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四十三章 分不清,真的分不清啊!

胡为民是谁?

对于这个名字,《燕京青年报》的读者们并不陌生。

《甜蜜蜜》的作者嘛,去年十一月份在青年报连载小说,掀起了好大的波澜。.

那一阵,哪个人没看过《甜蜜蜜》和工友们聊天都没话题,是要被鄙视的。

怎么,他又有新作问世了?

哦,真有啊?

什么,明天开始刊载?

那必须支持!

《燕京青年报》经过去年最后两个月的大火,已经占领了燕京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场。

仅仅靠着一个城市卖出一百万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不过,吃过燕京周边市场肥肉的青年报显然并不甘心,于是他们极力邀请胡为民供稿,就是为了趁机在燕京周边城市站稳脚跟。

……

一月四号当天凌晨,散发着油墨香气的青年报在打好捆后,被送往燕京各处邮局网点和报刊点。

还有一部分报纸,则是由送报员送到订购报纸的各家各户手中。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燕京城也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喧哗声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响起,为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带来了希望和活力。

“来一份《燕京青年报》。”

李军买了一份报纸后,夹在咯吱窝下面,然后顶着寒风向工厂走去。

他是胡为民的拥趸,自从《凌晨的光就在前方》那篇文章火起来后,就开始关注。

那时,他只是有些欣赏胡为民,直到他看了《甜蜜蜜》后,彻底喜欢上了胡为民的小说。

只可惜,那部小说连载完后,许久不见胡为民的新作。

不过,从那时起,他购买青年报的习惯就保持了下来。

说不定什么时候青年报就会重新连载胡为民的新作呢?

反正他都要看报纸,每天买一份也要不了多少钱。

这不,他心心念念的胡为民新作问世了。要不是他一直保持购买的习惯,肯定会错过第一时间阅读的。

万一被人剧透的话,他可是会怄气的。

进厂后,李军简单对付两口早餐,然后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他翻开报纸,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阅读。

“《演员》?奇怪的名字。难道和那些明星有什么关系?”李军小声嘀咕。

不过,小说名并不重要,他真正重视的还是故事内容。

随着李军仔细阅读,他的神情在昏暗的灯光下变幻不定。

小说中的连续多层反转就连青年报主编也会拍案叫绝,更何况阅读量并不大的普通工人。

他张大了嘴,好久才回过神来。

“医生,演员,医生,病人……到底谁是医生,谁是病人?”

李军喃喃自语,他突然神色慌张地看向四周,深恐自己也被人监视着。

“我是李军吗?还是说,李军只是我虚构出来的身份?”

“有人在监视我吗?”

“这里真的是工厂,还是电影摄影棚,亦或者……这里其实是安定医院?而我……我的真实身份是这里的患者?”

“我……我疯了吗?”

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

分不清,真的分不清啊!

李军抱着脑袋,一直念叨着现实和虚幻,旁人看了只觉得惊悚。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燕京各地。

……

“主编,主编,火了,咱们这期报纸又火了!”

青年报的发行人员火急火燎地从楼下跑到编辑部,一进大办公室,他就开始嚷嚷起来。

“火了?太好了!”

“我就说,只要有胡老师的作品,读者又会回到咱们青年报的怀抱中!”

“你永远可以相信胡老师!”

“胡老师的新作太惊艳了,层层反转之下我的脑子都要烧干了。”

“哈哈,今天我们的报纸销量又要超过《燕京日报》和《燕京晚报》了!”

编辑部里,众人也随着好消息的到来,欢呼起来。

“主编,各地都在订购今天的报纸,起步都是千份,一百五十万份根本不够卖的。”

“主编,加印吧!”

“现在时间还来得及!”

一直等着销量汇总的傅林狠狠握紧拳头,要不是顾忌身份和形象,说不定已经和编辑们一样,欢呼起来。

他相信发行人员的判断,一百五十万份不够卖,最起码要加印五十万份,和去年的巅峰期持平。

傅林大手一挥,意气风发道:“通知下去,加印,五十万份!”

……

两百万份报纸撒下去,几乎将燕京及周边市场填满。

看报纸的人,几乎做到人手一份。

除了少数对小说不关心的人,大多数读者或多或少都是冲着胡为民的《演员》去的。

从来没有看过“戏中戏”嵌套式结构的读者,第一次体会到了头脑风暴。

他们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转惊得不轻。

他们第一次见识到,小说竟然还能这么写!

在阅读《演员》这部短篇小说中,读者们经历了从“迷惑”到“震撼”再到“反思”的心理过程。

烧脑,刺激,最后不少人如同李军一样,对现实产生了“怀疑”。

当他们的家人或者朋友关切地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时,他们说了一部小说的名字——《演员》。

因为他们的安利,让原本对胡为民的小说不感兴趣的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说,能让他们的亲人\/朋友,经历了一场心灵风暴?

这样的故事,谁又能不好奇呢?

和《甜蜜蜜》不一样,《演员》只是短篇小说,连载的就是完整的故事,并不存在后续内容。

因此,读者们的阅读体验也非常棒。

“《演员》的构思太奇妙,层层反转看得人头皮发麻。”

“对啊,谁能想到医生才是真正的病人。”

“不一定,最后医生不是看着监视器露出了笑容吗?”

“这是开放式结局,一切皆有可能。”

“哎呀,我觉得……”

越来越多看过的读者彼此交流心得,没看过的人,想插话都插不进去。他们只能借来报纸,或者重新买一份来看。

但凡看过的人,无不对《演员》赞不绝口。

“嘿,你看《演员》了吗?”

不到一天时间,《演员》在燕京市民中间引起了“人传人”现象。

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纸媒的注意。

各大报社中,也有很多人看过了胡为民的《演员》。

当报社的主编、社长得知故事的完整内容后,也不由为胡为民的脑洞击节赞叹。

“胡为民,真的神了!”

“他是怎么想出这种内容的?”

“短短两千字的小说,被他整出花来了!”

“大才啊!”

同时,他们又很羡慕青年报能引来胡为民这种凤凰。

“为什么胡为民同志不能为我们供稿呢?”

“哦,我们没有小说连载版面啊,那算了。”

遗憾的同时,他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吃上这波热度。

“xx,今天编辑部的任务就是根据胡为民的小说《演员》写出评论。大家辛苦一下,加紧赶出来,明天的报纸要留下足够的版面刊载。”

同样的紧急任务出现在燕京各大报社内部。

编辑和记者们也是摩拳擦掌,或者自己写稿子,或者外出采访,总之,这波热度他们吃定了。

第二天,除了少数几份国家顶级报刊外,其他燕京地区报刊都刊载了关于胡为民新作《演员》的评论。

《文艺报》:“《演员》堪称反转叙事的教科书!小说短短两千字三次颠覆读者认知,每一次反转都像一记精准的心理重拳,将虚实的边界彻底击碎。

你以为自己在看表演,却发现表演中套着治疗;你以为治疗是真相,最后竟发现连‘医生’都是被设计的角色——这种层层剥茧的叙事,让人在震撼中陷入哲学沉思。”

《燕京晚报》:“《甜蜜蜜》作者胡为民携新作《演员》亮相《燕京青年报》,医生和患者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场悬疑盛宴,迫使读者在虚实交错的叙事中直面身份危机!”

“女演员与‘医生’的身份倒置堪称神来之笔!作者胡为民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诡计,小说中每一处细节都暗藏玄机。

女演员既是迷失自我的演员,又是掌控全局的医生,这种双重性在作者的描写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医生’从自信到崩溃的转变,则**裸展现了人性在虚实夹缝中的脆弱。”

《燕京日报》:“《演员》,用两个角色拷问灵魂。

当最后一层反转揭晓时,你突然意识到:真正被困在故事里的不是角色,而是自以为清醒的观众。”

《工人日报》:“作者用极简的场景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实验!医院诊室的密闭空间像一座精神牢笼,两个角色的每一句话都是手术刀,精准解剖着人性的伪装。读者在虚实反转中被迫直面自我——这种代入感,看似荒诞,却令人脊背发凉。”

除了燕京地区的各大报刊的评论外,一封封读者来信雪花似的飘向青年报编辑部。

这次《演员》的影响力一点都不比《甜蜜蜜》小,甚至有破圈的趋势。

“胡老师又要火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