗没有把自己思念老臣的想法告诉孙莫,只是嘱咐尽快和马超取得联系;最好派人来南青城斋宫和他见上一面,他有要事相告。

孙莫奉命去了,宋徽宗想起三起三落的老臣蔡京;痛恨儿子赵恒登基后被身边的奸贼蒙蔽;将蔡京发配到潭州。

宋徽宗在位25年,依靠的肱骨之臣就是蔡京和童贯;但蔡京和童贯处事霸道得罪了不少大臣。

蔡京被任命为右相,后又升为左相;积极推行“崇宁新政”,恢复王安石变法新政;新政在实施过程中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太学生陈朝老上疏论蔡京十大罪,加之此时出现星变等所谓“天变”;蔡京被迫辞职,第一次宰相生涯结束。

蔡京罢相后北宋朝廷内部党争依旧激烈,后继的宰相难以有效掌控局面,宋徽宗再次起用蔡京为宰相。

此次蔡京执政,提出“丰亨豫大”的经济政策,命朱勔在江南大搞花石纲;为运回盘固神运石,拆毁了不少桥梁,改浚河道;营建艮岳万岁山遭弹劾,第二次宰相任期结束。

蔡京虽然辞职,但宋徽宗对其仍有依赖,且朝中无人能完全替代他;宣和六年(1124年),鉴于朝廷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财政危机和政治混乱,宋徽宗又一次召回蔡京,让其主持政务。

此时蔡京已年老体衰,难以处理繁重政务,主要事务多由其子蔡翛处理;蔡翛行事乖张,引起很多人不满,且当时朝廷面临金的军事威胁,国内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局势日益严峻。

靖康元年宋钦宗即位,蔡京作为宋徽宗朝的权臣,成为众矢之的,被贬官流放,其第三次宰相生涯也随之结束。

宋徽宗之所以三次任用蔡京为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蔡京的能力忒强;蔡京的“丰亨豫大”其实就是宏观经济思想,比英国宏观经济之父凯恩斯早了800多年。

在“丰亨豫大”的消费促经济理念指引下,赵佶带头消费才有了“花石钢”“万岁山”。

“丰亨豫大”也带来负面影响,官员生活奢靡,农民却极端困苦,九州起义风起云涌。

宋徽宗多才多艺聪明睿智,比祖辈更加重文轻武,导致蛮夷侵扰,内乱不断,辉煌的帝国大厦轰然倾覆。

皇帝一门心思舞弄文墨,蔡京当仁不让地把持朝政,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各个部门。

平心而论,蔡京是两千多年来丞相这个岗位上最有能力的人;华夏历史上的名相管仲、诸葛亮、萧何、房玄龄、赵普和蔡京相比较似乎都差一个格次。

蔡京为给朝廷弄钱,铸“当十钱”,米价由一石400文升至1500文;这一举措使国库充盈,但北宋的经济被严重拖垮。

为了迎合宋徽宗好大喜乐的秉性,蔡京提倡“丰亨豫大”,鼓励皇上带头消费。

朱勔在苏州设应奉局大搞花石钢,运回汴梁修筑万岁山,就是“丰亨豫大”的具体体现。

蔡京执政期间嚣张跋扈,可他办的好事也不少,譬如“崇宁兴学”开辟了华夏历史上通过学校取官的先例。

“崇宁兴学”诏令全国县以上衙门都得办学校,接受百姓子女学习深造。

“崇宁办学”得到宋徽宗首肯,一些地方不仅在县衙驻地办学,而且扩大到乡村、集镇;北宋以降,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在历史上最高。

“崇宁办学”诏令下达后,州学、县学、乡学、镇学、村学、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是宋代教育事业最鼎盛的时期。

北宋的儿童通常六至七岁开始读书,称为开蒙、启蒙;一般家庭的孩子读完私塾,能认字即可;富贵人家则要子弟“十二岁出外就傅”,一直读至参加完科举考试为止。

私塾的教授内容一般以识字为主,另外还传授一些谋生技能、规范伦理道德、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式等等。

“崇宁兴学”对女童来说也很宽松,尽管官学拒绝女子入学,但私塾的普及为女童的启蒙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宋代社会主张女子应受一定的教育。

宋徽宗曾说:“朕以谓书不惟男子不可不读,惟妇女亦不可不读,读书则知自古兴衰,亦有所鉴戒”

《宫词》云:“清晓自倾花上露,冷侵宫殿玉蟾蜍。劈开五色销金纸,碧锁前学草书”。这两首诗是描写宋代宫人学习书法的情景。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经说过:“妇人之可贤,有以文慧,有以艺能,淑均不妒,宜其家室而已”。

朱熹也主张女子应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其曰:“女子亦当有教,自《孝经》之外,如《论语》,只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

宋代有文化背景的家庭则更为注重女子的教育问题,宋孝宗时尚书胡元功之女,“俊敏强记,经史诸书略能成诵。善笔札,时作诗文亦可观。于琴弈写竹等艺尤精,自号惠斋居士,时人比之李易安”

王安石一家更是出了五位擅长诗词的女性,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

宋代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与其家庭教育是不可分的,其父李格非曾为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父母皆擅文章;因而,李清照幼年即受过良好的教育。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出生于富裕的官宦之家,其父曾亲自教她诗文典籍,可见也是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蔡京除过“崇宁兴学”的功德,在位期间还兴办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诸类福利机构,开创了历史先河。

北宋末年的社会动乱不堪,贫穷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冻死、饿死街头的每天都有。

蔡京上折子给徽宗皇帝,提议在东京和几个重点城市兴办“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徽宗是良心皇帝,立即批准了蔡京的奏折,划拨充裕资金推行建设。居养院就是后世的敬老院,安济坊是福利院,漏泽园则是是公墓。

无主无户的死亡百姓和军士,被送进公墓由国家统一安葬,体现了官府的仁慈。

北宋的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比西方慈善机构早了许多年。居养院是综合性的收养机构,既收养孤寡老人、残疾人士,也收留弃婴与孤儿。

到南宋时则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收容老人的安老坊、安怀坊、安济院,相当于福利养老院。

收育弃婴与孤儿的婴儿局、慈幼庄、慈幼局、及幼局,相当于儿童福利院。

此外还有以低于市场价向市民供应成药的大药房及免费门诊,叫施药局、惠民局、和剂局。

两宋期间政府建立的福利救济机制覆盖了“生老病死”各个层面,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救济。

北宋尽管存在奸臣和不平等,但女真人和蒙古人灭亡两宋后,华夏社会倒退上千年是不争的事实。

宋朝百姓对女真和蒙古人的痛恨难以言表,两宋时百姓的受教育程度比二十世纪的华夏都高。

宋徽宗在地下暗室思念老臣时,马超、郑斯文一行正向南青城斋宫这边赶来。

马超同意了郑斯文释放刘彦宗和五个卫士的建议后,刘彦宗带着郭凤鸣、强得知、苟德芳、吕家泉、王拉翔五个卫士离去。

马超召集李刚、童贯、宗泽、萧鼎、吕伯鉴几个老臣商量用完颜金弹子和完颜乌鲁斯换回宋徽宗的事。

李刚直言不讳,道:“解铃还得系铃人,当初李刚被糊涂油蒙了心窍;硬将太上皇从镇江喊回来结果酿成悲剧。太上皇落入金贼之手老臣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自己的罪责,老臣早就希望大元帅营救徽宗皇上;用金弹子换回皇上的行动早就启动,尽管逃走完颜娄室那厮可是大金国的完颜乌鲁斯公主分量更重;老臣希望十四皇子徐王殿下马大元帅准允,李刚、萧鼎、吕伯鉴明日就去完颜宗翰军营进行谈判!”

马超看向郑斯文,问他啥意见,郑斯文蹙蹙眉头道:“李老臣的意见在下同意,但小可有个新思路,那就是在谈判之前要与宋徽宗见一面,将我们营救他的计划给予通报,从而安定他的情绪配合营救工作!”

马超同意军师中郎将郑斯文的意见,叫李刚、萧鼎、吕伯鉴三人先做准备,他和郑斯文带人去南青城斋宫侦探一番再启动谈判程序。

童贯有点狐疑地说了声:“上次献美之计后,完颜宗翰加强了军营的巡逻和戒备;大元帅和军师中郎将如何进到金营里面去!”

郑斯文从身上拿出两份“丹书铁券”,道:“小可这里有两份‘丹书铁券’,一份是完颜活女赠与的;一份是完颜昌挞懒给的;持有两份丹书铁券,进入军营应该没有啥问题!”

郑斯文说着,将两份“丹书铁券”让在座的十几个传看一遍;收起来后问薛云霄、杨擎霄、罗紫霄、翁楠霄四人:“你们四人被关进南青城斋宫地下宫殿时,就没有注意里面那些秘密;弄不好宋徽宗就关在你们的隔壁!”

薛云霄哀叹一声道:“我们被完颜沙里质陷落的下宫殿后就没有出来的机会,完颜宗翰遣派他的八大金刚(卫士)轮流站岗看守我们,后来走出地宫时眼睛也是被黑布蒙着的,连地下宫殿在南青城斋宫哪个方向也没有辨别清楚!”

郑斯文笑了声,道:“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人。”看向马超说道:“大元帅,你待在中军大寨吧;郑斯文带几个人过去侦探!”

“那不行!”马超郑重其事道:“本帅要和你们一起去,到了南青城斋宫本帅进不去的话在外面等候你们;倘若出现啥纰漏,直接杀进金营营救你们!”

于是,马超、郑斯文、高强、李文、李师师、红莲、十二女卫、天台四女,巨猛、田横的元帅卫队二三十人,一共六十人结伴而行向南青城斋宫赶去。

郑斯文、高强、李文三人没有骑电动摩托车,因为电瓶里面的电用完了,没有顾上回郑家台充电只好搁置不用,骑马而行。

六十多人化妆成金兵,郑斯文拿出完颜活女赠与的“丹书铁券”;顺利通过金兵把守的南熏门。

出城不远,只见一骑飞也似的相向而来,距离马超他们几米远时李师师喊了一声:“孙老爹!”

骑驶的人“吁”了一声放缓马速,李师师又喊一声:“果然是孙老爹!孙老爹!”李师师喝喊着奔上前去勒住马头问了一声:“你这是上哪里去啊!”

孙莫辨认出是李师师,神情亢奋地从马背上滚下来喊道:“师师姑娘,真的是你?你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啊!”

李师师曾经跟宋徽宗来过南青城两次,都是孙莫老爹爹奉茶送饭;两人十分熟悉。

李师师指指一旁的马超道:“孙爹爹,他是大元帅马超;要上南青城斋宫去!”

李师师的话音一落,便见孙莫跪在地上放声大哭,道:“马大元帅,小人奉旨正要前去找您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