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九如颂 > 楔子

九如颂 楔子

作者:东皇龙珠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0 23:50:05 来源:小说旗

大燕熙盛二十三年,上元夜。

皇城帝都,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店肆林立,人烟最为稠密繁盛的地方。

今日灯节,车水马龙尤盛平时。

沿街店铺都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广场上搭起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灯架,上面悬挂着很多造型奇特,颜色绚丽的花灯。

夜晚一到,满城街巷铺金散玉,流光溢彩!

时交二更天,看灯的人仍是人山人海。达官贵人骑马乘轿,奴仆相随,平民百姓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好一番热闹。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人灯相映,耀如白昼!

女皇周燕携夫君姬云,微服隐入观灯的人潮,跟随着民众赏灯猜谜,玩得不亦乐乎!

兴致正盛时,拥挤的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位身着铠甲的侍卫,他莽莽撞撞地边跑边喊:“圣上,不好了,藏书楼起火了。”

观灯的民众不由得一怔,更有耳聪眼利者,听清了他的话,随他所指的方向看过去。

只见皇宫偏西南的地方火光冲天,浓烟形成了烟柱,在一片灯雾中,高高飘起,特别的刺目。

众人都还没回过神来,又被一声尖叫吓得怔住了。

广场上那个最大的飞龙灯坍塌了,灯架着火,旁边的其它花灯也接二连三地燃烧起来。

游玩的民众顿时一片慌乱,也顾不得探寻黑压压的人群中哪位是女皇?

便四下乱窜。

事情一环接着一环,时间地点都掐得刚刚好,明显是有人算计好的。

周燕虽心生警惕,可眼下最紧要之事,还是要先安抚民众为主,如此毫无章法的乱跑,只会越来越乱。

她吩咐跟随的影卫:“赶快去疏散民众。”话音刚落,人群中又传来一声尖叫,不知谁喊了一声,“杀人啦,杀人啦,快跑啊。”

这下真的乱成了一锅粥。

赏灯的民众犹如困兽一般,毫无规则的四处乱窜,不同的尖叫声,呼救声此起彼伏。

情形瞬间失控。

刚刚还月朗星稀的天空,此时已被乌云覆盖,一股强大的威压慑住了女皇与她的夫君!

二人所站的位置,方圆十里倾刻被一片浓雾吞噬,雾中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杀气。

暗影们不计生死的冲了进去,随即雾里面传来了一阵厮杀声和兵刃相交的碰撞声。

待乌云散尽,浓雾也随之消失,这对人间至尊,一个昏迷,一个不知所踪,随侍的影卫更是死伤无数。

三日之后,周燕醒来。

她把朝政交由太子和枢密院处理,自己则带着火器营悄然出京,追踪上元夜掳走姬云帝君的神界大巫。

……

四月,北狄进犯大燕。

太子的心机和手段远不如其母,在处理朝堂政事上又常被枢密院压制。

原本就有些优柔寡断的性格,非但没有如女皇所希望的那样,在政事中历练蜕变,反而更加的踌躇不定了。

大燕的枢密院是由世族、勋贵与一些寒门清流文士组成。

他们一边争权夺利互相攻击,一边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合力掣肘太子,致使大战之际政令不通。

大燕连丢了四座城池,十万将士尽数被北狄人坑杀。

举国上下一片沸腾。

京都各书院的学生,静坐宫门前请愿,要求废除太子监国,御史台天天向枢密院上折弹劾太子,大有不废太子誓不罢休的阵势。

接到太子传讯,周燕归京!

未承帝位前,周燕曾在幽州驻守,威慑北狄多年!

倘若她能御驾亲征,不但可以鼓舞边关将士们的士气,更可借着这场战争的胜利来平息朝臣对太子的迁怒!

历经数月筹谋布局,眼看着胜利在望!

决战之际,雁门关的守将突然叛变,原定的后援没到不说,周燕率领的近卫军也全部落入了北狄的包围圈。

她知道自己突围无望,便命随侍的侍卫长燕一,带领暗卫营的兄弟们先杀出重围。

并叮嘱他,若是太子未能承继大统,就想办法保护太子撤往幽州,有生之年不可称帝!安守北疆便可!

……

周燕崩后,被谥为大燕圣祖皇帝!

她的死如一根导火索,点然了大燕门阀派系之间的争斗由暗转明的大爆发。

随着战争的加剧,她缔造的繁华盛世,也逐渐湮灭于战火,成为了历史。

……

燕一幸不辱使命,带领雁门关外的幸存者组建‘燕魂卫’杀了叛徒,稳固北疆后,又潜入帝都,救出被囚禁的太子,撤往幽州。

……

二十一年后,九月的某天傍晚。

齐州大阀卢家长房太夫人过寿,东岳书院的院长孟柘,携妻女从泰安赶过来为岳母贺寿。

行至齐州城外,途经一个小山坡时,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突然冲出来拦住了他,跪求他救弟弟一命。

少年说他们是从江南逃往鲁地的难民,路上遇到了流匪的劫杀,父母双亡。昨个半夜露宿荒郊,弟弟受寒发热,至今未醒。

孟柘听罢,带着两个长随去坡后查看。草丛里果然躺着一个孩子,七八岁的样子,面色潮红,额上还搭着一块破布巾。

孩子的状态不是很好,身上滚烫,四肢时不时的还要抽搐一下。

救人要紧,孟柘也顾不得多问什么情况,抱住孩子就上了马车。入城后,便有卢府的管事前来迎接。

他让妻女先回娘家,自己则就近找了家医馆,救治孩子。

孩子已经失去了意识,汤药都灌不进,情况很是危急。

无奈之下,孟柘让长随去别家医馆,找了两个会针灸的老大夫,请他们给孩子扎针,强行退热。

一番忙碌后,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孟柘也长舒了一口气。想到刚才针灸时,他帮孩子脱衣服,看到孩子脖子上佩带的那枚——龙形燕纹玉佩,刚平复的心绪又激荡了起来。

苍绿色的古玉,玉龙威猛刚劲,张须露齿,双目圆睁,爪趾锐利,龙尾上卷,通体饰燕子状的涡纹。

拿起来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上面一只只展翅在飞的燕子!

……

他把那个自称是孩子兄长的少年叫到跟前,不动声色的套话。得知这少年叫萧剑,出生鲁地萧家在江南的分支。

因时下,北周联合了南楚,入侵吴越,引起了江南的战火。他们这一支决定返迁鲁地,投奔萧氏族人——萧凯驻守的齐州城。

途经徐州,在山神庙避雨时,遭到了流匪的袭击,随迁的族人除了萧剑,全部罹难。

生病的孩子叫子豪,随同家人在山神庙歇息,两家人也只是碰巧遇上。

半夜,遭遇流匪袭击时,只因双方互相猜疑,不肯配合,错过了最佳的布防时机。

最后,只得各凭本事,硬拼突围。

流匪的数量众多,又都是些亡命之徒。萧家村虽然全民皆武,但迁徙的村民拖家带口,老人妇孺居多。

眼看着突围无望,萧剑的父母趁着一团混乱,把萧剑打晕塞进了神台的下方。

待他醒来爬出神台,已是第二天中午。

一夜之间,山神庙变成了人间地狱。方圆十里到处都是死人,到处都是血。他的父母就躺在神台旁,父亲的半边身子已经被砍烂。

见此情形,自小习武,少年老成的萧剑,也是茫然无措,只知道呜呜大哭。

庙外的东南角敞地上,也有一个孩子坐在死人堆里,听见庙内有人哭,便走了进来。

看到萧剑,想安慰他,却又欲言无词,便挨着他坐下,静静地陪着他。

……

之后,两个半大孩子,十二岁的萧剑与年仅八岁的子豪,跪在山神像前起誓,结为异姓兄弟。

安葬了父母后,又跟着沿途迁徙的难民,继续前往鲁地。

没有了大人的庇佑,两个孩子过得很是艰辛,路上屡次遇险。

好在兄弟俩聪明伶俐,又有不错的身手,每次遇到危险都能齐心协力地化险为夷,终是平平安安到达了齐州城。

站在城墙根下,萧剑想着进了城就能见到本家叔父,就能吃饱穿暖,便一时忘了形。

他大喊一声,又手舞足蹈地对子豪说道:“二弟,我好想吃蜜汁桂花糕,待会咱们去了都督府,定要厨房蒸个两笼。哦……不,两笼不够,我要吃上四笼。”

他长在江南,偏爱甜食,喜欢软糯的糕点。

其实,对于整天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来说,就是两笼窝窝头,光想着也觉得美滋滋的。

两人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欢快的笑声。

城墙根下聚集的几个乞丐,见这两孩子容貌清奇,笑如繁花盛开,其中一个顿时起了邪念,随手就招呼了四五个同伴围拢了过来。

流亡的生活,最大的好处就是锻炼出了这两个孩子,对于自身危机高于寻常人的敏锐力和逃跑速度的默契。

“我与二弟身无分文,因着城门口的那些乞丐,我也不敢进城找叔父,只得在郊外求助。”

萧剑望着孟柘,感激地说道:“这一天下来,也只有先生您的马车停下了。”说罢,他撩起衣摆跪下,连磕了三个头,“多谢先生救命之恩!”

对于萧剑,孟柘是怜其孤苦,又喜其聪慧。

连忙扶起他,安慰道:“正所谓大乱不死,必有后福,你将来……定会福报无量。”

想到子豪,又多问了一句:“子豪的父母,是不是已经……”

萧剑闻言,目露悲愤,怕孟柘看见,连忙垂首应道:“二弟的父母在护卫的保护下,当夜就已经离开。护着二弟的两个忠仆就葬在我父母的坟旁。”

子豪的父母带着那么多的护卫,却不肯与他们萧家村配合,共同抵御流匪。

嫌他们萧家村的老人孩子拖后腿,他能理解。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大家萍水相逢,确实没必要为了他人,置自己家人于危险中。

但他们为了活命,连自己的儿子也弃了,真是狠心,天下难找这样的父母。

孟柘也困惑,那种情况下,既然有护卫护送,为何不把孩子一起带走,却只留下两个奴仆?

更让他感到蹊跷的是,子豪身上的伤,有些在隐秘的部位,仔细看,还不是近期有的,像是几年前的旧伤。

以子豪的年龄来看,他受伤时,还只是个懵懂幼儿。是谁那么狠心?会对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幼儿施虐?

他的父母是否知晓?

有关子豪的过去,萧剑也是一问三不知,孟柘只好作罢。

临走耐心叮嘱他道:“你先在这里陪着子豪,我已派人通知你叔父,很快就会有人来接你。”

萧剑点了点头。

孟柘回到卢府,又去府里的书楼找了本《大燕圣祖本纪》,细细的翻阅了一遍……

竖日,萧剑被他叔父接去了都督府。

孟柘放心不下子豪,便从卢府抽调了两位医女,送去医馆专门照看他。

子豪恢复的不是很好,一直昏昏沉沉的,醒了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连萧剑去看他,都不认识。

见到孟柘,立即伏身行了大礼拜谢!

“快起来。”孟柘一把扶住他。

子豪跪着不动,仰首看向孟柘,清亮的凤眼,尽是孺慕之色。

“先生,萧大哥被本家叔父接走了,唯有小子无处可去,又不知家在何处。”他抓着孟柘的衣袖,小心翼翼地恳求,“请先生救人救到底,收下小子做个书童吧。”

孟柘的心底深处,猛然涌上一股痛彻心扉的惆怅。

想这孩子的曾祖——大燕圣祖皇帝,是何等的风流人物!

年少时,辅助父兄从朝代更迭的战火中抢得机运,建立大燕朝!后又镇守北疆,御强敌于国门之外!

荣登帝位后,为了和各地门阀势力相抗衡,她优遇寒门有志之士,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制度!

又以强权手段废除了大权在握的承相,设立枢密院,抽调翰林院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

在各州省府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削弱当地门阀世族的权力。

经济方面,更是另僻蹊径。撇开门阀掌控的河运,组建水师,打开海上通道,用海运取代河运!

如此大刀阔斧的国政改革,在给底层百姓带来安稳与富足的同时,自然也引起了世家权贵的忌惮与仇视。

各门阀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暗中与神界的卫道者们沆瀣一气,掳走姬云帝君。又在圣祖皇帝御驾亲征时,置家国与黎民百姓不顾,勾结北狄,设下埋伏。

因不愿受被俘之辱,燕圣祖用随身携带的火药弹,不仅带走了北狄大可汗和几部首领的性命,也让自己尸骨无存。

消息传回大燕,枢密院立刻分成了三派。

以门阀为代表的守旧派支持皇叔继位!

论血缘,这位皇叔与燕圣祖没有半丝干系,他只是碰巧姓周,又碰巧救了燕圣祖的爹——大燕高祖皇帝的命。

二人既是同姓,又是生死之交,便联了宗。待大燕立国,他便被尊为皇叔。

这样的人能被门阀选中,无非就是臣强主弱,好掌控。

革新派大部分来自于寒门庶族,他们感念圣祖皇帝的知遇之恩,故而只拥护太子!

手握兵权的勋贵,则以血脉传承为重,提出立太宗皇帝的私生子——燕圣祖的侄子为帝。

这两派的实力就算加起来,也不及门阀为代表的守旧派,偏又不团结,各自为阵。

大燕,因圣祖皇帝而盛,又因她的死亡,而湮灭……

看着眼前这个神色惶恐又隐隐带着几分期待的孩子,孟柘心想:燕圣祖的后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任其飘流在外。

便收了他为弟子,且为他取名周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