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 第175章 初次交手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第175章 初次交手

作者:玉米扒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01:26:20 来源:小说旗

而当他们一群人,进入人家的学堂之后,环境倒是次要的。

就是这种学习氛围,让众人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没想到,崇阳书院的学子,在课堂之上,跟他们也一样,埋头苦看,专心到连头都不愿意抬的程度。

反应过来又是一愣。

好像这个习惯,他们也是后来才有的变化。

而这一切的变化,就是因为班上,那几个卷王。

而,这样的高级学府,这样的师资力量,这群学子还这般努力,心中,突然就有些沉重。

看着,那位乔公子,让他们自便,给他们安排好坐位置之后,人家头也不回的,就拿起了手中的书看了起来。

致远书院的人也不磨蹭,人家都这么努力,他们,本来就技不如人,多耽误一点时间,他们就落后的越远。

崇阳书院的晨光透过窗棂洒进讲堂,映照在埋头苦读的学子们身上。

当崇阳书院的潘夫子走进来,看着里面的氛围跟以往没有任何不同。

要不是他看着突然多出来的二十几位外来学子,还真有些,怀疑,没有出现任何变化。

目光扫过底下专心致志的学子,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欣慰与意外。

欣慰的是,自家书院的学子读书用功刻苦,天赋卓然;

意外的是,致远书院新来的学子竟融入得如此之快,功课上也毫不懈怠,用心至极。

他心中暗想:“看来,这次致远书院的好苗子,也不少。”

潘夫子轻轻咳嗽一声,声音虽轻,却如清泉击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致远书院的学子抬头望去,只见台上的夫子一身素雅长袍。

衣料虽不华贵,却裁剪得体,显得格外庄重。

他腰间系着一条深色丝绦,绦上挂着一枚古朴的玉佩,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散发出温润的光泽。

夫子的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儒雅之气,双目如炬,眼神中带着几分锐利,仿佛能洞悉人心。

他的发髻梳理得一丝不苟,鬓角微白,却更添几分沉稳与威严。

随着崇阳书院的学子率先起立,致远书院的学子也纷纷跟着起身,齐声行礼:

“夫子安好!”

声音整齐划一,回荡在讲堂之中。

潘夫子微微颔首,回了一礼,随后温声说道:

“诸位学子,今日有幸与致远书院的同窗共聚一堂,老夫心中甚慰。

远道而来的学子们,欢迎你们来到崇阳书院。

愿你们在此畅所欲言,与崇阳书院的同窗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他的声音温和却不失力度,言语间透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顿了顿,他继续说道:

“今日,我们便从《论语》中选一段,细细品读。”

潘夫子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个大字,笔力遒劲,字迹如行云流水。

他转过身来,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此句出自《论语·为政》,字面意思浅显,却蕴含深意。

学而不思,则如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思而不学,则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学与思,二者缺一不可。”

他顿了顿,见学子们纷纷点头,便继续说道:

“学,是汲取前人之智慧;思,是将所学化为己用。

若无思,学便是死学;若无学,思便是空想。

譬如农夫耕种,若不思土壤之肥瘠,气候之变化,纵然勤勉,也难有收获;

反之,若只思而不耕,终究是纸上谈兵,徒劳无功。”

潘夫子的声音渐渐提高,语气中带着几分激昂:

“诸位学子,读书之道,不仅在于背诵经典,更在于融会贯通。

你们需以思为犁,以学为种,方能在这知识的田野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他目光如炬,扫过堂内每一位学子,声音沉稳而有力:

“今日,我便以此句为引,望诸位在求学之路上,既勤学,又善思。

唯有如此,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所学。”

堂内一片寂静,学子们听得入神,仿佛被潘夫子的话语带入了一个深邃的思想世界。

致远书院的学子们眼中闪烁着敬佩之色,心中暗叹:“崇阳书院的夫子,果然名不虚传!”

潘夫子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学子们坐下,随后开始详细讲解《论语》中的其他篇章。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时而幽默风趣,时而严肃庄重,引得学子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凝神思索。

讲堂内的气氛既庄重又活跃,仿佛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学子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张时安他们的双眼也是亮了又亮,果然,本来以为致远书院的夫子就已经很厉害了。

这崇阳书院的夫子,更是不得了。

只不过,在听了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授业之后,总算是来到了他们,昨日就设想过的场面。

台上的潘夫子手持一卷古籍,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的学子们。

他微微一笑,声音沉稳而有力:“今日,我便出几道题,考考诸位。

题目虽不艰深,但若要答得透彻,却也不易。”

说罢,他轻轻展开书卷,念出了第一道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言何解?”

崇阳书院的学子们闻言,纷纷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作为东道主,他们自然不愿在众人面前失了颜面。

再加上,这种时候,可没有礼让之分。

只见一名身着青衫的学子站起身来,拱手一礼,朗声道:

“夫子此言,意在强调君子应当注重根本。‘本’者,乃德行、学问之根基。

唯有根基稳固,方能衍生出正道。譬如树木,根深则叶茂;

譬如江河,源远则流长。君子修身,亦当如此,以德为本,以学为基,方能成就大道。”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一阵赞叹之声。

潘夫子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

紧接着,崇阳书院的另一名学子站起身来,补充道:

“不仅如此,‘本立而道生’还意味着,君子应当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若人人皆能务本,则天下自然归于正道。”

崇阳书院的学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他们的回答或引经据典,或结合实际,言辞犀利,见解独到,引得台下掌声不断。

潘夫子脸上的笑意愈发浓厚,显然对他们的表现颇为满意。

然而,坐在一旁的致远书院的学子们,却渐渐感到了一丝压力。

他们原本以为,崇阳书院的学子虽有名声,也知道他们很厉害,但却没想到竟然能这么厉害。

可如今亲眼目睹了对方的才学与风采,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差距,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张时安他们坐在人群中,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忖:

“崇阳书院的学子,果然名不虚传。他们的回答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见解深刻,显然平日里下了不少功夫。

相比之下,他们的准备似乎还不够充分。”

他转头看了看身边的同窗,发现大家的脸上也都带着几分凝重。

这时,潘夫子又抛出了第二道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句又当作何解?”

要知道这一段,刚才潘夫子可是才讲解过的,本来就已经讲得十分的完善,这回让众人回答,看似简单,其实更难一点。

崇阳书院的一名学子立刻站起身来,侃侃而谈:

“夫子此言,意在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应当相辅相成。

若只学而不思,则如囫囵吞枣,难以消化;

若只思而不学,则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唯有学思结合,方能真正领悟学问的真谛。”

他的回答简洁明了,却直击要害,引得台下又是一阵赞叹。

致远书院的学子们面面相觑,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无力感。

他们虽然也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要像崇阳书院的学子那样,回答得如此精辟,却并非易事。

张时安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波澜。

他知道,此刻的自己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

特别是,徐子睿和陈明哲,一个劲的给他使眼色。

其他人不是不想站起来回答,主要是怕他们回答的不够好,让致远书院的名声受损。

于是,张时安站起身来,拱手一礼,缓缓说道:

“夫子此言,确实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然而,学生以为,此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不仅仅是说学习需要思考,更是在提醒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明理,而非死记硬背;

‘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在告诫我们,思考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学问基础之上,否则便是空想,甚至可能误入歧途。”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潘夫子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惊艳,随即点了点头:“不错,你的见解颇有新意。”

张时安的回答虽然与崇阳书院的学子回答的不相上下,但却另辟蹊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让致远书院的学子们稍稍松了一口气,心中也多了几分信心。

而因为有张时安的牵头,金铭轩,赵小磊,以及其他人,也是纷纷站起身来。

输人不输阵,就算技不如人,也不能失去上场的勇气。

然而,崇阳书院的学子们并未因此感到危机,反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他们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言辞犀利,逻辑严密,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千锤百炼。

致远书院的学子们除了张时安金铭轩,赵小磊几人,回答的与崇阳书院的学子不分伯仲。

其他人在学问和功底这一块,还是差了一些火候。

虽然努力跟上,但终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随着讨论的深入,张时安渐渐意识到,崇阳书院的学子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从容应对。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学识渊博,更因为他们平日里注重思辨与实践的结合。

他们的学问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融入了生活与思考之中。

想到这里,张时安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感慨:

他们与崇阳书院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学问的深浅,更在于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他们注重思辨与实践,而我们却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若不改变,恐怕永远难以追上他们的脚步。

可以说这一堂课上下来,致远书院的学子们都变得沉默了几分。

他们的心情复杂,既有对崇阳书院学子才华的钦佩,也有对自身不足的反思。

而与课堂之上的针锋相对不同,此刻致远书院和崇阳书院的学子,关系倒是更热闹了几分。

起码两方都对各自的实力,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乔远松,对于,这次致远书院到来的学子感到威胁的人,也就只有一个。

张时安,面对着这种互相打探,周身的行为举止,没有丝毫的拘谨。

可以说,对这样的交际他十分的坦然。

这也让崇阳书院的学子,面对眼前这位少年高看了几眼。

毕竟光看外表的穿着,也算是十分朴素,中规中矩,浑身上下就找不出什么名贵的东西。

但周身的气质却格外的淡然,特别是几番交谈下来。

听说对方只是出生于乡野之间,农户出身。

众人也是惊讶的不行,就这样的气质,就这样的处变不惊,没有丝毫拘束和自卑的眼光。

与他们想象当中的寒门子弟还是有一些区别。

接下来的时间,张时安他们终于来到了崇阳书院的藏书阁。

简直就像是老鼠进了米缸一般,被各种各样的好书,砸的头晕眼花。

只能说,人家崇阳书院大气,他们也不是那种不懂礼数的人。

虽然让他们自由参观,有喜欢的书籍可以借阅。

但众人,也并没有一口气就吃成大胖子。

而是按照流程,该登记登记,该守礼守礼。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小心翼翼的观看。

张时安也是一样,虽然与人家还有些差距,但这段时间,有这样的资源当然不能浪费。

手中捧着一本书卷,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前方的路虽然漫长,但他知道,他可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一直在崇阳书院待了三天,搞的致远书院的学子们都有些乐不思蜀。

总算是等来了鸿儒书院的学子,看来接下来的日子,又要变得热闹起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