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十三章 胡为民就是有种魔力

后世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鸡汤文。

这类文章受到欢迎,还是因为其鼓励人心、强调积极心态,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共鸣强。

而七十年代的人们经历了多年的政治运动,生活压力大,心理上更需要鼓励和支持。但当时的文化产品多是革命文学,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情感表达较少。

因此,胡为民写的鸡汤文更有发展空间。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的那篇《凌晨的光就在前方》大受欢迎,就连官方都忍不住下场,决定为其宣传。

除了这篇文章外,其他三篇文章《爱国是一个人的底色》《文艺应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直面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光明与信仰的力量》同样大受欢迎。

短短一天时间,燕京城及其周边数十万青年人认识了这个叫胡为民的作家。

……

燕大,今天下课后,学校照例有老师巡视。

没办法,这些日子因为《苦恋》,学生们的心都不在上课上,一个个仿佛都成了思想斗士一般。

这可不行!

哪里都能出事,就是学校不能出事,这是上头下达的死命令。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虽然有聚集,但讨论的内容不在是艺术不能被限制什么的,而是变成一篇篇文章。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是同一人——胡为民。

“这胡为民什么人,能在学生中产生这么大影响?”

“你照亮自己的瞬间,便已为这世界添了一抹不可替代的晨光。这句话写得太有诗意了,感觉不是一个年轻人能写出来的,反而像是大诗人,或者老教授。”

“胡为民是谁并不重要……”

“不,这很重还要!”

其余几位老师,面露诧异之色。

胡为民是谁重要吗?他难道还能是燕大的学生不成?

不是他们老师看轻自己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太了解,所以清楚知道,胡为民写的文章没有深厚的基础,是写不出来的。

燕大的青年学子再是天才,也需要时间的积淀。

“胡为民很可能是咱们燕大的学生!”

“什么?老张,你没搞错吧?”

众人再露惊容。

老张将前几天在未名湖畔见到胡为民的事情讲了出来。

有一位老师乐观道:“没想到胡为民是咱们燕大的学生,哈哈,这下咱们学校要露大脸了!”

“这件事官方很重视,胡为民要真是咱们燕大的学生,对咱们学校太有利了!”另一位老师道。

“对了,老张,既然你见过胡为民同学,为什么不把他找出来?”

张老师摇头道:“因为我打听过,结果没打听出来胡为民是哪个院系的学生。”

“会不会是化名?”

“也有可能。”

“太可惜了,要是找到胡同学,学校应该大力表彰才是!”

……

随着全校师生的讨论,胡为民的名字不可避免地传到龚修文耳中。

当龚修文从其他老师嘴里听到胡为民的名字时,他愣神了几秒中。

他心里一紧,旋即不动声色问道:“老李,这胡为民是谁,怎么你们都在讨论他?”

老李摇摇头,笑着道:“老龚,看来你平日学习不认真啊,《燕京青年报》学校一直有订阅,怎么你没看吗?”

“和青年报有什么关系,那人难道是记者?”龚修文疑惑道。

老李解释道:“不是,胡为民在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下子火了。”

“算了,我这里有报纸,你看一遍就知道了。”

龚修文接过报纸,就那么坐在椅子上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的态度还比较随意,等他看完后,背脊已经挺得笔直。

他的政治觉悟不低,否则现在的职位也轮不到他来坐。

“这篇文章不知道抵咱们当老师的说多少话啊!”

“是吧,现在咱们学校在这场风波中算是摘出去了,以后再有风雨也和咱们没关系。”老李道。

龚修文看过这篇文章后,为自己之前的担心感到好笑。

他那女婿什么档次他又不是不知道,别说这种层次的文章,让他写篇日记,他估计都写不利索。

龚修文好奇道:“对了,知道这位胡作家的身份吗?”

“听说胡为民是咱们学校的学生。”

龚修文:“……”

不知怎么的,他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他的脑海中再次闪过女婿那张普通的面孔,“不可能的,他就一个农村来的泥……普通青年,绝对不会有错的!”

……

一天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文章的发酵,胡为民发表在报纸上的另外三篇文章也引起了一阵轰动。

读者们这才发现,这小子……不,是胡为民同志不是一般的有才啊!

不过,相比另外三篇文章,还是发表在青年报的《凌晨的光就在前方》更受欢迎。

其他三篇文章集中在对《苦恋》的批评,不像这篇更能激发青年的斗志,可谓老少咸宜。

拖胡为民的福,《燕京青年报》算是火了,这两天,不少读者往编辑部投递信件,还有评论家就胡为民的那篇文章发表评论,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报的销量。

当然,事情有利就有弊。

这不,临近下班,苦逼的邮递员又驮着一麻袋信件来到报社。

“同志,有你们报社的信件。”

“怎么又是那么多?这都一天三趟了!”

“这不正巧证明读者喜欢你们呗。”

“我们编辑部人少,这一封封信拆,不得拆到猴年马月。”

“嘿,这不巧了,明年六月就是猴年马月。”

“嘿,您可真贫。”

“我谢谢您嘞。”

挥别贫嘴的邮递员,青年报编辑只能拎着一麻袋信件回到编辑部。

“哐啷。”

重物砸地的声音惊醒了埋头工作的编辑部成员。

“同志们,又有活了!”

“天啊,我们上午第一批信件都没看完呢!”

“那篇文章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昨天文章才见报,今天上午我们就收了两麻袋信件,全是讨论那篇文章的,我估计这一麻袋里面的也一样。”

“别抱怨了,咱们分一分吧。”

信件来了,他们还不能不看,万一有投稿,被他们忽视就糟了。

“让主编过来瞧瞧看!”

不一会,主编过来,他看到又一麻袋信件,也是很头疼。

他随手抽出一封信,只见上面地址是报社,但收件人是胡为民。

“咱们把寄给胡为民同志的信挑出来,找个机会带给他。”

“都带过去啊?”

“那怎么办,我们编辑部人少,还有工作,一封封信检查也没那个能力。”

“那其他信呢?”

主编摸了摸下巴,有了主意道:“还是和以前一样吧,挑一些观点不同的信件,将上面的内容刊发出去,如果能行成持续的讨论,对咱们报社也有好处。”

“好主意,还得是主编您啊!”

“少拍马屁多干活!”

说笑一阵后,主编感慨道:“这篇文章能有如此热度,证明青年的心还没有冷,他们还相信那一天能到来。”

“教员的教诲我们可不敢忘!”

“呵呵,望了你也是刚从学校出来的。”

“主编,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坚定得很。”

主编“冷笑”道:“我就不信这篇文章对你们就没触动?”

编辑们不语,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又刚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怎么可能一点感触都没有。只是,他们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想法。

“新时代新气象,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幸福啊!”

主编抱着一摞信,说道:“大家把信分一下,加紧干活,争取早点下班。”

临走的时候,又吩咐道:“对了,小赵同志,明天你找个合适的时间采访一下胡为民同志,对了,还有稿费的事情,让胡同志不要担心,肯定少不了他的。”

“主编,我知道了!”

小赵是位女同志,全名叫赵莉莉,今年二十三岁,也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同志。

接到主编的命令后,小赵同志很兴奋。她很喜欢胡为民写的文章,觉得有深度,还能激励人心,比现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些官样文章要好无数倍。

同时,她还觉得胡为民觉悟高,是一个爱国的好同志。

只是,在她心中,胡为民的形象有些模糊。

她希望胡为民是个高大英俊有才气的青年,可理智告诉她,胡为民大概率是个胡子发白的老同志。

带着这种期望,赵莉莉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她在报社报道后,又请教了一番老同志该如何采访。做足准备后,她才照着地址,找到燕大。

如果放在后世,碰到这种大新闻,记者们的反应会很快。也许胡为民的文章火的当天,就会有记者来采访他。

但在这个时代,媒体的反应会慢几拍。

这不,赵莉莉是第一个来燕大采访胡为民的记者。

她走到门卫室前,透过窗户玻璃,看到一位年龄和她差不多大的青年正在伏案疾书。

“不愧是燕大,学习氛围就是浓厚,就连门卫都那么爱学习。”

“咚咚咚。”

赵莉莉敲响窗户。

胡为民抬起头,看到一张贴着窗户的笑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